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 失意中重生

来源 :名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e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戈尔完美,不算夸张,他几乎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男人,对父母,尽忠尽孝,对妻子。忠贞不渝,对孩子,充满爱心。在戈尔接受的家族教育中,父母的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他,从新闻记者、国会议员、副总统、总统候选人,再到诺贝尔和甲奖的获得者,他遵循的价值观让他如履薄冰,也让他失意一时。
  


  
  谦谦君子
  
  坦白地说,作为政客,戈尔过于拘谨,他的自我节制和强烈的道德正义感在公众眼里是美德,在政敌眼里就成了乏味和高傲的代名词。论机智、诙谐,他比不上克林顿,论随和、风趣,他又屈于小布什之下。私生活中的戈尔不乏幽默,有时也会逗得人捧腹大笑,但公共场合中,他总是一本正经,严肃认真。在美国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里,民众达观地接受了克林顿的绯闻,默认了布什的粗鄙,而对戈尔的刻板、内敛却没有给予太多的支持。
  戈尔任副总统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超人的功绩让公众铭记在心。不是因为戈尔没有能力,而是因为副总统本身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一个闲差,甚至有人形容副总统的职位“不值一痰桶吐沫。”福特时期的副总统洛克菲勒自嘲地说副总统的职责就是参加葬礼和慰问灾区。而历任过副总统和总统职位的林登·约翰逊曾这样形容:总统与副总统的区别就像鸡肉沙拉和鸡屎的区别。
  戈尔在副总统任上8年,默默无闻,比起他的前任副总统们,他更有理由抱怨,因为不仅本身他担任的“闲差”就是个忠实辅佐在总统身边的裨将,还因为他“生不逢时”地遇见了克林顿这个魅力没法挡,让美国人疯狂的“坏小子”。的确。克林顿的锋芒让本身就没有观众缘的戈尔更加黯淡,记者们吝啬得不愿浪费笔墨去写他。报纸、电视上,通篇报道的都是总统的新闻,什么记者招待会上应答自如,外交谈判中睿智强硬,国外元首晚宴上妙语连珠,公共聚会上亲民慈善。而副总统呢,偶尔提及时也只在报纸某个不起眼角落里才找到几行轻描淡写的新闻:偕夫人参加某国名流的葬礼,或者去慰问灾区的群众等等。
  戈尔并非没有抱负,只是他强烈的道德正义感羁绊了他的政治野心,作为政客,他不够“阴”,不够“狠”,不够“圆滑”,不够“卑鄙”,他做不到一边开裤子拉链一边打电话指导外交,做不到演讲拼错单词时,仍自嘲地保持微笑去排解尴尬。他坚持原则,即使在他竞选总统时,他也不会违心地为了走进白宫而说假话。在2000年的大选中。戈尔为他的正直付出了代价,他坚持要限制煤炭产业以控制环境污染,这使得煤炭业发达的西弗吉尼亚州的选票流向了他的竞争对手小布什。
  比起克林顿的红脸蛋和银灰头发,戈尔英俊的外表,儒雅的风度,理应更受大众欢迎,尤其更应受女性的青睐。但狡猾的老克会驾驭群众的情绪,知道如何在狂热的拥趸者面前恰到好处地做秀,戈尔在这方面表现得却不成熟。当一位妇女被他的演讲感动地流泪时,他没有抢在镜头前给对方一个热烈的拥抱,而是呆若木鸡地问那名女子为何流泪?
  有人说。戈尔与生俱自的正经和正直善良的秉性与阴暗的政治事业相悖,他的信仰和现实的行为常常发生矛盾。对此,戈尔本人也承认,政治生活并非是他的最爱,甚至有些东西还让他感到厌恶。戈尔光明磊落,不论在妻子、子女还是同事眼里,他都保持着谦谦君子的形象。并以此作为竞选的资本。即便他需要选票,也不能容忍任何有损公正的伎俩,自然他也不像诡计多端的小布什那样为了在辩论中显得高大而在自己脚下垫几块砖,甚至故意调高空调的温度让体热的对手在电视镜头前大汗淋漓地出丑。
  
  政治生涯
  
  戈尔出身名门。父亲是参议员,并在田纳西州有一片农场。作为国会山上5届议员的常客,老戈尔最大的愿望便是问鼎白宫,当这一愿望落空后,他便把希望寄予家中唯一的儿子身上,这也就注定了戈尔的政治宿命。老戈尔为了让儿子对政治萌生兴趣,将8岁的儿子领进参议院大楼,让他旁听议员们激烈的辩论。老戈尔夫妇甚至为儿子选择客人,当他们和客人谈到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话题时,他们总是让儿子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
  戈尔从小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同龄人的强烈责任心,虽然父母的期望束缚了他的成长,但他从不让父母失望,从不做任何有损于家族声誉的事。戈尔的父母在培养他成为大人物的同时也教会了他作为一个男人该做的事情。戈尔在农场里干活,牵着骡子犁地,学生时代,他半工半读,收过烟叶,做过推销员。同时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交生活,他还接受艺术、法语和体能训练。
  戈尔一直在个人信仰和社会良知前进退两难,他反对越战,但为了父亲的政治前途。他还是加入了陆军服役参加了越南战争。戈尔的最初理想是做一名神职人员,他不喜欢从政,但作为一名出了名的孝子,他不忍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忍让他们失望,所以最终,他为从政而走向哈佛法学院,选择了通向华盛顿的道路。1965年戈尔在一次学校舞会上遇见了他未来的伴侣蒂柏,1970年两人完婚,从此蒂柏一心辅佐丈夫,教育子女,是一位无可挑剔的贤妻良母,没有蒂帕,就不会有日后的戈尔。
  越战退役后,戈尔返回家乡做了一名职业记者,并于1976年成功当选为众议院议员。由于他良好的家庭背景,无可挑剔的美满婚姻,再加上本人在工作岗位上的敬业精神使他在政界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984年10月,戈尔以超过60%的绝对优势当选参议院议员。
  1988年,戈尔首次在民主党内部角逐总统候选人。但未能成功。1987年,戈尔与克林顿认识,两人年纪相仿,政治抱负如出一辙,又同属民主党,很自然地会成为竞争对手。精明的克林顿可能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力邀戈尔做自己的竞争伙伴。尽管戈尔年轻有为,但遇到比他更具锋芒的克林顿,他也只好甘拜下风。1992年作为克林顿的竞选伙伴戈尔当选副总统。
  戈尔与克林顿的合作并非像他们在人前表现得那样融洽,尤其在克林顿的性丑闻上,戈尔最初坚定地站在总统一边为他辩护,要总统的家人不要轻信政敌的“流言蜚语”。真相大白后,他有种被欺骗和背叛的感觉。戈尔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让他一生远离桃色丑闻,也正是基于这种道德观念,克林顿“拉链门”事件中,他成了希拉里之外的第二个“受害者。”戈尔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总统的桃色丑闻中,除去其中的感情色彩,他恐怕比希拉里更厌恶这种事情。甚至于有人猜测,戈尔一度为保护自己的名节而有辞去副总统的想法。
  戈尔自此开始与克林顿保持距离,他不仅拒绝克林顿帮他助选,还彻底与他划清界限。当克林顿卸任,戈尔角逐下一任总统大选时,他婉转地拒绝了这位“风流的前总统”为他助选。不过,尽管如此,作为老朋友和曾经的合作伙伴,克林顿还是很关心戈尔的情况。在戈尔民意测验落后时,他主动表示愿意出马为戈尔游说争取选票。他甚至还亲自打电话给戈尔竞选班子的成员,指出戈尔脸上的妆化得不健康,有损形象。但固执的戈尔并不领情,始终不愿向这位有着迷人微笑和出众政治智慧的前总统请教。
  在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中,戈尔的票数超出了小布 什25万张,但美国采取的是选举人制度,而非民众直选,两位候选人围绕着计票问题进行了长达35天,45场官司的法律诉讼。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最终将布什送进了白宫,戈尔无奈地落败,多数人认为,真正赢得选民的是戈尔,而布什赢得的是大法官。
  
  失意中重生
  
  败选后的戈尔带着家人远离华盛顿,回到了妻子蒂帕的家乡——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远离公众视线的戈尔在宁静的小城里无所事事地度过了一段日子,那大约是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光。他非但没有从副总统的位置上如愿以偿地“升迁”,还因此而失了业,戈尔有些萎靡不振,不仅精神空虚。形象也变得有些颓废。他留起了大胡子,不加节制的饮食让他的体重在几个月里猛增了十几公斤。
  爱妻蒂帕一如既往地支持、开导他,她鼓励戈尔振作精神关注环保事业,蒂帕认为丈夫做这些事业才是回归自己真正的职业。戈尔从年轻时就积极倡导环保,在任众议员时就主持了有毒废物和全球温室效应的听证会。当上参议员后,他还撰写过一本关于环保的书——《平衡中的地球》。当上副总统后,他积极推动签署《京都议定书》,在竞选中他也一直大扣环保牌,在环境问题上,他可以说是最有资本的政治家。
  更重要的是戈尔对科技与环保的关注和兴趣远远超出了政治,虽然政治也是他不可动摇的信仰,但那是事业,而非爱好,而环境保护同时结合了他的政治与商业资源,同时又是他的兴趣所在。他不再在责任和政治间做内心的交战,环保事业既是他的理想,也是他为之追求的事业,戈尔彻底放开了。
  戈尔开始了自己环保大使的使命,他周游列国宣传环保理念,并投资参与制作了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该片获得“200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影片中,戈尔亲自出马以大量数据和翔实事例向人们介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他不再是过去那个刻板、生硬的政治家,而是代表着地球村普通公民的呼吁者。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和声誉把环保这个严肃的科技话题带入到社会中,并带进了普通人的视野,使环保凝聚了大众的共识。
  戈尔在环保事业中的卓越贡献为他赢得了荣誉,他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PCC)共同获得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2007年11月19日,他创立的交互电视频道(Current IV)获得了艾美奖“创始人奖项”。戈尔的频频获奖让人们重新开始关注他的政治前景,他的拥护者们认为他在环保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为他重返政坛赢得了条件,来自民间要他代表民主党再次角逐总统竞选的呼声不绝于耳。
  当诺贝尔的光环和荣耀再次照亮了这位8年前与白宫失之交臂的政治家时,他仍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保守的姿态,他强调自己将把精力投注于拯救地球的事业中。戈尔是几家大公司的顾问和董事会成员,有着丰厚的家底,而多年来的环保事业也让他名利双收,戈尔鼓鼓的口袋完全有能力支撑高昂的竞选,除此之外,他还能筹集到其它财团的赞助,基于此,戈尔完全有能力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只要他愿意再投身政治。
  不过,截至目前,城府的戈尔仍没有明确表态是否会再次参选08年总统选举。不过,可以肯定,如果戈尔出马,他肯定会成为希拉里在民主党内部最具挑战力的竞争对手。
其他文献
近日来,一名香港居民在“UWANTS”论坛发布了一个名为“内地人在港陋习”的帖子,帖中文字不多,却有11个有关内地游客陋习的视频链接,包括“妈妈带小孩在地铁撒尿”、“蹲在列车内吃饭”、“内地游客在机场打工作人员”、“内地人在商场光身试衫”等等。该帖很快成为热门帖并被转载至各大论坛,并引发“香港全城关注”。有港人表示,“质素欠奉”和“不遵守公共道德”,已成为内地游客的标签;在客气、微笑的表面友善之下
期刊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漫江碧透的沱江、绵延幽深的石板巷,飞檐翘角的吊脚楼……凤凰之美,在于静,清,古朴醇厚。但如果凤凰没有了沈从文,就少了几分清丽绝俗,若少了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动人爱情,山水就少了几分柔软和缠绵。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沈从文成就了凤凰,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他个人倾斜。在他的笔下,湘西古城从梦境中醒来,从重山僻水里走
期刊
在阿根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号角报》看来,阿根廷的第一家庭有着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两个人,一个是现任总统,一个是下届总统。那么从现在开始,他们会不会调换一下家庭角色?或许以后接电话更多的人将是克里斯蒂娜,而不是基什内尔。这是因为,曾经的“第一夫人”克里斯蒂娜在总统选举中获胜,成为阿根廷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女总统。      自共和制度兴起以来的近二百年间,总统职务一向为男人所独霸。直到1974年7月,阿根
期刊
似乎,没有哪一种艺术和剪纸一样,和人们的生活如此贴近婚葬、寿筵、节日、祭祀,乃至刺绣,都离不开剪纸的身影,服饰、门窗、镜子,灯盏……各种日常用品给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天地可以说,每个民族的剪纸都记载着这个民族最真切的生活气息。  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几张纸,生活的多彩斑斓、酸甜苦辣,就这么轻轻松松的刻画出来。    生活百味剪出来    最早接触剪纸,是孩提记事时,春节家里窗户上贴着的窗花。纯
期刊
空房间能杀人吗?答案显然是不能。  但如果空房间里既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把人关在里面不能出来,当然空房间也能杀人。  浙江东阳的老中医孙传正用这个道理说明中医治病的医理:不是简单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从宏观着眼,改善病变处的人体内环境,使之不利于病毒的生存,达到治病的目的。孙传正把这个道理称作超前的人体生态科学,并将之应用在艾滋病的治疗上。但是采用中医治疗艾滋病,一直备受医学界争议,孙传正也未
期刊
有些东西,永远都不会消亡,像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尽管曾被遗忘了一千多年,尽管经历过无数次狂风暴雨,但它一直亮着,亘古地照耀着最简单的终点——和平和健康。当3月24日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古奥林匹克遗址以最朴实最简单的方式——凹面镜点火,在女祭司的手上点燃时,看着苍老的石柱和依旧庄严的殿基,不由触摸着它的斑斑伤痕,去追寻它所走过的路。    希腊的古奥林匹克遗址似乎一直都未受过现代世界的沾染,不管是
期刊
提到女权主义,人们往往有这样的想法,抽烟、喝酒、同性恋……女权主义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个向男权主义拔剑挑战的形象。真正的女权是:做你自己,而不是站在与男人对立的角度上,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对抗,只是从精神到物质上自身的独立。或者说,不为男权所压迫,不为女权所跋扈。  女人问鼎政治推动和平、女人走进战争把持财富、女人也代表文化。在标榜人人平等的现代性世界,一切大门为女性敞开有关女人与这个世界的一切
期刊
从非洲到英伦,有猫相伴的莱辛不曾孤独。  莱辛写猫,也写男人。但似乎前者更为优雅且具自尊。猫经莱辛之笔显得尤其自然,它们跟空气一样、像家人一样,永远会在身边。当莱辛用细腻的笔触缓缓描述猫儿们的种种动人姿态,你也会渐渐觉得,这特别的猫似乎也是自己的宠物,甚至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真想选一本书,能够比较轻松的,愉快地进入多丽丝莱辛的世界的话,我一定会介绍这本书——《特别的猫》。  莱辛是个爱猫成痴
期刊
美国对独裁者往往有两种定义,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独裁者,二是不听美国话的“叫板者”,查韦斯显然属于后者。作为委内瑞拉的民选总统,查韦斯在本国有着极高的声誉,他与普通民众亲密无间,他深入贫民区,拥抱体弱多病的孤儿,安抚孤苦无助的老人,有“平民总统”之称。但同时,作为委内瑞拉——这个并不强大的拉美小国的总统,他不放弃任何一个攻击美国的机会,和卡斯特罗一样,他能言善辩,语出惊人,被誉为“第三世界的反美喉舌”
期刊
有的时候过圣诞也全不是为了圣诞,吃一顿圣诞大餐或者过一个浪漫的圣诞夜晚,对我们来说通通不稀罕。我们真正稀罕的,是百货商场让人热血沸腾的疯狂折扣……就为了这些,就这么一天,好好贪欢吧。  那段关于圣诞的故事说,上帝看到生活在黑暗与凄凉中痛苦的罪人们,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将自己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赐予人间,让他来化解人世的罪:于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女子感恩受孕,生下了耶稣基督……我不是上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