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_sxw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国际间竞争的激烈形势,教育不能排斥竞争,不可忽略对竞争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激烈的竞争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就日显其重要性了。
  所以把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新目标,是适宜的。
  
  竞争与合作
  
  “竞争”,语出《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郭象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况当世界竞争优胜劣败之时,岂可坐弃人才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竞争的解释是指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别人争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竞争是人类社会,乃至生物界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是指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追求成功,并力求超过其他个体,成为获胜者。
  “合作”,语出《国语·晋语三》:“杀之利。逐之恐构诸侯,以归则国家多慝,复之则君臣合作,恐为君忧,不若杀之。”清代魏源《圣武记·卷七》:“通力合作,且耕且战。”此中合作之意皆为共同从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合作作出了如下解释: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竞争是与人争胜,合作却是与人共同从事。因此,竞争与合作是相互对立的。但从辨证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相辅相成的。竞争能促进合作,合作可以团结更广泛的力量、智慧,进行更好的竞争。
  只要是在正当的目的、手段和方式下的竞争,就能使每个人的智慧、才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从而大大提高人生的效率,实现理想目标。而在竞争中自立,自强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就有整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没有竞争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此,竞争是群体发展和富有创造力的根本机制。但是,个人的竞争性要能够正常发挥,同时必须发展群体意识,积极与他人协作、互助。竞争本身是智慧、才能的比赛,同时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赛。在竞争中,竞争者一方面要不怕强者,不怕嫉妒,敢于争强,敢于争先;另一方面,又需要善于同他人协作、互助,增长群体情感和合作精神。事实上,竞争本身就需要互助、信息交流、友谊鼓励和支持、情绪安慰及紧张后的娱乐,在交际和协作中得到知识,增长经验,提高取得成功的能力,正是竞争激发着人们强烈的协作愿望和行动。
  换个角度来说,个体的竞争也必须以促进群体的协作作为条件。如果竞争妨害群体的协作,削弱或破坏群体的发展,这样的竞争不但不能促进个体的完善、社会的发展,而且必然成为社会腐败、个体堕落的因素。因为个体只有以正当的目的,正当的手段,正当的方式进行竞争,才能有利于群体的联合与协作,那种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争强斗胜的人,就会是害群之马。
  竞争与合作虽然是对立的,但也是统一的,他们相辅相成。如果把握好竞争与合作的度,是有利于人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竞争与合作:生命个体的生存抉择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把人类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基本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的满足。从马斯洛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处于最低层的需要也就是生存的需要。
  人只有生存下来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在以求得生存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与结果的社会,如果缺少竞争与合作,就难以生存下去。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实际考察,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汇集了前人和当时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于1859年发表了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竞争是激烈的,只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得以生存。“适者生存”中的适者是通过跟自然界其他生物斗争,并取得胜利才得以生存下来。
  在人类自身的发展史上,竞争与合作也一刻没停止过,反而成了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为求得生存,通过与其他生物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才取得“地球主人”的地位。阶级社会里,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统治阶级在占有扩大生存利益的驱使下,建立由本阶级组成的政权来维护自己,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旋即开始,表面上看斗争的焦点是争权夺位,实则斗争的目的与结果并非如此,而是为使自己代表的阶级成员得以继续生存而斗争的。
  事实证明,生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对生存的追求过程是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也必定会与其他动物或自身不同阶级进行斗争,斗争的过程也就是竞争的过程。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也始终贯穿整个人类社会,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但是,在整个人类社会中仅有竞争,人类能生存吗?答案是否定的。
  “人类的劳动一开始就不是彼此孤立,彼此隔绝的,各人单独进行的,而是社会性的,即集体的,共同的。人类只有依靠社会性的,共同的劳动,才能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离开了动物界,并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离开了社会的共同劳动,人类无法生存下去。”毛泽东也曾指出:“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的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这当中,“共同的劳动”“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也就表示出为了自己的生存,人类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集体成员之间合作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原始社会里,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斗争中,人类虽然借助一定的工具与动物进行搏斗,但靠个人的力量会战胜吗?恩格斯指出:“最初的人想必是群居的,而且就我们所能追溯到的来看,我们发现,情况就是这样。”事实上,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原始人就自然地聚集在一起,“以群居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毫无疑问指出了我们的祖先进行了有效的协作,也就是合作。这样人类祖先才得以战胜其他动物,生存下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后,使得物质的生产不可能完全出自一个人之手,更显示出了合作的重要性。恩格斯说:“现在工厂所出产的纱、布、金属制品,都是许多工人的共同产品,都必须顺次经过他们的手,然后才变成成品。他们当中没有一个能够说:‘这是我做的,这是我的产品。’”由此可见,物质的生产是需要人类个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的。只有人类个体之间相互的合作,才能创造出满足人类自身生存、生活需要的物质。这一点,在现在的社会也是如此,只有人与人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去创造一切财富。
  
  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立足未来社会的基石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培养的人的质量都将接受社会的检测。未来的人要想在这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立足,通过社会的检测,避免淘汰出局,就必须要具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它是立足未来社会的基石,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人能在未来社会很好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只有把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到教育目标的高度,才能更好地为未来社会培育人才。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新成员的原因有:
  1.社会与时代的迫切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条件。竞争是提高劳动效率,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机制,也是国家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强大的动力和杠杆。竞争要求以优取胜,敢冒风险,既要有勇于取胜的胆识,也要有敢于承担失败后果的勇气。因此,作为新型人才,要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远见卓识的头脑、坚强的意志品质,较强的挫折承受力和竞争意识。
  但我们应同时看到,在知识经济时代,缺乏合作的精神,将影响到他们在社会中是否能够生存下去。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中人们崇尚的是个人奋斗,“单打式”的发展策略,而知识经济则是合作与交换,“网络式”的发展策略。我们处在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的时代,更加强调与人相容、合作共处。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单枪匹马,孤军奋斗很难有大作为。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美国的太空计划,中国的863高科技计划,无一不是数百名、数千名科学家、工程师联合攻关,协同合作的结果。作为个体的人在集体中更能体现个人的价值。
  2.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学校教育。而目前学校的应试教育的模式远远跟不上我国改革的步伐。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指出:“未来十五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改革方向和途径,深入推进各项改革,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路涌祥同志曾在中国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1世纪的教育观必然是国际化的教育观,必须把我们的教育放在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和定位。”
  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竞争与合作是现代人的两只脚,缺一不可。在素质教育中,我们鼓励进行良性的竞争,更提倡合作。适度的竞争能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励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互助合作则能启发思维,激发创造性,并能够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善心,使青少年学会合群、善群、利群。一个具有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人也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合作。因而会大大地增加成功的概率和可能。
  因此,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作为教育目标中的新成员,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的。
  3.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实要求
  一直以来,我们课堂气氛沉闷,老师讲,学生听,课堂密度不大,教学质量不高,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一味给学生布置作业,使学生的负担繁重,疲于应付。究其原因,不是老师水平差,也不是老师不努力,而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虽给课堂注入了一些活力,很多老师也只是一味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收效甚微。其实,若在教学中采用鼓励、竞争、合作的办法,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美国心理学家库克、约翰逊及其同事在1981年专门对班级中的竞争与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说明,从群体动力学角度出发,一个群体成员彼此合作,而与另一群体的成员竞争,可以增进群体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因此提倡开展群体间的竞争,有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集体的成功进取,能激励个人的竞争意识。可见,集体的影响力要比教师的说教生动得多,效果好得多。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竞争与合作的方式,是改变以往教学秩序的有效途径,是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竞争与合作的方法,如进行小组竞赛、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秩序,建立竞争与合作性的教学秩序,使得课堂既紧张而又轻松,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为其今后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应该说每一个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因为经常会听到班主任说,要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做事,学品如人品等等。同时,也经常听到班主任的种种抱怨。比如说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每天都要应对学校繁琐的检查,科任老师总是在喋喋不休地数落学生,还有家长在学生教育上不配合而要求却很多等等。结果就是每天都是在烦闷、焦虑中与学生周旋,身心俱疲。就此我想结合个人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我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
近三百年来,德国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以赫尔曼(F.Herrmann)教授为首的开发团队以寻找一种适合于不同年级学生的新的物理教学方法为宗旨。基于不同水平的物理课程具有相同的课程结构的观点,找一条简约的路。使学生不再被繁琐的物理概念所累,开发出了一套新的中学物理教材,为物理课程的改革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这套教材的开发在二十五年前就开始了,并在德国的许多学校进行
教育机构,包括大多数研究团体,依然忠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哲学。到目前为止,即使是那些对狭隘的系统提出过挑战的人也没能够松开教育机构对儿童教育方式的束缚。  当前的教育更注重传输“答案”,而不是学习“答案”。学习“答案”即发现“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反复尝试(其间又会产生新问题)。传统的教育教学重在传递大量的信息和事实,教师通常把经过处理的、精炼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而省略了学习的自然步
[题记]她虽不是歌星,没登过舞台,但很多人熟悉她的歌声;她虽不是影星,没演过戏剧,但很多人知道她的故事;她虽只是个普通的教研员,却因全面推进小学英语课程成了郧县教坛的名人——她就是湖北省郧县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杨庆娥,一个拨亮山区英语教师心灯的人。    “罗慧慧在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中获得一等奖了!”“她又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多媒体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了……”郧县小学英语教师获奖的喜讯接踵而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应归功于教育,而承担教育这一光荣任务的主要是教师。教师在伟大而神圣的岗位上,练就了崇高的师德,为造就一代新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师德对于社会道德的先导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如今,社会对教师寄托着更殷切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崇高师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
“我是一只蜗牛,小小的壳里,有我自己完整的世界——因为这样的学生,每一节课都让我充满期待;每一个40分钟,都可能是心与心的美妙合奏。一条充满绿茵的路在我眼前铺开了,老师和学生行走其间,讨论读书心得,记下点滴收获,阳光透射,树荫斑斑驳驳,生命充满着诗意的美丽。”读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就像是在聆听一首优美的教育诗,欣赏幅美丽的田园画,又如喝下一碗清新的“心灵鸡汤”。清秀隽永的文字
一个深秋的午后,秋日的余晖把校园中的一排银杏树涂染成斑驳的金黄色,在图书馆的浓浓书香中,高一·一班举行了一个仪式——“与书籍相约”。这是每一届学生都要进行的仪式。语文科代表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子,在走上图书馆的台阶前,我问她:“你们上高中之前读的课外书多吗?”“我的妈妈和原来的班主任不许我们读课外书,他们说那些东西对分数没有用;他们让我们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将来才能考上好大学。”从她惴惴的神情
北大首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奇才”的不断涌现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本身对完善中国的高考选拔机制而言,未尝不是一个进步。且公众的质疑同样有其可取之处,他更是在提醒着人们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校长:要有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从而促进校长们能按规则出好手中的“牌”,使中国学生的成才之路越来越宽广。  在今天,高考还是学子们进入梦寐以求的高校的主要方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弊端已是众
在学科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以学科课题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已成为学科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学科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在学科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教学问题。课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始于问题,但是课
原著/[美]大卫·麦考劳夫 译/王广义    一个冬天的早晨,在我们最好的一所大学校园里,我们的常春藤同学会在热闹的气氛中进行着,外面下着雪。我同25名全是历史专业的毕业班学生坐在一起,他们都是很有名气的学生,尖子生里的尖子生。“你们中有多少人知道乔治·马歇尔?”没人知道,一个人也没有。在中西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里,一名年轻的本科生告诉我她非常高兴听了我的报告,因为,在那时以前,她从未想到过美国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