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在成建制划转高校中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来源 :兰台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作为高校文化载体的档案与高校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对档案在成建制划转高校文化记忆与传承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剖析,并在档案收集、打造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档案;成建制;文化;传承
  一、高校档案在高校文化记忆与传承中的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将高等学校档案(简称高校档案)定义为:“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而高校文化是学校精神以及价值观的独特体现,是一个学校充满生命力、创造力,不断前进发展的精神支柱。文化的记忆与传承是不断演化、传播、积淀的过程,高校档案与高校文化记忆及传承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1.档案是高校文化记忆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档案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第一手历史记录,伴随着高校的产生而来,并不断的累积与增加,是学校发展历程的书写者和记录者。档案不仅是学校活动的产物,而且可以为师生所查询、利用。档案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文化记忆与传承的功能。档案文化作为一种记忆文化与存史文化,对保护高校的文化特性具有深远的意义。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其中就包括珍贵档案。《世界记忆名录》是世界记忆工程的主要名录,我国第一个入选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珍藏的“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这不仅体现了档案是文化记忆与传承的重要载体,还对于像浙江音乐学院(以下简称“浙音”)此类音乐类专业院校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2.档案是高校文化记忆与传承的助推剂。档案记录了高校的发展变迁,涵盖了高校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档案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及资源库。档案不仅是高校文化记忆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媒介,以原生态的方式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而且,在对档案进行充分挖掘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档案所承载的史实,对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开发利用、编研修志,可以形成文字、图片、口述、声像等多种形式的编研成果。这些档案成果不仅使得高校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是高校文化精华之所在,而且为高校文化记忆与传承添砖加瓦,推动了其创新、发展与升华。
  二、高校档案在高校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实现制约因素
  全国约有2900多所高校,分为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多种类别,每种类别的学校都有其共通的属性,每所学校又有其独特的个性。这其中,多数高校是多所学校合并而成,比如,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这类高校的档案不仅承载着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而且体现出文化融合与共存的特质。少数学校是成建制划转高校,比如浙音。它是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下简称“杭师音乐学院”)成建制划转作为主体基础上筹建的,高起点、高平台,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起来。下面以浙音为例,分析在成建制划转高校中,档案文化记忆与传承存在的困难:
  1.划转过程中档案保存不全。杭师音乐学院作为浙音的前身,是杭州师范大学的二级单位,没有自己独立的档案室,没有专职档案员,没有档案库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设施设备严重紧缺。有输入才能有输出,有保存才能有利用,档案处于分散状态,这就导致了档案无法应收尽收,连最基本的档案集中整理、立卷归档及保管都无法满足,更加无法完成档案查询与利用、编研与开发。档案收集工作是第一步工作,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收集的档案有限,势必会制约其在文化记忆与传承所发挥的作用。
  2.珍贵档案难以归档。杭州师范大学档案馆集中保管全校档案,包括杭师音乐学院的文书、学籍等档案。这就导致了很多重要档案无法归入浙音档案室,使得一些珍贵档案缺失,档案在高校划转过程中出现断片,没有更好的发挥档案的存史和资政功能,文化记忆与传承受到了局限。
  3.档案鉴定工作难度加大。虽然浙音是成建制划转而来,但是由于划转前并无专职档案管理员,因此,浙音在筹建期通过统一公开招聘的形式为档案室配备了一名档案专员。但由于档案专员对杭师音乐学院的历史和现状不甚了解,这就造成了原本就散乱的材料更加难以甄别,增加了立卷归档的难度。有些因不了解历史背景信息,无法鉴定而未能归档,有些因无法命名即使归档后也难以精确查询利用。比如,有很多关于演出、科研的老照片,尤其是上级领导视察的重要照片,因没有时间、地点、人物等照片说明,难以分辨重要程度,也无法为照片准确命名。这就难以断定档案价值,只留下了文化印记,难以彰显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精神。
  三、档案在成建制划转高校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1.顶层设计、前端控制,做好收集工作。成建制划转学校难免遇到校区搬迁、人员更迭等现象,在正式划转之前,高校的管理者就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从制度层面、资金支持、人员配备等方面着手档案工作划转事宜。对于划转前没有档案部门及专职档案员的高校,应临时增设工作经验丰富,对学校业务熟悉的兼职档案员。这样更能把握档案的归档范围,也便于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开展档案的收集工作。划转后与新进专职档案员及时移交,办理好移交手续。
  对于划转前就有档案部门的高校,档案部门应当主动参与,对馆藏档案进行梳理,查缺补漏,拓展思路。例如,划转之后,学校的“符号”将会消失,一草一木、校容校貌,尤其是带有文化标志的校门、教室等建筑,也许都将成为历史,这些都应该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保存下来。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被记忆与传承。
  2.多途徑开展档案鉴定工作。对于成建制划转高校,值得庆幸的一点是,高校的整体划转不仅包括学科专业,而且包括师资队伍,这就为繁重而艰难的档案鉴定工作敞开了一扇大门。一是可根据材料中涉及的专业、人名等信息直接联系相关人士明确档案内容;二是如果无法断定当事人,可联系相关领导或者老同志,对于一些重要档案,尤其是照片档案,可以指认出大概时间、人物、事件等信息。三是可以利用校园网及档案网站,开设鉴定专栏,将开放档案的扫描件上传至网站,让师生参与到档案鉴定中来,利用群众的力量共同“指认”档案。这样不仅能够理清档案的背景信息,而且能够使得档案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能通过师生的参与拉进他们与档案的距离,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档案,提高师生的档案意识,为文化记忆与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浙音档案室就是以上述多种方式开展了档案鉴定工作,“挽救”了很多珍贵档案,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老照片,通过分析和判断,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其本身就带着一种时光的印记,是一种文化的彰显,需要一代代浙音人传承下去。
  3.就地取材,打造特色文化。档案部门要有发现文化的慧眼,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成建制划转高校一般都存在改扩建或者新建的情况,往往带着文化的烙印,对文化记忆也是一个有利的契机。例如,浙音的建设就秉承着艺术与文化的思想。浙音以“音乐的流动地景”为设计方案,校园的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大剧院与音乐厅联成一体,像一把横卧的吉他;体育馆像手风琴的风箱;图书馆像一架三用钢琴;钟楼即像一个沙漏,又像变形的竖琴。独具一格的建筑工程获得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浙江省QC成果奖”等多项奖项和专利。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体现了浙音的外在美,其本身就透着艺术的气息,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档案部门就地取材,从这些文化标志及承载它们的基建档案、声像档案中发掘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
  4.深度挖掘档案信息,开展多种形式利用。档案的收集、鉴定、开发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只有在档案得以完整保存、馆藏资源丰富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只有对档案进行充分开发、深度挖掘,提炼蕴藏在档案中的文化精髓,才能将档案的价值及精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将文化得以最广泛的传播,最久远的传承,文化才具有延续性。档案展览、编研修志等是最常见的档案开发利用形式。比如,上海交大校史研究专著系列、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浙大“百廿求是丛书”等。对于成建制划转高校,档案正好可以把划转前后衔接起来,记录高校变革的“前世今生”,让更多不熟悉的人了解到这所新生学校,让文化得以前后相继。
  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档案人也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结合信息技术,开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比如,拍摄专题片、纪录片、口述访谈、跨界合作、名人档案、举办档案文化竞赛、成立档案实践研究基地、 利用新媒体等公关传播等多种方式挖掘档案核心竞争力、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档案在文化记忆与传承中的影响力。
  參考文献:
  [1]汤 涛.我的档案文化传播观[J].中国档案,2018
  [2]蒲婧翔.高校档案在高校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实现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作者单位:浙江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崔清田自20世纪 80年代至 21世纪初,他在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吸收、反思前贤研究成果,同时又有诸多创新,学术成就卓著,成果丰富。“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是他首先提出的学术研究范式。通过分析“据西释中”比附研究方法,提出“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比较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和运用,对于中国逻辑深入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崔清田;据西释中;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比附;比较  在崔清田的研究历程
期刊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总结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档案挖掘利用方式,对发挥档案服务社会民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畲族村档案挖掘利用方式可分为展陈式利用、表演式利用和编研式利用。在符号意义下,其挖掘利用方式实际上遵循着“档案符号→档案符号文本→档案符号化”这一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畲族;档案;挖掘利用;符号  一、引言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三农”问题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乡村
期刊
摘 要:论文拟基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阅风习来”领读计划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实践情况与成效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存在问题,提出了从形成“阅风习来”领读计划系列阅读推广工作的双向循环体系化、挖潜创效,深挖读者服务、深入系部等学生组织、加强学习型图书馆构建与学习型馆员培养、形成联动效应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阅风习来”领读计划;阅读推广;读者服务  前言  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无论对学生的能力、学识、眼界,还是对学生的择业就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应当主动承担起为通识教育服务的任务,在方法、途径上进行创新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图书馆;创新服务  一、通识教育内涵及意义  通识教育也叫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一般教育,英文为“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
期刊
摘 要: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作为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必须结合学校定位开展学科化服务,改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应有贡献。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有其名而无其实,用户反馈效果不理想。突破制约学科专业服务发展的瓶颈因素,应健全学科服务体系、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提升学科馆员素质,促进学科服务工作向高质量、深层次、嵌
期刊
摘 要:“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新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学科服务内容和学科馆员制度2个方面分析了学科服务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学科服务制度体系、深化学科服务内容、优化学科服务人员队伍等策略,以期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助力学校学科核心竞争力提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双一流;学科服务  一、引言  1.“双一流”建设。201
期刊
摘 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师生活动的核心场所,尤其在如今的大数据爆发时代,高校师生的活动数据大部分都跟图书馆有关联,除了日常的进、出图书馆门禁数据;读者OPAC书目信息检索数据;图书荐购、图书借阅数据;读者在线选座管理系统、在馆电子存包数据信息;科技论文查收查引,知识产权服务系统,还有大量的读者访问电子文献及数据库系统;对这些海量数据库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具有非常有意义的分析价值,可以深层次激发创造
期刊
摘 要:由于档案学在管理应用方面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档案意识逐渐增强,经济建设需求企业改革的新驱动下,企业档案管理再次进入人们视野。在此背景下,从时间上宏观研究我国企业档案学术发展情况。文章基于文献计量法,通过文献调研作为数据来源,使用UciNet、NetDraw等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分别从年度载文分布、关键词词频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与作者分布等角度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企业档案为主题的文献研究梳理,总结
期刊
摘 要:建设方案是企业数字档案室建设工作开展之前的计划,是后期实施的蓝图和规划。充分而详尽的建设方案,可以有效指导项目执行、能明确项目目标与要求、便于与项目相关人员的沟通,达成共识,对于企业数字档案室建设项目有效实施的指导作用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应设计科学规范、符合自身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步骤和具体实施细节等方面。  关键词:数字档案室;企业数字档案室;建设方案  一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各高校图书馆的迎新服务模式作简要的介绍分析,并以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图书馆迎新活动为例,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开学迎新活动服务研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迎新 ;山东大学;互联网+ ;志愿者  开学季迎新活动,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崛起,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转变,读者行为习惯的改变,高校图书馆的迎新活动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本文从各高校图书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