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读:交流《乡土中国》阅读体会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rl111shi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题解释]本专题以读书心得交流会来分享学生在阅读《乡土中国》中的点滴收获。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乡土中国》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有一定的难度和时间隔膜。基本要求是能读通、读懂,理解核心概念;发展要求是能就一点深入思考,联读其他文本及联系时代进行批判性阅读。
其他文献
【专题解释】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本专题拟通过欣赏古老的“吟诵”,开展班级“古典诗词吟诵会”,改变古典诗词在学生心目中的固有形象,以期强化学生对古典诗词音韵节奏与情感基调的理解。
[专题解释]《琵琶行》中,诗人用联想代替自述,结合与琵琶女相似的经历,以联想生情的方式传达自身遭遇,让全诗颇具一韵多意的特征。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虽有着相异的人生矛盾和纠结,但感情的本质却是相通的。“同是”一词将遭遇相联结,在映衬与“雷同”之间,宣泄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吟唱了一曲“感时伤世之痛”。
[专题解释]本专题联读三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三首词中,精读苏词,自读辛词、李词。李词虽为自读,却是婉约词的唯一篇目,故此,联读重点为苏词和李词;通过联读比较,体会宋词的豪放和婉约之美。
[专题解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千年不衰,源于勤劳之美德。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从机器轰鸣中的工人,到田野陇亩间的农民,再到一刀一锉下的大国工匠,每一个劳动者的汗水、奋斗者的姿态早已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新时代,青少年筑牢勤劳根基,传承奋斗美德,具有非凡的意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通过一组通讯、评论、古诗等不同的文体样式,塑造了劳动者的形象,彰显了劳动的意义,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奋斗观。在阅读了一组反映劳动价值与意义的文章、完成了“推荐书”等任务后,接下来要
【专题解释】本专题侧重人物访谈的落实,通过访谈、记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留住家乡记忆,落实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参与。感受家乡的底蕴,增强对身边人、事、物的思考意识,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培养家国情怀,传承人文精神。
【专题解释】本专题为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对家乡文化现状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评价家乡文化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以建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专题解释]诗评写作是文学短评中的一种形式。本专题学习诗评写作,从本单元的古诗词中选择写作训练点,学习诗评写作方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预习任务】1.查找曹操、陶渊明的生平资料,掌握曹操的主要人生经历及思想观念,理解陶渊明归隐前后的基本思想状况。
[专题解释]本专题聚焦《差序格局》一章,意在突破核心概念,联系百年社会变迁,发现中国“陌生的熟人”现象。《乡土中国》的写作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天然地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八十年后的中学生初识此书,既要定格旧语境,回到当时理解“伦”与“差序格局”的定义;也要拓展新空间,换位到东方世界之外,看看西方的“团体格局”谓何;更应观照现实,借助时间、空间的“纵横”二维的新发展,积极思考,就现实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展开辩证思考。
【专题解释】聚焦家乡生活中的某种文化现象,运用文献检索、实地考察、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调研中获取的资料、信息和证据,撰写调查报告,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思考和认同,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专题解释]本专题要求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一书,掌握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形成学术类著作的阅读经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学术著作,全书约六万五千字,分十四篇,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礼法这三个层面展开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分析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