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北漂父母逆生长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ongfeng3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中秋节后,王银生和刘焕的随儿子王宝强来到北京,开始了新生活。王宝强在家附近的另一小区给父母买了一套两居室,王银生和刘焕的开开心心地搬了进去。
  一个月后,见父母生活安定下来,王宝强重新开始了忙碌的拍戏生活;妻子马蓉来公公婆婆家的次数也少了,将主要精力用于照顾儿子、打理家务。刘焕的和老伴都是文盲,不识字,不认路,不会坐地铁,平时不敢单独出门。少了儿子儿媳的陪伴,幸福生活在他们眼里渐渐褪色。因为说一口难懂的家乡话,刘焕的夫妇与别人交流有障碍,整天像哑巴一样不敢开口,见谁都赔笑脸。
  如何让“北漂父母”融入周围环境?王宝强大伤脑筋。2012年1月,王宝强在北京电视台录制一档访谈节目,与著名社会学家吴华胜同为嘉宾。吴教授给他支招:“人老了就像孩子,你得讓父母重新学习,掌握全新的生活技能。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就是让老人‘逆生长’。”
  接下来的日子,王宝强和马蓉制订了让父母“逆生长”的详细计划。首先就是要让双亲能说普通话,这是他们融入新环境的基础。马蓉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负责教公公婆婆说普通话。王宝强则将自己主演的《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等三十多部影视剧的光碟带回家,放给父母看。每个月,马蓉和王宝强都要对父母进行一次普通话测试,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发奖品。
  小两口逛街时经常带上父母,教他们认路牌、看地铁线路图,鼓励他们用普通话跟别人交流。半年后,刘焕的和王银生能说一口蹩脚的普通话了,别人基本能听懂。
  王宝强将父母送往丰台区一所老年大学。刘焕的选择了合唱班,王银生学习拉京胡。两个月下来,刘焕的能唱《祝福祖国》《走进新时代》等十几首歌曲;王银生学会了用京胡独奏《贵妃醉酒》《迎春曲》等。2013年1月,刘焕的与王银生从老年大学毕业了,老两口将烫金证书摆在儿子儿媳面前,骄傲地说:“我们也有大学文凭了!”
  为加快父母“逆生长”的速度,王宝强又出新招。2013年3月,王宝强投拍影片《非法操作》,他交代父母:“影片要拍摄一组老年人打腰鼓的镜头。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了。”
  王宝强买回40只腰鼓交给父母,说:“你们组织一个老年腰鼓队,9月份我带剧组来小区取景。”老两口信心满满,一家家敲开了邻居的门。听说打腰鼓还能拍电影,小区邻居很踊跃,仅一天时间他们就招募了19个老头和19个老太太。王宝强给每个腰鼓队员添置了服装,还特意聘请了两位专职老师,每天组织腰鼓队在小区广场排练四个小时。
  拍摄当天,40名腰鼓队员个个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表演非常出色。
  拍摄结束,王宝强请腰鼓队员聚餐。他给每一位邻居敬酒:“大爷,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以后有什么集体活动,别忘了告诉我爸妈。”“大妈,您70岁了,看起来才六十出头,把您的保健养生经验和我妈交流交流。”最后,王宝强给父母敬酒:“爸、妈,以前儿子一直担心你们在北京生活不舒心,现在我放心了。”
  这对“北漂父母”已将北京当成自己的家,他们就像两株移植过来的老树,克服了水土不服,根已深深扎入北京的土地。
其他文献
在陕西省略阳县徐家坪敬老院,69岁的王仁勇和79岁的张桂兰是让其他老人羨慕的两口子。结婚之后,他们相依相伴,恩恩爱爱。  王仁勇说,没有想到,他们会因为一个碗走在一起!  “她送我一个碗,碗沿上印有‘知福福常在,随缘缘自来’两行字,我就觉得她对我有意思,在暗示我,我就慢慢靠近她。”在徐家坪敬老院104室类似标准间的宿舍里,王仁勇指着老伴张桂兰,大笑着说,他和老伴的“红娘”是一个碗,说完习惯性地挠挠
期刊
眼前的这个大男孩,瘦瘦小小的身躯似乎要被埋没在轮椅中,随时都可能跌倒似的。他的身高才1.4米,体重只有二十公斤左右。但只要他一说话,无比坚定的语气和洪亮有力的声音便会感染每一个人。  这个生下来就患有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的大男孩叫刘大铭,今年19岁。很早以前,就有医生预言他活不过两岁。  2011年,在苏州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上,刘大铭以一首感人肺腑的诗作《灵魂行者》轰动了姑苏城
期刊
有一位大实业家,叫松永安左卫门,已经九十高龄。我们不曾谋面,我只是在一本杂志上读过他的访谈和谈话笔记。他的见解是那么充满青春活力,令人吃惊,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段话特别令人难忘,他说长寿的一大好处,就是比他年長和让他讨厌的家伙都死了。我想,这话不是俗人可以脱口而出的。一般人无非说因为年长者、同龄人、好友都相继去世,让人伤感之类而已。可他不说这话,这种强悍的神经让人折服,让人感觉更好。
期刊
我的小外孙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小,需要有人接送。于是,我退休后“再就业”,给外孙当了司机。在此后六年的时间里,每天上下学接送,所有校外活动用车,都由我负责。  学校门口社交忙  我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司机,每天早早起来,围着我那辆别克君威转悠:看看胎压足不足、玻璃干净不干净、灯光好不好,踩踩刹车灵不灵。等我一切准备就绪,小外孙也从楼上下来了。待他上车后,我就开车上路,他也开始上课:拿出复读机学外语。
期刊
“文革”后期,我随中央美术学院下放石家庄部队劳动三年,曾经到火葬场搬过一次骨灰。  那是一布袋一布袋的东西。运回场地,堆起来有两层楼高,像一座小金字塔。我们种了很多水稻,这东西很肥田,种出的稻谷颗粒又大又油。大家吃过自己种出的稻米两年。  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很实际的世界。人死了之后愿意送火葬场的,家人取回来的骨灰只是一小包圣洁珍重的纪念品,不是全部。你要那么多干什么?都运回来你往哪里放?  所以我自
期刊
一边开车,一边听着那首熟悉的电影插曲《远航》,眼眶禁不住湿润了。这些年来,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长长短短的“远航”了。如今我又将赴日,开始我距离最短但时间最长的一次远航。当作出决定时,心中突然升腾起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深深的牵挂和歉疚,眼前却还是父母的那一句“放心去吧”。  当我即将远行,看着病痛缠身、日渐衰老的双亲,突然特别怀念他们以往当家做主的英姿以及那辛苦并快乐着的笑容。时光不会倒流,父母都已经年
期刊
“上有老,下有小”,人们一直是作为沉重的话题在说。  如果摒弃“上有老,下有小”消极的因素,“上有老,下有小”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上有老,老的在,就像有堵墙,可以倚着靠着;上有老,老的在,犹如后背燃着一团火,有股暖流;上有老,老的在,觉得自己还没长大,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惜乎!一旦父母离去,这才感觉少了倚少了靠,后背凉飕飕的。  下有小,搂着抱着牵着,眼见他(她)一天天长大,心头甜滋滋
期刊
1984年我写过一篇《遗嘱》。遗嘱就是等着上天堂或入地狱的人向活人的最后交代,希望眷属家人、诸亲好友认真执行的。那时我记得是70岁,该作准备了。  又过了五年,我还没有死。按照外国布尔乔亚们的规矩,每隔几年,老头老太太都得重写遗嘱,直到他们写不动为止。  首先宣布:那篇遗嘱在我死后仍然有效,希望家属亲友不要有半點违背。  其次,除了不发讣闻,不念悼词,不买灰盒,不留骨灰,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
期刊
有一回,郑振铎先生应邀到老舍家来看他收集的小古玩。老舍和郑振铎是老朋友了,两人交往了三十多年,知根知底,可以说无话不谈。  郑振铎先生当时是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物方面的大专家。他以专家的眼光看了老舍先生的收藏,然后很轻松地说了一句话:“全该扔!”  虽然老舍收藏的小古玩整体上看来很漂亮,但在少量的东西上却有一些瑕疵。譬如,有一条不明显的小裂纹,或者有一个小缺角,让郑先生看不上眼。  老舍
期刊
朋友老常得了癌症,我去医院看他,他正在做化疗三期,虽然头顶挂着五六个药水袋,但是,他和我聊起天来却满面春风。  这快乐从哪来的呢?我坐在他床边,他跟我算了笔生死账:“曹操62岁亡,李白61岁就没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享年分别是49、69、50、49,想想这些大名人也就活了这么久,我一个平凡人,也六十出头了,够数了。”他爽朗大笑,我也笑。我知道,他能这样想,就是一种真快乐。  “当然,”他笑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