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学界的追捧。本文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如何利用成果导向理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将成果导向理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探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逆向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04
Research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DING Ronghui
(Glob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Software, Suzhou, Jiangsu 215163)
Abstract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in 80s of last century,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has been pursued by educational circl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is paper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concept, and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chievement oriented theo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ing the theory and results 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plor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reverse design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自上世纪80年代由斯派迪(William G. Spady)创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被教育界广泛认可。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成果导向教育在国内教育界也掀起了一股热潮。在OBE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OBE是否真的符合中国国情?如何将OBE贯穿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来?如何用OBE来指导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1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
OBE理念的基本原理是所有学习者均成功(Success for All)。该理论的提出者立足此教育理念,在1994年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的金字塔结构,该结构将成果导向教育分为五个方面,即一个执行范例、两个关键目标、三个关键前提、四个执行原则以及五个实施要点。
OBE教育理论强调4个核心问题,即:
(1) 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
(2) 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3) 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4)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是指学生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最后所具备的深入骨髓的综合能力。因此,在OBE的教育理念中,它所强调的是人人都能成功、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评定,强调精熟、绩效责任和能力本位的思想,由此可见,OBE的教育理念更注重于结果的评定,并采用逆向设计的方法,对课程进行设计,对学生进行培养。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2017年预计将达到795万,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往往高呼“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又该何去何从?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是目前衡量高职院校就业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该指标的完成率又是如何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为什么缺乏市场竞争力?是学历还是能力?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教育脱离市场。高职院校究竟为谁培养人才?随着“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等新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步被教育界所接受,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面始终脱离市场,高职人才培养不是从市场的根本需求出发,更多的是“以偏概全”,越来越多的“订单班”的失败说明了订单班的培养模式不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 “订单班”根本不能反映市场的变化,企业在市场变化中随时会调整需求,订单班则更多地灌输了需求企业的个性化要求,不具备市场的普遍性。
(2)人才培养脱离岗位需求。高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往往还是沿袭了本科的人才培养标准,虽然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的时候提出了重视市场调研,但往往市场调研流于形式或不够深入,甚至以偏概全,无法真正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往往是一厢情愿,其课程设置缺乏行业的普遍性。 (3)专业设置脱离地方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应该直接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为地方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立足于区域经济,优化专业结构,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紧密合作,做好专业人才的需求行情预测。而我国大部分高职教育在与区域经济的合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点”的合作,缺少“面”的结合,因此对专业的设置、专业人才的需求缺乏前瞻性,导致出现部分专业近期火爆、远期“跳水”的现象。
3 利用OBE教育理论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高职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其教育的群体、面向的群体与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要对高职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
(1)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我们为谁培养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现在逐步形成一个共识,就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高职学生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学历、学识上的竞争优势,如何让学生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也就是高职教育需要明确的市场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专业优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我们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这也是OBE教育理论中关注的第一个核心问题。要明确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就需要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与企业深度融合,深入了解行业的技能需求,只有行业的需求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个别企业的需求不具备一定的共性。根据行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也体现出了OBE教育理论关注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市场,只有真正了解市场,我们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其改革内容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指导,只有进行校企深度融合,才能让学校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行业的需求,明晰市场的变化。
(2)逆向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在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上,采用逆向设计的方法,根据市场、行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及能力目标,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達到这个目标,不仅在操作上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还需要对整个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政策上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自主权,而不是沿袭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
(3)量化考核指标,改变考核模式。传统的考核模式不适用于OBE的教育理论,要判断“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不再单纯是成绩上的判断,而要从“学历本位”转化为“能力本位”,以技能指标考核学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可采用阶段性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量化技能考核指标,对最终的学习成果进行分解,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的方式进行分解,细化到每一个工作单元,并对每一个工作单元进行量化考核。
(4)改变教学模式,灵活设计教学。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其实是在“阻碍”学,我们应该是组织学习而不是教,教育是为学生在面对未来的生活中提供有用的工具。现行的教育体制我们没有阻止优秀学习者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是“制造”了部分的失败者。OBE的教育理论中强调人人都能成功,人人成功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帮每一个学生找到走向成功的路径,而不是将我们所知的理论、技能告知学生,让学生重复我们的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负责任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应该由教师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在课堂里进行“填鸭式”教学。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教育脱离市场、人才培养脱离岗位需求,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65万,我们依然缺乏人才。一方面学生毕业无法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抱怨人才的匮乏,究其原因,学校无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OBE的教育理论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一个逐步成熟的教育理论,完全可以指导我们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适合于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5).
[2] 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9.
[3] 杨明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4(4):45-47,60.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逆向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04
Research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DING Ronghui
(Glob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Software, Suzhou, Jiangsu 215163)
Abstract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in 80s of last century,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has been pursued by educational circl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is paper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concept, and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chievement oriented theo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ing the theory and results 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plor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reverse design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自上世纪80年代由斯派迪(William G. Spady)创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被教育界广泛认可。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成果导向教育在国内教育界也掀起了一股热潮。在OBE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OBE是否真的符合中国国情?如何将OBE贯穿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来?如何用OBE来指导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1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
OBE理念的基本原理是所有学习者均成功(Success for All)。该理论的提出者立足此教育理念,在1994年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的金字塔结构,该结构将成果导向教育分为五个方面,即一个执行范例、两个关键目标、三个关键前提、四个执行原则以及五个实施要点。
OBE教育理论强调4个核心问题,即:
(1) 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
(2) 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3) 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4)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是指学生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最后所具备的深入骨髓的综合能力。因此,在OBE的教育理念中,它所强调的是人人都能成功、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评定,强调精熟、绩效责任和能力本位的思想,由此可见,OBE的教育理念更注重于结果的评定,并采用逆向设计的方法,对课程进行设计,对学生进行培养。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2017年预计将达到795万,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往往高呼“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又该何去何从?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是目前衡量高职院校就业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该指标的完成率又是如何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为什么缺乏市场竞争力?是学历还是能力?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教育脱离市场。高职院校究竟为谁培养人才?随着“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等新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步被教育界所接受,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面始终脱离市场,高职人才培养不是从市场的根本需求出发,更多的是“以偏概全”,越来越多的“订单班”的失败说明了订单班的培养模式不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 “订单班”根本不能反映市场的变化,企业在市场变化中随时会调整需求,订单班则更多地灌输了需求企业的个性化要求,不具备市场的普遍性。
(2)人才培养脱离岗位需求。高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往往还是沿袭了本科的人才培养标准,虽然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的时候提出了重视市场调研,但往往市场调研流于形式或不够深入,甚至以偏概全,无法真正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往往是一厢情愿,其课程设置缺乏行业的普遍性。 (3)专业设置脱离地方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应该直接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为地方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立足于区域经济,优化专业结构,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紧密合作,做好专业人才的需求行情预测。而我国大部分高职教育在与区域经济的合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点”的合作,缺少“面”的结合,因此对专业的设置、专业人才的需求缺乏前瞻性,导致出现部分专业近期火爆、远期“跳水”的现象。
3 利用OBE教育理论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高职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其教育的群体、面向的群体与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要对高职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
(1)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我们为谁培养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现在逐步形成一个共识,就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高职学生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学历、学识上的竞争优势,如何让学生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也就是高职教育需要明确的市场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专业优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我们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这也是OBE教育理论中关注的第一个核心问题。要明确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就需要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与企业深度融合,深入了解行业的技能需求,只有行业的需求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个别企业的需求不具备一定的共性。根据行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也体现出了OBE教育理论关注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市场,只有真正了解市场,我们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其改革内容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指导,只有进行校企深度融合,才能让学校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行业的需求,明晰市场的变化。
(2)逆向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在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上,采用逆向设计的方法,根据市场、行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及能力目标,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達到这个目标,不仅在操作上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还需要对整个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政策上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自主权,而不是沿袭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
(3)量化考核指标,改变考核模式。传统的考核模式不适用于OBE的教育理论,要判断“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不再单纯是成绩上的判断,而要从“学历本位”转化为“能力本位”,以技能指标考核学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可采用阶段性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量化技能考核指标,对最终的学习成果进行分解,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的方式进行分解,细化到每一个工作单元,并对每一个工作单元进行量化考核。
(4)改变教学模式,灵活设计教学。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其实是在“阻碍”学,我们应该是组织学习而不是教,教育是为学生在面对未来的生活中提供有用的工具。现行的教育体制我们没有阻止优秀学习者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是“制造”了部分的失败者。OBE的教育理论中强调人人都能成功,人人成功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帮每一个学生找到走向成功的路径,而不是将我们所知的理论、技能告知学生,让学生重复我们的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负责任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应该由教师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在课堂里进行“填鸭式”教学。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教育脱离市场、人才培养脱离岗位需求,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65万,我们依然缺乏人才。一方面学生毕业无法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抱怨人才的匮乏,究其原因,学校无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OBE的教育理论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一个逐步成熟的教育理论,完全可以指导我们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适合于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5).
[2] 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9.
[3] 杨明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4(4):45-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