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1
摘 要 本文把竞技跆拳道技术合理地划分为得分技术与非得分技术两大类若干个个子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对“2008北京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决赛”的技术统计分析,深入地揭示了“非得分技术”、“复合技术”在竞技跆拳道训练、比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跆拳道练习者合理配置训练资源、提高训练效益和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竞技跆拳道 技术 分类
深入细致地了解竞技跆拳道技术类别,有助于练习者全面、深入地了解竞技跆拳道技术体系的构成要素、各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及其在竞技比赛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制订训练计划,合理的配置训练资源,有效提高训练效益的坚实基础。建立竞技跆拳道技术分类体系,需要通过对竞技跆拳道比赛和各个技术动作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统计、分析与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按一定标准进行合理分类。
一、竞技跆拳道技术分类
本文根据各个技术的使用目的与性质,把竞技跆拳道技术分为“非得分技术”、“得分技术”两个类别,见表1:
二、对竞技跆拳道技术的整体认识
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通过攻击对方而得分取胜是赢得比赛的主要途径;而实现得分则需要使用竞技跆拳道竞赛规则允许的技术(拳法、腿法)迅速、准确、有力的击中得分区。由此有部分练习者产生了认识误区:把竞技技术等同于得分技术、把得分技术训练局限于腿法技术。这就导致在平时训练中忽视步法、假动作 、防御等非得分技术的重要作用,孤立、片面的进行腿法训练,严重地影响训练的效果与效益。其实跆拳道比赛取胜无非是两点:
(一)“该防的防的住”:进攻与防御相辅相成,是比赛胜利的共同构成要素。如果把进攻看作是“挣钱”,那么防御就是“存钱”。只挣钱不存钱,到头来还是个穷光蛋。高水平的防御能力可以有效地克制和瓦解对手的进攻、使自己少失分或不失分,从而立于“先不败而后求胜”的有利地位,乃“胜兵”所为;而忽视防御能力训练,容易造成“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甚至“未曾杀敌,先损八千”的不利局面,也就是兵书中所讲的“先战而后求胜”,是“败兵”所为。
(二)“该打的打得上”:比赛对手是活生生的人而非脚靶。所有适宜的距离、角度、时机要靠自己在瞬息万变的动态环境中去创造和把握。缺乏复合技术训练的运动员就如同失去运载火箭的导弹,弹头威力再大,没有运载工具如何击中敌人?这里的运载工具就是步法以及由步法构成的复合技术。
三、各种竞赛技术在跆拳道比赛中的地位与作用
下面通过“北京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决赛”(2008年)技术统计(见表2)来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相持”是竞技跆拳道比赛的主体过程,非得分技术是相持过程的主体技术: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本次比赛中,平均每个运动员每分钟只使用2.75个单击动作+0.51个组合动作(2.97个动作/组合);平均每次攻击的间隔为18.4″。根据参赛者的技术水平、动作速度,可以得出结论:使用得分技术进行一次攻击所耗费的时间与发动一次攻击所需等待的时间差异极大,也就是说:在跆拳道比赛的大部分时间中,运动员使用的并不是得分技术。
通过分析比赛录像,我们把竞技跆拳道比赛的完整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相持”(对峙)、“攻防”、“贴靠倒地”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相持环节无疑是比赛的主体过程,占据了多数的比赛时间,而在相持环节使用的技术就是步法、假动作为主的非得分技术。
(二)复合攻击技术是得分技术的主体
在比赛中,对手并非静止不动且毫无反击能力的脚靶或护具,他(她)不会主动提供适宜的攻击距离、角度和对战关系(开、闭式);并且他(她)随时伺机进攻或反击;单纯的攻击技术其实并不具备在比赛中有效运用的环境和条件。
在跆拳道比赛中获得胜利的前提和基础,更多的在于寻找、制造、把握战机并及时防护、化解对方攻击,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非得分技术(步法、假动作、防御)的单独或与得分技术(腿法、拳法)的复合使用。
四、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一)非得分技术在竞技比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但为得分技术的创造了必需的“使用环境”,而且是防御对手攻击的主要手段,是比赛绝大部分时间进行的主要工作。
(二)得分技术只有和非得分技术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有效得分。不能因为“结果”(使用得分技术)而忽视必需的基础和过程(使用非攻击技术),复合技术才是比赛得分的核心和关键。
五、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可以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竞技跆拳道技术体系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地位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竞技跆拳道技术训练按照多年计划的总体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合理有效的配置训练资源,增强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高训练的效益和效率。
摘 要 本文把竞技跆拳道技术合理地划分为得分技术与非得分技术两大类若干个个子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对“2008北京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决赛”的技术统计分析,深入地揭示了“非得分技术”、“复合技术”在竞技跆拳道训练、比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跆拳道练习者合理配置训练资源、提高训练效益和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竞技跆拳道 技术 分类
深入细致地了解竞技跆拳道技术类别,有助于练习者全面、深入地了解竞技跆拳道技术体系的构成要素、各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及其在竞技比赛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制订训练计划,合理的配置训练资源,有效提高训练效益的坚实基础。建立竞技跆拳道技术分类体系,需要通过对竞技跆拳道比赛和各个技术动作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统计、分析与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按一定标准进行合理分类。
一、竞技跆拳道技术分类
本文根据各个技术的使用目的与性质,把竞技跆拳道技术分为“非得分技术”、“得分技术”两个类别,见表1:
二、对竞技跆拳道技术的整体认识
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通过攻击对方而得分取胜是赢得比赛的主要途径;而实现得分则需要使用竞技跆拳道竞赛规则允许的技术(拳法、腿法)迅速、准确、有力的击中得分区。由此有部分练习者产生了认识误区:把竞技技术等同于得分技术、把得分技术训练局限于腿法技术。这就导致在平时训练中忽视步法、假动作 、防御等非得分技术的重要作用,孤立、片面的进行腿法训练,严重地影响训练的效果与效益。其实跆拳道比赛取胜无非是两点:
(一)“该防的防的住”:进攻与防御相辅相成,是比赛胜利的共同构成要素。如果把进攻看作是“挣钱”,那么防御就是“存钱”。只挣钱不存钱,到头来还是个穷光蛋。高水平的防御能力可以有效地克制和瓦解对手的进攻、使自己少失分或不失分,从而立于“先不败而后求胜”的有利地位,乃“胜兵”所为;而忽视防御能力训练,容易造成“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甚至“未曾杀敌,先损八千”的不利局面,也就是兵书中所讲的“先战而后求胜”,是“败兵”所为。
(二)“该打的打得上”:比赛对手是活生生的人而非脚靶。所有适宜的距离、角度、时机要靠自己在瞬息万变的动态环境中去创造和把握。缺乏复合技术训练的运动员就如同失去运载火箭的导弹,弹头威力再大,没有运载工具如何击中敌人?这里的运载工具就是步法以及由步法构成的复合技术。
三、各种竞赛技术在跆拳道比赛中的地位与作用
下面通过“北京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决赛”(2008年)技术统计(见表2)来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相持”是竞技跆拳道比赛的主体过程,非得分技术是相持过程的主体技术: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本次比赛中,平均每个运动员每分钟只使用2.75个单击动作+0.51个组合动作(2.97个动作/组合);平均每次攻击的间隔为18.4″。根据参赛者的技术水平、动作速度,可以得出结论:使用得分技术进行一次攻击所耗费的时间与发动一次攻击所需等待的时间差异极大,也就是说:在跆拳道比赛的大部分时间中,运动员使用的并不是得分技术。
通过分析比赛录像,我们把竞技跆拳道比赛的完整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相持”(对峙)、“攻防”、“贴靠倒地”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相持环节无疑是比赛的主体过程,占据了多数的比赛时间,而在相持环节使用的技术就是步法、假动作为主的非得分技术。
(二)复合攻击技术是得分技术的主体
在比赛中,对手并非静止不动且毫无反击能力的脚靶或护具,他(她)不会主动提供适宜的攻击距离、角度和对战关系(开、闭式);并且他(她)随时伺机进攻或反击;单纯的攻击技术其实并不具备在比赛中有效运用的环境和条件。
在跆拳道比赛中获得胜利的前提和基础,更多的在于寻找、制造、把握战机并及时防护、化解对方攻击,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非得分技术(步法、假动作、防御)的单独或与得分技术(腿法、拳法)的复合使用。
四、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一)非得分技术在竞技比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但为得分技术的创造了必需的“使用环境”,而且是防御对手攻击的主要手段,是比赛绝大部分时间进行的主要工作。
(二)得分技术只有和非得分技术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有效得分。不能因为“结果”(使用得分技术)而忽视必需的基础和过程(使用非攻击技术),复合技术才是比赛得分的核心和关键。
五、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可以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竞技跆拳道技术体系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地位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竞技跆拳道技术训练按照多年计划的总体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合理有效的配置训练资源,增强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高训练的效益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