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古瓷窑址的植物整治与保护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刘家墩窑址的现场调研,可知窑址区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且种类杂乱,雨水冲刷也导致水土流失,加快了窑址的消失速度。综合分析植物对窑址保护和破坏双重作用,选择性清除窑址上影响窑址本体的植物,同时结合植物根系、茎叶、高度、生长特性、种植方法等方面要求,筛选适宜的植物对窑址表面进行保护处理,减缓自然因素病害对窑址本体的侵蚀和破坏。对刘家墩窑址进行植物整治与保护研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潮湿地区土遗址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湖田古瓷窑址;水土流失;植物整治;植物保护
  0 引言
  湖田古瓷窑址位于江西省北部的景德镇市竟成镇湖田村,始烧于五代时期,发展于宋,延及元,最后在明代隆庆、万历之际停烧,前后连续烧制长达700年。湖田古瓷窑址是瓷都景德镇古瓷窑址中规模最大、烧瓷历史最长、揭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综合性窑址,也是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之首青白瓷窑系的代表性窑场,在研究中国陶瓷制作发展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对于研究中国陶瓷史、社会经济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①
  湖田古瓷窑址分布北起南河南岸、东至张家地东侧断崖,东南至豪猪岭南侧山脚,西南至竹坞里南侧山腳,西至北望石坞西侧山脚的南山靠近南河河岸丘陵的缓坡地带,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现有13个重点片区,以东西方向横贯湖田古瓷窑址的航天路为界线,路南有窑岭上窑址、张家地窑址、豪猪岭窑址、狮子山窑址、龙头山窑址、南望石坞窑址,路北有板栗园宋元明制瓷作坊窑址、葫芦窑窑址、木泥岭窑址、乌鱼岭窑址、刘家墩窑址、琵琶山窑址、北望石坞窑址。②
  1 窑址现存主要问题
  刘家墩窑址本体的保存状况较差,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窑址堆积上生长着大量植被,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植物的生长繁殖对窑址造成多方面的破坏;二是由于窑址堆积比较松软,水土流失很严重,部分区域还出现塌陷等问题,极大损毁了窑业堆积的完整性。
  1.1 植物生长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刘家墩窑址分布区域生长有大量植物,其种类杂乱,包括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等。窑址上是大量人工种植的景观植物,主要包括柏树、竹子、棕树、樟树、木芙蓉、桃树、悬铃木、苦楝树及水杉等。植物的生长对窑址本体造成了多方面的破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植物根系的延伸发育导致窑址本体产生大量裂隙,严重威胁到窑址本体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并为水的流动提供了渠道,引发窑址其他病害的产生。
  ②由于窑址本体包含较多的瓷片、窑具等遗物,致使窑址结构相对松散,植物根系以及由其导致的雨水渗透、霉变等破坏影响更为突出。
  ③根系腐烂产生了大量的有机酸,加速了窑址土体的风化。
  ④植物高度不一、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窑址的外观,很难看到窑址的本体和形制,景观环境很差,对窑址的整体环境造成了破坏。
  1.2 水土流失
  景德镇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常有一次性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大雨发生,境内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763.5毫米,年平均降雨日为151天,湖田古瓷窑址所处区域年降水量为1650~1750毫米,并且集中在夏季。大量的降雨对刘家墩窑址不断地进行冲刷,造成水土流失,进而使地下埋藏的窑炉遗迹、窑具等遗物露出地面,加速其风化破坏,对窑址本体的外观形貌及整体稳定性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由于窑址堆积比较松软,水土流失很严重,部分区域甚至出现塌陷问题。
  2 植物整治与保护
  2.1 植物对窑址的双重作用分析
  植物对窑址具有双重作用,既有保护作用,也有破坏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①窑址上生长的乔木和灌木植物根系发达,一般垂直根系长1~3米,有的甚至达到5米,根系在窑址土体内繁衍、密集生长,最终导致窑址内部土壤化严重,对窑址破坏较大,若植物生长在窑址的立面,植物的根劈作用导致窑址立面裂隙发育,严重时导致窑址坍塌。
  ②窑址上生长的草本植物分布密集,其根系主要分布在0~40厘米的土层中,浅根系在窑址表面起到对浅层的加固作用,对于降雨量较大的地区也能有效地减缓雨水对窑址的直接冲刷,起到保护的作用。
  ③植物整治措施的首要任务就是权衡植物在窑址中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然后清除严重破坏窑址的乔木和灌木,保留了具有保护作用的草本植物和小型灌木。鉴于窑址所处区域的降雨量较大,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763.5毫米,可见雨水对窑址表面冲刷极为严重,若乔木、灌木清理后窑址表面裸露面积较大,亟待选择合适的植物对其进行局部防冲刷保护。
  ④由于植物生长效果的双重性,对刘家墩窑址上的植物进行处理时,必须体现出差异性和灵活性,对现有高大乔木进行评估,仅对确实危害窑址本体安全的植物进行清理整治,在不影响遗址的稳定性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树木的改变。选择对破坏窑址严重的高大灌木、乔木以及其他对景观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植物进行清除,保留窑址上满足保护条件的草本植物,加强对既有植物的利用和改造,并且根据窑址的保存现状选择合适的植物对其进行局部保护处理。①
  2.2 植物清除
  由于乔木和大型灌木垂直根系较深,并且有大量的侧根系,在窑址内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对这些植物进行清理时,切记不能连根拔起,这样会给窑址带来严重的破坏。在遵循对窑址最少干预的原则下,同时为了避免在植物清除时对窑址带来保护性破坏,对于植物清除宜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方法,即人工清除法和化学药剂法进行处理。②具体施工工艺如下:
  ①对于根系不是很深的小型灌木,可采用人工拔除的方法加以清理。
  ②针对根系较深的乔木和大型灌木,窑址上部的茎和叶都采用人工清除法,窑址下部的根系采用滴注方式将除草剂注入根系中,待其充分吸收,定时观察植物的情况、记录外观特征,如枯萎时间、死亡时间等,每隔一周后定期检查处理效果。   ③等植物彻底死亡后,把窑址上部的植物接近窑址的根部人工清除掉,同时对其窑址下部已经死亡的根系并在土体内腐烂酥软后的部位采用填土加固方法来保证窑址本体的强度,避免形成新的地表水渗透通道,影响窑址的安全性。
  ④在窑址表面有害植物完全清除后,对清理的区域进行加固处理和维护,对于窑址本体已形成的局部坑洞、空隙等采取有限的覆土、填平等工程措施,保证窑址不出现局部塌陷和凹坑,恢复其原始风貌并做好整体协调处理。
  2.3 植物保护
  考虑到刘家墩窑址所处区域降雨量较大,雨水冲刷对窑址的破坏严重,裸露的土体逐渐流失,久而久之窑址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对南方地区各地窑址进行调查,发现潮湿地区窑址上长有草本植物的窑址保存较好,因其根系分布在窑址的表层,在窑址表层起到了浅层加筋的作用,能有效减缓雨水对窑址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因此,针对窑址上裸露的部分,为了防止雨水冲刷、水土流失对窑址造成破坏,可采取种植植物的方法来有效地保护窑址本体。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适合在窑址上栽种,植物保护措施对于窑址本体的保护是一种折中的方法。故此,在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等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對植物的筛选应综合以下要求,选择合适的植物。③
  ①根系筛选:植物根系概括分为浅细根系和深粗根系,其中浅细根系在土体浅层错综盘结,这种状态可视为带预应力的三维加筋材料,深粗根系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当其穿过土体浅层的松散风化层并深入到深处坚硬土层时,将会发挥锚固作用。刘家墩窑址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降雨问题,窑址作为一种特殊的保护对象,主要是防止降雨对窑址表面的冲刷,对于植物根系筛选也需满足一定要求。鉴于刘家墩窑址顶部土壤层残留厚度为20~50厘米,所以,在选择植物时要求根系深度小于50厘米,草本植物根系应符合该要求。①
  ②茎叶筛选:植物覆盖度决定了植物阻隔、减弱雨水对窑址的冲刷破坏程度,直接影响窑址表面土体流失量,只有当覆盖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水土流失才会减弱,起到防止雨水冲刷的作用。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时,基于根系符合相关要求基础上,宜选择茎叶生长密集的植物。植物覆盖度越大,其减缓水土流失所发挥的作用越大,更有利于窑址本体的保护。因此在植物茎叶筛选时,植物的覆盖度应该要求大于90%。②
  ③高度筛选:窑址上植物生长对窑址景观风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植物高度过高,就难以辨别窑址的原本形态。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和植物类型,对于植株的高度也要满足一定要求。刘家墩窑址上生长的植物,如果其植株较高,对窑址的整体景观风貌外貌影响较大,会造成景观效果很差。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建议植株的高度不宜高于50厘米。③
  ④生长特性筛选:在植物筛选过程中不仅要权衡植物根系和覆盖度(茎叶),还应考虑植物生长特性所产生的影响。植物生长对气候环境、土壤状况等均有要求,不同的植物其生长特性不同,对其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植物对其生长环境要求相对较低,较易成活,具备耐干旱、耐寒性、耐瘠薄、抗病能力强等。对于不同气候环境下存在的窑址,其所生长的植物种类肯定也不同。因此,在植物生长特性筛选时应首先考虑其是否适宜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做到因地制宜。④
  ⑤种植方法筛选:植物对于其种植环境有一定条件,同时对种植方法也有一定的要求。选择植物种植对刘家墩窑址加以保护,保护时势必会对窑址本体产生扰动,植物的种植肯定会对窑址造成轻微的破坏。针对草本植物,其种植方式包括种草、铺草皮、综合植物防治等。对于刘家墩窑址而言,在筛选种植方法时,宜选择对窑址本体扰动较小的方法,种草(撒播或沟播法)、铺草皮对窑址的扰动较小,播种的深度对窑址也不会造成不利影响。⑤
  ⑥日常养护:日常养护对于人工种植的植物尤为重要。草坪植物虽然适应性强,但仍然是“三分种、七分养”,因此应特别重视植物的后期养护。但是,对于刘家墩窑址而言,把植物种在窑址上之后不能采取常规的植物养护方法,比如浇水、施肥等,容易对窑址造成破坏。故此,针对窑址上种植的植物在保证其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应尽量少浇水、少施肥、少修剪。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刘家墩窑址上的植物保护处理,建议选择草本植物,并且从根系深度小于50厘米、植株高度小于50厘米、多年生以及无其他用途四个方面进行筛选,初步筛选出狗牙根作为基础种植,其中白花三叶草以及葱兰配合种植,狗牙根可采购成品草坪进行铺植,另外再适当种植一些小型灌木。
  2.4 植物标识
  对于植物整治之后的刘家墩窑址采取相应的植物标识措施加以展示。基于详细的考古资料、现场勘察,结合植物清除、保护处理等措施,在不对窑址本体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可在窑址不同区域区别种植浅根系植物,标识展示窑址的平面布局形制和分布范围。
  3 结论
  根据刘家墩窑址保存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窑址分布区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植物种类杂乱,同时大量的降雨对窑址不断地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加速了窑址消失的速度。综合分析植物对窑址保护和破坏的双重作用,适度采取植物清除和植物保护措施,进而采取植物标识方式对窑址进行标识展示。清除窑址表面的乔木、灌木,选择性地清理窑址上影响窑址本体的杂草,筛选适宜的植物对窑址表面进行保护处理,种植浅根系的植物,消除植物对窑址本体的破坏,减缓由于自然因素等产生的病害对窑址本体的侵蚀和破坏。
  湖田古瓷窑址的遗物相当丰富,反映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对于研究中国陶瓷史、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刘家墩窑址作为湖田古瓷窑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窑址分布区域埋藏着窑具等大量遗物,文化堆积深厚,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通过刘家墩窑址的植物整治与保护研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潮湿地区土遗址的保护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摘 要:太原普光寺壁画主要绘制于圆通殿、普光明殿、普贤殿、文殊殿、藏经阁等各个殿内,绘制内容均为唐代敦煌大型经变画,将西方外来艺术中人物造型准确、比例恰当、凹凸晕染法的长处与我国强调线描和神韵的传统绘画技法相融合,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创新的继承与发展。为真实地展现普光寺完整风貌,找寻在民间消散许久的壁画痕迹,唤醒公众对壁画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宣扬其独特的寺观壁画风貌体系与价值观念,提升人文
期刊
摘 要:图书出版是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方式之一。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实践成果的梳理,阐述博物馆图书出版的重要性,同时基于罗伯特·达恩顿提出的“传播循环”模型理论,对博物馆出版工作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图书出版;安徽博物院  近年来,随着文博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图书编辑出版日益兴盛,《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明确规定“一级博物馆应当做到定期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刊物,馆内
期刊
【关键词】满城县;东汉;画像石;墓门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满城县陆续发现的一批画像石墓门的形制特点、构图格局、画像内容及雕刻技法,认为它们与此前发现的一批满城画像石一样,均属于东汉晚期的作品。    满城县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东汉画像石以来[1],近年又陆续出土了一批画像石,现将其分别介绍于下:    一、 陵山村画像石    陵山村位于县城西南约1公里处,与著名的满城汉墓毗邻,1998年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建设带动城市各类设施不断完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文物是人类历史活动遗留下来的遗物与遗址,具有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教育后人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注重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城市建设是否与文物保护相冲突?我们将如何在开创城市美好未来的同时做好保护历史?文章主要以福建泉州为例研究城市建设与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在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淮海经济区文化旅游联盟得以成立,区域内博物馆的研学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鲜明地方特色的研学品牌,但也仍然存在着模式单一、体验单调、内容缺少深度与系统性建设的问题。在总结前期研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区域内博物馆可以从摸清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研发更具地方特色研学体验活动出发,寻找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同”与“异”,探索建立淮海经济
期刊
摘 要: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开展,对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力度不断增大。文物是在某个时期遗留下来的物品,对于研究对应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现代人们研究古代社会的一个主要依据。在对文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文物摄影必不可少。文章对文物摄影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从摄影的角度准确还原真实的文物,帮助更多的人接触和欣赏文物,也希望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文物
期刊
[关键词]文物保护;石家庄旅游;问题;建议  [摘 要]本文从文物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指出了石家庄旅游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在重新审视石家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分层次,把握主要看点,即拜佛(游览正定大佛寺)、朝圣(参观西柏坡)、观馆(看以省博物馆为首的各博物馆)、瞧桥(欣赏赵州桥),并重点保护、建设、包装、打造这四个主要看点的建议。
期刊
【关键词】春秋晚期;乐悬制度;赵简子墓;礼制规范  【摘要】孔子曾评说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后世学者将其理解为春秋社会的全然失序,我们认为这一理解有失偏颇。春秋时期的各级贵族在“礼制”上只是顺次对其上一级贵族实行了反动,僭越了上一级贵族的礼制,并将之习惯化,最终将其固定下来,从而形成新的社会规范。本文依据典籍文献,结合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考古资料,以春秋晚期乐悬制度的变化为切入点,论证了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文物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建设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不但要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还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帮助文物保护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我国大运河文化建设带是目前比较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路线,而南旺镇作为山东运河空间重要的主体,借助“运河之脊”的文化品牌,挖掘“诚信、仁义、包容”的齐鲁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保护、传承山东运河段文化,打造儒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巨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把古建筑、古遗址、古村落保护利用融入现代生活中,使其适应新时代发展并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研究热点。四堡拥有目前世界上唯一幸存且保存较为完好的雕版印刷文化遗址,现存的大量古书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古书籍,是祖辈留给我们熠熠生辉的传世瑰宝,为研究我国雕版印刷史、新闻出版史提供了珍贵翔实的实物资料。加快推进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