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8.3 【文章标识码】E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110-02
“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某夜偶然间看到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笔画干湿互见,重心忽左忽右,欲离又合,顾盼生情,心中泛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我突然明白,为什么1000年前的东西会让今天的人痴迷。因为我现在的状态,正如他所说的那般,像一尾小舟在八节滩头逆流颠簸徘徊。
近来私淑孔孟二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欲罢而又不能自已。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或冥神思苦,或醍醐灌顶,或扼腕叹服。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游文翰,不识智之源也。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吾取法于先世诸圣,虽在下愚,亦能知其一二。
子曰:“黙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是故披镜前踪,博览上古圣贤所遗之书,聚其精要,是为教育之道。
伏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斯岂非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君子立德,一旦弃之,有始而无终,必致德薄而才疏也。
求之无息,则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德如之其不厚也?
故曰,德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
孟子曰:“饱食暖衣,逸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夫人者,天之一名,以形体谓之天,以主载谓之人,然如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比之山中之禽兽又何差焉?
何谓文也?经纬天地曰文。夫天以人为化,地以文而生,人以文而会,国以文而建,王以文而治,天下以文而安。反是,则不得其正矣。盖文者,乃三才事物中和之气也。以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广充之,天理存焉,然文为上古圣贤所遗之书,非絺章绣句、华浮藻丽之文而已。如其崇重絺章绣句、华浮藻丽之文,是为晋成帝、梁武帝、李后主矣。
文武之道也,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法无定法,师也未必有常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师焉。问之,则曰:“庸人也,吾羞之,不足以学。”嗟乎,“道在屎溺”,安可以弃师道于不顾也。
是故: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于吾乎?知其权势之强于吾乎?知其贫富之于吾乎?传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有也。
——行
文既成,必躬身而行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是故行始于德后,本立而后道生。子贡曾问教于孔子,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行之道也,以此概之,推己之谓也。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博览百家,精研六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虽上古圣贤之所遗,浩如烟海,竭毕生之力,行愚公移山之行,亦不能穷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亦不言,学以致用,格物致知,绝知此事须躬行之理?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今之学子,亦由是也。
书读百遍,往往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不知因我制宜,因时制虚,因势利导。皆是山水鱼鸟之思,惘惘然不知其义,教之,则托曰;“不求甚解。”其可笑乎!
自然科学之数,宇宙天体之行,常常是照本宣科,疲于应试,不知生活之所用,生活之所需,生活之所取。衣来张手,饭来张口而高枕无忧,殊不知父母之忧心忡忡甚矣,其可愚乎?
行于所当行,行其义也
止于所不可不止,至于小人之行。
——忠
虽躬行之,必尽心矣。
忠也,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尧舜其犹病诸,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孔子之言,盖述尽忠之道也。能近取譬,皆恕己所不欲,弗絶于人,忠之本也。此即朱熹所言,尽己之谓忠也。
殷纣淫乱,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亲戚叛之,兆庶离心;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又二。纣之不善,以丧天下,后世憎甚之。是以君子之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纣不法先贤之王道,而行丧世之霸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者谓之一夫。故闻诛一夫纣也,未尝闻之为弑君也。其不知德始于道,威积于仁,仁志于义,义使民敬忠以信也。无怪乎股肱俱损,心腹无依,为万世所诟哉!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今之学子,在其位而不谋其事,于其事而不尽其力,此何异于纣王之不行王道也。或曰:“作业多甚,或可忽乎?”苟忽之,则日日忽之,又日忽之。从骄奢而致懒逸,必不可致忠之道也。
君子之于忠也,其求诸己。小人之于忠也,求诸人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小人自恃高矣,患无识人之士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此为忠者之本也。无怪乎,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又,忠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思善始而敬终,行慎始而令忠。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
嗟乎!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殷纣破灭之故事,是又在纣之下也。
——信
信,本也。人无信不立。
信者,先正其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乘天地之正,而御心气之变,晓其激昂大义,而稽成败兴坏之理,以成心之主宰,此之谓心正。
既正其心,然后知其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虽为人之本性,然弃之而空求意诚,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外无规矩以自固,内无盘石以为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是故规矩如山岳,高峻而不动。
然后必竭诚以待己。于己不诚,如之何其取信于人?“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必持之以恒常之心,日日为之,是谓自信也。
然后可以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夫爱恶当有常,若人有顺己,己即爱之,便欲其生;此人忽逆於己,己即恶之,则原其死,一欲生之,一欲死之,用心无常,是惑也。立信而后崇德,崇德而后能别此惑也。
既达信,必求之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故诚无所息,悠久所以成物也,如此,则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又曰:心诚则灵,至诚如神。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既克明哲,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自吾校开诚信学习之风,师生指誓以践君子之志。顾吾念之,其誓近乎仁义?既近乎仁义,求之不息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其斯之谓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宏风导俗,莫尚于文。
应务适时,莫立于行。
安生立命,莫使于忠。
君德之宏,莫主于信。
张载曾言:“为天地而立心,为生民而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必先立德而后行也。若崇善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故君主之德,宏达于民;君子之者,厚载于物。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志于道而据于德,依于仁而游于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崇德尚文,忠而有信,且求之无息者,可谓德之至矣!
呜呼,德唯治,否德乱。文行忠信,存亡之道也。取之,则为君子;辟之,则难矣仁。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故曰:“德薄才疏,厚德载物”。
“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某夜偶然间看到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笔画干湿互见,重心忽左忽右,欲离又合,顾盼生情,心中泛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我突然明白,为什么1000年前的东西会让今天的人痴迷。因为我现在的状态,正如他所说的那般,像一尾小舟在八节滩头逆流颠簸徘徊。
近来私淑孔孟二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欲罢而又不能自已。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或冥神思苦,或醍醐灌顶,或扼腕叹服。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游文翰,不识智之源也。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吾取法于先世诸圣,虽在下愚,亦能知其一二。
子曰:“黙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是故披镜前踪,博览上古圣贤所遗之书,聚其精要,是为教育之道。
伏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斯岂非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君子立德,一旦弃之,有始而无终,必致德薄而才疏也。
求之无息,则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德如之其不厚也?
故曰,德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
孟子曰:“饱食暖衣,逸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夫人者,天之一名,以形体谓之天,以主载谓之人,然如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比之山中之禽兽又何差焉?
何谓文也?经纬天地曰文。夫天以人为化,地以文而生,人以文而会,国以文而建,王以文而治,天下以文而安。反是,则不得其正矣。盖文者,乃三才事物中和之气也。以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广充之,天理存焉,然文为上古圣贤所遗之书,非絺章绣句、华浮藻丽之文而已。如其崇重絺章绣句、华浮藻丽之文,是为晋成帝、梁武帝、李后主矣。
文武之道也,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法无定法,师也未必有常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师焉。问之,则曰:“庸人也,吾羞之,不足以学。”嗟乎,“道在屎溺”,安可以弃师道于不顾也。
是故: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于吾乎?知其权势之强于吾乎?知其贫富之于吾乎?传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有也。
——行
文既成,必躬身而行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是故行始于德后,本立而后道生。子贡曾问教于孔子,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行之道也,以此概之,推己之谓也。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博览百家,精研六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虽上古圣贤之所遗,浩如烟海,竭毕生之力,行愚公移山之行,亦不能穷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亦不言,学以致用,格物致知,绝知此事须躬行之理?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今之学子,亦由是也。
书读百遍,往往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不知因我制宜,因时制虚,因势利导。皆是山水鱼鸟之思,惘惘然不知其义,教之,则托曰;“不求甚解。”其可笑乎!
自然科学之数,宇宙天体之行,常常是照本宣科,疲于应试,不知生活之所用,生活之所需,生活之所取。衣来张手,饭来张口而高枕无忧,殊不知父母之忧心忡忡甚矣,其可愚乎?
行于所当行,行其义也
止于所不可不止,至于小人之行。
——忠
虽躬行之,必尽心矣。
忠也,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尧舜其犹病诸,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孔子之言,盖述尽忠之道也。能近取譬,皆恕己所不欲,弗絶于人,忠之本也。此即朱熹所言,尽己之谓忠也。
殷纣淫乱,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亲戚叛之,兆庶离心;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又二。纣之不善,以丧天下,后世憎甚之。是以君子之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纣不法先贤之王道,而行丧世之霸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者谓之一夫。故闻诛一夫纣也,未尝闻之为弑君也。其不知德始于道,威积于仁,仁志于义,义使民敬忠以信也。无怪乎股肱俱损,心腹无依,为万世所诟哉!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今之学子,在其位而不谋其事,于其事而不尽其力,此何异于纣王之不行王道也。或曰:“作业多甚,或可忽乎?”苟忽之,则日日忽之,又日忽之。从骄奢而致懒逸,必不可致忠之道也。
君子之于忠也,其求诸己。小人之于忠也,求诸人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小人自恃高矣,患无识人之士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此为忠者之本也。无怪乎,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又,忠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思善始而敬终,行慎始而令忠。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
嗟乎!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殷纣破灭之故事,是又在纣之下也。
——信
信,本也。人无信不立。
信者,先正其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乘天地之正,而御心气之变,晓其激昂大义,而稽成败兴坏之理,以成心之主宰,此之谓心正。
既正其心,然后知其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虽为人之本性,然弃之而空求意诚,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外无规矩以自固,内无盘石以为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是故规矩如山岳,高峻而不动。
然后必竭诚以待己。于己不诚,如之何其取信于人?“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必持之以恒常之心,日日为之,是谓自信也。
然后可以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夫爱恶当有常,若人有顺己,己即爱之,便欲其生;此人忽逆於己,己即恶之,则原其死,一欲生之,一欲死之,用心无常,是惑也。立信而后崇德,崇德而后能别此惑也。
既达信,必求之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故诚无所息,悠久所以成物也,如此,则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又曰:心诚则灵,至诚如神。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既克明哲,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自吾校开诚信学习之风,师生指誓以践君子之志。顾吾念之,其誓近乎仁义?既近乎仁义,求之不息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其斯之谓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宏风导俗,莫尚于文。
应务适时,莫立于行。
安生立命,莫使于忠。
君德之宏,莫主于信。
张载曾言:“为天地而立心,为生民而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必先立德而后行也。若崇善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故君主之德,宏达于民;君子之者,厚载于物。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志于道而据于德,依于仁而游于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崇德尚文,忠而有信,且求之无息者,可谓德之至矣!
呜呼,德唯治,否德乱。文行忠信,存亡之道也。取之,则为君子;辟之,则难矣仁。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故曰:“德薄才疏,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