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遭遇“非礼”,怎么办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第二届国际绘本教学研讨会上,我执教了一节绘本读写课。课后立刻回家。飞机刚落地,就接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唐池子博士的微信留言,原文如下:
  何捷,你的课我很欣赏,但有一点建议。你走得很急,我本来不想说,但想了想,还是要说。就是在课堂上,有孩子提问,关于自己为何胖、为何瘦、为何高、为何矮、为何聪明、为何有点笨……面对这类问题,你皆表现不屑。包括后来有一个女生问“你为什么这么胖”,你以为这是攻击,是不礼貌。其实,从孩子的心理角度看,这些问题都是直接的、真实的、自然的,也是他们本真的部分。认识,总是从小我到大我,如果所有人都直接飞跃至大我,也挺可怕的。我建议,首先肯定他们的真实,然后再作引导,而不是在半嘲讽与否定之后再引导。这样可能更合适更人性,也更慈悲更有爱。我是一个和孩子站在一起的人,自然想替他们说句话。不一定正确,但还是想说这些话。期待更精彩更完美的你。池子留言。
  唐博士所提及的这个场景我记得很清楚。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直接问:“老师,你为什么这么胖?”当时我觉得她没有尊重我,不予回答。后来,我找了个机会,让她去向别的老师提问,同时提醒她要注重提问的礼仪。在她圆满完成任务后,我给予表扬,觉得心满意足。因为这个环节看上去师生一起度过了一个效果可见的教育过程。
  和唐博士交流之后,我决定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写下来,兼答青年教师的困惑——课堂上遭遇“非礼”该怎么办?
  所谓“非礼”,就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教师和教学的不尊重状态。其实,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常常在课堂教学中遭遇“非礼”。课堂上的“非礼”现象大致有两类典型表现。其一,属于个别的、突出的、外显型的“非礼”事件。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随意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不想说”“我没兴趣”。又如,故意和老师对着干。老师强调写字姿势要端正,握笔姿势要端正,修改符号要规范使用,而学生就偏偏坐姿不端,偏偏古怪姿势握笔,偏偏用改正带,总之跟你对着干。还有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曾经在一个数千人观摩的公开课上,有个学生先后三次上厕所,目无旁人,一脸得意。排除身体原因,这就是一种玩闹与不恭。其二,相对隐性的带有群体性的行为。这类行为表现为“来而不往”与“躁动失控”。面对老师的提问,皆不回应,让课堂直接陷入冰谷,让老师自说自话去吧;面对老师设计的活动,不管不顾,所有指令皆不遵守,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非礼”现象并非鲜见,而一旦出现就会严重困扰全体,让课堂失效。
  唐博士的诚恳评价,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答案——只有了解儿童,才能“礼尚往来”。首先,唐博士判断发生在我课堂上的案例,学生并非“不礼貌”,教师也不需要施与“道德礼仪教育”。一句话,不存在“非礼”。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全心全意地去了解学生。当教师了解儿童的时候,把其当作交往的另一方时,才不会武断地把他们的反应当作“非礼”表现。相反,你会把心态放平、放宽、放缓。因为对方一切都是交往中的反应而已。心态好了,处理起来就轻松自在了。唐博士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肯定他们的真诚,然后再作引导”。这与我在实际操作时“先不予理睬,表达我的抗议”,继而“找到机会,以行动参与进行教育”相比,我缺乏的就是“肯定他们的真诚”。而这正折射出我对“了解儿童”的严重欠缺。
  那么,遭遇“非礼”时,到底如何解困?结合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错误操作经历,我也分享三个简单可行的方法。这三个方法有它的逻辑排序,前后不能颠倒,一个比一个重要。
  第一,把“教育”的想法放一放
  当你的心中一直存在“我要教育你”的想法时,就如同着了魔,很容易遇到此类的“非礼”反应。因为你的眼中都是“魔鬼”。而一旦现象出现,在“教育你”的目的引导下,你又会做出很强烈的条件反射,试图把问题秒杀在当下,让自己尽快突围。例如,你会想到“我立刻来纠正他,以挽回我的尊严”,你变得面目严肃,甚至有些狰狞;你会想到“我必须马上解决这个冲突,让课堂教学顺利推进”,你会变得很急躁,矛盾变得尖锐;你会想到“为了他的未来,我要帮助他改正”,你会变得很唠叨,苦口婆心让学生更加厌烦……老师的心中有太多的“教育”意念时,欲速则不达;“教育”的基点是对学生的误解时,适得其反。其实,儿童会用很多方式来引发关注,儿童越是信任你就越表现得纯粹,做法越直截了当。很多时候,面对的所谓“非礼”事件,未必需要纠正,稍微过一些时间,自然就好了;纠正也未必有效,还可能起反效;延缓评价,延缓反应,也许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以前文所说的“三次上厕所”事件为例,40分钟之内,那位学生总计也就上了三次厕所,也许他要通过这个行为引发千余人的关注而已。所以,当老师没有去纠正他,反而在他上厕所回来之后报以微笑,他就不好意思再上第四次了。當然,这个过程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这也是考验教师修养的时候。感恩唐博士对我的指导,带来第一个领悟——“不要总试图进行教育”,这也是我给出的第一条建议。
  第二,做一点“小动作”
  “非礼”看上去是大问题,做些“小动作”也许就能化解于无形。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肢体动作传递一份温暖,给予学生特殊的关怀。例如,发现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躁动不安,左摇右摆,你可以走到他的身边,用眼睛“看一看”。走得离他近一点,看得时间久一点,眼神温和一点,目光集中一点,传递一个信息——“我的眼里只有你”。四目相对时,眼神中传递着教师的关怀与温馨的提示。遇到那些以“非礼”寻求关注的学生,这招就足够了。又如,坐立不安的学生,你可以“摸一摸”他的头、他的肩膀,用温和的手传递出一份安抚、一种慰藉。这等同于说“孩子,静一静”。中国人喜爱孩子,经常抚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教师这样做,无疑是模仿长辈的关爱。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神奇的。有时候,你还可以用“默默的行动”处理危机。比如一次上课,有个学生借助每一次起立发言的机会,重重地推倒凳子,凳子倒地发出“啪嗒”的一声,他在全场听课老师的笑声中找到了存在感,找到了乐趣。而执教的老师却不慌不忙,走到他身边,默默地把凳子扶起来,然后友善地请他坐下,并问:“小板凳,坐安稳。你试试看,这样坐,舒服了吗?”他友善地点点头,后来发言的时候,就再没推倒凳子了。
  这些“小动作”可以在遇到“非礼”的时候,缓缓地、冷静地做,越慢越有效果。时间,要多留一点给学生,用以自省。
  第三,把转瞬即逝的机会给他
  人都是需要关爱、需要尊重的。课堂上的“非礼”现象,看上去单方面来自于学生,实际上是多方面原因,也有源自教师的因素。有时候,学生会用特殊的方式寻求关注。他把与众不同的表现当作游戏,当作好玩,并无心“非礼”。所以,只要是了解孩子的人,都不会和孩子对着干,都会找准机会让他们跟着课堂的节奏走,都会把更多的鼓励与关爱施与这个特殊的孩子。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课,自顾自地玩耍的时候,为了保证班级中其他同学完整学习,教师可以用之前的方法,看一看他,也可以走到他身边,摸一摸他。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在提出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时,直接点名让他来回答。回答正确就给予过分、夸张的鼓励。比如,你可以号召全班为他鼓掌,给他点赞。掌声与赞美,会让他不好意思再不听课。特级教师许嫣娜就有这样的案例。当一个学生在她的课上不断插嘴的时候,许老师并没有严厉制止,而是用有趣生动的教学吸引其他学生。然后,她找准一个机会,让这位学生来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当他回答对了时,许老师立刻表扬说:“哇,真棒。瞧,你好好说,大家都会听你说;你插嘴说,大家反而不听你说的。你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说了吗?”这个学生肯定地点点头,一场“非礼”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注:本文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生动的语文”教学主张的确立及实践研究(编号:MSX18001)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能认真阅读或倾听需要转述的内容,弄清要点。  2.掌握转述的方法,注意人称的转换。  3.根据交际场景和对象的情况,综合运用交际技巧,耐心倾听,仔细思考,礼貌交流,自信表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游戏激趣,引入课题  1.提出游戏规则。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现在来玩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叫作“传话”。什么叫“传话”呢?你们猜猜。(把别人
一、 语言渲染,创设“交际情境”  借助教师的语言创设具有交互性的“交际情境”,可以使学生饶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到交际中去,习得方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案例1:四年级下册“转述”  回放:上课伊始,老师急匆匆走进教室,焦急地说:“刚接到一个电话,校长室通知我10分钟后去会议室开紧急会议,可上课铃刚响,我来不及跟数学老师换课,电话又没有打通,谁能帮我去办公室跟数学老师说一下换课的事情?……  思考
一本语文教材的诞生,事关国家事权的落实,更是一场“国家认知”的重新凝聚。重在擦亮“中国底色”的语文教材,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无疑是重中之重。其中的节气文化,作为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所谓节气,是指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概括总结出来的一套气象历法。它长期以来一直是指导人们生活的重要参照,特别在农事上,更是人们从事种植活动的
我一直都觉得幸运,因为在求学路上,遇到过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教给我的远远不止是知识。  在焦作师专读书时,印象最深的是黄卉老师,她教的是读写课。无论是谁见着她,都会在心中默默感叹:她真的宛如一枝黄花,清瘦、高挑、气质高贵……  最初,是因为她温和的笑容,让我渐渐愿意亲近她。  新生入学之初,校园里总有些类似“兵荒马乱”的浮躁,所以,最初的课堂上,即便黄卉老师用最动听的声音,娓娓阐释着文学作品的内涵
恐怕是受做厨师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对鱼虾蟹肉、瓜果菜豆感兴趣,乃至后来常对别人吹嘘,“我是厨子里最会上课的,是教师中最会烧菜的”,甚至自诩“做菜比上课更专业”。  吹牛要讲证据,有两个例证。上师范的时候,我订了几份杂志,有《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咬文嚼字》等,除这些与教学相关的杂志之外,还有一份我的最爱——《中国烹饪》。至今,酷爱买书的我更是搜罗遍了蔡澜的
“丁零零……”第一节是语文课,教室里照例掌声四起,惊艳四楼。偷偷告诉你们吧,我上课,都是有热烈掌声迎候的哦!  满面春风,意气风发,我摆了摆手,教室里刹那间寂然无声。  “规定动作,先检查作业!”  “晚上不努力,白天做苦力!”王同学偷偷叨念着。  “先趴下,作业没有完成的,请举手!”  大家一一趴下,两三秒的功夫,两个学生的右手已悄悄举了起来。  “不错,有进步!还是老规矩!”  “回家不努力,
文本解读  《天地人》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也是“新”字的直接体现,它改变了原先刚入学立即学习拼音的安排。本课识字量不大,难度也不大,但却是一个特别有创意和意味的安排:“天地人”,是要让学生感受宇宙、自然与人的关系,三者各有不同而又和谐统一。  对于初入学的学生来说,“天人合一”的意象过于深邃,但我们可以将其形象化呈现、儿童化实施、生活化理解。本课即通过神话故事、汉字演变、生活关联等多种形式
“隔”字和“融”字,书写时把“鬲”写错,是小学阶段常见的错误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形近字的干扰。比如“南”“献”等字,框里边是两横。另一方面,“隔”和“融”里边为什么是一横?“南”和“献”为什么是两横?这些笔画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学生毫不知晓,只能死记。  部首识字法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汉字是一种系统性文字, “隔”和“融”均源于“鬲”。倘若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先透彻了解“鬲”之形义,进
2016年,我校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在全年级200多名学生中,喜欢阅读、平均每天课外阅读量超过500个字的学生仅占15%,勉强喜欢阅读、平均每天课外阅读量超过200个字的学生仅占20%。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少,调查的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我校的语文教师和学校领导十分震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老师们通过调查,找出了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家里实在没有什么课外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  古诗,读出《浪淘沙》的激昂雄壮,《江南春》的明朗飘渺,《书湖阴先生壁》的清幽闲适,会写“涯、莺”2个生字,会默写《浪淘沙》(其一)。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通过想象画面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感受江南春色和山水田园的风光美;能结合背景资料了解诗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发现古诗中诗句对仗的  表达特点,并积累类似的诗句。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