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起名儿有学问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时期的人名一般带有这个时期的特点,也可以叫作“时代的烙印”。拿我们身边的人来说吧,解放初期出生的人,有不少叫“解放”“建国”“和平”的;抗美援朝期间出生的,既有小“抗美”,又有小“援朝”。宋朝人的名字也很有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有明显的不同。
  宋朝建立之初,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名臣将帅大都是从五代过来的,而五代是个只讲军功的尚武时代,所以他们名字大都比较直白有力。翻开《宋史》看,石守信、高怀德、韩崇业、郭从义、李洪信、李洪义、武行德、杨承信、冯继业、李继勋这类名字很多。这些名字都比较直观易懂。宋朝建国后不久,便确立了崇尚文治的大格局,读书人骤然多了起来,文人地位也空前提高,崇尚经术、彰显文化成为宋朝的时代风气。此前此后出生的人在取名儿这个环节上,也很快顺应了潮流。宋朝既是中国历史上最“文”的朝代,其名字中的文化“含金量”自然也是最高的。总的来看,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
  一、以朴素的向善词语为名
  宋朝前期的人名,“经气”和“文气”还不特别重,拿几位宰相来看,普遍都带有这样一个倾向。
  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973)任宰相的沈伦,原来名叫沈义伦:意义清晰可辨,强调的是讲求仁义与人伦大礼。
  太祖朝任副相、太宗朝任宰相的卢多逊,名字构成也不复杂:为人多些逊让,乃大君子之风也。可惜他为人做事的风格却恰恰和名字相反——处处争强好胜,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谦逊。这是一位后周时期就中进士的大才子,宋朝建国后,的确做过不少好事,也立过不少大功,比如用智谋得到南唐偏国的地图、分化瓦解南唐君臣,都是他干的。在治国方面,他也很有见地,先后给赵匡胤贡献了不少良策。有时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自认为无论智术还是出身,都比当时得宠的宰相赵普要强上百倍,所以两个人一直矛盾极深。赵匡胤晚年,一会儿卢多逊把赵普整惨了,一会儿赵普又把卢多逊给整翻了。当然最终他还是没斗过赵普,被这个没有“进士出身”光环的赵普整得流放岭南,最后一把老骨头扔在了那里。他如果多少懂得些“逊”,也不至于死在烟瘴之地呀。
  二、取经书中的词语为名
  从儒家经典中提取“精华”用在人名字上,令人一听就能感受到一股文雅之气。举例来说,真宗朝当宰相的王钦若,名字就很有讲究:“钦若”二字出于《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啥意思呢?孔安国注解说:“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故尧命之,使敬顺昊天。”就是说重的后代羲氏、黎的后代和氏受帝尧之封,命他们敬顺天意,掌管天地四时之事。原来“钦若”有敬顺天地的意思。
  太宗朝名臣苏易简,就是大诗人苏舜钦的爷爷,三十多岁就当了参知政事。本来是个极其有为的人才,可惜寿命不永,三十九岁就去世了。“易简”二字出《周易·系辞上》:“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妙极了,一方面在告诫自己为人处事应该平易简约,另一方面也在劝诫帝王,治理天下应该为政平易简约,只有不扰民不害民,才能真正使“天下之理得”。
  再如仁宗朝的宰相陈执中,“执中”二字的意思是保持中庸之道,没有过与不及的偏差,这也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尚书·大禹谟》就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说法。《孟子·尽心上》篇说得更明确:“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赵岐注解说:“执中和,近圣人之道。”意思是能持中和之心,就接近圣人之道了。
  还有把经典中的祥瑞之器用在名字当中的,如仁宗朝有个叫乐黄目的大臣,名字听起来怪怪的,甚至有人可能会想到,是不是此人生下来眼珠儿是黄色的?咱可千万别露怯了,乐黄目的父亲叫乐史,是宋朝初年数一数二的大文豪。“黄目”二字大有来历,它指的是上古一种黄铜铸造(不是青铜铸造,所以更为珍贵)的彝器(专门用在祭祀当中的祭器)。据说这种彝器是刻人的眼睛为装饰的,所以叫“黄目”。
  和“黄目”有点儿类似的是“利用”。北宋仁宗初年的宰相叫曹利用。其实“利用”这个词也是从《周易》里出来的。其《观卦》说:“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臣子居于帝王亲近之处,明习国家的礼仪,故可以宾于王庭,为帝王效力。
  宋朝人以儒家经典词语为名的非常之多,这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基本文化取向;而且我们发现,这类名字有个共同之处,就是看上去平实无华,很少有疑难生僻的字,内容却极其深邃,这才真是取名儿的艺术呢。
  三、取诸子当中的雅词语为名
  宋朝是个读书的时代,只要是圣贤书都去读——宋朝人有个很朴素的认知:能历经千年还没淘汰的书一定是好书。反映在取名上面,我们可以发现,以诸子当中美善词语为名的也不在少数。
  在南唐没考中进士一怒之下叛投宋朝并出主意引领宋军灭掉南唐的那位名叫樊若水,太宗朝有位参知政事叫钱若水,靖康之变中有位烈士叫李若水,南宋理宗时有位誓死不从叛臣吴曦的义士叫邓若水,北宋仁宗时期还有个宦官叫张若水。《宋史翼》第二十五卷里还有个叫车若水的。这些人怎么都跟水干上了?原来《老子》第八章里有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如此看来,宋人心目中的美好可不仅仅局限在经书里。
  仁宗时有位官不算大但极有名的法学专家叫陈太素。《宋史》里说此人干公检法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这一点上论英雄,那要比包公和“大宋提刑官”宋慈都牛多了。朝廷有大案要案,必得找他参与,才有可能告破。啥是“太素”?《列子·天瑞》篇说:“太素者,质之始也。”汉朝班固在《白虎通义·天地篇》里进一步说:“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原来“太素”就是古代最原始的那种物质,当然也就代表着原始的朴素。
  四、以古代名人的名或字为名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中进士的洛阳才子温仲舒,也当过两年的枢密院高官,其后仕途不怎么顺,一直在州郡里打转转儿,直到六十七高龄的时候,才得到再次入相的任命,可惜岁月不饶人,还没上任就一命呜呼了。“仲舒”两个字很显然是从汉代大经学家董仲舒那里摘取来的。不难想象,当初他呱呱坠地的时候,其父一定希望儿子能像董仲舒一样学富五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温仲舒虽然没能成为经学家,却也成了政治家,总算没有辜负他父亲送给他的“仲舒”两个字。
  《水浒传》里那位巴结蔡京却被梁山好汉劫了“生辰纲”的梁中书,真实姓名叫梁子美。不用多说,读者一看就明白,“子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字。事实上,此人比《水浒传》写得还要坏。《宋史·梁子美传》说他攀上了当宰相的大奸臣章悖为亲家,接连在湖南等地担任常平、提刑官,搜刮百姓,“纵侈残虐”。徽宗即位之初,地方官风靡“进羡余”,就是从梁子美开始的。什么叫进羡余?就是在正常租税之外二次搜刮,属于账外钱财。这些家伙为了自己的升迁,不惜把从百姓口里剜出来的钱财进奉给朝廷,以博取“能吏”之称。崇宁年间,他担任河北转运使的时候,又别出心裁地从契丹购买“北珠”讨好徽宗和权臣,结果宋朝为此和契丹贵族结下了怨仇,而他却由于有能力弄到北珠而连连高升。要说这行贿受贿真是可恨,小则害己,大则祸国。看来梁子美惯于行贿巴结权臣的臭名声传得挺广的了,连山东农民都一清二楚。这么个狗官,不劫他劫谁!
  宋朝人取名的奥妙还可以讲出很多很多,而且都很有文化内涵。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很多既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只是宋代更加蔚成大观罢了。
  取名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有个好听的名字,有时候能使人未见其人,先倍生好感呢。
  (选自《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中华书局,有删节。题图为宋代苏易简像)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广大人民是少有自由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由的向往早已有之,自由的思想基础早已奠定。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中》记载:“今方权宦群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这里的自由,指的是汉灵帝被权臣宦官挟持,无法依照自己的本意行使权力,也就是权柄旁落。  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一文中说:“野人之性,视宫殿如籓笼,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这里的自由则是指无
期刊
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便转音成鸡、狗了。  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有眼不识金镶玉  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
期刊
纳兰性德是贾宝玉原型,《红楼梦》影射的是明珠家事,这是索隐派“旧红学”流传最广的结论之一。蔡元培《红楼梦索隐》由这个前提出发,发展了钱静方等人“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的结论,对号入座,认为《红楼梦》主要人物皆是纳兰门客。  纳兰性德只活了三十一岁便去世,他的词作却是清词史上的高峰。他生前拥书万卷,弹琴歌曲,萧然若寒素。江顺怡认为“《饮水》一集,其才十倍宝玉”,不学无术的贾宝玉比真正佳
期刊
俗语为什么拥有如此生命力?因为它既饱含了中国特色的哲理思维,而且具备中国文字的独有美感。  首先,俗语非常喜欢用“对比”手法,造成跌宕感。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和一个,形成数量上的对比;地位低微的皮匠和智慧非凡的诸葛亮,形成形象上的对比;组合起来的效果,就是打破心理定势,留下深刻印象。当然,皮匠本来是“裨将”(副将),在流传过程中慢慢走了样,但这种“讹误”,恰恰说明人们也是“文似看山
期刊
俗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多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常常幽默风趣,充满智慧。我们从孩提时代起,就能从身边人那里听到很多有趣的俗语。这些俗语常常是充满教育意义的,由于生动好记,往往不像笼统说教那样面目可憎,让人更易愉快地接受。俗语中包含着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也就潜移默化地进入心中。比如,第一次离家出远门,老人就爱叮嘱:“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这是提
期刊
有一正必有一反—— 细心的你可能早已留意到一个现象:有时候,俗语似乎正说反说都可以。  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歌颂宁死不屈的铮铮气节;可是又有“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劝人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保存实力来日再战。还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劝人向善;可是又有“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似乎是劝人别那么老实?这边刚说“皇帝女儿不愁嫁”,那边就针锋相对“酒香也怕巷子深”。刚提出“忍一时风平浪静”,
期刊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选自《计篇》)  孙子说:战争是
期刊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北伐中原前给后主刘禅上的《出师表》,塑造出诸葛亮近乎完美的道德人物形象,给我们很多思想启示:  忠——中国传统观念的价值标准是做人要忠诚,要厚道,讲究“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讲究“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本来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为了蜀国的兴盛,二十一年白天晚上睡不
期刊
《孙子兵法》为什么会受到重视和推崇?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是我国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具体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大约与孔子同时期,被后世尊称为孙子。孙武曾带着《兵法》十三篇从齐国来到南方的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子胥的推荐,深受吴王阖闾赏识,任命为大将。此后,孙武同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治军,使吴国“西破强楚,入郢(楚国国都),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吴王霸主地位因此确
期刊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也过去了75年。百年沧海桑田,世界今非昔比。然而,人们对百年之内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难以忘却,国际史学界围绕一战、二战出版了多部重量级著作。讲史离不开论今,两次世界大战究竟给予我们哪些教训和启示?  20世纪留给人类最深刻的教训是战争,尤其是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权力而发动的战争;留给人类最值得珍视的价值是和平,是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