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览骨董工艺之美的“人情装帧家”青山二郎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再吟唱了,有谁愿意吟唱呢
  大家根本无意聆听,只装出在听的样子
  大家有的只是冷淡的心
  根本不在乎吟唱的是怎样的歌
  即便如此,却还装出倾听的样子
  然后热烈鼓掌
  日本昭和十二年(1937),当时最耀眼的诗坛彗星中原中也(1907~1937)因罹患结核性脑膜炎与世长辞,甫及而立之龄的他,早将生命的热情全部投注在文学创作,于生前留下了包含上述这首表述灵魂遭受创伤者深感阴郁孤独的自白写照《诗人真苦》在内,为数超过350篇的诗歌遗作,而在去世的前一个月,他把所有誊清修改过的诗稿结集托付给了挚友小林秀雄(1902~1983)。
  彼时身兼日本文艺评论界灵魂人物、初掌接任东京“创元社”编集顾问的小林秀雄,正准备着手创设一系列有关日本现代文学作品选书企划,并且延请了当时和“创元社”互动密切、彼此交情甚笃的美术评论家暨骨董收藏鉴定家青山二郎(1901~1979)担当书籍装帧设计工作。翌年(昭和十三年),英才早逝的中原中也的遗作诗集《往日的歌》即由“创元社”代为出版,自此,中原中也的文学声名方才逐渐显扬开来,不少诗作尔后都被陆续选进了日本的国语教科书,各大出版社甚至争相出版其诗集、全集。同年度首刊发行日本民俗之父柳田国男(1875~1962)的文艺评论集《昔話と文学》也大获好评。
  大抵就在这段时间,是青山二郎投身书籍装帧设计生涯的全盛巅峰期。那年头不乏若干出自青山二郎之手、堪称昭和年代最绝美的文艺书籍装帧杰作相继问世,包括直木三十五的《南国太平记》、北条民雄的《いのちの初夜》、中村光夫的《二叶亭论》、川上彻太郎的《道德と教养》、中野重治的《子供と花》等,端看期间版面不惟印刷细致,用纸讲究,有的薄染一丝姹紫嫣红,有的则是信笔勾勒几株微微黄花,正所谓“醉罢拈来奇绝句,珠玑跃纸尽琳琅”,仿佛线条与色彩所交错构成的造型节奏就在纸面上鲜活跳跃着。
  出身东京府大地主家庭,青山二郎自十三岁开始学习绘画,就读中学期间即已对中国、朝鲜及日本等地的工艺美术品(包括绘画、陶器)产生浓厚兴趣,十八岁(1919)进入日本大学法学科就读,后师从日本当代西画巨匠中川一政(1893~1991)学习绘画,同时开始研究骨董文物、且加入了奥田诚一(1883~1955)在东京帝大主持的“陶磁器研究会”,甚至还曾只身远赴朝鲜搜集当地古陶磁器。二十岁那年(1921),青山二郎开始接触柳宗悦(1889~1961)和滨田庄司(1894~1978)等人所共同发起的“民艺运动”,当时他和柳宗悦的外甥——美术评论家石丸重治(1902~1968)一同参与协助创刊初期的《工艺》杂志编务,因而有缘结识了文学评论家小林秀雄、陶艺家河井宽次郎等人,并与他们频繁往来。
  大正十三年(1924),石丸重治主导的文艺杂志《山茧》正式发行,该刊物主要执笔者包括青山二郎、石丸重治、小林秀雄、中原中也、笠原健次郎、河上彻太郎、富永太郎等,以及其它来自艺文界的伙伴如永井龙男、三好达治、中村光夫、宇野千代、大冈升平、白洲正子,他们不仅经常来到青山二郎位于东京市区的自家宅邸进行聚会,一干好友镇日把酒言欢、谈文论艺,久而久之,专程慕名前来讨教结交的弟子、友人日渐众多,尤有好事者更直言戲谑美其名曰:“青山学院”,意即指称此处乃为当年名噪一时的知识分子聚居集散地、日本昭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名流社交圈。
  于是乎,透过以小林秀雄等艺文人士为核心的这层交游关系,青山二郎藉此发表了大量的诗歌随笔,从事笔耕之余亦将“书籍装帧”视为一门志业,在他活跃于昭和年间的四十五载岁月里经手制作出不下四百件的装帧设计。
  于此,回顾早期“装帧设计”尚未专业化,社会上也还没出现“设计师”这门职业之际,虽已有部份画家开始摸索、尝试创作某些书刊美术设计与内页插图,但他们往往在手持画笔的过程中满怀着热情而孤寂,甚至被其它保守的传统绘画界同侪视为“自贬身价”,举凡那些在近现代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画坛前辈义务跨刀替熟识的文坛朋友绘制书籍封面,有很多只是单纯为了那一份交情。
  有趣的是,当年家境富饶、毋须为生计奔波的青山二郎屡屡被身旁好友昵称为“高等游民”,他和“薄命诗人”中原中也同样一生都未曾正式谋职工作过。彼时由于适逢大正末期,整个日本社会还没有完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在文学艺术方面则以虚无的“达达主义”思想蔚为风尚,不少青年读书人往往拥有高学历却不屑于做官或做高级白领,他们每将平日的阅读和思考活动视为一种职业,除了从事各类艺文创作来赚取些微酬劳之外,大多仅依靠家里寄钱过活,明确来说也就是无业的“有闲阶级”。
  常言道:世事纷乱之际,人文情怀哪堪存?对于青山二郎而言,所幸人生当中还有“书籍装帧”与“骨董鉴藏”的一方天地可供挥洒,何况“造书”或“收藏”过程本身其实都是一种精神享受。得失之间,须知世间无一事不可求,亦无一事不可舍。此处谈及书的魅力毋宁更是巨大的,所谓“书缘不外乎人情”,如果说“人言爱贤缘爱书”似乎也无不妥,爱书者即便未遇金屋、未得如玉,但却至少能够相酬知音、细细体尝册页纸墨里的哀乐人情。
其他文献
来到长春,出火车站后的感觉并不太好。兴许是因为功课做得不够的缘故,对于长春,我并没有太多把握可以从中汲取些什么,印象中只记得这是个以工业为发展基础的城市,以及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经由日本的协助而选定长春(当时称为新京)成立的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前后只有十二年,但是依然留下了帝国的指标建物。中国的悠远历史让皇宫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最富盛名的当属北京的故宫。然而清朝入关之前在沈阳
期刊
柯裕棻最新散文集《浮生草》,一如书名,写的是浮生百态,人情惘惘。她穿行于再寻常不过的人世场景,化身为一个幽静敏锐的旁观者,将细细的品察,写成了美好细碎的浮想。然,又不仅于此,《浮生草》有泰半篇章写的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思辨与顿悟,写这部分的时候,柯裕棻的笔触明显变了,收敛起悠柔闲淡的情思,变得严谨,甚至有些肃穆了。  写他者的时候,柯裕棻娓娓道来,像铺了一条清幽的小径,乍看通直坦率,实际上,却藏着意
期刊
《碑》我整整构思酝酿了一年时间,2007年9月1日动笔,到2012年1月出版,写了四年多时间,加上构思酝酿是五年多。一共改了七遍,其中有三稿几乎是推翻原稿重来,而且前五遍完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是我自己要改。2009年8月改到第三稿时,台湾和大陆两家出版社排出清样要出版,我发现作品并没有激起他们多少激情,我给责任编辑打电话,问感觉怎么样,责编说很不错。我说你说心里话是不是特别好,责编说特别好她不好
期刊
一口气看完厦门作家金小刀创作的长篇小说《困局》,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书的封面上,那个偌大的漩涡图形再次搅动着我的神经,那是个漩涡,也是一团迷雾,更像是一眼深不可测的井……  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的湛江、汕头、厦门等地的走私腐败大案,相信不少读者记忆犹新,《困局》描述的内容无疑取材于这些轰动一时的大案的某些案情,但作者显然并不想让读者自然联想到其中的某个案子,或者不想让读者将其与现实中的人和事对号入座,因
期刊
以“魔幻写实”风格闻名的拉丁美洲小说家贾西亚·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大陆译为“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接受访问时谈到,他的小说每一行字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他强调,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他并举证历历,以亲身见闻证明,每个魔幻段子都有现实根据。  或许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魔幻才是真,写实反而是假的,正应了《红楼梦》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我们如何肯定信奉
期刊
辛亥革命作为历史事件早已落下帷幕,但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却历久弥新,经百年而不衰。经过数代学人的努力,可以说无论是事件本身,还是其后续影响,海内外学界对此的探讨已十分充分。在此背景下,继续研究辛亥革命似乎已山穷水尽,但由罗福惠、朱英主编的四卷本《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以下简称《记忆与诠释》)却使人有“柳暗花明”之感。  《记忆与诠释》全书共分四卷,约240万字,主要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
期刊
去年末,我编辑的新书《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问世,它是我构思“历史拼图译丛”的第一本书。要说《洗脑术》的策划,就不得不说到“历史拼图译丛”的初衷和选择标准。  書业流行一句话: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书也要有大众捧场才行,毕竟是生意,曲高和寡就只能孤芳自赏。此言不虚,但此理演至极端便是跟风逐流,而不图社会价值。所幸近一两年来大陆《看历史》、《文史参考》等文史类杂志火爆,民国史、近代史类型畅销,社
期刊
也许不存在博大精深的客家传统,也没有原汁原味的客家土楼,但是融合了传统客家山歌与客家历代精神的客家原创歌曲,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台湾开花结果,创造了客家新页。  现居台湾的客家移民从广东、福建带来了客家山歌,直到今天许多传统客家聚落山村的平时与节庆日,仍听得见客家音乐,且都属于传统客家山歌;随着流行文化的稀释与过去“语言政策”的限制,客语急速流失,直接导致客语使用人口与客家文化式微。  9
期刊
马华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1919年,新加坡《叻报》等提倡白话文后,马华新文学最早的政论和杂感散文顺势诞生。1925年,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创设以白话文作品的“南风”副刊后,旧文学的副刊逐渐没落。  1932~1936年,丘士珍于《民国日报》连载了代表作《峇峇与娘惹》,林参天则出版了马华第一部长篇小说《浓烟》,曝露教育界的阴暗面。1934年丘士珍以废名提倡“马来亚地方文艺”后,一直到1936年,“
期刊
甫落幕的第20届台北书展,号称参观人数创新高,不知道其他人看到会不会很高兴,我看了倒有点五味杂陈。和出版沾上点边的人该心知肚明,若没有动漫馆(二馆)充人气,书展的发源地(一馆)早已边缘化。主办单位越想对外夸耀“每年创新高”,就越无法回避二馆是书展“业绩达阵”的关键,而一馆变成与国际交流和本地知识界唱和的装点门面。  一个商展若被唠叨诟病,表示还有救,心还未冷,只怕一馆的读者和业者已越来越提不起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