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_d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各方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绿色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特色文化,其内涵丰富、深刻。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既是大学肩负引领社会、实践绿色低碳和生态文明责任之所在,又是自身推进绿色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之所需,更是历练办学特色之所为。绿色文化建设应在确立绿色理念、培育绿色精神、构建绿色环境、创新绿色教学、倡导绿色生活、开展绿色活动诸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大学校园;绿色教育;绿色文化
  作者简介:朱本义(1948-),男,湖南祁阳人,海口经济学院《高教研究通讯》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报刊编辑学。(海南 海口 570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指导性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Hj2009-1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如今,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低碳经济将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模式正宣告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谁能把握绿色发展先机,谁就将在新一轮赛跑中博得头筹。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说:“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这种“绿色发展”的头脑风暴必将且已经在教育领域席卷。实施绿色教育,创办绿色学校,构建绿色文化,培养绿色人才,谋求绿色发展,已经在我国教育界形成一种绿色行动。现代教育应为“绿色”,更应绿色发展,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那么,高等教育的绿色发展势必需要绿色文化做支撑,建设大学校园的绿色文化无疑是为自身绿色发展夯实坚实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一、绿色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1.绿色理念—— 一个新兴的文化制高点
  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传递出一个铿锵的声音:绿色,将是我们这个世界永恒的主题。绿色,代表着一种文明(即生态文明)、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的博大与精深象征着自然、象征着生命;更深层地领悟,它象征着健康、希望、本真、尊重,象征着丰富、和谐、创新、可持续发展。“绿色”不只是一种生态的颜色,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词,其实质就是和谐发展。现在,人们对“绿色”的理解已远远超越了那种环境保护意义上的概念,赋予它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找回了它蕴有的本真,形成一种理念、一种热望、一种文化。这种理念就是生态文明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和谐发展理念和唯美纯真的理念,是一个新兴的文化制高点;这种文化就是绿色文化。
  2.绿色文化—— 一座巨大的文化金矿
  何谓绿色文化?尽管这个词已被广泛使用,但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较为简洁的定义是:绿色文化是“绿色物质财富”和“绿色精神财富”的总和。另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绿色文化是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三大系统和谐发展,主观与客观两个世界优化与美化的文化。[1]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方方面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对大学校园来说,它体现了人本关怀、民主和谐、亲近自然和坚持自然与社会、科学与人文有机联系,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绿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三个观”、“四个绿”。从一般意义上看,绿色文化内涵至少包括三个“观”。一是生态道德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具有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准则,包括亲近自然,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积极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还具有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为干扰自然秩序的功能。二是生态效益观。在经济、生态与效益的关系上,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摒弃以牺牲生态来换取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发展。[2]三是可持续发展观。在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上,要着眼长远发展;要大力培育再生资源,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必须适度合理。延伸到更深层的意义上着眼于学校教育而言,其内涵有四个“绿”。其一,指绿色环境建设,包括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化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沃土,使之健康成长。其二,指绿色教育的实施,恪守“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的发展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人文育德、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其三,指绿色知识的增长,学生通过在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技能,使之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其四,指绿色心灵的构建。在学校环境的感染下,使学生得到绿色发展,成为一个体魄健康、情感丰富、心灵美好、综合素质优良、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眼下,绿色发展不仅是人与自然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发展的主旋律,更是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
  二、绿色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近几年来,大学文化建设尽管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真正以绿色理念去构建大学文化的甚少,确实持有绿色文化名片或打上绿色学校烙印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强调大学文化“染绿”,加强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已是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
  1.建设绿色文化是大学肩负引领社会、实践绿色低碳和生态文明的责任所在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倡导“绿色奥运”的“亮绿”到去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透绿”;再从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确立“绿色复苏”主题的“论绿”,到5月上海世博会以绿色全覆盖的“染绿”,这一系列世界性的绿色低碳、绿色发展已经不是一种概念和探索,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绿色浪潮,并且即将成为一股世界潮流。上海世博会各参会国无论是场馆建筑构思,还是展品的展示布局无不充盈着绿色活力。2009年8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中国下一阶段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之后,众多的中国城市青睐“低碳”名片,一股探索和实践绿色低碳的热潮迅速兴起。更为振奋人心的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口市拟建世界一流热带海岛旅游城市,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市”,绿色低碳概念正在广泛流行,走绿色低碳之路成为市民的热盼。然而,就在这种热议和热望绿色低碳的大潮中,国民的绿色理念和低碳意识却很淡漠,绿色低碳概念普及率还很低。据海口市调查,市民中22%的受访者对低碳全然不知,56%的受访者略知一点。由此可见,“绿色浪潮”的来势与公众的绿色意识形成一种强烈反差。要构建绿色低碳这种全新的生活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实施、全民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格局任务还很艰巨。因此,以自身的绿色文化引领并辐射经济社会,大学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责任。此其一。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大学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人才聚集的高地,具有加强科技攻关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奉献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的优势,应理所当然地发挥其文化引领作用,努力建设校园绿色文化,示范和带动全社会实践生态文明。此其二。当前,在“崇尚物质,勿视人文”的全球化文化生态危机中,大学科学理性精神日趋淡化。大学应以绿色文化内化自身的不良文化生态,继而引领社会,绿化社会文化生态。此其三。立足校园,建设绿色文化;引领社会,绿化文化生态,实现绿色发展,这是大学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是应担当的文化使命、应尽的社会责任。
  2.建设绿色文化是大学推进绿色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之所需
  在世界性绿色发展的大潮中,“绿色”被引进教育领域,实施绿色教育、创建绿色学校已经成为2010年教育改革新风尚。绿色教育概念已经从讨论到实践正式运作。所谓绿色教育,是崇尚绿色,确立以生态文明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人文育德、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回归自然、尊重个性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倡导和谐共生,促进师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3]
  当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既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更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为了实现这种变革,必须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更新传统的工业文明观的教育理念,确立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理念,实施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教育,构建生动活泼、民主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形成文明交往、和谐合作、相互关爱的生活与学习境界,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生活观和发展观。这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要要求,是创建绿色学校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实施绿色教育,创建绿色学校,势必营建绿色文化,以绿色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绿色文化建设成果提升软实力,以求得学校实现科学发展。[4]因此,加强绿色文化建设是现代大学坚持先进文化为引领、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3.建设绿色文化是大学历练办学特色之所为
  现代大学,大凡都讲求办学特色。唯有特色,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求得自身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办学特色,其根基源于文化特色。大学构建具有个性品格特征、别人无法模仿、无法照搬、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色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有了特色文化,有了文化底蕴,让这样的文化去影响、塑造学生,这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品牌形象的彰显。[5]然而,绿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饱含绿色理念、富有绿色精神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亮点。绿色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表征。大学文化建设应该以绿色文化为切入点构建特色文化,以体现其办学特色。就大学个体而言,只要在传承、提炼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融入绿色精神,践行绿色理念,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一种绿色文化认同和绿色文化自觉,用绿色文化历练办学特色,铸造学校品牌,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绿色通道。实践证明,一些绿色文化建设的先行学校,其文化特色乃至办学特色已经凸显。北京林业大学多年来以绿色校园为载体,构建绿色文化,将学校文化已经建设成为以绿色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以该校学生为主的首都大学生志愿者协会主办的“绿色北京,低碳生活”行为准则校园版,倡导大学生争做环保达人活动,既是一种绿色行动,更演绎出一种富有特色的绿色文化,体现了北京林业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的特色。笔者所在的海口经济学院在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的同时,浓墨重彩使校园文化“透绿”,明确提出“科学海经、人文海经、艺术海经、绿色海经”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十项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崭新的绿色理念,这必将折射出吟“绿色”之韵、育“绿色”之才的办学特色。由此,绿色文化建设是大学顺应时代发展和铸就特色的必然行动。
  三、绿色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着力点
  大学校园的绿色文化是学校重要的办学和教育资源,是催生师生绿色发展的深厚沃土,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要着力加强建设。
  1.确立绿色理念
  建设校园绿色文化的根基是确立绿色理念。其基本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真。绿色理念指导下的绿色教育正是回到教育的本真,直指人的发展。它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教育范畴,发展成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这种现代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这是不可动摇的。绿色教育理念要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绿色教育理念还必须优化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教育生态,即关爱、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价值,尊重学生个性,构建生动活泼、民主的教育环境。二是和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这里讲的和谐主要指和谐共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个人身心发展内在的和谐。可持续绿色发展主要指学生的综合素质、身心(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且具备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坚持持续发展。三是低碳观念指导下的绿色生活理念。即普及低碳意识,构建低碳生活这种全新的生活模式,做个低碳族。
  2.培育绿色精神
  绿色精神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绿色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绿色精神首先是一种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是一种正确的竞争观,是一种和谐宽容、讲究时间效益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它还体现一种创新精神。绿色精神是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觉按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办事,强化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树立竞争意识及和谐宽容的精神。二是构建绿色人文,指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开拓创新、文明守纪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绿色语言、绿色行为的养成等。三是培养绿色情感,主要指爱的情感,要“心中有爱,目中有人”。教师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身边可爱的人和事;学生爱祖国、爱师长、爱同辈、爱自己、爱生活,对世界充满爱。其次指道德情感,涉及公民道德、荣辱感、职业道德、事业感、生态道德、环境友好感。再次指美的情感,追求环境美,讲求行为美,注意仪表美,养成心灵美。
  3.构建绿色环境
  构建绿色环境,发挥其熏陶作用和育人功能,是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绿色校园是绿色文化的载体之一。校园环境建设应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为目标,以“丰富植物品种、保护校园生态、提高绿地质量、建设精品景观”为校园绿化原则,加强净化、绿化、美化、生态化的自然环境建设,创建集森林化、花园式、充满现代绿色气息、具有绿色文化特色为一体的生态型校园,精心修造人文景观,做到“校在绿中,人在景中”,让学生徜徉其间,受到绿色文化熏陶。此其一。以人为本,校园安全稳定是主线。安全和谐是最耀眼的绿色,构建安全环境尤为重要。既要保证人身、财产、生活安全,更要关注网络安全,抵制网络毒害。此其二。营造厚实的绿色人文环境,讲究绿色文明;注重改善以和谐尊重、包容为核心的人际交往环境,以促进人才和谐成长。此其三。对于高校,要突出强调优化的创新环境,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铺设创新人才成长之路,让学生拥有自由发挥的学习空间,为每个有潜质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还要注重学术生态重建,重视学术环境的再造,使学术生态得以和谐发展。此其四。
  4.创新绿色教学
  更新教育理念,实施绿色教育,构建绿色教育教学新体系是绿色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着力点。要制定符合“生态”要求的教育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之适应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各专业各科教学内容中积极进行关于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综合性渗透教育;把绿色教育课程设置为非环境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改革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对所有专业都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在所有专业的课程中都应渗透绿色意识,让绿色覆盖所有教育过程和教育领域;推行各门学科“染绿”计划,让“低碳教育”和绿色文化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做到“低碳教书”,即教师要考虑所教内容是否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有益,学生是否有兴趣接受,教法要得当,减少师生不必要的精力付出,创设师生双方愉快、轻松、高效的“绿色课堂”。
  5.倡导绿色生活
  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观念指导下,养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绿色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摒弃那些讲排场、比阔绰、浪费不在乎、污染不在意、损坏环境、危害生态的陋习,从“衣、食、住、弃、学、行”六个方面培养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讲生态文明,减少资源消耗,过低碳生活,培养生态习惯;倡导绿色消费,树立一种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绿色生活新风。
  四、绿色文化建设的方略与路径
  绿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建设。
  1.谋绿—— 精心规划,苦心培育
  绿色理念和绿色发展观是绿色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绿色文化建设者要注重发挥这种精神的引领作用。绿色文化建设强调领导人的作用,绿化领路人的观念。学校负责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当好绿色文化建设的领头雁,组织对生态文明观、绿色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发展、绿色教育、绿色文化理念等内容的学习讨论,使师生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求得认同,引起共鸣,提炼出适合本校绿色发展需要的绿色文化核心理念(如“让校园的每个人都得到发展”),形成党政齐抓、院系共建、师生同频共振、全员持续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要理清整体思路,拨正决策导向,确立绿色发展战略,创造性地制定创绿规划,形成“立绿色理念,育绿色文化,办绿色教育,谋绿色发展,创绿色学校”这样一条重点培育、长期建设的规划链,把创绿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建立适应绿色文化建设要求的工作系统和绿色运行机制,配备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运作,把创绿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创绿——继承传统,挖掘特色
  从总体上讲,文化建设有两大任务:一是保存,二是创造。大学绿色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和珍惜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大学人”所创造积淀下的绿色文化精华,更要着力在已有的基础上生产和造就新的绿色文化。这种创造,要着重从挖掘特色上下功夫,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在共性层面要分步推进,逐步完善,重点突破,适时创新;在个性层面要寻求差异性,突出自身特色,铸造特色形象。注重文化厚积,当绿色文化形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沉积为一种历史,便构成了一种真正的文化特色。
  3.管绿——完善制度,科学管理
  加强对绿色文化建设的常规管理。在校园硬件建设、绿色环境保护、实施绿色教育和学校绿色发展保障四个工作层面,构成管理和服务框架,实行绿色管理;常规管理(含管理制度)、后勤服务应融入绿色理念,开展绿色服务,建立绿色服务保障体系。把绿色文化建设的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指标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落实。
  4.染绿——扩充载体,广泛渗透
  绿色校园是绿色文化的主要载体。开展绿色活动,创设绿色文化教育专题系列,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举办与绿色文化教育相关的讲座,让学生系统接受绿色知识,懂得热爱绿色,奉献绿色;建立绿色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绿色理念,提高综合素质;组织学生进行绿色监察,对社会、企业、江河、道路等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做跟踪调查和义务咨询;成立环保或绿色志愿者协会,组建环保或绿色行动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护绿、清污志愿活动;推进绿色行动计划,把绿色还给大自然,如绿色办公,减少资源消耗,实行办公自动化,推行综合信息网、视频会议等绿色办公手段;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日等节日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还应把各类传播媒体和各种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礼仪、法令(或主办)节庆等的绿色文化元素充分开发出来,成为绿色文化的载体,使之承载更多的绿色文化内涵,以构成绿盖教育领域和教学环节、绿透师生生活、绿满整个校园的厚实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用优秀的绿色文化产品丰富网络内容,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辐射源。
  5.泛绿——铸造品牌,辐射社会
  铸造绿色品牌,创建绿色学校,是大学绿色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坚持重点培育,长期建设,注重绿色文化培植,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绿色文化的理论研究,促进绿色文化再生,循环推进,打造品牌。利用绿色品牌,“绿化”学校对社区的影响,在社会上树起“用绿色文化创绿色大学,实现绿色发展”这块金字招牌,提升社会声誉;乃至改善社会生态,营造绿色文化大环境,带动全社会牵手绿色,与文明同行。
  
  参考文献:
  [1]张杰,孙继华.绿色校园文化培育探析[J].才智,2009,(2).
  [2]邹淑珍,张蓉萍.关于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6,(23).
  [3]曾玉凤,等.吟“绿色”之韵 还“教育”之本[N].中国教育报,2010-03-18.
  [4]廖福霖.创建绿色大学,实施全面发展教育[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
  [5]王冀生,王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理念,指出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应该从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兵家的知人善任等思想中借鉴,改善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以学生为本,实
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是提高档案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完善和优化其知识结构的需要,是提高档案人员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的需要。一方面,随着
摘 要:本文主要突出讲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 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 体育课教学 兴趣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4-070-01 一、重新认知新课标,更新教育观念   
在大学校园里,逃课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结合轻工学院大一学生逃课的现状,分别从学生、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对大学生逃课原因进行解读,并提出了解决逃课问题的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英语教育不断升温。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教学,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笔者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存在问题进行初探,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改革创新实践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4-07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纷纷将英语课纳入幼教课程;而高水平的师资
近年来,受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柔性管理、现代人本管理、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念相继出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新一代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不断提高,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
磁性圆珠可以互相吸引摆出各种形状,家长很喜欢买给小孩“开发智力”.殊不知,就是因为强磁性,小孩吞下后非常危险!爸爸妈妈们,如果家里有这种玩具,一定要特别提醒孩子这类玩
摘要:高校就业模式的转变凸显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弊端,而“职业生涯”及相关理论的引入给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转变指出一条明路。要彻底转变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适应当代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新模式,必须首先重建就业指导目标。  关键词:就业率;就业指导目标;职业生涯  作者简介:马培培(1982-),女,江苏南通人,盐城工学院博雅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江苏 盐城 226
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基于此,本文以江西省普通高校为例,就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不足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相
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8月6日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