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逝者如斯”
  张杰油画作品展
  2015.11.4-12.31
  凤凰艺都美术馆
  山峦水系,气脉贯通。山水,有容乃大,词义无穷;油画山水,内涵与外延都已经逾越了传统风景画的范畴,衍生为风景油画里一条生机勃勃的画脉。油画家张杰教授,便是油画山水领域里集大成者。在油画山水的实践中,他完成了物象到心象的转化:山水是心境的投影,草木是精神的蕴化。澄怀观道,感怀于人性的永恒。
  雁过无痕,风云有迹;痕迹,联结着历史与当下。从张杰教授的作品里,我们察觉到了山水的演化与艺术家的创作烙印。他的笔下,肌理效果澎湃而夯实,厚积薄发;草图式的线条奔溅而出,直指人心。这是艺术家表达山水幻化的独特技法,也是情绪与矛盾在画布上的伏笔,以及对于历史与现状的种种反思。
  表现力是考量艺术家艺术能力的一把标尺。在工业化时代的特定进程中,再现与复制的艺术品层出不穷。许多作品仅是视觉的拷贝。张杰教授早期的作品,倾向于如实表达:而如今,他直面山水,直面人性,作品更具有表现性:从视觉到心觉,他迈过了艺术路上最重要的跨度。《被撕裂的风景》系列作品,画面被大面积的红色与绿色分割,互为正负,互相撕扯,正如艺术家内心的斗争:面对现代化语境之下的自然山水,如何承载人类之重?《大地颤音》《澈之境》和《茫之境》三幅,画法刚柔相济。山峰的塑造雄伟有力,犹如硬语盘空;而山脚处则是用写意手法,细细品读,令人联想到“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的诗境。此外,像《破碎的风景》等系列,作者鸟瞰大地,山水尽收眼底,画家舍弃了眼中的细节,而紧紧把握住视觉的新鲜感,画面酣畅淋漓。这种主观意识的表达真实而宝贵。
  研究山水的本末,体会自然的始终。张杰教授作品中浓厚的文化气息感染了我们。他构建出自己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新鲜浓郁的山水情调。驻足凝视这些画作,将重新唤醒我们的审美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画家心中的文化责任感。
其他文献
肖像无界  ——姜亨九艺术展  2015.12.3—2016.1.16  上海当代艺术馆  “……自画像悬挂在空荡荡的大厅里,无框的头像在无名的墙上,那一双双眼睛,直视着世界,永不忘怀……”这话出自Don Mclean那首著名的民谣歌曲《文森特》。上海当代艺术馆即将推出韩国艺术家姜亨九先生的艺术展“肖像无界”的名字灵感就来源于此。姜亨九以极写实的手法创作肖像画而闻名亚洲。而在如今艺术门类和形式日趋
期刊
敦煌:  生灵之歌  2015.12.9-2016.3.20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90年代初,曾经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说在一次“扫黄打非”的行动中,一个“小姐”被捕了,打开她的手提包,发现了三样东西,纸巾、避孕套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种流行的背后自有其原因,经过了80年代的“文化启蒙”,在那个饥渴了太久的时期,人们刚尝了几天荤腥,可父辈的手艺、味觉的记忆,无论中餐还是西餐都大半丢下了,于
期刊
编者按:倪志琪是一位典型的“上海艺术家”。一般情况下,这个称谓所包含的积极评价包括“见过世面,淡定从容,荣辱不惊,自得其乐,崇尚美感以及必要的‘洋气’。”他的艺术趣味是深深浸入其生活品味里的,而这种对艺术趣味的坚持也使得他不必刻意包装出“老克勒”式的“生活外壳”,就能够维持其精神中所矜持的优雅。虽然说,今天当代艺术中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茧命性”已经渐渐消散,但是即便是当年,倪志琪也应该是一个“戴着
期刊
第一届  《诗书画》年度展  ——“男·女”  2015.1n16—11.8  湖北美术馆  李津和靳卫红是当今水墨画界最为出色的两位人物画家。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和靳卫红很熟悉,十多年来,她常常来参加我策划的水墨画项目,探讨一些问题,也有不少争论。靳卫红虽然人缘很好,但她的艺术立场却坚定不移。李津是水墨界的大腕,素有饕餮之称,我虽然也在这个行业从事多年,然而却从未衔杯酒而有交结之欢。我在受命述说李
期刊
东庄  ——肖谷作品展  2015.11.13—11.29  上海油雕塑院美术馆  孤陋寡闻者如我,一直以来只知沈周而未闻《东庄图》,直到两年前某日,在肖谷工作室,赫然见到被他用油画重新演绎的《东庄图》,不由眼前一亮,令我既敬仰沈周艺术的意境高远、绝尘超逸,更感佩肖谷大作的迭出新意、迁想妙得。越数月,又与肖谷、陈强诸友相偕,先专程赴姑苏朝圣,拜谒沈周墓地,继而又至金陵,有幸在南京博物馆拜观沈周《东
期刊
神的诡计:  靳山个展  2015.11.20-2016.1.6  上海BANK画廊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与美有关;所有积极的艺术都象征美。赞颂美。所有消极的艺术都在抗议我们生活中美的残缺。”  —艾格尼·马丁  我第一次遇见靳山是2009年春,他的概念倾向刚开始萌芽,在当时他最著名的作品《尿急》(2007)中有所彰显。这件作品在第五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群展中展出,创作前提很简单,靳山认为既然有像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界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艺、轻研究的状况。究其原因,既有学科建设的积弱,又有思维方式的固化。一方面,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艺术一直隶属于文学门类而无法取得独立,学科建制上的“合法性”问题导致资源配置和发展规划的亏欠;另一方面,艺术专业几乎都放置在艺术院校而非综合性大学,不能发挥后者的科研优势,理论研究也遭受漠视。而从中西艺术思维的比较来看,西人重逻辑推演,致力于构筑一个美学体系
期刊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EliassoR),是丹麦和冰岛著名的雕塑和大型装置艺术家。他使用光、水和空气温度等元素以提高观众的体验。在19g5年,他在柏林成立了开展空间研究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工作室。2003年奥拉维尔代表丹麦参加了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他也参与大批公共空间项目的建设,如:1998年和2001年之间在很多城市开展的干预绿色河水的项目,2007年与挪威建筑师克杰·提尔·索森一起
期刊
练习  ——牟柏岩作品展  2015;12;27-2016.2,27  北京·AyeGallery  每次看牟柏岩的雕塑,都有想触摸的冲动。这让我想起赫尔德(J.G.Herder)关于雕塑即触觉艺术的经典论述。赫尔德反对自亚里士多德确立的感官等级次序,在这种次序中,视觉地位最高,触觉地位最低。赫尔德反其道而行之,主张触觉地位最高,因为触觉与理性紧密相关。动物没有理性,因此动物可以有发达的视觉,但没
期刊
潮骚——郑路个展  2015.10.30-2016.1.3  台北当代艺术馆  郑路,典型北漂的一分子、典型的欲语还休型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范畴中,他像河床在形成的过程。一开始的水流可能完全只是随机的流动,没有固定想法的路径。问题是,当支流慢慢聚集成一条小河后,水流自然就会顺着先前形成的河道流去,如此的阻力是最小。可是,假设要成就出一条大河,就得经过水流不断地流动、冲刷,才能成为河流。  郑路这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