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搏击俱乐部》中的“自我”回归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_Consul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古至今,哲学家都想给“自我”下一个定义,定一个规则,套一个理性的外衣。但随着战争、恐怖袭击等非理性的事件出现,人们发现“自我”从未是理性的。于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人类内在混浊无解的无意识,拉康在弗洛伊德之后发现分裂的“自我”。所以本文以大卫?芬奇经典悬疑电影《搏击俱乐部》来阐释拉康精神分析中的“自我”理论。
  【关键词】《搏击俱乐部》;拉康;精神分析;自我
  一、一个没有名字的“自我”
  (一)没有名字的男主角
  整个影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借“我”之口告诉观众男主角得了失眠症,并且持续六个月了。当他向医生要求开安眠药时,医生让他去教堂安慰团体。随后,男主角去了安慰团会,发现在那里自己可以释放压力,于是以不同人的名字混入不同的安慰团体。他用过克纳里斯、崔维斯、陆波等名字……总之男主没有自己的名字。后来他碰上和他一样来安慰团体瞎混的女主角玛格辛格才不得不结束这种能够让他安然入睡的方式。影片中男主角的名字一直没有透露给观众。这既是导演设置的悬念,也说明男主从一开始就代表着无名小卒。他的名字并不值得别人记住,对他自己而言也是无所谓的。导演塑造的这个人物正是广大的普通人民,也许每个人看见电视电影里光鲜亮丽的明星和伟人都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像他们那样。但醒来还是昨天的我们。
  除了男主角以外,影片中半部分出现了的类似士兵的形象也没有名字。他们只要执行破坏城市的命令即可。没有名字的他们表面上看摆脱了现实,获得自由,回归了“自我”。实则是无名无姓的,穿同样黑色T恤、长裤、鞋的统一符号。
  (二)混沌的“自我”
  影片中的男主就像是拉康自我理论中的早产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区别。所谓拉康“自我”概念是以镜像阶段为基础的,可分为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及后镜像阶段。这三个阶段就可以看成是自我认识和自我形成的过程。前镜像阶段,婴儿不能直接接受外界对他的作用,但是意识还是会产生。只是在前镜像阶段,产生的意识是幻象和片斷。他们不能控制和协调自己的身体,对外界的体验是“支离破碎”。
  影片中得了六个月失眠症的男主角正好就处于前镜像阶段。男主因为失眠症饱受痛苦,只能用其他人的名字去各个安慰团体,说明他可以是任何人,把“自我”和任何人融为了一体。其次,他抱着一个因过度使用激素导致自己大胸的鲍勃痛哭减压象征着婴儿抱着母亲寻求安慰。另外,幻象是“片断”,是不完整,这体现在男主角常常因失眠而昏昏沉沉,睡醒后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头脑无法形成完整形象,所以男主角的“我”不是完整的我。拉康对于前镜像阶段并没有过多描述,但是读者明白此时的“自我”是虚幻的,它们大都是一种幻象。人们需要这种幻象来表达他们与外面世界的和平关系。
  二、是“自我”,还是“他者”
  (一)泰勒?得顿的出现
  男主角离开安慰团体后,一次次在各地飞机上醒来,在飞机上他遇到了泰勒?得顿。他俩相见恨晚。男主角相继在机场不明物扣留、家中失火等不幸事件发生后,请求泰勒帮忙。随后两人住在破败不堪的废弃楼房。刚开始让享受高级物质的男主角无法适从。随后他们又一起创建了搏击俱乐部。此时的男主角发生很大的转变,性格变得刚毅,同时对泰勒也越来越依赖。后来,搏击俱乐部不仅越来越多,并且泰勒开始组织大家进行大破坏行动。搏击俱乐部的名字也改成了大破坏俱乐部,其目标是炸毁整个城市。男主发现泰勒真实目的,一直持反对态度。并满世界寻找泰勒想破坏他的行动。但恐怖行动已经装备完全。在男主最无力改变的时候,导演设定的谜底终于揭晓。原来泰勒就是男主角本人。由于生活压力,他人格分裂,创造出来了泰勒这个人物。也就是说,泰勒就是另一个自己,是压抑的自我,每当他睡着的时候,泰勒就会出现。
  (二)镜中“自我”—— 泰勒?得顿
  拉康“自我”理论的第二个阶段就是镜像阶段,婴儿面对镜子会产生一些反应。通过镜子,他发现镜子里也有一个人会跟他做同样一个动作。他把这个当成自己。婴儿把自己等同于这一理想形象,从而克服了对“破碎的身体”的不良感觉和体验,获得一种超前的自我意识。因此婴儿对自我的第一次确认也是一次误认。其次,通过镜子,他会发现母亲和他长得不一样,也不会和他做同样的动作,此刻他知道这是“他者”。镜像阶段一般发生在6到18个月之间,前6个月的幻象就此消失。由此可见,拉康的“自我”一定是通过“他者”才能认识的。
  影片中男主角的第二人格泰勒就是镜中的自己,这也顺应他失眠症发生在六个月后的时间阶段。原来的自我妥协于物质世界,可遇到泰勒后,男主发生了很大改变。泰勒是勇敢霸气,充满荷尔蒙的男性,他崇尚自由。他炸掉男主房子,让他放下物质,是男主的理想。男主通过镜中的完整形象,把以前支离破碎的片断串连成一个整体,使自我确立。但男主对自己身份新的认识,是一次误认,泰勒只不过是他的理想人格。
  另一方面,自我并不是一个实体,它总是处于“自我”和“他者”这样的分裂状态中,所以永远也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镜象不只在婴儿时期发挥作用,作为“他者”,它对自我的塑造功能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可是这个“自我”直到婴儿才开始认同镜像就是自己时,才开始认识自己。所以拉康认为自我最早是在他人中产生的。电影中的男主角和泰勒之间有一个“自我”和“他者”的关系。男主角因为泰勒知道自己也并非想要成为那种放诞不羁的自由,不想成为没有底线的道德破坏者;泰勒从男主角的平凡才发现自己也不想回归到男主空虚的物质生活中。
  三、自我的重建
  镜像阶段结束,后镜像阶段开始,一方面意味着婴儿不再迷恋镜中的自我,不再把自己当成理想自我,另一方面表明婴儿和周围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从镜像时期新鲜又痛苦的经验中成长,不再与外在世界同化,对自我的认识才又前进一步。从拉康“三界”来说,自我逐渐进入“象征界”。象征界就是主体克服俄狄浦斯情结,认同父亲,实现自我转化。当然拉康所指的“父亲”绝非真实的父亲, 而是 “父亲的名字”,或“父亲的法律”。 这里的“父亲”是一种功能,一种立场。在象征秩序中,主体必须遵从“父亲的法律”。 在《搏击俱乐部》中,“父亲的法律”,即社会法则法律秩序,人类顺应的规律。
  影片的后半部分是男主角知道泰勒要毁灭城市的计划,想要找到他并阻止大破坏的发生。兜兜转转,他最终知道自己就是泰勒,一切真相大白。但男主却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泰勒。此时的男主角走出了镜像阶段即泰勒这个像,他开始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所以开始还处于自我他人混乱状态,并依赖着他人的男主角,最后选择杀死泰勒,回归自我,这就是他对自我和镜像中的自我的认清。从不敢面对自己感情到承认自己爱着玛格辛格;从面对上司唯唯诺诺到正面抵抗,从对泰勒唯命是从到积极反抗,都说明了男主角自我的重建。这一段不可思议的体验,让他如新生儿一般,找回真正的自我。
  参考文献:
  [1]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杜声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M].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8.
  [3]赵一凡.《拉康与主体的消解》[J].《读书》,1994.10.
  [4]诺曼·霍兰德.《拉康理论的弊病》[M].《后现代精神分析》.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吴琼.《拉康:一种黑格尔式的读解》[J].《外国文学》2002(1).
  [6]马元龙.《说话的主体及其精神秩序》[J].《外国文学》2003(4).
  [7]周小仪.《拉康的早期思想及其“镜象理论”》[J].《国外文学》1996(3).
  [8]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的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8(6).
其他文献
【摘要】:群文文学不外乎就是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如今打工诗歌在群众中影响极高,打工诗人崭露头角。对群文文学鉴赏也是提高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群文文学;传统文化;诗词;鉴赏  一、群文文学诗歌的特征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是重要的抒情文体,诗言志,是人们对诗歌的普遍认识。志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通过客观的描绘,而是主观的表达,抒情是诗歌本质的审美。 
期刊
【摘要】:《老人与海》主要表达的是对硬汉形象的赞美和人文精神的推崇,主要内容就是描写了一个老渔民捕鱼的冒险故事。在《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中鲜明的体现了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形象,因此文中主要就是根据小说情节进行主人公人物形象的解读,揭露其中人物形象代表的更深层含义。  【关键词】:《老人与海》;人物形象;解读  海明威的作品都比较传奇,其在不同时期塑造的硬汉形象都有不同的特点,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更
期刊
【摘要】:后殖民主义的一个关键词语“他者”绝好的阐释了二元对立的思想。本文旨在说明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述“他者”的,通过《鲁滨逊漂流记》、《喜福会》的分析,将封印在文学作品中的二元对立思想再一次重现和分析,揭露了帝国主义通过这一对立来进行殖民统治,以致对心灵进行奴役。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他者;二元对立  后殖民一词的最早出现在80年代中期学术期刊中由阿什克罗夫特·格里菲思的著作当中。到了90
期刊
【摘要】:对鲁迅《祝福》主题的解读与评论,随着这些年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深入而有所区别。在过去的话语模式下,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小说也是企图通过展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露旧的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和残酷性,但是这种观点究竟能不能代表鲁迅最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解读还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本文就是从祥林嫂的死因谈起,进一步探讨鲁迅最真实的想法。  【关键词】:祝福;悲欢;隔膜  《祝福》这篇小说是
期刊
【摘要】:纳兰性德天生赤诚淳厚,为人纯任性情,有着一颗“真切自然”的词心;他重视发挥词体固有的审美特质,表现真切、自然的人生感受,并且倡导高扬性灵的文学主张,以抒发真实情感为第一要义,从而取得了情真自然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纳兰性德;纳兰词;情真自然  作为“清词三大家”之一,纳兰性德的人生与创作充满了戏剧色彩: 身为满族人, 却痴迷于汉文化;他是清初第一才士,却又是千古伤心词人。纳兰词由心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生态文化环境的现状进行研究,探究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更好的进行人类生存环境研究。本文认为现代性的文化断根和消费主义的出现使得人类生态环境面临着威胁。相关的研究所依靠的是生态理论,该理论吸取了东方和谐思想的精髓,成为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文章中将研究方向放在了对于生态文学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基本特征这四个方面的研究上,主要注重的是对于生态文化的整合和优化,使其更好的
期刊
【Abstract】: Appraisal Theory provides an analytic tool for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s of two news reports on “the Belt and Road” in both CNN and China Dail
期刊
《陆犯焉识》是华裔作家严歌苓的转型之作,讲述了一个关于等待的爱情故事。主角陆焉识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公子,聪慧机敏,风流倜傥,会多国语言,颇讨女人喜欢。陆焉识的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因“克夫”名声要被婆婆退回娘家,由于她善哭,大少爷陆焉识心地善良不忍她被退回娘家,在奶奶面前求情,“恩娘”冯仪芳便获得恩准留在了陆家。之后恩娘为巩固其在家中的地位,软硬兼施使陆焉识娶了自己的娘家嫡亲侄女冯婉喻。为
期刊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也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觉和自信。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和平发展道路;外交政策;战略意义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  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
期刊
【摘要】:从平行研究角度来看,处于邻近时代的莫泊桑和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小视角切入主题,由小见大,结局出人意料、情节变化多端、语言简练生动。然而,他们毕竟来自不同的国度,国情以及个人经历的差异,又导致了两位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本文以莫泊桑的《项链》和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为例,分别从艺术结构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在创作风格上的独特魅力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