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束发裹巾,衣衫紧瘦且长不及脐,裤腿肥大似裙;斗笠、头饰、胸前簇满着鲜花。不知她们源自何方,不知她们穿戴的“奇装异服”传承了多么久远,这就是我们很想见到的“惠安女”。
2010年6月中旬,正值农历庚寅年的端午节,应“中国美协惠安创作基地”张川河先生之邀,我们来到了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惠安女”聚居地崇武镇。节日的惠安,“惠安女”们盛装集市。她们大都施以淡妆,年轻的女儿家还用“摩丝”打理过“留海”。节日的气氛萦绕着惠东半岛,祭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崇武的寺庙不多见,而在村落、巷道里却到处可见氏族的祠堂。祭祖的古风显得比宗教活动还要浓郁,或许正是这种宗族香火的代代相传才是“惠安女装”得以传承的链索。
聚居在惠东半岛的“惠安女”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这里的交通并不闭塞,历史上还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阔的海疆,固守的传统,这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装束奇异的汉族族群,引起了国内、外,各路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种种猜测和研究。
男人们常年出海劳作,大海风云变幻祸福叵测。男人的安危是惠安女人苦涩的心结,她们唯一的祈盼就是出海的男人们能“鱼满仓”地平安归来。勤劳善良的惠安女,不但能精心操持着家务,耕作着农田,就连扛石头、拉板车、织渔网等等细活、粗活、重活也都统统落在她们身上。她们是柔刚并蓄的女人啊,她们是为大海而生的女人。这些为生死瞬息万变的出海人而精心打扮自己的女儿家,她们是男人温暖的港湾;是大海骄傲的女儿。
戴凤冠的阿妹
惠安女爱戴花,头上、斗笠上以及胸前。遥想旧时,或许戴的都是真的鲜花、翠叶。而今,只能用绢花、塑料花代之了。这位阿妹戴的头饰,就像凤冠。加之她略带“猫步”的行走,这份自信绝不亚于身佩“凤冠霞帔”娘娘、公主。
红头巾
“水上人家”,常有忌讳妇女上船的旧俗。这种把女人当作“祸水”的不良意识,不知惠安有没有。甭管怎么说,反正“小女子坐大船”,这样的场景挺浪漫的。就这么画了。
惠安靓妹
“惠安女”的旧有风俗,未出嫁的女儿家是头上梳着“留海”的。留海(刘海)不知原意何在,翻查《辞海》也无从找到掌故原委。凭空想象理由:未出阁的“毛头”女子,以此来遮羞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惠安阿婆的头饰
在汉民族的大家庭中,有这样一支着“异装”的汉族族群。这恐怕在全世界的人类中,也是罕见的。“惠安女”大都聚居在闽府泉州市惠安县乌镇的大咋和小岞两个小渔村。崇武还是一座古城,而泉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见,惠安并不闭塞。在这个并不闭塞,而又独特民俗、民风的家园。这群有着“独特装束”的汉人,何以能够延续数百年,自然会有他的人文渊源。许多民俗学者,七猜八想难以了断。我想,尽管有诸多缘由,而最根本的还是“生活”本身。人类和所有的动物一样,生生不息地繁衍是生命的本质。像孔雀、锦鸡一样,性的呼唤是“惠安女”如此装扮自己的唯一理由。她们是海的女儿,丈夫出海,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哪个女人不想多点燃这堆干柴。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还保持着“女为悦己者容”的少女情怀。
端阳祭
端午节,有祭祖、除秽祛毒之古俗。各地过节方式不同,惠安有多少风俗,不祥。但“祭祖”却随处可见,惠安女至祖祠祭祀先人,有烧香、焚纸之古俗。黄表纸上画有经符,而香炉却极像藏地之焚经塔,不知有何渊源。庚寅端午时,平波、卫民、古良等画友至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惠安女”之聚居地。这支穿着“异装”的汉人,族群很小。大都居住在该镇的大岞和小岞两个小渔村,两村的惠安女着装也略有差异。大人,裹蓝、绿灯冷色花巾,穿黑色裤;小孩,则以红、黄等暖色花巾为主,下着蓝色裤。头顶及斗笠均饰以花朵,有些斗笠的内侧还藏有“心上人”的照片。惠安女的柔情,可见一斑。
和谐
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如此完美,即便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很难于此。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价值观及审美取向,都有极大的合乎情理的差异。十多年前,我去西藏的拉萨和新疆的喀什,都能看到在“着装”上的“代沟”。目测“惠安”,大都还能常年着“惠安女装”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惠安女子。70年代出生的,已较为少见。而80后,是绝不会以“惠安女装”为日常着装的。但她们对“着”与“不着”,却都能以“无可无不可”地态度和谐地相处着。这支“着异装”的汉族族群,能如此顽强地传承数百年,真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学问。
2010年6月中旬,正值农历庚寅年的端午节,应“中国美协惠安创作基地”张川河先生之邀,我们来到了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惠安女”聚居地崇武镇。节日的惠安,“惠安女”们盛装集市。她们大都施以淡妆,年轻的女儿家还用“摩丝”打理过“留海”。节日的气氛萦绕着惠东半岛,祭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崇武的寺庙不多见,而在村落、巷道里却到处可见氏族的祠堂。祭祖的古风显得比宗教活动还要浓郁,或许正是这种宗族香火的代代相传才是“惠安女装”得以传承的链索。
聚居在惠东半岛的“惠安女”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这里的交通并不闭塞,历史上还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阔的海疆,固守的传统,这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装束奇异的汉族族群,引起了国内、外,各路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种种猜测和研究。
男人们常年出海劳作,大海风云变幻祸福叵测。男人的安危是惠安女人苦涩的心结,她们唯一的祈盼就是出海的男人们能“鱼满仓”地平安归来。勤劳善良的惠安女,不但能精心操持着家务,耕作着农田,就连扛石头、拉板车、织渔网等等细活、粗活、重活也都统统落在她们身上。她们是柔刚并蓄的女人啊,她们是为大海而生的女人。这些为生死瞬息万变的出海人而精心打扮自己的女儿家,她们是男人温暖的港湾;是大海骄傲的女儿。
戴凤冠的阿妹
惠安女爱戴花,头上、斗笠上以及胸前。遥想旧时,或许戴的都是真的鲜花、翠叶。而今,只能用绢花、塑料花代之了。这位阿妹戴的头饰,就像凤冠。加之她略带“猫步”的行走,这份自信绝不亚于身佩“凤冠霞帔”娘娘、公主。
红头巾
“水上人家”,常有忌讳妇女上船的旧俗。这种把女人当作“祸水”的不良意识,不知惠安有没有。甭管怎么说,反正“小女子坐大船”,这样的场景挺浪漫的。就这么画了。
惠安靓妹
“惠安女”的旧有风俗,未出嫁的女儿家是头上梳着“留海”的。留海(刘海)不知原意何在,翻查《辞海》也无从找到掌故原委。凭空想象理由:未出阁的“毛头”女子,以此来遮羞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惠安阿婆的头饰
在汉民族的大家庭中,有这样一支着“异装”的汉族族群。这恐怕在全世界的人类中,也是罕见的。“惠安女”大都聚居在闽府泉州市惠安县乌镇的大咋和小岞两个小渔村。崇武还是一座古城,而泉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见,惠安并不闭塞。在这个并不闭塞,而又独特民俗、民风的家园。这群有着“独特装束”的汉人,何以能够延续数百年,自然会有他的人文渊源。许多民俗学者,七猜八想难以了断。我想,尽管有诸多缘由,而最根本的还是“生活”本身。人类和所有的动物一样,生生不息地繁衍是生命的本质。像孔雀、锦鸡一样,性的呼唤是“惠安女”如此装扮自己的唯一理由。她们是海的女儿,丈夫出海,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哪个女人不想多点燃这堆干柴。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还保持着“女为悦己者容”的少女情怀。
端阳祭
端午节,有祭祖、除秽祛毒之古俗。各地过节方式不同,惠安有多少风俗,不祥。但“祭祖”却随处可见,惠安女至祖祠祭祀先人,有烧香、焚纸之古俗。黄表纸上画有经符,而香炉却极像藏地之焚经塔,不知有何渊源。庚寅端午时,平波、卫民、古良等画友至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惠安女”之聚居地。这支穿着“异装”的汉人,族群很小。大都居住在该镇的大岞和小岞两个小渔村,两村的惠安女着装也略有差异。大人,裹蓝、绿灯冷色花巾,穿黑色裤;小孩,则以红、黄等暖色花巾为主,下着蓝色裤。头顶及斗笠均饰以花朵,有些斗笠的内侧还藏有“心上人”的照片。惠安女的柔情,可见一斑。
和谐
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如此完美,即便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很难于此。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价值观及审美取向,都有极大的合乎情理的差异。十多年前,我去西藏的拉萨和新疆的喀什,都能看到在“着装”上的“代沟”。目测“惠安”,大都还能常年着“惠安女装”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惠安女子。70年代出生的,已较为少见。而80后,是绝不会以“惠安女装”为日常着装的。但她们对“着”与“不着”,却都能以“无可无不可”地态度和谐地相处着。这支“着异装”的汉族族群,能如此顽强地传承数百年,真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