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树立了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观念,明确了现代信息技術在数学教学中作用的认识。庆幸的是,从教以来有机会深入地接触信息和数学两门学科的教学。从一开始的“信息遭遇数学”,然后慢慢的“信息走近数学”,再到现在的“信息走进数学”,这其中经历了各种滋味,想来动笔写一番,分别从三个角度阐述,遂成此文。
关键词:信息;数学教学
一、从“信息”走进“数学”的敲门砖——思想觉悟
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你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学生听懂了吗?是他们这个阶段能接受的吗?”暂且不说初、高中的解题思路,单是小学,解同样的题,低段基本是顺着推(也就是凑),而等到了高段学过了方程,很多时候就可以逆着思考,把未知数代入等式,当成已知数来求解问题。所以,不是授学生以鱼,而是授学生以渔。而如果没有小学阶段整体的知识体系,不明确知识的前后顺序和联系,是无法做到的。为此,我翻阅了小学全册12本教材和教参,摘抄、画知识导图,把各年级段的知识点理顺。什么年段的题目,可以利用哪些已学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和后面的哪部分内容又有紧密的联系,都做到心中有数。
二、从“信息”走进“数学”的万能锁——信息技术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辅助是毋庸置疑的。对各类信息教学技术的关注,无疑给我在数学教学上更多的辅助,从而建立了更多的信心。不局限用ppt或是flash的课件上课,应用“普罗米修斯”白板软件的相关功能,使学生对直观理解数理大有帮助。同时,借助白板,操作时能实现人机互动,而不再像以往使用ppt,纯粹用鼠标来控制进度。这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三、从“信息”走进“数学”的保障伞——数学本体知识的思考
(一)该年段的知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掌握到哪个程度?
在三上最后一个单元,安排了小数的学习。这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小数的相关内容。因为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等的认识还很模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元、角、分为背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后续再借助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给学生认识小数提供了很好的现实背景。
在涉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时,仍然先建立在元、角、分的基础上,转换成几元几角或是全部转换成角为单位进行计算;在学生熟悉后,渗入位值原理,直接借助竖式计算小数加减,原理是把相同单位的数加在一起,相邻两个单位间都是十进关系,打通了由整数加减法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通道。
在教学中不特意给出“一位、两位小数”这样的概念,也不抽象出“10个0.1是1”这样的结论。因为在后续的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安排了对小数的再认识,至此脱离人民币和长度单位的背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计数单位、小数的性质、小数乘除法及混合运算等知识。而如果之前没有对体系有足够的了解,就有可能在教学时拿捏不好分寸,不自觉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了更多不必要的瓶颈,最终是事倍功半。
(二)怎样修成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皮亚杰说 “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他亲身经历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 有效的提问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俞正强老师教授的一课《分数的基本认识》,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观点。
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圆饼,提问“你是什么时候知道‘2个’这个数量的?”接着出示一个圆饼;再然后出示两个半圆饼拼凑成的一个圆饼,提问“你什么时候吃过这样的半个饼?”引出本课要关注的一半表示形式,进一步引出分数。
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继续提问“半个饼是怎么来的?” 有学生回答:如果有2个人,只有1个饼,要切成2块。俞老师能马上抓住时机,再次提问“这里是切成2块?还是2半?”引导学生理解“如果是2块,可能是1块大半个,1块小半个”描述上要尽量准确。又进一步提问“如果说切成2块,可以加上什么词来说,就是分成一半的?”引出“平均分”关键词。然后小结“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拿出其中的一块,用数学来记录,就是
,这样的数出现了,怎么读?”引入分数的读写,再开展后续
、
等更多分数的教学。
四、结束语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转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让“信息”走进“数学”,两者合理地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今后的教学,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自当不懈努力,“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信息;数学教学
一、从“信息”走进“数学”的敲门砖——思想觉悟
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你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学生听懂了吗?是他们这个阶段能接受的吗?”暂且不说初、高中的解题思路,单是小学,解同样的题,低段基本是顺着推(也就是凑),而等到了高段学过了方程,很多时候就可以逆着思考,把未知数代入等式,当成已知数来求解问题。所以,不是授学生以鱼,而是授学生以渔。而如果没有小学阶段整体的知识体系,不明确知识的前后顺序和联系,是无法做到的。为此,我翻阅了小学全册12本教材和教参,摘抄、画知识导图,把各年级段的知识点理顺。什么年段的题目,可以利用哪些已学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和后面的哪部分内容又有紧密的联系,都做到心中有数。
二、从“信息”走进“数学”的万能锁——信息技术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辅助是毋庸置疑的。对各类信息教学技术的关注,无疑给我在数学教学上更多的辅助,从而建立了更多的信心。不局限用ppt或是flash的课件上课,应用“普罗米修斯”白板软件的相关功能,使学生对直观理解数理大有帮助。同时,借助白板,操作时能实现人机互动,而不再像以往使用ppt,纯粹用鼠标来控制进度。这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三、从“信息”走进“数学”的保障伞——数学本体知识的思考
(一)该年段的知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掌握到哪个程度?
在三上最后一个单元,安排了小数的学习。这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小数的相关内容。因为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等的认识还很模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元、角、分为背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后续再借助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给学生认识小数提供了很好的现实背景。
在涉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时,仍然先建立在元、角、分的基础上,转换成几元几角或是全部转换成角为单位进行计算;在学生熟悉后,渗入位值原理,直接借助竖式计算小数加减,原理是把相同单位的数加在一起,相邻两个单位间都是十进关系,打通了由整数加减法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通道。
在教学中不特意给出“一位、两位小数”这样的概念,也不抽象出“10个0.1是1”这样的结论。因为在后续的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安排了对小数的再认识,至此脱离人民币和长度单位的背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计数单位、小数的性质、小数乘除法及混合运算等知识。而如果之前没有对体系有足够的了解,就有可能在教学时拿捏不好分寸,不自觉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了更多不必要的瓶颈,最终是事倍功半。
(二)怎样修成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皮亚杰说 “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他亲身经历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 有效的提问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俞正强老师教授的一课《分数的基本认识》,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观点。
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圆饼,提问“你是什么时候知道‘2个’这个数量的?”接着出示一个圆饼;再然后出示两个半圆饼拼凑成的一个圆饼,提问“你什么时候吃过这样的半个饼?”引出本课要关注的一半表示形式,进一步引出分数。
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继续提问“半个饼是怎么来的?” 有学生回答:如果有2个人,只有1个饼,要切成2块。俞老师能马上抓住时机,再次提问“这里是切成2块?还是2半?”引导学生理解“如果是2块,可能是1块大半个,1块小半个”描述上要尽量准确。又进一步提问“如果说切成2块,可以加上什么词来说,就是分成一半的?”引出“平均分”关键词。然后小结“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拿出其中的一块,用数学来记录,就是
,这样的数出现了,怎么读?”引入分数的读写,再开展后续
、
等更多分数的教学。
四、结束语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转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让“信息”走进“数学”,两者合理地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今后的教学,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自当不懈努力,“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