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六)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616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游是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词人和历史学家(影响力可能仅次于辛弃疾),说到他,人们往往爱在他的头顶上加一个“爱国诗人”的桂冠,倒也十分贴切。因为通观其一生的经历和创作,你就会感觉到,他甚至还不仅是一个“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个“爱国英雄”。
  前文我们说到陆游路上走了大半年,总算是从临安(今杭州)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
  这次他来夔州任通判,虽然晋升了一级(由正八品的左奉议郎来升为了从七品的左承议郎),但夔州地僻人稀,通判也没什么实权,所以他这个官做的,可以说是极其无聊。
  如果说他对夔州这个地方还有些许好感的话,那便是诗圣杜甫曾经在这里住过两年,而他对杜甫又一向十分景仰。是以,陆游在夔州时,走访了许多杜甫当年到过的地方。他当然不是为了考证什么,而是感到自己的遭遇和杜甫当年的遭遇颇有几分相似:他们都心怀伟大的抱负,想要为国为民成就一番事业,但都得不到机会。他感怀杜甫的身世,又何尝不是在自伤。他曾写道:“少陵,天下士也。早遇明皇、肃宗,官爵虽 不尊显,而见知实深……然去国已久,诸公故人,熟睨其穷,无肯出力……如九尺丈夫居于小屋中,思一吐气而不可得。余读其诗至‘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方殊’之句,未尝小流涕也。嗟乎!辞之悲,乃至是乎?”并尝作《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诗云:
  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
  杜甫在蜀时,写过许多怀念蜀丞相诸葛亮的诗,陆游也同样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丞相非常景仰。当他来到诸葛亮当年在奉节留下的八阵图遗址时,也曾吟道:
  武侯八阵孙吴法,工部十诗韶護音。遗碛故祠春草合,略无人解两公心。
  八、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转眼之间,陆游在夔州通判任上已做满三年,宋制:地方官都是三年一聘,且基本上都要换一个地方做官,但如果没有新的任命下来,那就意味着下岗。所以,一般官员在任期 快满时,都会想尽一切力法托关系,为自己谋取新职。陆游也未能免俗,毕竟一家老小全都指着他一个人的俸禄过活呢。
  可是托谯好呢?陆游想了很久,忽然想到丞相虞允文(南宋名臣,绍兴三十一年,尝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大破金主完颜亮;次年,任川陕宣谕使,收复陕西数州郡;乾道五年拜相;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曾和自己有旧,于是,就给他写了封信,希犟他能在朝中帮自己说些好话。其实,像这种开口向上位者求官的事,对于—位 心高气傲的诗人来说,是实在有些难以启齿的。但陆游的这封信却写得艺术,既委婉又强势,几乎让人感觉 不到他这是在求人。
  陆游在信中是这样说的:“某闻才而见任,功而见录,天下以为当。……彼有才,吾赖其才,因有高位处之;彼有功,吾借其功,因以厚禄报之。上持禄与位以御其下,下挟才与功以望其上,非市道乎?……自薄者,视之尚奚恤,君子故深哀之。……吾所急者,其惟无所用而穷者乎?此心父母也。推父母之心,以及于天下无所用之人,非圣贤孰能哉?……故王霸之分,常在于用心之薄厚,而昧者不知 也……”他的大概意思就是说,且 不说因功受禄是周公、孔子之政,就算我是一个“无所用之人”,而你作为一个君子,也不能忍心看我穷死不 是?所以你给我官,你就是圣贤、父母心;你不给我官,你就是不合王道。
  也不知是不是这封信起了作用,总之,陆游很快就接到了四川宣抚使王炎辟其为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的公文。于是,是年已经48岁的陆游,又从夔州到了南郑(今陕西汉中)。总的来说,陆游对他的这次职务变动,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南郑已很靠近南宋的西北边关,而陆游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在做着一个恢复中原的梦。
  王炎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官员,时以参知政事宣抚川陕,手握西北军政大权。对他,陆游是寄予了很大希望的,而他对陆游也很欣赏。陆游一到南郑,就积极地建言献策,认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 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甚至他还提出,一旦与金人开战,就应当把国都从临安迁至关中,因为临安距离前线实在是过于遥远了,他也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写进了诗里。比如: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节选)又比如:鸡犬相闻三万里,迁都岂不有关中。广陵南幸雄图尽,泪眼山河夕照红。(《感事》)
  不过,陆游的这些想法在朝廷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大开。毕竟恢复中原不是当时朝廷考虑的重心,而且包括孝宗在内的很多朝臣也都习惯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太平日子,根本就对恢复中原信心不足,他们所思所虑的,更多是一旦_l_l战败,就有可能连现有的这半壁江山也将失去。所以也只有像陆游这样容易激动的诗人,才会天真地以为一计可以定中原。
  陆游的“计”虽不能为朝廷所用,但王炎对诗人的这腔热血还是很欣赏的。陆游到达南郑时,正赶上防秋。王炎建议他也多到边关走走看看。陆游也以极大的热情,主动请缨,参加了这一年的防秋,并为我们留下了数十首充满着昂扬的军旅气息的诗篇,比如“朝看十万阅武罢,暮辞三百巡边行”(《秋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 风雨》)、“大散关头北望秦,自期谈笑扫胡尘”(《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其一》)等等,都是诗人对自己这段军旅牛活的记录。
  又,陆游的名篇《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掣长安南山》,亦是他在南郑时创作的,词云: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臺。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难似南山日,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虽然陆游在南郑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始终对自己的这段生活十分怀念。乃至很多年以后,他还作了一首《谢池春》,来追忆自己的这段生活: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九、细雨骑驴入剑门
  就在诗人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之时,与他“宾主相期意气中”的四川宣抚使王炎却被召回了临安。当时,诗人还抱有一丝幻想,以为自己还能留在南郑。因为来接替王炎出任四川宣抚使的小是别人,而是虞允文。但虞还未到任,他就接到了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的一纸公文。就这样,陆游这还不满一年的戎马牛涯也就宣告结束了。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十一月二日,陆游离开南郑,踏上了赴成都的旅途。也许在旁人看来,他这次调动是从艰苦的边关调到了内地,而且是有着“锦官城”之称的成都,他本应该高兴才是,可是诗人却一点也高兴 不起来。因为作为一个把自己的平生功业,全都寄托在了恢复大计上的诗人,他是 不愿意离开边关的。虽然平心而论,就算他留在南郑,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但只要身在前线、身在军中,总还是能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安慰,而一 旦 离开前线、军中,那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古来凡是有点志向的文人士大夫最以为鄙的莫过于单纯地为了温饱而被役使,可是陆游却又彳不能不去做这个官,毕竟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家子人。他不去做这个官,那一家子人吃什么穿什么?在赴成都的路上,诗人不无郁闷地写道:平生无远谋,一饱百念已。造物戏饥之,聊遣行万里。梁州在何处,飞蓬起孤垒。凭高望杜陵,烟树略可指。今朝忽梦破,跋马临漾水。此生均是客,处处皆可死。剑南亦何好,小憩聊尔尔。舟车有通涂,吾行良未止。(《自兴元赴官成都》)
  特别是当他经过剑门关时,天上下起了小雨,有道是“无边丝雨细如愁”,诗人又小禁吟道: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而更令诗人感到沮丧的是,成都府路安抚使晁公武是个主和派,而且向与王炎不和,所以他对陆游的态度也颇为冷淡。其结果就是,他的这个参议官做得几乎是无事可参、无事可议。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1934年1月15日是周作人的50岁(虚岁)生日,13日,他写了一首“五十自寿诗”:  前世出家今在家,小將袍子换袈裟。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古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宅吃苦茶。  两天以后,他又用之前做的诗的原韵,再写了一首自寿诗:  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着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牛涯洞里蛇。  徒羡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谈狐
期刊
傅斯年尝请李方桂出任史语所所长,李方桂说:“在我看来,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而做官的顶多是三等人才。”傅斯年闻言,半天沒缓过神来,之后,便一躬到地,说:“谢谢先牛,我是三等人才!”  又,抗战时在昆明,陈寅恪住三楼,傅斯年住一楼。每次警报一响,大家都会“入土为安”——争着往楼下防空洞跑。但每次警报一响,傅斯年都是“逆流而上”——到三楼把患有眼疾的陈先牛扶下楼,然后一起躲进防空洞。
期刊
有俗文化没关系,但一定要有雅文化,这是我们精神的依附,民族精神的依附。我觉得对雅文化的确要有一种态度,一种尊敬的,一种呵护的态度。  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台北首演引起轰动,随后在香港、武汉、兰州、苏州处处留下足迹。2006年,白先勇带着《牡丹亭》在美国西海岸连演12场,场场爆满。舞美上融入淡雅的山水画、刺绣等中国元素,唱腔上西方歌剧和东方戏曲相结合,青春靓丽的演员阵容,以简驭繁的中
期刊
一、萧山朱家  朱家溍(1914~2003),浙江萧山人,朱熹的第25代孙。生前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文物专家、历史学家。  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朱家溍的父亲朱文钧(1882~1937)就被聘为了专门委员会委员,负责鉴定故宫所藏的古代法书、繪画、碑帖及其他古器物。朱家溍在回忆父亲时曾经提道:“我父亲本来酷爱碑帖书画,从30岁开始大力收购,到了40多岁的时候,所蓄法书、名画、善
期刊
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有吸食鸦片的陋习。当时,距昆明千里之遥的磨黑有个叫张孟希的富豪,想从昆明请一位大学教授为其母亲撰写一篇墓志铭。他托人找到了刘文典,希望刘能在放暑假时,去一趟磨黑,并给刘开出了十分诱人的条件,还答应说,如果刘肯去的話,回昆明时,还会再送给他五十两上等的“云土”。  刘文典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没想到,等他回到昆明时,已经开学,学校教授的续聘工作也已结束,虽然刘是有名的教授,联大聘任委
期刊
王国维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跟人讲应酬话。  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时,曾邀王国维到校参观,并计划着要搞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不料,却被王国维一口回绝了,理由是:“欢迎者中间,免不了会有和我王某人道 不相同、话不投机者,我不能接受他们的欢迎!”  又,王國维的外表也总是很严肃的。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对他就很有些害怕。谁都知道她是个大嗓门,但在王面前,她就大嗓门不起来了。王国维五十寿诞
期刊
干了6年手语翻译后,唐帅转行成了律师。原因很简单,接触了上千起聋人案件,他没看见一个会手语的律师。那些通过法律援助请来的律师,许多只是“走走过场”,因为即便通过手语翻译,他们仍然很难同嫌疑人交流。  唐帅的微信几乎在一夜之间“爆掉”,他的好友数量达到5000人的上限。申请扩容后,这个数量又急骤上升到l万人上限。让唐帅出名的是一条小长的宣传视频,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政法委发布。在片子里,这个头发自然卷
期刊
记得多年前,我曾拜访河北省保定老调剧团的老调名家王贯英老师。  在以前的老调名剧《潘杨讼》演出中,有一场戏是寇准在公堂审潘洪,其中有一段寇准历数潘洪罪行的唱段“老贼你出此言大犯例禁”。这是一段二板唱腔,王贯英老师把寇准对奸贼潘洪的满腔愤恨和淋漓尽致的痛斥刻画得极其到位,听着是那样的大气。作为老调戏迷的我很喜欢这段唱,但后面的快二板较快听不清唱词,后通过春雷老调剧团的团长刘春梅刘春梅是王贯英老师的弟
期刊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四阶段的代表人物,也是集大成者,黑格尔的一生,基本是学术的一牛,但与康德的纯粹学者牛涯相比,还是坎坷、丰富得多。  前往柏林大学任教  1818年盛夏,48岁的黑格尔告别了海德堡,前往柏林。  金秋10月,黑格尔终于登上了德国最著名大学——柏林大学的講坛。年初的时候,黑格尔就接到了普鲁士邦文教部大臣阿尔腾施泰因的邀请函。此时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黑格尔,继《精神现象学》之后,又
期刊
第三十四辑 “京白”“韵白”是两码事儿  “京白”原来是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京剧中用北京话念的道白。但京剧的许多专业术语,说着说着就走出了“梨园”,成了大众化的俗语,比如现在人们常说的“范儿”,原本是戏剧界的行话,即演员在做武打规范动作或翻跟头前的准备姿势,也叫“起范儿”,如今“范儿”已经成了流行语,而且意思也变了,人们管有派头叫“有范儿”。  “京白”也如是,现在很多人把用京腔京韵说的大白话叫“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