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人一起读”的价值定位与实践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rrmh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统编本教材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中每个单元安排1篇“和大人一起读”,上下册合计16篇。从目前的教学实施现状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有的教师不放心,一味包办代替;有的教师认为没有测试内容,则放手不管;有的教师则索性推给家长,听之任之。那么,“和大人一起读”中这些文本的学习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落实呢?
  一、“和大人一起读”的价值定位
  16篇“和大人一起读”被安排在每个单元后的《语文园地》中。从文本的内容与篇幅方面看,与本单元的课文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以儿歌、童谣、故事等为主,而且阅读的难易程度也与课文相当。那么,“和大人一起读”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它与课文学习和学校阅读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和大人一起读”的学习形式与课文学习不同。课文学习,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的教学行为;“和大人一起读”,“大人”主要是指家长,是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的家庭阅读。课文学习中的教师,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家长,身份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且很少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课文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学习阅读策略,养成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便于统一检测;而“和大人一起读”的学习,更加注重“共读”的过程,对于读的效果一般不需要统一评价。
  其次,“和大人一起读”活动与校内阅读不同。学校阅读活动是由学校策划组织,在以教师指导下的集体阅读活动;“和大人一起读”在家里进行,其性质是完成学校老师安排的“作业”。学校阅读的内容多是课外读物,一般以年级、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同读一本书,然后教师组织大家交流。“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内容以课本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为主,学习交流的主体是孩子和家人,人数不多,形式更加自由灵活。
  因此,“和大人一起读”不同于课文学习,不同于学校阅读,教材编者将其安排在一年级,主要目的就是要营造家庭读书氛围,激发孩子从小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孩子独立阅读的习惯。因此,教师包办代替、放手不管、推给家长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行为。
  二、“和大人一起读”的指导策略
  “和大人一起读”是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家里阅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家长落实“和大人一起读”这项学习任务呢?
  1.鼓励家长营造家庭阅读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家长对书和读书的态度往往会影响着孩子对书和读书的态度。家长对阅读的重视如何体现呢?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家长为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保证,尽可能地为孩子留出相对独立的空间,至少是安静的空间。这个空间里应该放置一些适宜孩子阅读的各类图书,比如这个年龄段的绘本、童话、故事书等,还需要有一些工具书、桥梁书,比如字典等,方便孩子随手拿来阅读和使用。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家长注意人文环境的营造,鼓励家长自己做个阅读者,尽可能地让孩子沉浸在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中。比如平时家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与某一本书有关,比如家人的生日,特别是孩子的生日,可以送书、奖书,比如节假日里可以一起买书、读书等。 “生活即教育”,环境会育人。教师要鼓励家长有这样的意识,并想方设法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2.指导家长创设阅读的仪式感
  落实“和大人一起读”,教师需要指导家长在一起读时创设一点阅读的仪式感。
  一方面,创设阅读的仪式感,可以让孩子更安心地阅读。学校里上课伊始,学生要起立问候,这不仅是礼貌,更有一种强烈的暗示:现在进入学习状态,这与下课时的休息、松散不同,接下来要全神贯注倾听、思考、交流。这就是仪式感的作用。“和大人一起读”时也要有仪式感,可以让孩子明白:现在要和大人一起读书了,与刚才的游戏、聊天不同,读书要安静下来,沉下心来。
  另一方面,创设阅读的仪式感,可以让孩子的角色感鲜明起来。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只听老师的安排,在家里不听话。比如,安排孩子读书,他不干;让孩子回答问题,他说“我不会”,你说“刚刚讲过的呀”,他回复“我忘了”。家长焦急万分,孩子却“郑重”不起来。为何会如此?因为在孩子看来,在学校,自己是学生,老师是教育者,彼此的角色鲜明,学生就应该尊重老师,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而在家里,家长一会儿是给予他百般呵护、一切围着他转的妈妈,一会儿却是要求他做这做那的妈妈。妈妈的两种角色不同了,孩子却没有将角色变换过来。因此,你让他学习、思考,他自然就有了如上的表现。所以,创设阅读的仪式感,可以让家长的角色在孩子的心里重新定位: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我是学习者,家长是监督者、指导者、合作者。这样,有利于学生静心阅读,也便于后面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深入交流。
  古人读书是讲究仪式感的,“焚香沐浴,品茗闲吟,知己相伴,相互切磋”。今天,自然不需要复古,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借鉴。那么,教师指导家长如何创设阅读的仪式感呢?(1)静:进入“和大人一起讀”时,大人要丢下手机,关上电视和电脑,不要喧哗,减少走动,尽快消除对孩子的干扰,使家里保持相对的安静。 (2)净:督促孩子去卫生间方便,解决好个人问题。然后孩子回到自己的学习空间后,收好零食,远离玩具,桌面收拾干净,准备好文具,使周围保持干净清爽。(3)竞:尤其是刚开始的阶段,家长和孩子要约法三章,明确彼此的角色:读书是孩子的事情,家长会根据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合作。然后比一比:孩子有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主动表达;家长有没有用心做好该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参与到指导孩子的学习之中。最后,家长和孩子互评。在家庭共读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态。
  3.传授家长一定的阅读指导方法
  很多家长都是较为成熟的阅读者,对于“和大人一起读”的文本内容很容易理解。然而,缺少指导的经验。因此,何时指导,指导什么,如何指导,分寸把握不住。那么,教师应该传授给家长哪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呢?   (1)读为主线。
  “和大人一起读”,“读”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读”是第一要务,“读”应贯穿始终。因为读书的方法、读书的能力,只有在讀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和提高。
  首先是读的形式。①学生自读。低年级学生的读,一般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形式。朗读,需要张开嘴巴,这样有利于语感的形成。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便于带着问题进行思考。②家长范读。家长的范读也包括两种,一种是正确的示范引领,重点解决文本中比较难读的地方,比如如何把人物的对话读得有变化,有情趣。一种是在关键处故意“示弱”的朗读,这样能够激发孩子当小老师的欲望,孩子给家长示范读,就能起到强调重点的作用。③家人合读。合读更有乐趣,孩子更加喜欢。比如读儿歌时,可以你一句我一句接读,读故事时可以分角色朗读,有时甚至可以合作演一演。
  其次是读的时间。一般而言,适宜孩子先读,孩子读得好,家长给予鼓励,读得有问题,家长便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然后是大人和孩子之间边聊边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让朗读与默读结合,大人引导孩子带着问题默读,然后再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理解。最后,还需要让孩子整体朗读,由于这一次的读是建立在初读的基础上,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这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让孩子读得正确,读得熟练,读得有感情,同时让孩子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强,还可以让孩子进行复述或者背诵。
  (2)交流有方。
  有效的阅读,必然伴随着思维的参与。“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的价值也重点体现在这里。在共读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和孩子交流。这种交流应该是亲和的、宽松的,更确切地说这种交流应该用一种“聊”的方式。那么,要想在一定的时间里“聊”得有价值、有质量,家长最好自己先“备备课”。下面笔者以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猴子捞月亮》为例,谈一谈如何设计有价值的话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交流的过程。
  话题设计建议从这几个方面着手:①主题类的话题: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者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猴子捞月亮》是一篇童话故事,题目本身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家长可以和孩子重点聊一聊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这时要让孩子先说,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见解,不可过早地告知大人的理解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交流的过程就是引导孩子思考的过程。很多孩子会说猴子真笨。然而,笨是个模糊的概念,这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发现猴子们“笨”在哪里。有的孩子可能会说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有的孩子会说它们不懂常识,要多掌握知识。有的孩子会说不要盲目跟从别人等。家长可以启发孩子从多个角度思考,引出更加丰富的答案,之后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②探究类的话题:让孩子说一说故事的情节,说一说故事中人物的特点。比如,在这个故事中,可以让孩子先找出1~4自然段中“传消息”时猴子的出场顺序: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 一群猴子。再找出5~7自然段中“捞月亮”时猴子的顺序:老猴子—大猴子— 一群猴子—小猴子。然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孩子就会发现顺序是相反的。“那么,这个顺序可以调换过来吗?”经过讨论,发现不可以。“那为什么呢?”小猴子小,不知道水里是月亮的倒影,因此着急地喊,大猴子跟着,惊动了老猴子,然后是一群猴子。小猴子小,不知道这个现象,有这样的举动,情有可原。如果是老猴子看见水中的月亮倒影,就喊起来,这就不符合情理,有趣的故事就变成笑话了。那么,在捞月亮的过程中,老猴子在最上面,最下面是小猴子,这说明猴子的组织能力是很强的。如果反过来,小猴子在最上面,下面这么多猴子,拉得动吗?这个话题的交流,就揭开了这个故事的表达密码,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就很容易把握故事的情节了。③语言类的话题:引导孩子关注文章中的某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和表达的作用。比如,在本文中,要让学生看一看文中猴子都是“一看”就喊起来了。“一看”与“仔细看”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孩子就会若有所悟:猴子们的“捞”而无功,恰恰是它们没有仔细观察,缺少思考,盲目跟从的结果。“想一想,如果这个故事重新来一次的话,在哪一个环节就可以避免它们这样白费力呢?”这个话题就很有意思,孩子会惊喜地发现,在大猴子、老猴子、一群猴子中每一个都可以,但是它们都没有自己看清楚,就盲目地传话了。所以,家长问一问孩子故事为什么这样编才有趣,也能够带给孩子启发。
  围绕以上三类问题设计,话题不要多,以1~3个为宜,家长可因文而异。在具体使用时,先交流哪一个,后交流哪一个,要依据情况而定,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难,体现循序渐进。在《猴子捞月亮》这堂课的交流中,笔者以为可以先交流第二个和第三个,最后交流第一个话题。这样更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最后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否则,在此文的学习中直接交流第一个话题,反而把孩子问懵了。
  (3)拓展适度。
  “和大人一起读”每次的学习内容只是一篇文本,而其意义在于引领孩子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因此,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度拓展。一种情形是进行阅读内容方面的拓展,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内容有关的、主题相似的、情节相近的、难易程度相当的文章或书来读,以打开孩子阅读的视野。比如,和孩子一起读了《猴子捞月亮》后,可以让孩子读一读童话故事《咕咚来了》,读一读绘本《月亮的味道》等。另一种情形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水平,进行阅读能力方面的拓展。比如,孩子本次的阅读效果很好,家长可以适度地提高阅读的难度,让孩子尝试着改编结尾,或者续编故事。
  (4)进步留痕。
  16篇“和大人一起读”,既独立呈现,又逐步提高,自成系统。其共读的过程是一段重要的家庭阅读时光,也是孩子阅读进步的历程。因此,家长应该让每一次的阅读留下痕迹。家长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设计简易可行的记录单(最好能够依据阅读内容的不同进行设计),和孩子一起记录下每一次一起读的经历与收获。比如,可以设计成这样的形式:
  “和大人一起读”记录单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一起读书的时间到了,请记录下我们共读的幸福时光吧!   表单的记录,可以在家长和孩子共同交流的基础上前期由家长填写,待到后期的时候,也可以由孩子填写。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每一次的阅读过程,总结学到了哪些方法,拥有了哪些进步,这样可以更好地增添孩子阅读的自信与动力。
  三、做好“和大人一起读”的家校沟通
  “和大人一起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任务,实施的主体不是教师自己,而是和家长合作,那么效果能否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家校明确分工
  针对“和大人一起读”的学习,有些教师以为此项内容与自己无关,且不作为考查内容,便放任自流,这是不可取的。也有一些教师为了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担心测试失分,便自己承担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内容,这属于越俎代庖,同样是不可取的。“和大人一起读”,就是要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家长明确自己的职责。因此,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确此项活动的性质,熟知此项活动的目的,重视阅读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要让家长能够分清学校学习是以课文为蓝本,给予学生阅读的策略,而“和大人一起读”是孩子阅读能力的复习与巩固,需要家长参与陪伴共同完成。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还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孩子的閱读水平,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
  2.落实方法指导
  “和大人一起读”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家长,而很多家长是需要方法指导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家长做好培训和帮扶工作。要让家长明确,“和大人一起读”目的是以激发兴趣为主,以培养习惯为主,而不是以知识的掌握为主,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指导,反而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负担。因此,要把上面讲到的营造阅读氛围、创设阅读仪式、阅读方法指导三项策略内化为家长的认知和行动能力,这样才能最终作用于孩子,有效地提高和大人一起读的效果。而对家长的指导与培训,可以是家长会统一讲座,可以将每一次的阅读建议编拟成材料发送给家长,也可以组织部分家长和孩子进行视频或者音频录制,把和大人一起读的活动过程最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师再辅以策略的点拨。这样可以让家长更明确自己的职责,从而提高一起读的效果。
  3.适时展示交流
  “和大人一起读”的效果如何,教师需要及时地关注了解,并及时调控。教师在布置此项阅读活动时,应考虑到家长的具体情况,可以将一起读的内容在本单元学习开始时就告知家长,然后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交流一起读的情况。这样,家长可以有机动的时间来和孩子一起读。如果今天布置,明天检查,阅读活动往往会因为部分家长的特殊情况而流于形式。关于“和大人一起读”效果的反馈,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可以让学生展示朗读,可以设计核心的问题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群里提供交流平台,展示学生的朗读,并交流阅读心得。这样,给优秀的家庭以鼓励,同时也让其他的家长从中受到启发。这样,教师就能够及时把握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本教材中的一种新形式,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阅读任务,意义深远。一线教师应该充分地明确其价值定位,组织家长与自己一起,为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一、 语言渲染,创设“交际情境”  借助教师的语言创设具有交互性的“交际情境”,可以使学生饶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到交际中去,习得方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案例1:四年级下册“转述”  回放:上课伊始,老师急匆匆走进教室,焦急地说:“刚接到一个电话,校长室通知我10分钟后去会议室开紧急会议,可上课铃刚响,我来不及跟数学老师换课,电话又没有打通,谁能帮我去办公室跟数学老师说一下换课的事情?……  思考
一本语文教材的诞生,事关国家事权的落实,更是一场“国家认知”的重新凝聚。重在擦亮“中国底色”的语文教材,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无疑是重中之重。其中的节气文化,作为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所谓节气,是指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概括总结出来的一套气象历法。它长期以来一直是指导人们生活的重要参照,特别在农事上,更是人们从事种植活动的
我一直都觉得幸运,因为在求学路上,遇到过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教给我的远远不止是知识。  在焦作师专读书时,印象最深的是黄卉老师,她教的是读写课。无论是谁见着她,都会在心中默默感叹:她真的宛如一枝黄花,清瘦、高挑、气质高贵……  最初,是因为她温和的笑容,让我渐渐愿意亲近她。  新生入学之初,校园里总有些类似“兵荒马乱”的浮躁,所以,最初的课堂上,即便黄卉老师用最动听的声音,娓娓阐释着文学作品的内涵
恐怕是受做厨师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对鱼虾蟹肉、瓜果菜豆感兴趣,乃至后来常对别人吹嘘,“我是厨子里最会上课的,是教师中最会烧菜的”,甚至自诩“做菜比上课更专业”。  吹牛要讲证据,有两个例证。上师范的时候,我订了几份杂志,有《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咬文嚼字》等,除这些与教学相关的杂志之外,还有一份我的最爱——《中国烹饪》。至今,酷爱买书的我更是搜罗遍了蔡澜的
“丁零零……”第一节是语文课,教室里照例掌声四起,惊艳四楼。偷偷告诉你们吧,我上课,都是有热烈掌声迎候的哦!  满面春风,意气风发,我摆了摆手,教室里刹那间寂然无声。  “规定动作,先检查作业!”  “晚上不努力,白天做苦力!”王同学偷偷叨念着。  “先趴下,作业没有完成的,请举手!”  大家一一趴下,两三秒的功夫,两个学生的右手已悄悄举了起来。  “不错,有进步!还是老规矩!”  “回家不努力,
文本解读  《天地人》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也是“新”字的直接体现,它改变了原先刚入学立即学习拼音的安排。本课识字量不大,难度也不大,但却是一个特别有创意和意味的安排:“天地人”,是要让学生感受宇宙、自然与人的关系,三者各有不同而又和谐统一。  对于初入学的学生来说,“天人合一”的意象过于深邃,但我们可以将其形象化呈现、儿童化实施、生活化理解。本课即通过神话故事、汉字演变、生活关联等多种形式
“隔”字和“融”字,书写时把“鬲”写错,是小学阶段常见的错误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形近字的干扰。比如“南”“献”等字,框里边是两横。另一方面,“隔”和“融”里边为什么是一横?“南”和“献”为什么是两横?这些笔画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学生毫不知晓,只能死记。  部首识字法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汉字是一种系统性文字, “隔”和“融”均源于“鬲”。倘若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先透彻了解“鬲”之形义,进
2016年,我校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在全年级200多名学生中,喜欢阅读、平均每天课外阅读量超过500个字的学生仅占15%,勉强喜欢阅读、平均每天课外阅读量超过200个字的学生仅占20%。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少,调查的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我校的语文教师和学校领导十分震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老师们通过调查,找出了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家里实在没有什么课外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  古诗,读出《浪淘沙》的激昂雄壮,《江南春》的明朗飘渺,《书湖阴先生壁》的清幽闲适,会写“涯、莺”2个生字,会默写《浪淘沙》(其一)。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通过想象画面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感受江南春色和山水田园的风光美;能结合背景资料了解诗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发现古诗中诗句对仗的  表达特点,并积累类似的诗句。  教学
在上海第二届国际绘本教学研讨会上,我执教了一节绘本读写课。课后立刻回家。飞机刚落地,就接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唐池子博士的微信留言,原文如下:  何捷,你的课我很欣赏,但有一点建议。你走得很急,我本来不想说,但想了想,还是要说。就是在课堂上,有孩子提问,关于自己为何胖、为何瘦、为何高、为何矮、为何聪明、为何有点笨……面对这类问题,你皆表现不屑。包括后来有一个女生问“你为什么这么胖”,你以为这是攻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