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chon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浓缩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单是简单的证明事实,而是努力使学生获得发现,获得体验,形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重点势必落在课堂教学上。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在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研究的同时,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人就小学数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谈几点看法。
  1.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阐明了数学的重要作用:“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研究手段自己获取新的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探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小学生学习后可能今后再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那么这类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呢?学习研究解决行程问题,恰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研究这类问题将会告诉我们:如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探索条件之间复杂的隐含联系,从而创造出更新更直接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决策略正是通过对各种数学习题的探究性学习才得以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探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形成型探究性学习,应用型探究性学习等等。
  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目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知识与技能形成性的探究性学习,而对另一种更重要的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或应用型的探究性学习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解题中引导学生重视常规而又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解题中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别出心裁地提出新方法、新见解、不因循守旧,不迷信权威,善于联想、善于类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研究解答好思维性强的习题使学生得益匪浅。
  如学生学习了分解质因数知识后,可以出这样一道题,两个整数的积是144,差是10,这两个整数分别是几?学生可能会把乘积是144的两个整数都找出来列成一表:
  


  这样可发现只有18与8是相差10,则18与8即是本题的答案。如果进一步提出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吗?经过研究,可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整数的积相等,那么这两个整数所含有的质因数的种类与个数完全一样,知道两个整数的积,只要把积所含有的质因数进行重新搭配,就能找出各种各样的乘法算式,如果因数是整数,则这些乘法算式的个数是有限的。同学们还会根据这个结论去编出很多相关的应用题。这样就把分解质因数这样一个数学知识巧学活用了。
  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一般采用这样一些策略。
  3.1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教师提供材料开始都应该是直观形象的。
  3.2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划划、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3.3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3.4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力。
  3.5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
  下面仅以一例,说明以上策略的应用。教师给出一个问题解决的材料,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教师引导学生去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然后用直线代替切刀,先试切一刀,二刀,三刀……学生动手操作,最后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切一刀,都是二块;切二刀,就有三块、四块之分;切三刀;更有四块、五块、六块、七块等多种答案。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介绍他是如何切的。学生可能一开始也不能切出7块,可能也是4块与5块,但他及时注意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再继续尝试,结果切出7块。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切4刀怎么样?怎样切才能使分成的块数最多。经过讨论,学生会得出这样的假设,如果以直线代替刀,则要使每两条直线都相交,并且交点不重叠,才有可能分出最多块。然后再让学生试5刀、6刀,这时学生会发现第5条直线、第6条直线已经很难画上去,圆也越画越大。教师可适时提出,我们能不能对已研究得出的结果排列出一张有序的数据表,来思考一下其中的规律呢?
  观察结果,学生会发现前一个块数加上后一个直线条数,即是后一个分成的最多块数。这样就很顺利地推导出切5刀,切6刀,甚至切10刀的块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获得了第一个成果。教师这时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新的问题。如果要切49刀,50刀等,这样推算是不是太麻烦?能不能找出2,4,7,11,16……这样一串数与1,2,3,4,5……之间的关系,找找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形成大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能推导出一个计算公式:(刀数+1)×刀数÷2+1=块数,然后再进行逐个数据的验证。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由此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再回到具体的研究思维过程。是源于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参谋而不是主谋,到位而不越位。
  4.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优点是明显的。
  4.1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研究去学习,可以使学生按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信息。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验到研究中的乐趣,从而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培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再学习,而这种研究方法的雏形对将来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迁移作用。
  4.4提升学生记忆品质。学生自己研究得到的成果,会把整个研究过程形成的记忆产生丰富的“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去。
  但是探究性学习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①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②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适用范围。③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不能实践操作的,就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设,那么,研究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盲目乱猜,变成一种形式主义。④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研究去学习,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任何研究都是不现实的。
  总之,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探究性学习在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探究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要途径。显然,这些作用都是接受性学习所不能替代的。总之,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与研究学习并存,并随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接受走向研究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学的材料等具体条件,选择教学方式,只有真正适应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才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正宪.《我与小学数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聂艳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张仁贤.《有效把握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物理学科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概念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运用比较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概念,比较法,作用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对物
期刊
【摘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规律并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运用系统研究思想政治课改革,必须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整体改革,使之整体优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整体优化    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郎菲创立的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规律并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研究客观对象时要注意系统的整体性,注意系统内部不同要素间有机的联系。  运用系统论研究思想政治课改革,笔者认为
期刊
【摘要】合理运用体育游戏,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本文论述了游戏的功能与运用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游戏,功能,运用,方法    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它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有利于启发思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内在的兴趣,是学习数学强大的动力,本文从“关心理解学生,品偿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和简化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兴趣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理解关心,品尝喜悦,方法,意识,培养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爱因斯
期刊
【摘要】高一新生将面临许多变化,如学生的心理、课程的增多、各科知识的衔接……,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很多高一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初中的尖子生也变成了学习后进生。为此,本人结合这十年来担任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的了解,对初中与高中学生分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该怎样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衔接。  【关键词】原因,环境,教材,课时,学法,措施    1.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期刊
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务必统一实施的课程。活动课主要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历史活动课具有活动课的普遍特点,但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和实践,具有实践性、自主性、互动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  目前活动课缺乏专门的教材,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研究上,活动课没有得到教师的足
期刊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即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
期刊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图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达不到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1.例题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期刊
【摘要】情意目标的制定应该建立在特定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之上,离开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与过程方法目标放在三个不同的维度上,构成一个发展的动态目标体系,这就为情意目标的实现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和依托——以过程和方法为途径,以历史知识为依托。这就实现了情意领域、认知领域和过程与方法的整合,从而真正地把“
期刊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我教你学和我叫你学。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往往使少数学生成为有升学希望的“尖子”生,而使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读”或“陪考”生。显然这不附合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在思维发展的道路上,则局限于课本和老师规定的范围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树立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