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又名“上路戏”,主要流传于山西、河北、陕西、内蒙古等地,属于梆子腔剧种。本文主要对北路梆子在山西省忻州一带的发展状况展开研究。具体研究中通过采访、观摩、记录等实地调查的方法进行探究,结合北路梆子的音乐形态、声腔体制及文化内涵进行阐述,对北路梆子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北路梆子;音乐形态;声腔体制;忻州地区;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北路梆子的源流与现状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北路梆子更是富有特色的地方性剧种之一。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到明代初期,山西地区仍以演唱元杂剧为主,明中期元杂剧趋向衰落,昆山腔和弋阳腔在山西传播的过程中发生变异和创新,以梆子、乱弹为主的山西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这一时期蒲州梆子产生,到清初形成成熟的演出程式,北路梆子就是在在蒲州梆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历史发展过程
1.产生
北路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是由山陕梆子衍变发展而来的。山陕梆子在晋南转变为蒲剧,随人口迁徙涌入晋北地区,与当地方言音调相结合,逐渐蜕变成一门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北路梆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北路梆子最初在石岭关、雁门关一带盛行,后来发展到晋北各地,在大同、包头、张家口一带受到普遍欢迎,与走西口关系密切。
明清时期政治基础雄厚、商品贸易发达,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北路梆子也逐渐受到晋商的扶持并广泛流传。忻州商人修筑会馆、搭建戏台,每年都会在固定的节日举办庙会,祭拜祖先,演出唱戏,客观上也促进了北路梆子的发展。
2.流传
清末到抗日战争期间,正处于北路梆子的辉煌时期,戏曲演出市场活跃,发展日益壮大。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大同为中心的“云州道”,以忻州代县为中心的“代州道”和以河北蔚县为中心的“蔚州道”。它们在演出风格上独具特色,异彩纷呈,共同促进了北路梆子的发展。但这一剧种在抗战期间却濒临灭绝,直至1954年,北路梆子演员贾桂林和高玉贵等成立了北路梆子剧团,通过在晋北、晋中等地的演出才使得北路梆子得以保存。解放后,北路梆子剧团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加工整理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进行剧目创作,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的戏曲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对于北路梆子的规范化也逐渐提上日程,并于1954年正式更名为“北路梆子”。忻县专区人民剧团成立后,整理编排了很多优秀剧目,在晋北、晋中等地巡回演出。随后山西、内蒙等各地纷纷建立起北路梆子剧团,积极选拔优秀人才,对青年演员演出予以扶植鼓励,使北路梆子重焕生机。后来经过不断调整,剧团又更名为忻县专区北路梆子剧团。
(二)北路梆子在忻州地区的现状
北路梆子在忻州地区目前主要以剧团的形式得以发展,包括政府剧团和民营剧团,其中政府性质的分为一团和二团,通过政府集资进行上山下乡公益演出,老百姓不用花钱就可以了解北路梆子戏曲的魅力,不仅增添了广大民众的生活趣味,而且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还有大大小小很多民营剧团,如孙永清创办的梅琳剧团,白雪亮创办的振兴北路梆子剧团等。
二、北路梆子内在价值探析
对北路梆子的内在价值探析主要从其音乐本体出发,关注其音乐形态特别是“声腔”的特质,从而挖掘和解读北路梆子的内涵,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其精髓。
(一)北路梆子的音乐形态
北路梆子是在黄河流域一带发展形成的地方性戏曲剧种之一,是具有一定程式规范的表演形式,包括红、黑、生、旦、丑这五种行当。在音乐结构上属板腔体结构,具有固定的程式结构,属于七声清乐徵调式音阶,曲调色彩多样。
(二)北路梆子的“声腔”特质
1.“声腔”由来
“声腔”一词在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首次出现,宋、元时期戏曲大多称作“腔”、“调”,明代中叶以后“腔”字开始盛行,近代以来“声腔”这一专业术语在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中出现,文章指出:“中国戏剧,在声腔上可以分为两大源流,即昆曲、弋阳腔、梆子腔,后经过发展演变为四大声腔系统,即昆腔腔系、高腔腔系、梆子腔系和皮黄腔系。”目前对于声腔的划分仍然以这四大系统为主,即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北路梆子就属于其中的“梆子腔”,即在一个基本曲调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派生、衍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声腔,以梆子击节而得名。
2.北路梆子“声腔”特色
北路梆子历史悠久,与山陕梆子、蒲州梆子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北路梆子必然带有与山陕梆子、蒲州梆子的某些共有特征。山陕梆子在梆子腔系统中出现最早,最初被称作秦腔,在晋南转化为蒲剧后随人口迁移又流传到晋北地区,经过自身的融汇凝练,与当地方言、音调、审美习惯相结合,形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声腔。
三、北路梆子的人文解读
(一)北路梆子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而山西北路梆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
1.善于吸收,锐意进取的品质
2.彰显地域特色、表现生活情趣的的风格特征
3.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二)北路梆子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北路梆子正处于“瓶颈期”
2.北路梆子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三)北路梆子传承之思
北路梆子是历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艺术品种,在当今社会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就要主动进行自我调整。为此,笔者认为对北路梆子的保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投入,鼓励人才
2.深入探究,推陈出新
3.以人为本,文化惠民
4.注重内涵,提升品质
5.创新体裁,扩大宣传
参考文献
[1]韓军.山西戏曲唱腔体式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2]顾小英.北路梆子唱腔精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跨界民族村落音乐文化现象选点调查——中越彝(倮倮)族呗耄文化圈研究”(项目编号:13CB102)阶段性成果之一;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地区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播中心”2016年成果之一。
【关键词】北路梆子;音乐形态;声腔体制;忻州地区;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北路梆子的源流与现状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北路梆子更是富有特色的地方性剧种之一。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到明代初期,山西地区仍以演唱元杂剧为主,明中期元杂剧趋向衰落,昆山腔和弋阳腔在山西传播的过程中发生变异和创新,以梆子、乱弹为主的山西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这一时期蒲州梆子产生,到清初形成成熟的演出程式,北路梆子就是在在蒲州梆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历史发展过程
1.产生
北路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是由山陕梆子衍变发展而来的。山陕梆子在晋南转变为蒲剧,随人口迁徙涌入晋北地区,与当地方言音调相结合,逐渐蜕变成一门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北路梆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北路梆子最初在石岭关、雁门关一带盛行,后来发展到晋北各地,在大同、包头、张家口一带受到普遍欢迎,与走西口关系密切。
明清时期政治基础雄厚、商品贸易发达,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北路梆子也逐渐受到晋商的扶持并广泛流传。忻州商人修筑会馆、搭建戏台,每年都会在固定的节日举办庙会,祭拜祖先,演出唱戏,客观上也促进了北路梆子的发展。
2.流传
清末到抗日战争期间,正处于北路梆子的辉煌时期,戏曲演出市场活跃,发展日益壮大。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大同为中心的“云州道”,以忻州代县为中心的“代州道”和以河北蔚县为中心的“蔚州道”。它们在演出风格上独具特色,异彩纷呈,共同促进了北路梆子的发展。但这一剧种在抗战期间却濒临灭绝,直至1954年,北路梆子演员贾桂林和高玉贵等成立了北路梆子剧团,通过在晋北、晋中等地的演出才使得北路梆子得以保存。解放后,北路梆子剧团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加工整理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进行剧目创作,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的戏曲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对于北路梆子的规范化也逐渐提上日程,并于1954年正式更名为“北路梆子”。忻县专区人民剧团成立后,整理编排了很多优秀剧目,在晋北、晋中等地巡回演出。随后山西、内蒙等各地纷纷建立起北路梆子剧团,积极选拔优秀人才,对青年演员演出予以扶植鼓励,使北路梆子重焕生机。后来经过不断调整,剧团又更名为忻县专区北路梆子剧团。
(二)北路梆子在忻州地区的现状
北路梆子在忻州地区目前主要以剧团的形式得以发展,包括政府剧团和民营剧团,其中政府性质的分为一团和二团,通过政府集资进行上山下乡公益演出,老百姓不用花钱就可以了解北路梆子戏曲的魅力,不仅增添了广大民众的生活趣味,而且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还有大大小小很多民营剧团,如孙永清创办的梅琳剧团,白雪亮创办的振兴北路梆子剧团等。
二、北路梆子内在价值探析
对北路梆子的内在价值探析主要从其音乐本体出发,关注其音乐形态特别是“声腔”的特质,从而挖掘和解读北路梆子的内涵,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其精髓。
(一)北路梆子的音乐形态
北路梆子是在黄河流域一带发展形成的地方性戏曲剧种之一,是具有一定程式规范的表演形式,包括红、黑、生、旦、丑这五种行当。在音乐结构上属板腔体结构,具有固定的程式结构,属于七声清乐徵调式音阶,曲调色彩多样。
(二)北路梆子的“声腔”特质
1.“声腔”由来
“声腔”一词在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首次出现,宋、元时期戏曲大多称作“腔”、“调”,明代中叶以后“腔”字开始盛行,近代以来“声腔”这一专业术语在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中出现,文章指出:“中国戏剧,在声腔上可以分为两大源流,即昆曲、弋阳腔、梆子腔,后经过发展演变为四大声腔系统,即昆腔腔系、高腔腔系、梆子腔系和皮黄腔系。”目前对于声腔的划分仍然以这四大系统为主,即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北路梆子就属于其中的“梆子腔”,即在一个基本曲调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派生、衍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声腔,以梆子击节而得名。
2.北路梆子“声腔”特色
北路梆子历史悠久,与山陕梆子、蒲州梆子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北路梆子必然带有与山陕梆子、蒲州梆子的某些共有特征。山陕梆子在梆子腔系统中出现最早,最初被称作秦腔,在晋南转化为蒲剧后随人口迁移又流传到晋北地区,经过自身的融汇凝练,与当地方言、音调、审美习惯相结合,形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声腔。
三、北路梆子的人文解读
(一)北路梆子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而山西北路梆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
1.善于吸收,锐意进取的品质
2.彰显地域特色、表现生活情趣的的风格特征
3.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二)北路梆子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北路梆子正处于“瓶颈期”
2.北路梆子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三)北路梆子传承之思
北路梆子是历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艺术品种,在当今社会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就要主动进行自我调整。为此,笔者认为对北路梆子的保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投入,鼓励人才
2.深入探究,推陈出新
3.以人为本,文化惠民
4.注重内涵,提升品质
5.创新体裁,扩大宣传
参考文献
[1]韓军.山西戏曲唱腔体式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2]顾小英.北路梆子唱腔精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跨界民族村落音乐文化现象选点调查——中越彝(倮倮)族呗耄文化圈研究”(项目编号:13CB102)阶段性成果之一;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地区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播中心”2016年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