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智者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rong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九七年对全球投资(机)者来说是个灾难。首先是东南亚的货币大幅贬值,继而是香港股市暴跌,从而引发了美国股市的大幅下挫,进一步带动全球股市动荡不安。引起这次灾难的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全球金融投机(资)者——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用其金融哲学理论来说:东南亚的货币汇率和香港股市指数的高企是不合理的,而维持这种不合理的人必将受到损失。据说索罗斯在阻击港元汇率时受到损失,但其做空港股指数却赚了不少钱。不过最终索罗斯还是受到较大损失,原因是美国股市受到港股的影响而下跌,这倒是索罗斯所始料不及。
  在股票市場中有两种人:一种人单纯地为了赚钱而买卖;另一种人则是赚钱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是优秀的,证明自己是聪明的,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快乐。乔治·索罗斯是后一种人,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并严格按照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行操作。
  乔治·索罗斯的理论是深奥的,又是抽象的,他的思想充满了量子物理的思维。他认为整个世界是非连续的、混乱的,人们对世界是测不准的。他的操作方法是利用镜像的原理,如想买三亿美元的债券,就先卖出五千万美元,来感受市场的反映(应),如果很难卖出,就无法肯定是不是该买进。
  索罗斯渴望成为哲学家,他做不了哲学家,只好做金融家,但他巧妙地把其哲学思想融入其金融思想。索罗斯深受波普尔的影响,波普尔启发他去思考一些大问题,提出宏伟的哲学架构,这些启发给出索罗斯一个明确的思想方向,索罗斯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基础。
  乔治·索罗斯是成功的!他的理论在实际运作中也被证明是成功的。我们来看看一九九二年那场精彩的英国之战。一九七九年欧洲成立汇率稳定机制(ERM),目的是它们的货币相互联系,每种汇率都在一定区域内交易,超过上限或下限,该国的中央银行就有义务出钱把汇率拉回来。当时英镑加入ERM,一直盯住马克,但英国经济衰退,利率偏高,英国要解决国内问题,只有降低利率,但这样一来,英镑必将走软,这会迫使英镑退出ERM,使汇率下跌,不利于政府的信誉,因此政府必须要咬牙不计任何代价保卫英镑。英国指望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无意降低利率,于是英镑的不合理性越来越突出。乔治·索罗斯敏锐地觉察到,英镑必将贬值,德、法汇率、英国股市将上涨,而马克、法郎升值会引起德法股市走软,股市走软又会引起债市升值。于是乔治·索罗斯买入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德法债券和英国股票,放空英镑和德、法股票。英政府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们被迫当天两次提高利率,加码买进英镑,但无济于事,最后,英镑只有退出ERM,降低利率。索罗斯大获全胜,其量子基金由三十三亿变成七十亿,其中放空英镑就赚九点五亿美元,相当于让每个英国纳税人付出二十五英镑。这一战,使他成功地攀登到金融界成就的顶峰。一九六九年,索罗斯量子基金收益凭证每股卖四十一点二五美元,到了一九九四年六月,每股价值二万二千六百美元。
  索罗斯的操作方法与金融界另一传奇人物巴菲特相比,又是另一番风景。巴菲特受人尊敬,而索罗斯却令人害怕。巴菲特操作股市时,认真研究各企业经营状况,当发现企业发展前途很大、利润将会很高,而目前价格偏低时,他会大量购人,当企业发展成熟时,他已经赚了不少钱。这种操作方式是稳健的。索罗斯则不然,当他发现价格低于价值时,会买进,当他发现价格远远高于价值时,他会卖空。他善于利用期货的手法,运用财务杠杆,对这种不合理的价格进行打击。尤其是一些国家不顾自己实际情况,热衷于维护政治“面子”,夸大自己的经济能力,索罗斯会毫不留情地撕掉这些国家虚伪的面具,狠狠地他们几记耳光。巴菲特是温和的,他研究的是单一企业,他投资的股票价格是由低向高走,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索罗斯则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的金融杀手,他做的项目往往是把别人赖以寄托的精神的肥皂泡给刺得粉碎。他的做空手法,往往使大多数人受到损失,尤其是使政治家感到难受。大家之所以不喜欢索罗斯,是因为索罗斯的行为带有较强烈的投机行为。不过大家都可以看到,当市场出现不合理时,就会有投机行为,实际上,这种投机行为也是纠正市场不合理的一种行为罢了。
  索罗斯的理论是独特的,非常具有个性。他善于运用当今的金融工具来操作市场。从技术角度而言,索罗斯是值得敬佩的。
  《索罗斯旋风》一书的出版,可谓是追求时尚。外文原版书是写得不错的,但由于出书较为仓促,该书翻译中错误较多。本人购买的是否“盗版书”,不得而知。
  (《索罗斯旋风》,罗耀宗译,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九九七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3.80元)
其他文献
隐喻的规则    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八十年代的社会文化人类学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规则,而哲学、政治学、文学和其他学界的朋友们,发现了已经荒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原野,他们出来重新开发这片曾经被中国第一代、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社会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开发过的处女地。然而,那时虽然有百家争鸣的形势,却没有万法归一的气象。大约在十多年之后,中国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经过充分的准备,开始再次进
期刊
读罢《读书》一九九七年第一期上的文章《数码复制时代的知识分子命运》一文,不禁感到,技术的进步,如电脑网络等,究竟会把我们带向何方,确实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该文的核心在于把自我的某种情绪表露无遗,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对知识拥有者优越地位丧失的哀叹。记得钱穆先生曾经说过,汉代士子之所以地位隆贵,就在于能够“通经”,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时代,拥有一二种书籍都绝非易事,由此世代相袭,终于造就了一种知识阶层
期刊
《读书》虽小,但来稿不可谓不多,热心作者的时时关心和支持,是《读书》得以在商潮冲击下坚持下来的保障。每月稿件如雪片飞来,编辑部不得不忍痛舍弃其中的许多佳作,也常常出现“压稿”现象。  本期《文事近录》中“一得之见”,就是编辑部从来稿中筛选出来的一些“片断”,希望以此多少能让读者们窥见这些作者的洞见,也使我们减少一分退稿或压稿的不安。对作者们对《读书》鼎力相助所给予我们的鞭策,绝非“一得之见”小小篇
期刊
“酷”的文化现代之二  全球化和民族主义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品牌出产国。可口可乐,万宝路,西点军校,好莱坞电影,因特网,摇滚乐,哈佛学位,读者文摘,美元,波音飞机,NBA,性解放,民主直选,福特基金会,马丁·路德·金和巴顿……当然还有英语,都是名震全球的品牌。美式英语的地位,内含着政治和经济的力量。它的强势主要来自美国地大物博的资源条件,来自他们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体制传统,来自那里人才精英的汇
期刊
人类学者的困惑    做一个人类学者要面对许多困惑,来自外部的和来自内心的。  “人类学是干什么的?”这样的问题我们时常遇到。记得在一次调查中,一位县政研室干部拿着我的一位同仁的名片琢磨良久,然后对镇里干部介绍说:“噢,他们是研究人类的。”一阵晒笑的潜台词无非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相当一部分自然科学哪个不是研究人类的?对人类学的陌生和误解不仅来自我们进入的田野乡村,也同样来自城镇都市;不仅来自普
期刊
林达先生的《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是把美国的自由等中国人关心的问题阐述得很好的一本书。作者把对身边具体事例的生动叙述与深刻的理论分析有机结合,读来耳目一新。但我以为,本质上与其说是在“近距离”地审视美国的自由,不如说是在“远距离”地用中国人的自由观、中国人的自由去凸现美国的自由。这一远一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比较的运用。诚如作者所言,“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
期刊
九七年十二月,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八十周年诞辰。三联书店出版了伯尔的文集,我特意买了一本《伯尔文论》,作为永久的收藏,收藏他的声音,收藏他的思想,收藏一个民族的良心。  伯尔的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他声讨战争,批评国家与社会,也批评大众传媒和教会。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一九八五年伯爾谢世时,联邦总统亲自抬棺材为他
期刊
读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一书,第一个印象是其研究方法耐人寻味。它并没有钻故纸堆,并没有就史谈史,而是站在当代的角度,力图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一番重新阐释,为之注入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但作者又并非像极端历史主义那样,将历史玩弄于股掌之上,主观随意地加以解释。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角度,叶朗先生在序言中形象地称之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说法和做法似乎不够“新潮”。然而,不“新潮”的东西未必就是无价
期刊
对老朋友齐赫文斯基院士的祝愿    俄国远东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巴托娃教授十一月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告诉我齐赫文斯基院士明年八秩大寿,俄国学者将出一本书加以庆祝,希望我能够写点什么。我感谢她告诉我这个消息,表示理当祝贺,尽老朋友之谊。前年我届满八十岁的日子过去以后,他在国外见到社会科学院的同事,询问我的近况,得知此事以后表示,要是早知道,至少也应该打个电报祝贺。  齐赫文这个由郭沫若、曹靖
期刊
欧洲中心论的多重形式和对欧洲中心论的批评并不必然合成一幅和谐一致的图画。我们在这里所要做的是尝试性地评价有关的主要争论。正像我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业已制度化了的社会科学在欧洲过去是作为一种行动开始的。它(被指责)描绘了一幅错误的图画,因为它误解、严重夸大和歪曲了欧洲的历史作用,尤其是欧洲在现代世界中的历史作用。  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批评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和有些彼此矛盾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