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缺乏优质企业资源且推出时机不对,全球大多数创业板都不成功,中国创业板恰恰规避了这两个弊端
第一,在相对的市场低点,不存在这种暴跌和投机的风险;第二,有源源不断的高增长企业给创业板提供优质的上市资源
从第一次计划推出创业板到现在,整整十年,现在终于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各项细则已经基本成型。只是在等待一个最好的推出时间。
但是对于上市工作准备得比较充分的中国公司,短期来看是没有选择的。如果是注册在国内的公司,没有融资或是融了人民币基金的,可以准备上中国的创业板;但是如果准备上市的公司拿了海外VC的钱,甚至已经做好海外上市结构的,比如已经注册在开曼的,肯定不可能回到中国来上创业板了。更早期的企业有一些灵活度,如果想上创业板的话,可以根据所处的行业、有没有海外发展的计划来选择上市的地点。
全世界的创业板大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受监管的创业板,比如中国和美国的创业板;一类是不受监管的创办板,比如新加坡的凯利板。这两种各有特点,第一种上市的难度相对高一些,需要证监会的批准,具备很多方面的条件;第二种只要你愿意去上市,找到一个保荐人愿意保荐就可以了。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受监管的市场更有把握这一点,对市场健康发展比较有利。
目前中国创业板的上市条件还是比较高、比较谨慎的,毕竟创业板在中国是一个新事物,他们是比较谨慎、保守。这在市场初期也是必要的,因为第一批企业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批企业没有选好,一下子把创业板的市场、形象和地位全部损害了,再恢复就比较难了。如果市场发展一段时候之后证明已经走上正轨,那时候可以考虑再放宽一些标准。
相比之下,美国的创业板比较成熟,规则方面也更灵活一些,比如纳斯达克或者纽交所的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指标都有好几套,企业只要满足任何一套就可以。这几套标准可能它是有一套不要求企业赢利的,即使亏钱的企业只要满足一定收入指标,就可以去上市。在中国是一定要有赢利的,这是一个硬的指标,必须要满足。
总的来说。除了纳斯达克,世界上的其他创业板都说不上成功。一是因为推出的时机不对,大部分是在互联网泡沫的高点2000年左右推出的,以网络股和科技概念股占了绝大多数。大量公司以上市套现为最终目的,导致这些企业上市后短期内就因出现严重问题而退市,也使投资者对创业板失去信任。上海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泡沫过去了,这些企业首当其冲地都消失了。整个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就是一落千丈。没有交易了,整个创业板就死掉了。另外就是缺乏一大批优质的创新企业,没有后续的一些更好的企业冒出来,青黄不接,整个市场就慢慢地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最关键的是这两点。
相对来讲,中国创业板推出的时机和市场比较成熟,一是在相对的市场低点,不存在这种暴跌和投机的风险;二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源源不断的高增长企业给创业板提供优质的上市资源。
虽然中国的创业板还在筹备期,但与美国的创业板相比,可能会有一个劣势。纽交所的创业板是去年底收购过来的,本身有100多年历史,有一百多家挂牌公司,大概有十几家中国企业。其中有两家中国公司。美国东方药业和通用钢铁公司。都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它们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小,只能去OTC买壳,买完壳费尽千辛万苦转出来,转到全美经营交易所(即现在的纽交所创业板),正好也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几年内业绩都有很大的提高,达到了纽交所主板的要求,后来又相继转到我们主板。这条路已经都被证明过了,是走得通的一条路。
这条路在美国相对比较容易,尤其是在纽交所,因为都是同一个集团有创业板也有主板,集团内部有一个机制,批准之后很快就能够转过来。纳斯达克转到纽交所的也很多。从2000年到去年年底就有160多家公司。在中国,尽管4月底上海金融中心的具体方案浮出水面,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上市公司转板机制,意在打通资本市场不同层级之间的渠道,但从开始建立到成熟,仍需时日,所以短期内在国内转板还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
第一,在相对的市场低点,不存在这种暴跌和投机的风险;第二,有源源不断的高增长企业给创业板提供优质的上市资源
从第一次计划推出创业板到现在,整整十年,现在终于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各项细则已经基本成型。只是在等待一个最好的推出时间。
但是对于上市工作准备得比较充分的中国公司,短期来看是没有选择的。如果是注册在国内的公司,没有融资或是融了人民币基金的,可以准备上中国的创业板;但是如果准备上市的公司拿了海外VC的钱,甚至已经做好海外上市结构的,比如已经注册在开曼的,肯定不可能回到中国来上创业板了。更早期的企业有一些灵活度,如果想上创业板的话,可以根据所处的行业、有没有海外发展的计划来选择上市的地点。
全世界的创业板大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受监管的创业板,比如中国和美国的创业板;一类是不受监管的创办板,比如新加坡的凯利板。这两种各有特点,第一种上市的难度相对高一些,需要证监会的批准,具备很多方面的条件;第二种只要你愿意去上市,找到一个保荐人愿意保荐就可以了。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受监管的市场更有把握这一点,对市场健康发展比较有利。
目前中国创业板的上市条件还是比较高、比较谨慎的,毕竟创业板在中国是一个新事物,他们是比较谨慎、保守。这在市场初期也是必要的,因为第一批企业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批企业没有选好,一下子把创业板的市场、形象和地位全部损害了,再恢复就比较难了。如果市场发展一段时候之后证明已经走上正轨,那时候可以考虑再放宽一些标准。
相比之下,美国的创业板比较成熟,规则方面也更灵活一些,比如纳斯达克或者纽交所的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指标都有好几套,企业只要满足任何一套就可以。这几套标准可能它是有一套不要求企业赢利的,即使亏钱的企业只要满足一定收入指标,就可以去上市。在中国是一定要有赢利的,这是一个硬的指标,必须要满足。
总的来说。除了纳斯达克,世界上的其他创业板都说不上成功。一是因为推出的时机不对,大部分是在互联网泡沫的高点2000年左右推出的,以网络股和科技概念股占了绝大多数。大量公司以上市套现为最终目的,导致这些企业上市后短期内就因出现严重问题而退市,也使投资者对创业板失去信任。上海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泡沫过去了,这些企业首当其冲地都消失了。整个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就是一落千丈。没有交易了,整个创业板就死掉了。另外就是缺乏一大批优质的创新企业,没有后续的一些更好的企业冒出来,青黄不接,整个市场就慢慢地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最关键的是这两点。
相对来讲,中国创业板推出的时机和市场比较成熟,一是在相对的市场低点,不存在这种暴跌和投机的风险;二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源源不断的高增长企业给创业板提供优质的上市资源。
虽然中国的创业板还在筹备期,但与美国的创业板相比,可能会有一个劣势。纽交所的创业板是去年底收购过来的,本身有100多年历史,有一百多家挂牌公司,大概有十几家中国企业。其中有两家中国公司。美国东方药业和通用钢铁公司。都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它们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小,只能去OTC买壳,买完壳费尽千辛万苦转出来,转到全美经营交易所(即现在的纽交所创业板),正好也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几年内业绩都有很大的提高,达到了纽交所主板的要求,后来又相继转到我们主板。这条路已经都被证明过了,是走得通的一条路。
这条路在美国相对比较容易,尤其是在纽交所,因为都是同一个集团有创业板也有主板,集团内部有一个机制,批准之后很快就能够转过来。纳斯达克转到纽交所的也很多。从2000年到去年年底就有160多家公司。在中国,尽管4月底上海金融中心的具体方案浮出水面,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上市公司转板机制,意在打通资本市场不同层级之间的渠道,但从开始建立到成熟,仍需时日,所以短期内在国内转板还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