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预习不但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时的盲目性,教师应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查阅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查阅课文作者情况;查阅课文中人物情况、时代背景、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2)利用工具书自学字词,读通课文。(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4)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5)自读、自悟、自问“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或想知道的问题?”并做上批注或记录。(6)尝试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在汇报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我知道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还要说自己是如何知道、如何想到的。此时,教师既是热心的听众又是指导者。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汇报,还要引导学生有序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先从解题入手然后再理解课文,先汇报查阅到的收获,再提出疑问和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还要鼓励中下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倍加呵护,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勇于探究疑难问题,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在合作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做到敢于修正、补充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甚至敢于鸡蛋里面挑骨头,敢于向教材、教师、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的见解和主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问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
三、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一)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如学习了《三峡之秋》一文后,我设计三个层次作业:(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思考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3)写读后感或写导游解说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二)留课外阅读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阅读面,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学了《泊船瓜洲》一诗后,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学了《鸟的天堂》一文,我让学生读有关巴金爷爷的作品;学了《养花》一文让学生读有关老舍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渗透阅读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留想象作业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四)留积累作业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我注重积累训练,鼓励学生每天写一句名言,或者每天积累五个词语,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摘录一段好句子,每周讲一个好故事,学生做这些作业的兴趣浓厚,日积月累,有利于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开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快速提高。
(责任编辑:宁沈生)
一、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预习不但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时的盲目性,教师应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查阅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查阅课文作者情况;查阅课文中人物情况、时代背景、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2)利用工具书自学字词,读通课文。(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4)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5)自读、自悟、自问“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或想知道的问题?”并做上批注或记录。(6)尝试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在汇报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我知道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还要说自己是如何知道、如何想到的。此时,教师既是热心的听众又是指导者。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汇报,还要引导学生有序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先从解题入手然后再理解课文,先汇报查阅到的收获,再提出疑问和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还要鼓励中下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倍加呵护,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勇于探究疑难问题,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在合作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做到敢于修正、补充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甚至敢于鸡蛋里面挑骨头,敢于向教材、教师、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的见解和主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问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
三、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一)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如学习了《三峡之秋》一文后,我设计三个层次作业:(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思考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3)写读后感或写导游解说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二)留课外阅读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阅读面,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学了《泊船瓜洲》一诗后,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学了《鸟的天堂》一文,我让学生读有关巴金爷爷的作品;学了《养花》一文让学生读有关老舍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渗透阅读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留想象作业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四)留积累作业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我注重积累训练,鼓励学生每天写一句名言,或者每天积累五个词语,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摘录一段好句子,每周讲一个好故事,学生做这些作业的兴趣浓厚,日积月累,有利于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开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快速提高。
(责任编辑:宁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