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鲁迅《祝福》主题的解读与评论,随着这些年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深入而有所区别。在过去的话语模式下,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小说也是企图通过展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露旧的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和残酷性,但是这种观点究竟能不能代表鲁迅最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解读还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本文就是从祥林嫂的死因谈起,进一步探讨鲁迅最真实的想法。
  【关键词】:祝福;悲欢;隔膜
  《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彷徨》中的首篇,也是我们曾在中学时所学过的鲁迅作品之一。在我的印象里,在课堂上讨论祥林嫂的死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中教材给我们的参考是:“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露旧的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和残酷性,这似乎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这种观点究竟能不能代表鲁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说这种观点里有没有把祥林嫂的死因概述得过于简单化,甚至有被隐藏或者被遮蔽的可能?我想我们只有做更深入的分析才能知道答案。
  钱理群先生曾做出一个判断:“我们什么时候最需要鲁迅?春风得意、一切都顺心如意时,你无缘结识鲁迅;当你对接受的表示怀疑的时候,当你处于逆境、倒霉时,你将结缘鲁迅!他是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思考,另一种可能。质疑各种事情、质疑他人甚至质疑自己,让我们对生活去深入思考。鲁迅的价值是他帮助我们成为自由的、独立思考的人。”[1]其实就我现在重读《祝福》的感受也是如此,以前没有解决的疑问,现在有了一种质疑的可能,以前对于鲁迅的不理解,现在也有了与他相遇的机缘。
  鲁迅说过,中国的群众都是“戏剧的看客”。这是一个既准确,又让人感到沉重的概括。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看”与“被看”可以说是鲁迅作品的一个基本模式,我们都在同时扮演着“看者”与“被看者”的双重角色。《祝福》里的祥林嫂是一个不幸者,她也是一个“被看者”,一个被群众所“看”的对象。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她悲痛欲绝地讲着她的“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起初,“四婶”听完她的不幸,“眼圈就有些红了,”“卫老婆子”也“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此时的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精神面貌不错,身手也还矫健,“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后来,当祥林嫂再次悲痛欲绝地讲着她的“阿毛被狼吃了”的不幸时,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赶着去“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到最后,大家都听纯熟了,“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这时的祥林嫂,很明显的精神状态大不如前,经常是“张着口怔怔的站着”。
  原来,群众的“眼泪”、“叹息”、与“评论”只不过是自我获得“满足”的一个方式,看客们是不会有真正的同情心的,他们热心看与听,完全是因为生活得太无聊,要去寻求一点刺激。他们正是通过“看(与听)”,把别人(祥林嫂)的眼泪变成自己无味的生活里的盐,面股无聊中的谈资,一句话,把别人痛苦转化为自己身心上的“满足”,这就在实际上把现实生活中的他人的苦难,变成鉴赏对象,游戏化与审美化了。这其实是表现了人性的残酷的。
  《祝福》的残酷性其实还表现为在日常人生当中,就是那些“贫苦百姓”自己也相互伤害,比如柳妈之于祥林嫂。柳妈问祥林嫂额角的伤痕,颇有一番探人私隐的意味: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当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了”的不幸已被大家熟悉以后,生活又进入了极度乏味的状态,他们拣选新鲜话题的本领是非常强的,“额上的伤疤”又成了新的“看客”的谈资。鲁迅早就说过:“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与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個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不同,……使人们不再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2]鲁迅还发出这样的感叹:“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3]
  无论在中国的传统等级社会,还是在现代大都市,鲁迅都敏感到了人与人的隔膜。他进而感到的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其实,祥林嫂真正的悲剧意味可能就在于此,不光人们常做“戏剧的看客”,欣赏别人的痛苦以获得自己的满足,而且还直接充当相互伤害的角色,即使这个人死去了,也都没有什么人觉得应该怜悯和惋惜,她只不过是一个“谬种”,一个多余。
  因此,“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一命题所指斥的这心灵的隔绝就不仅是社会、历史的,更是人类本身的,人于是永远“各自走路”。可以说,这里传递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近乎绝望的孤独的生命体验。
  注释:
  [1]参见钱理群《走近鲁迅——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解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9c84701009ihi.html。
  [2]鲁迅《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3]鲁迅《而已集·小杂感》,《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参考文献:
  [1]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2]岳灵.对“四种权力”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一说的质疑─―鲁迅小说《祝福》教学札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6).
  [3]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作中极为著名的戏剧之一,其中的很多台词都极具内涵、深入人心,成为经久回味的经典,也表现了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内心思考与变化。基于此,本文就对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进行剖析,探索其在复仇之路上所表现的痛苦与挣扎。  【关键词】:《哈姆雷特》;复仇之路;痛苦挣扎  一、复仇行动之深层动机  勿庸置疑哈姆雷特的复仇充满正义性与高贵性。二者之间很难分离开来。在哈姆雷特的人格结
期刊
【摘要】:沈从文先生笔下各式各样的人物,多多少少都带有“乡下人”独有的那份力与美。美来自传统,力来自底层和土地。品味人物性格形象与精神,其作品实则在歌赞着传统与底层精神文化。  【关键词】:沈从文;力与美;底层;湘西  一、概论  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曾对沈从文先生的逝世深表遗憾:“我个人确1988年如果他(沈从文)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个奖(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夏志清认为,沈从文是“中国现代
期刊
【摘要】: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蝴蝶君》自上演后就引起了剧烈反响,为他赢得了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男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使得该剧被视为对经典歌剧《蝴蝶夫人》的颠覆,打破了传统认知下的东方刻板形象。本研究将借助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分析《蝴蝶君》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成因。  【关键词】:萨义德;东方主义;黄哲伦;《蝴蝶君》  Ⅰ.作家与作品  当代美国知名剧作家黄哲伦1957年出生在洛
期刊
【摘要】:在当今社会欲望活跃与文化焦虑共存的文化语境下,探寻日常个体的生存状态与主体意识一直是张欣关注的焦点。《狐步杀》关注到欲望追逐不断地冲击着都市人的心灵,对高洁人物的操守和追求让位于强势的物质追求,社会人物价值取向和追求发生改变。本文重点论述柳三郎这一人物,从他身上验证张欣笔下欲望主体的特点。  【关键词】:欲望;都市小说;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狂潮的推进,在强劲的消费主义引导浪潮
期刊
【摘要】:《妻妾成群》是苏童一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他揭示了在男权社会的文化秩序中,女性被动的处境,性的压抑导致的心理变态,以及女性之间的相互敌意与残害”。其中,作家营造了一系列绝妙的植物意象,如花园墙角的紫藤、张狂的菊花、满地落叶、一叶浮萍等,这一系列“花”的意象中,呈现出某种隐含的意义,以花喻人,花的命运暗示人最终的宿命。  【关键词】:花;紫藤;菊花;落叶;浮萍;意象  三太太梅珊与四太太颂
期刊
【摘要】:《匠人》是申赋渔的最新力作,讲述了作者的家乡——申村中一个个手工艺匠人及其家族的命运故事。本文以其中一篇《剃头匠》为中心,分析作品中的民俗叙事,探究作者如何将人物塑造与民俗叙事紧密结合来传递深层次的思想寄托。  【关键词】:民俗;民俗叙事;剃头匠;故乡  一、民俗及民俗学意识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
期刊
【摘要】:黄继树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方面。他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在历史题材小说和纪实文学创作方面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丰硕的成果。黄继树的历史题材小说取材叙事真实、人物塑造客观、叙事手法不断创新,并形成了其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黄继树;历史小说;艺术成就  黄继树的文学创作道路是曲折而艰辛的,但是,黄继树不怕困难,一路披荆斩棘,走出了自己历史题材
期刊
【摘要】:群文文学不外乎就是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如今打工诗歌在群众中影响极高,打工诗人崭露头角。对群文文学鉴赏也是提高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群文文学;传统文化;诗词;鉴赏  一、群文文学诗歌的特征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是重要的抒情文体,诗言志,是人们对诗歌的普遍认识。志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通过客观的描绘,而是主观的表达,抒情是诗歌本质的审美。 
期刊
【摘要】:《老人与海》主要表达的是对硬汉形象的赞美和人文精神的推崇,主要内容就是描写了一个老渔民捕鱼的冒险故事。在《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中鲜明的体现了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形象,因此文中主要就是根据小说情节进行主人公人物形象的解读,揭露其中人物形象代表的更深层含义。  【关键词】:《老人与海》;人物形象;解读  海明威的作品都比较传奇,其在不同时期塑造的硬汉形象都有不同的特点,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更
期刊
【摘要】:后殖民主义的一个关键词语“他者”绝好的阐释了二元对立的思想。本文旨在说明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述“他者”的,通过《鲁滨逊漂流记》、《喜福会》的分析,将封印在文学作品中的二元对立思想再一次重现和分析,揭露了帝国主义通过这一对立来进行殖民统治,以致对心灵进行奴役。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他者;二元对立  后殖民一词的最早出现在80年代中期学术期刊中由阿什克罗夫特·格里菲思的著作当中。到了9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