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无法消解的人生悖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yg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路遥深知人类爱情的弱点,在小说《人生》中他用感性的手法深刻揭示“爱情创造平等,但不追求平等”的矛盾本质,却并没有把爱情彻底解构。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试图通过追逐爱情改变社会地位的做法固然难逃失败的命运,路遥却为光芒四射的艺术典型刘巧珍,苦心孤诣地安排了爱情归属,让她及时回归,嫁给了自己——马栓——另一个改变了名字和性别的“男性刘巧珍”。然而,这样的结局更显露了路遥的迷惑和爱情的荒唐。
  关键词:爱情平等幻灭回归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路遥的小说《人生》只不过是一曲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原因来自各种差别:公与农、城与乡、脑力与体力、文明与落后。这样的说法显得十分陈旧和肤浅,事实上在《人生》中,所谓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裂变等等都是幻象,这不过是路遥揭示人类爱情本质的手段,而社会转型期正好成了人性中爱情充分展示其本质属性的平台。
  
  一爱情幻灭的理由
  
  爱情倒底是什么东西?高乃依说:“爱情创造平等,但不追求平等。”这是多么经典而荒唐的名句啊!创造平等但不追求平等,本身就是逻辑的悖论。而路遥则在《人生》中用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对这句爱情名言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诠释。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恋爱中的男女希望通过爱情的跳板进入更高的社会层次。高加林追求黄亚萍,因为黄亚萍拥有城市文明和时尚;刘巧珍追求高加林,因为高加林是胸怀远大志向的知识青年;马栓追求刘巧珍,因为刘巧珍漂亮聪明。在以上所有的爱情追求中,如果我们试图寻找其中的某种共性,那就是每个被追求者在爱情中折射出来的优点,表现出人所共羡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属性。
  这种属性甚至能成为上流社会地位的某种标志。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追求是逆水行舟,“人往高处走”往往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到最后甚至一无所获:因为当你在爱情的阶梯上拼命爬坡追逐偶像的时候,你的偶像同时也在拼命追逐更高的偶像。由于社会地位与层次的不同,在这样的不平等追求中,低位者的自我迷失成为“爱情病”最大的并发症。
  在《人生》中,刘巧珍什么都在为高加林着想,她为他卖馒头,是因为她知道他怕丢人,而她作为一个女孩子反而没有关系,“对于他要求的事,总是尽量做得让他满意”,甚至当高加林在大马河的桥栏杆上向她摊牌的时候,她也尽量在为对方考虑:“加林哥,你别再说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道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的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在这种不平等的追求中,刘巧珍在情场上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任人宰割的羔羊。
  高加林虽然爱着刘巧珍,但是在他看来,在农村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连自由都没有,这样的爱情还算爱情吗?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正说明了他对于爱情社会属性的理解。当他无法在城市立足,重返农村时再想到刘巧珍的好处时,其悔恨并非真正的大彻大悟,他只是明白了,在残酷的爱情竞争和现实选择中,他仅仅有怀才不遇的志向,这种优势在等级分明的社会中简直不值一提,而在他面前自认卑微的刘巧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反而更具有优秀的潜质,因为当初肤浅看走了眼,高加林失去这个优秀的女孩成为必然,这并不违反爱情追求中的“择优”原则,高加林最后才明白这一点,这才是他可怜可笑悔恨至极的根源。
  马栓在追求刘巧珍的时候不敢冒进,是因为他深深知道自己难以掌握主动权。马栓和刘巧珍在内心都有评价对方的社会尺度:在马栓的眼里,漂亮勤劳善良的刘巧珍是“高贵”的;在刘巧珍的眼里,马栓是一个憨厚的底层农民。两人内心都明白,马栓才是处于下位的追求者,所以马栓正常的追求是徒劳的,他必须寻找适当的时机。
  黄亚萍实质上是爱着高加林的,高加林是她想象中的潜力股,但是潜力股的升值需要城市的土壤,高加林一旦返回农村,他们之间的恋爱就进行不下去。由此可见,社会地位在恋爱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而低人一等的追求者在爱情漩涡中的苦苦挣扎,不但难以让他们把握被追求者,甚至连自己也彻底迷失了。
  
  二人生归属何在
  
  在刘巧珍这个艺术典型的创造上,路遥表现出深沉的悲悯之心。
  选择比翼双飞的对象,只是因为他比自己飞得更高。与《红与黑》中的于连相似,高加林抛弃爱情的理由也是不甘心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之所以成为经典人物,正是因为爱情追求中暴露的赤裸裸的势利属性。刘巧珍的追求表面看来十分纯洁,本质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刘巧珍与高加林的追求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那么高加林就充分具有了抛弃刘巧珍的理由。刘巧珍对高加林的选择非常理解,这正是她始终没有怨恨过高加林的真正原因。实质上,刘巧珍具有平等待人的可贵精神。这成为她打碎爱情“不追求平等”这一魔咒的潜在力量。
  刘巧珍对高加林炽烈的爱如飞蛾扑火,不完全燃烧殆尽誓不罢休,而高加林却不需要一个不能帮助自己改变生活状态的女人。由于她生活在最底层,她的爱附加了很廉价的系数,在社会中显得十分渺小。高加林抛弃刘巧珍的时候,两个生命个体才恢复平等姿态,高加林破天荒地抚慰起刘巧珍来,问:“你怎么办呀?”却是知己或兄妹般的情怀。与其说他的抚慰是抛弃爱情的糖衣炮弹,还不如说那是在挣脱爱情桎梏之后真正平等的精神交流。
  当盲目的爱情追逐幻灭之后,刘巧珍迅速从阴影中摆脱,从本能上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路遥的高明之处,就是最大化地抹平刘巧珍的情感伤痛,使刘巧珍这个艺术形象不被劫难打碎。实质上,刘巧珍并不是爱情的最终失败者,她实现了自我的回归。不但重新认识了自身的位置,而且找到了理想的爱人——马栓——那个男人世界中的刘巧珍。
  如果仔细分析刘巧珍和马栓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会发现他们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非常聪明能干,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马栓会做生意,能赚钱,当时的社会环境,只有非常有胆识的人才能如此。刘巧珍漂亮大方,勤劳能干在本地是出名的,即使遭受失恋的沉重打击,不久也会出现在田野上,顽强地生活。他们都是贫瘠土地遴选出来的优质禾苗,不会被生活轻易击垮。
  其次,他们都非常善良真诚。马栓本人虽然认可爱情在社会中的门当户对,但是“高老师是文化人,咱是个土老百姓,不敢比”,这句话本身认可了爱情追求的择优原则,这种时候他没有拼命追逐,而是选择自动消失。他非常爱刘巧珍,如果刘巧珍能比自己过的更好,他就没有遗憾。刘巧珍对高加林也是如此,在高加林抛弃她之后,她的告别是无尽的关心,这和马栓的姿态是一样的,他们都知道自己的劣势,知道爱情的选择是双方的意愿,自己所有付出得不到回报,也不强求他人。因为真诚,所以善良,人性的光辉在他们身上得到完整的体现。
  第三,两个人都非常宽容。马栓在刘巧珍被高加林抛弃后,立即上门提亲,当刘巧珍问他嫌不嫌弃她名誉不好的时候,马栓说:“这有什么呢?年轻人,谁没有个三曲四折?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而最终当高加林被黄亚萍“抛弃”回到乡村,遭受所有人指责的时候,连巧英都要报复他的时候,巧珍甚至下跪替高加林解围:“……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马栓和刘巧珍,在自己所爱的人遭难的时候,他们都无一例外地付出所能付出的全部。
  马栓和刘巧珍的精神人格是如此吻合,他们简直就是另一个异性的彼此。一个人很难爱上和自己相似的人,这正是爱情“不追求平等”的规律体现。所以刘巧珍最初不会爱上马栓,马栓表面的“平等追求”也没有被刘巧珍承认,但是在此消彼长之后,他们对爱情观念进行了及时的修正,真正平等的关系形成了。那种蒙昧强烈的原始之爱虽然存在,但是早已退居其次,小说的最后,当巧英认为刘巧珍深爱高加林而且高加林还爱着刘巧珍时,刘巧珍的回答是:“这是不可能的,我已经结婚了。再说,我也应该和马栓过一辈子!马栓是好人,对我也好,我已经伤过心了,我再不能伤马栓的心了……”
  人世间有一个被伤害的刘巧珍已经足够,另一个幸福的“刘巧珍”将作为希望和火种永存。刘巧珍为什么不愿再伤马栓的心?原因很简单,伤害马栓就是伤害刘巧珍自己。路遥塑造的马栓是一个改变了性别和名字的变异的刘巧珍,也是生活中刘巧珍的最后归宿。在路遥的苦心经营下,刘巧珍为自己的爱情找到了真正的归宿。然而,用“女性刘巧珍”的痛苦为代价去换取“男性刘巧珍”的幸福,这样的结合还是真正的爱情吗?
  
  参考文献:
  [1] 种剑德:《小说〈人生〉的爱情》,《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 张昌华、田迎春、汪修荣:《警句格言分类大辞典》,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
  [3] 路遥:《人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刘绍军,男,1964—,湖北黄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黄石理工学院。
其他文献
昨天下午放学后,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和爷爷一起做一件手工,我们选择的内容是“熊猫青竹图”贴画。手工开始之前,我们准备好了卡纸、胶水、剪刀、水彩笔等。首先,我们用一张白色卡纸剪一个大圆形做熊猫的身体,剪一个小圆形做熊猫的头。然后,用一张橘黄色的卡纸作为底纸,在底纸上用铅笔轻轻地画上贴熊猫的位置,把剪好的两个白圆形按位置贴在上面。再然后,用黑色水笔画上眼睛、耳朵、腿,用桃红色和浅水红色卡纸各剪一個鼻
期刊
听妈妈讲过《小马过河》这个故事,虽然明白故事的大概意思,但是理解得并不是那么深刻。我通过参加童话书“读一读”、绘本剧“演一演”和创意小插图“画一画”的社区阅读实践活动,对《小马过河》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  一匹小马第一次运一包小麦去磨坊,半路遇到一条河。牛伯伯说水浅,小松鼠说水深。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就返回家问妈妈。妈妈告诉它:“遇到問题时,完全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是错误的,但是只听信别人的话,自己不动
期刊
星期一第一节下课的时候,我的同学优优跑到了我的座位前对我说:“给!我送给你两支铅笔。”我没来得及说谢谢上课铃就响了。  第二节下课的时候,我看了一看这两支笔,它们是一模一样的!我心想:太棒了!没准它们俩是一对双胞胎呢!于是,我给这两支铅笔各取了一个名字,一支叫花花,一支叫彩彩。  这两支铅笔的上部是粉色的,下部是白色的,中间有一个小草莓卡通形象。它的眼睛似两粒小红豆,嘴巴弯弯的,笑眯眯地看着我,好
期刊
摘要通过对作品《新结婚时代》中人物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依然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和主导的社会,女性在家庭内与与男性世界平分秋色,甚至为女性中心之强势,只是一种虚假的精神满足。作者没有过多地从女性的主体意识上去书写女性的觉醒过程,放弃了对人性的深层拷问,从不同侧面在不知不觉中膨胀了男性的主体霸权、压制了女性的主体性。  关键词:新结婚时代男权文化解读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当代人从
期刊
摘要《阿Q正传》作为一部世界文学经典,自诞生之日起,备受世人关注。多年来对此文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对主人公进行角色定位(边缘人物),并分析其双重性人格(即边缘人格),就其人格形成及悲惨结局作深入探讨,最终归结于民族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边缘人物边缘人格酱缸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阿Q正传》被誉为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
期刊
摘要“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推助了文学对底层人物的人生关怀,使文学增添了为人生的时代气息,但这一文学叙述在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的同时,所流露出的对社会主流现象的偏离应引起关注。  关键词:乡下人进城偏离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已经成为作家自觉而规模日盛的文学活动。“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创造了当下中国最复杂而又丰富多姿的生活景观
期刊
拒之门外
期刊
摘要尤四婆和王葡萄是挺立在中原大地上的两个寡妇形象,二人都有坚定的生活目标、强悍的生命力并都远离权利世界,但尤四婆体现了更多的母性,王葡萄则具有更多的女儿性,二人在对待男人的态度及人生结局方面也有所不。  关键词:两个寡妇尤四婆王葡萄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当代小说的人物长廊中,有两个寡妇形象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阎连科《耙耧天歌》中的尤四婆,另一个
期刊
摘要沙汀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地域性,除了大量的将方言俗语运用于作品中外,还精心择取种种地方性文化场景,而“茶馆”是其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文化场景。他通过对川西北地域特征、民风民俗的描写以及对生活在其间的各种人物的刻画,形成了一个专属自己的独特生活与写作领域,向人们展现了内陆边地乡镇的世态百相。  关键词:沙汀乡镇小说茶馆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经受过现代思想洗
期刊
摘要新写实小说继承并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规范,以写实性的创作原则,全面而真实的反映了当代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把写实主义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极致。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写实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代表文坛主流倾向的新写实小说,顺应时代观念形态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以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学精神吸故纳新,既对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出某些认同和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