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的渗透会实现学习的共享,地理是历史、人类活动、自然活动的演变过程的体现,其中蕴含着历史的推移,人文知识的过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历史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趋势,也是助力地理教学的动力。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史的有效渗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学史;课堂教学
在高中的教学中,学科间的知识联系是很密切的,可能在学习某些地理知识时,你会发现有些知识点似乎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也有涉及,这就是学科间的知识渗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史的有效滲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渗透关于农业生产的历史地理学知识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教材中的农业区位分析是教学的重难点。农业是人类最早发展的产业,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农业方面的历史地理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学生基本都知道,澳大利亚有着发展牧羊业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那里幅员辽阔、气候温和,更拥有大量地势低平的草原。但学生不一定知道的是,澳大利亚原本没有一只羊,直到18世纪后期,欧洲移民到来并引进了美利奴羊。作为英国当时的殖民地,澳大利亚的羊毛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因此近200年来,养羊业就一直是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社会的进步。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汉考克(Hancook)教授说:“羊毛使澳大利亚成为一个有偿付能力的国家,并最后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家。”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类似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比如环地中海的农业发展、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等等,教师应善于收集素材,善于学习,合理地把历史地理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
2渗透关于工业生产的历史地理学知识
在教学《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与《产业转移》的内容时,我们也不要孤立地看待这两节课,可以用工业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把知识点贯穿起来。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起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产生了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大浪潮。当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国承接了来自英国的产业转移,为它领跑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促使美国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转移到日本和德国。这就是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大浪潮。之后,又经历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东亚则成了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地区。中国在这历史时期里抓住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契机,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使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渐转向了广大的内地,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3渗透关于城市、人口、环境的历史地理学知识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指导今天的城市建设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典例有很多,扬州就是其中之一。唐代的扬州非常繁荣,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扬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长街市井连”,这些都是古人对扬州的真实描写。扬州繁荣的基础是长江和运河,它是盐、铁转运的驻所,又是港口城市,海舟渔船均云集于此。但是,宋朝以后长江河岸北移,加上运河的淤塞和变迁,扬州失去了港口的地位,也就由此而衰落。据此,我们可以推测,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运河沿线的城市又会重新兴盛起来。
4渗透地形地貌演变历史知识
以黄土高原为例,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一个特殊的地形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涉及此区域的知识点很多,如地形特征的分析、水土流失及治理措施、流域的综合治理等等。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我们不妨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对它的历史演变进行理解。一百多万年以前,气候干燥而寒冷,强劲的偏北风把亚洲中心地带的细土带到了我国的北方,最后堆积形成黄土高原。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黄土高原的气候在温湿和干凉之间波动,高原逐渐覆盖上了茂密的植被。在距今五千多年前,温暖湿润的气候使早期农耕文化得到了发展,诞生了文明。但是也是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几千年来形成的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几乎消失殆尽,使得黄土高原成了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后果就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在进入下游华北平原时在河床淤积,进而形成地上河。河流堤坝极易被冲垮,造成洪灾,对当时中原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黄河水患的治理又变成了历朝历代的重要工作之一。这样,我们把历史脉络梳理清晰,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事物发展的空间模型。
5渗透历史自然气候知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为例,教材中写道: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我们可以适当联系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许大多数人都将此归咎于战乱和灾荒,现在随着专家学者对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注意到古代气候变迁与人口迁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很早就形成了北方游牧草原区和中原农耕区。而近 5000 年的历史中,气候基本可以分为 4 次温暖期和 4 次寒冷期相互交替。 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时期,游牧民族的生存高度依赖草原的生态环境,气温和降水的波动对牧业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在气候寒冷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北方草原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游牧民族在草原难以生存,他们就会向中原农耕地区入侵。而每一次游牧民族向中原迁移,往往会促使黄河流域的人口迁至更南方的地区。这样,经过几次寒冷期之后,中国的人口重心就逐渐南移到长江流域了。
结论:
相信在地理课堂中融合人文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学生能够在高中地理学习上获得全新的教学体验,从而提高自身地理学习积极性、提升自身地理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樊红.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22):74.
河南省商水县第一高中 466100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学史;课堂教学
在高中的教学中,学科间的知识联系是很密切的,可能在学习某些地理知识时,你会发现有些知识点似乎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也有涉及,这就是学科间的知识渗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史的有效滲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渗透关于农业生产的历史地理学知识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教材中的农业区位分析是教学的重难点。农业是人类最早发展的产业,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农业方面的历史地理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学生基本都知道,澳大利亚有着发展牧羊业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那里幅员辽阔、气候温和,更拥有大量地势低平的草原。但学生不一定知道的是,澳大利亚原本没有一只羊,直到18世纪后期,欧洲移民到来并引进了美利奴羊。作为英国当时的殖民地,澳大利亚的羊毛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因此近200年来,养羊业就一直是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社会的进步。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汉考克(Hancook)教授说:“羊毛使澳大利亚成为一个有偿付能力的国家,并最后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家。”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类似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比如环地中海的农业发展、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等等,教师应善于收集素材,善于学习,合理地把历史地理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
2渗透关于工业生产的历史地理学知识
在教学《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与《产业转移》的内容时,我们也不要孤立地看待这两节课,可以用工业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把知识点贯穿起来。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起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产生了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大浪潮。当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国承接了来自英国的产业转移,为它领跑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促使美国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转移到日本和德国。这就是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大浪潮。之后,又经历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东亚则成了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地区。中国在这历史时期里抓住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契机,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使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渐转向了广大的内地,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3渗透关于城市、人口、环境的历史地理学知识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指导今天的城市建设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典例有很多,扬州就是其中之一。唐代的扬州非常繁荣,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扬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长街市井连”,这些都是古人对扬州的真实描写。扬州繁荣的基础是长江和运河,它是盐、铁转运的驻所,又是港口城市,海舟渔船均云集于此。但是,宋朝以后长江河岸北移,加上运河的淤塞和变迁,扬州失去了港口的地位,也就由此而衰落。据此,我们可以推测,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运河沿线的城市又会重新兴盛起来。
4渗透地形地貌演变历史知识
以黄土高原为例,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一个特殊的地形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涉及此区域的知识点很多,如地形特征的分析、水土流失及治理措施、流域的综合治理等等。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我们不妨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对它的历史演变进行理解。一百多万年以前,气候干燥而寒冷,强劲的偏北风把亚洲中心地带的细土带到了我国的北方,最后堆积形成黄土高原。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黄土高原的气候在温湿和干凉之间波动,高原逐渐覆盖上了茂密的植被。在距今五千多年前,温暖湿润的气候使早期农耕文化得到了发展,诞生了文明。但是也是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几千年来形成的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几乎消失殆尽,使得黄土高原成了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后果就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在进入下游华北平原时在河床淤积,进而形成地上河。河流堤坝极易被冲垮,造成洪灾,对当时中原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黄河水患的治理又变成了历朝历代的重要工作之一。这样,我们把历史脉络梳理清晰,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事物发展的空间模型。
5渗透历史自然气候知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为例,教材中写道: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我们可以适当联系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许大多数人都将此归咎于战乱和灾荒,现在随着专家学者对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注意到古代气候变迁与人口迁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很早就形成了北方游牧草原区和中原农耕区。而近 5000 年的历史中,气候基本可以分为 4 次温暖期和 4 次寒冷期相互交替。 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时期,游牧民族的生存高度依赖草原的生态环境,气温和降水的波动对牧业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在气候寒冷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北方草原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游牧民族在草原难以生存,他们就会向中原农耕地区入侵。而每一次游牧民族向中原迁移,往往会促使黄河流域的人口迁至更南方的地区。这样,经过几次寒冷期之后,中国的人口重心就逐渐南移到长江流域了。
结论:
相信在地理课堂中融合人文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学生能够在高中地理学习上获得全新的教学体验,从而提高自身地理学习积极性、提升自身地理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樊红.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22):74.
河南省商水县第一高中 4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