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入川 老不出蜀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2ka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用一句话描述你的家乡?”“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知乎网友冯小舟如是说。
  “少不入川”的本义是说川内交通不便,信息阻塞,因为很难被外面的世界发现,少年到了这里,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功成名就,而少年正是成功名之时,所以建议不要入川。
  随着时间的变化,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难”已经不再是“少不入川”的理由,这句话也变成了成都人夸赞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少年当胸怀天下,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坚定者难免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如此则一生平淡,难成大事。
  说到底,是说成都有着一种让人无法拒绝去喜欢它的力量。为什么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答案。
  “拜李冰之福,建下都江堰,润泽一方成都平原。从此土地丰饶,物产富足,气候宜人,不旱不涝,仓廪实而知礼节,饱暖足则思淫欲。川人的怡然,悠然,享乐,古已有之。”有的人把成都的安逸归功于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而造福一方。
  “来成都生活了五年,没发现什么喜欢的地方,但是也没发现什么特别讨厌的地方。反正就是让人有了一种归属感。这是一座让你有归属感的城市。她只是静静地在那里,仅此而已。”有的人留下来是因为相信成都是一个安稳的归属。
  “带着一个成都的胃去外地是痛苦的,因为再好的馆子都让你食不下咽,你会觉得在成都随便一个苍蝇馆子的厨师的手艺都会比它好。这就是我在欧洲时如此思乡的缘故。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仅凭沙拉、披萨、意大利面、炸薯条、面包、三文治、烤(炸)鸡、牛排,就足以支撑整个西半球的胃们长达几百年。几亿人就吃这几样东西几百年……毫无创新、毫无与时俱进,真叫人痛心疾首,但在吃喝玩乐上如此艰苦朴素也许就是他们比我们发达的缘故吧。”
  成都可以给你一个再也不愿意妥协的胃,也可以给你一个穿行于古今而又宁静的梦……
  “我作为一个伪成都人,平日里最喜欢在夜里去文殊院拜佛,白日里喧嚣的人群都已隐匿,整个文殊院安然隐匿在宁静脱俗的古韵之中。无灯,无闲杂人等,唯有林木森森,红烛灼灼,佛光隐现,千年一梦。红墙外有位拉二胡的大伯每天晚上七点半准时端坐开弦,在院中闲庭漫步,便会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寒春风曲》等古曲不绝于耳,其声其境安宁至极,濯人心扉。”
  外来人说到了成都就不想离开,说不定是有着一种因为陌生而对异乡产生莫名眷恋的情愫。而在成都土生土长的知乎网友Vincent.Liu从他的角度,说出了外来客无法体会的来自屋里檐下、街道巷里所滋养出的成都味道。
  “成都人几乎不知道什么是匆忙的,因为从小在我们的生活里就深深地烙印了“平和”二字的含义,它伴随着每碗川米软糯的香味渗透到了我们的骨头里,就算我们吃着最火热的火锅也是一样。很多在我身边的那些长辈,他们年轻时走南闯北,去到了这个世界上的很多角落,他们或许已经在那里度过了他们的少年和中年。但是,等他们老了,他们总是会回到这里,在这里找一个角落,把自己生命里最后的时光托付在这个他们生命开始的地方。
  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成都?因为我在这里开始和结束。
  在成都,茶馆里、食摊前,甚至是街角弄堂中,成都人永远挂着平静而满足的微笑。他们过着他们想要的生活,他们静静地守护着他们的平静,也希望着你能走进这份平静里,找到你的幸福。
  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成都?因为这里的人知道人生最幸福的样子。
  这就是“老不出蜀”的缘由吧。
  即使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受尽了苦楚,最终在苦尽甘来之后,选择以最骄傲的姿态回到这个最初的地方,作为最终的归宿。少年时该如何得志,老年时该如何归宿,太多人为此困顿一生。
  时间虽然改变了“少不入川”的本义,但对心怀抱负的少年来说,寻找广阔天地有所作为的愿望却不会随着时代而改变。成都这样—个渐渐跻身“准-线”的城市,在年轻人的眼里似乎还是少了什么,竞技场般的“一线城市”充斥着野心与欲望,可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他们最大限度进发理想和生命力的理由。
  家和远方,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知乎上有很多类似于“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这样的问题,很多人用自己的经历写下了属于他们的答案。
  在大城市希望有家庭的温暖,在家庭希望有大城市的热闹。永远不满足,永远都是别的地方好。大城市和小地方并没有高下之分。各人喜欢就行。但你得承认的是: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难度相对低一些;从小城市再去大城市,就会难一些。所以大家去大城市,去那里拼命,无他,只是在大城市立足,能够多一点选择的余地。说到底,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快乐,也就是多一点选择,而已。
  每一个人都想在理想与现实、工作和生活当中寻求最佳的平衡方案,可能成都人就是天生要更幸运一些,成都并不是一个让他们觉得太过尴尬的选项,现在的成都可以装下他们的抱负,也可以装下他们理想的生活,给了他们安全感,也给了他们快乐。时代再怎么变,描述成都人用得最多的字仍然莫过于“闲”,成都温润的空气和遍布街巷的茶舍食摊绊住了人们的脚步,怎么都快不起来,只有慢,只有用心,才能和成都契合起来,才能想清楚自己的生活。
  他们脸上的从容,这是成都给予他们的温度和善意。
  何去何从,成都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
其他文献
NTYPE翻译过来大概是“异质”和“无穷”的意思,但Joao Lemos和杨洋偏偏给工作室起了一个恰恰相反的中文名叫“一质”,虽然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意义。在成都南边的新城,一条宽阔的马路,两旁尽是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构筑的塔楼。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大都市的模样,他们不知道这是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白那时起,格式化的规划与建筑,磨平了每个城市的棱角,所谓的大都市全都失去了自己的
期刊
立春这一天,成都难得阳光灿烂。下午两点,Rosa来上班了,从家走到店里只要三分钟路程。她不慌不忙地给自己倒了杯热水,打开电脑播上一首Bruno Mars的歌,拿起一本《Lucky Peach》随手翻了两页,一天从这会儿才真正开始。午后和暖慵懒的阳光,倒是特别契合这个小店的名字“无早”,Rosa笑笑地说:“我早上都在睡觉。”  “无早”的一楼是咖啡厅,跃层的二楼摆放着上百本世界各地的独立出版物。二楼
期刊
伯爵地中海花园  20世纪60年代起,Piaget伯爵即把无拘无束、享受生活的潮流风尚融入作品设计中,Piaget伯爵Mediterranean Garden地中海花园系列灵感也正与此不谋而合——在风光旖旎里维埃拉(Riviera),荫荫棕榈、粼粼波光和待放玫瑰无不借Piaget伯爵巧夺天工的锻金与专业宝石镶嵌工艺,将黄金、宝石与钻石打造成栩栩如生的传世杰作。  前不久,Piaget伯爵宣布杰西卡
期刊
去年12月北京大雾霾之后一个晴朗的中午,我们和Open Page的团队一起午餐并讨论这一期杂志的编辑和主题,当洪晃提出让我和Cedric各自写一篇关于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到我们相识的那一刻时的文章时,我们是不确定和犹豫的。我快速想了一下,童年的记忆似乎都还在,但仔细地想捋清它们的线索时,好像又很难抓住它……  大概是看出了我们的犹疑,洪晃说我们可以不用写流水账,而是选择记忆里最鲜明的场景,用图文把它们
期刊
经典电影《罗马假日》捧红了一辆Vespa机车,去年年底一本两片的韩国电影《奇怪的她》和国产电影《重返20岁》,更是让这辆车红透了半边天。无论是格里高利·派克和奥黛丽·赫本骑在车上假装游览罗马的情景,还是金秀贤欧巴摘下机车帽的瞬间,都让影迷们尖叫不已。当然,很多人也注意到了他们胯下那辆造型优雅的机车。  玩老机车的人,Vespa不过是冰山一角,在汽车并不普及的19世纪,机车曾是人类最先进的代步工具。
期刊
“可以”,在四川话里不念keyi,念kuoyi。和“巴适”这个词一样,“可以”带有浓浓的川味,也是成都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生观。梅梅和蓉儿就想做这样一本杂志书,讲柴米油盐酱醋茶,溢满真诚的心意和生活的味道。用她们自己的话说:“在《可以》,你读到的是普通生活。”  冲动是魔鬼  去年回成都之前,梅梅已经在北京一家4A广告公司打拼了三年了。这个学视觉设计出身的姑娘,理想就是做一个设计师或者广告人,
期刊
设计鬼才John Galliano阔别时尚圈四年重又回归,入主极简风格的法国品牌Maison Martin Margiela。这是今年年初时装界最大的一条新闻,TOTO又开心又生气。开心的是他喜欢的设计师Galliano又回来了,生气的是他喜欢的品牌Martin Margiela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Galliano的设计向来天马行空、复杂华丽,入主Martin Margiela之后的第一季也印证
期刊
走进宽窄巷子对面的多子巷,路两旁的榕树遮天蔽日,声浪一下子小了下来。等你在路边看见一条兴奋的牛头梗时,一山杂物也就到了。一山的背后,还有一个玩跨界的工作室Cannttouch Studio。除了开杂货铺,他们还做服装、设计、玩交互影像。在他们看来,人们总说专业和跨界,却忘了一个人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Cannttouch的成员们,就是因为爱玩的“杂家”精神聚在一起的。  去年秋天,李亚鹏发起的COA
期刊
中午12:00,Sence利用公司中午休息的时间溜了出来。在用作停车场的荒地上,他和Stash、Nick一起,即兴创作了涂鸦作品“iLook”。有一段时间没有玩涂鸦了,开始之前Sence拿着喷枪试了一会儿,他好像怕自己控制不好力量和速度。但当他画下第一个圆圈的时候,好像状态就来了。他说他拿着喷枪涂鸦的时候最自由。勾边、上色、描线、加阴影、做点缀、画背景,一切都感觉手到擒来。在Stash和Mos的分
期刊
成都人爱吃,于是出了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对于成都人康清来说,吃是人生头等大事,于是她画了一幅成都美食地图。地图的形状是只熊猫,上面画满了成都大街小巷的美食,每一家都是她自己去品尝过的。今年年初,她又出了一本手绘书叫《成都食光》,准备用手中的画笔继续将家乡美食发扬光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手绘地图成了抢手货,各大旅游胜地都要有一张,有时候甚至出现四五个不同版本,就连康清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