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的崛起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6月,“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扬帆京城,刮起了一股“广西文化”的旋风。作为其中的六大主体内容之一,广西作家走进北京大学校园与北大师生对话,以一个“摇篮”(广西电影制片厂被誉为“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摇篮”),一个“重镇”(《南方文坛》凇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镇”),两个“鲁迅文学奖”(以东西、鬼子分别获得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为标志,广西青年作家群在中国文坛崛起)为亮点,介绍当今广西文学的态势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与地位。
  为配合广西文化名人进北大的系列活动,“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还特别从6月9日至11日,在北大举办具有特殊意义的电影展映活动。“流金映画——北大·广西电影展”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登场,展映了6部广西电影《理发师》(根据广西作家凡一平同名小说改编、凡一平编剧)、《黄土地》(广西电影厂出品、第五代电影代表作、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姐姐词典》(根据广西作家东西小说《耳光响亮》改编、东西编剧、广西电影厂出品)、《英雄》(广西作家李冯编剧、张艺谋导演)、《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导演、广西电影厂出品)、《一个和八个》(广西电影厂出品、第五代电影代表作、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电影海报上打出的“广西人写的电影,广西人拍的电影”字样分外醒目,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北大百年讲堂的放映厅里座无虚席。北大广西电影展再现了中国电影的经典画面,广西文学与影视热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注意,而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成为文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我看来,形成广西影视热的原因,主要在于这样几个方面:广西电影制片厂多年发愤图强,对“第五代”电影人才的成功引进,奠定了广西影视的坚实基础;广西文学边缘崛起,新锐作家的小说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质,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优秀的改编文本,而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的强势介入,又提高了广西影视的竞争力;广西影视善于将自身的资源和外部和资源进行了成功整合。
  广西电影制片厂励精图治,后来居上,开创辉煌,为广西影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广西影视兴盛的重要因素。广西电影的崛起的第一阶段,是八十年代对“第五代”电影人才的成功引进。
  始建于1958年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曾经几度上马下马,多次更改厂名,1978年11月才被国务院、文化部批准为故事片厂。此后几年间,拍了一些影片,但艺术质量一般,厂方意识到要提高质量必须要有一支科班出身的高水平的创作队伍。1982年,广西电影制片厂一次性向北京电影学院提出要求进12名各个专业的毕业生,最后落实下来真正到厂的有导演张军钊,摄影张艺谋、肖风,美术何群,随后又向北影厂借调了导演陈凯歌。1983年5月电影厂打破常规,大胆起用新人,破格批准成立以这些新人为主体的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下达生产令投产《一个和八个》,由张军钊任导演,张艺谋、肖风任摄影,何群任美工师,郭宝昌为“不挂名”的艺术指导。全部以大学毕业不满一年的新人独立拍片,这在中国电影界确实是“史无前例”。
  1984年注定是广西电影厂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一年,《一个和八个》历经坎坷后最终获得通过,赢得一片叫好之声。此后,又拍出了《黄土地》、《大阅兵》等影片,《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西部影片先后在国内外获得大奖,这就使得本来默默无闻的广西电影厂一举成为中外闻名的电影厂。这一年,广西电影厂年利润收入250万元,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空前最好的时期。
  《一个和八个》那种极端夸张的不对称不均衡构图,迥异的艺术风格,使之成为百年中国电影中最值得重视的影片之一,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八十年代初期,作为一直深受苏联电影模式影响的中国电影界,诞生出《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等具有创新性的影片,可以说是一次中国电影的基因突变,而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则成为了导致这个突变的重要元素。正是借助这次成功,“第五代”电影人才方开始正式登上中国电影的舞台,并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和走向。
  由于广西电影制片厂提供了一个平台,张艺谋、陈凯歌等优秀导演从这里起步,得以展开他们出众的才华,由于拍摄出《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等具有开创性的影片,谱写了中国电影的新篇章,广西电影厂名声鹊起,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摇篮”。在新时期文化急剧转型的阶段,广西文化展开了全国性的视野,一方面是对于新锐文化资源的吸取,另一方面却表现出广西作为边缘却敢于大胆求索的精神。
  据闻,近日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广西电影制片厂新的改革与发展总体方案作出批复,同意广西电影制片厂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文化企业,按照相关文件精神,鼓励电影厂坚持走一业为主、国有为主,多种经营、多种所有制发展方向,积极推进转企改制,全面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广西区政府将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改革将进一步推动广西影视的进一步发展。
  影视作品的高质量,需要文学作为有力的支撑。广西文学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影视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文学资源。
  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文艺创作出现复兴,当湘军、陕军、晋军、鲁军相继亮出旗帜,支支劲旅有所作为,颗颗文星凌空闪烁之时,面对似乎波澜不惊、仍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的广西文坛,广西文艺界曾忧心忡忡,望洋兴叹。经过艰苦的努力与蓄势,经过1995年文学“百越境界”的提出,经过“广西文坛88新反思”,由于广西区党委宣传部“213”工程文艺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由于成批青年作家签约的重大举措,由于广西作家怀雄心壮志,卧薪尝胆,由于《南方文坛》等刊物的呐喊和理论支撑,得助于各方面推波助澜,以形成巨大的合力。自1997年起,广西作家纷纷在全国各种重要的文学刊物上亮相,又在各种有份量的文学奖项中榜上有名。以“广西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的横空出世作为信号,以东西和鬼子先后获鲁迅文学大奖作为标志,以文坛“新桂军”作为旗号,广西作家以集合的方式形成劲旅,以迅猛的姿态发起集团冲锋,在中国文坛的版图上抢滩登陆,攻城拔寨,以极为强劲的冲击波问鼎中原,阵容整齐,后来居上,咄咄逼人,后劲十足,呈现出一种“井喷”般的壮丽景象,改变了新时期中国三代作家同台竞技,而广西作家作品在经典作家作品名单中缺席的状况,大大地改变了广西作为文学边缘和弱势省区的旧观。崛起的广西文学取得相当可观的业绩,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等作品,尤其以小说和影视作品成就喜人。
  广西文学诞生了一批颇有分量的小 说。东西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构思巧妙,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出版了近十部小说集子,长篇小说《耳光响亮》和《后悔录》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反响强烈,为此他又先后获“2005年度青年作家”和“华语文学盛典.2005年度小说家”称号、并荣获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东西在中国文坛的中心舞台上得以接二连三地露脸,并以其精彩的表现赢得了阵阵喝彩之声,以至于中国文坛的2005年被人们称之为“东西年”:鬼子包括《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瓦城上空的麦田》和《被雨淋湿的河》肭“瓦城三部曲”风格奇崛,其中《被雨淋湿的河》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获《人民文学》优秀中篇小说奖,《瓦城上空的麦田》获中国小说学会奖,并在小说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凡一平的中、长篇小说《寻枪记》、《卧底》、《怀孕》、《跪下》、《变性人手记》、《理发师》、《撒谎的村庄》等反响强烈,其现代都市生活题材的作品被《上海文学》称之为“新市民小说”的代表作;此外,李冯的《孔子》、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黄佩华的《生生长流》、常弼字的《歌劫》、沈东子的《早晨八九点钟的遭遇》、光盘的《王痞子的欲望》、杨映川的《我困了,我醒了》和《非典型性生活》、李约热的《戈达尔生活在我们中间》、纪尘的《九月》等中长篇小说亦引人注目。广西作家在中国文坛上领足了风骚。这就使得全神贯注把握文脉的评论家们在密切追踪当今中国文学动态的时候,往往把目光不时地投向偏僻遥远的南方;使得已经厌倦缠绵臆语的读者在寻求奇崛而富有力度叙事的时候,往往把目光投向山峦起伏的南方;使得雄心勃勃打造影视精品的导演们在寻找富有潜在张力的改编文本时,往往也把目光投向润湿氤氲的南方。
  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广西小说创作引起了影视界的关注,广西作家纷纷“触电”,进军全国影视领域。鬼子在张艺谋导演的《幸福时光》中担任编剧,而他的《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则被陈凯歌买走;东西根据其《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天上的恋人》,由蒋钦民导演,获得第十五届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而根据其长篇小说《耳光响亮》改编的20集电视连续剧《响亮》和同期套拍的电影《姐姐词典》、根据其小说改编的20集电视连续剧《我们的父亲》先后热播,获得很高的收视率。根据其中篇《美丽金边的衣裳》和《猜到尽头》改编的剧本又“一菜多吃”,影视两拍;凡一平的长篇小说《跪下》凇著名导演夏纲看中,并买下电影版权,又被中国长城文化艺术中心改编拍成20集电视剧。其中篇小说《卧底》也被著名导演章明看好,并买下版权。《寻枪记》则被陆川拍成电影《寻枪》,不仅作为对中国电影多元化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在另外一个向度上站了起来,在中国电影的视野中浓墨重彩地抹上了一笔鲜亮的颜色,创造了2002年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的记录,凡一平在一夜之间名声鹊起。而根据他小说《理发师》改编的电影《理发师》,由陈逸飞执导,引起全国强烈反响。此外,还与章明合作一部描写纯情的《爱情海》。凡一平为文坛新桂军炸开进入中国影视圈之缺口,成为影视界炙手可热的人物,因其个人作品被影视界高度关注,故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文学现象”之一;李冯与张艺谋两度合作,担任电影《十面埋伏》和《英雄》的编剧,影片在电影市场掀起票房狂潮。此外,由刘玉峰创作的、新中国广西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山村复仇记》也揭镜开拍。广西本土作家在文学与影视领域奏响了“二重奏”,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的强势介入,将自身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影视艺术。使广西影视如虎添翼,势不可挡。
  于是,人们发现这样一种事实:广西文学地处僻远却具有先锋的品格,不失地域色彩又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风格出众而又不失去众多读者,而且常常大面积地覆盖当下的中国文学;另一方面,广西文学又与影视界结下不解之缘,中国当下走红的影视剧,多半来自于广西作家的作品,这不仅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为广西文学获得了更为响亮的知名度,而且为中国的新影视提供了优良的文学资源。
  在“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文化名人走进北大的活动中,北大著名学者对广西文学和影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曹文轩教授认为崛起的广西文学是广西美丽山水之外的“另外一道美妙迷人的风景”,文坛桂军“阵容整齐,风格独具,魅力十足”,具有“大方优雅,超凡脱俗”的气质,并强调“20世纪末21世纪初,它一直在展现它的先锋品格”。陈晓明教授认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成就了文坛桂军。张颐武教授指出,广西作家是在用“个人的生命体验”、“奔涌奔放的想象力”书写,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即“视文学为自己最关键的东西”,坚守而不保守,具有可贵的包容性。机敏的智慧总是使得广西文学具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力量。他还认为,“从广西与电影的关系,可以看到处于电影文化边缘的地域也可以变成中心。这当然需要合作和灵活地开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广西在电影方面的成就正是将自身的资源和外部和资源成功整合的结果。这为广西,也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文化创造的空间。”
  广西文学为中国的影视提供了上等的文学资源,广西作家与影视结下不解之缘,乃至成为一种当代文化的奇观。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广西文学得到影视界的垂青,还由于广西文学具有一种鲜明的艺术特质,广西作家的小说作品风格独特,有利于打造影视精品。如凡一平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东西的小说文体探索意识极强,风格诡秘,改编为影视剧,具有挑战性,成功地改编为影视作品显得别具一格等等。而从总体上看,广西文学的这种特质区别于中原地区文学,它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更体现出一种执著的追求精神,表现出“在严峻的难度下推进精神叙事”,“对中国小说面临的根本疑难敏感和克服疑难的雄心和能力”。
  广西文学与影视结缘的现象,一方面为广西文学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获得了更为响亮的知名度,为中国的新影视提供了优良的文学资源:另一方面,又使一些作家由此达到以影视收入自救文学的目的;同时,还使小说家在涉足影视创作的过程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将影视的技法借鉴和移植于小说创作,我们从东西和凡一平等人的小说新作中都可以发现这种可喜的收获。
  当然,文学与影视毕竟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广西作家在“触电”的过程中,并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反而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文学与影视的本质区别,保持对文学品质的追求,让文学与电影成为各自领域的纯粹的艺术。因此,广西文学作品的纯度与质感也就能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
  在商品经济大潮不断侵蚀、威胁文学的时期,广西作家始终坚持文学的使命与理想,广西的文艺创作带南方的山水之气,带着南方文化的巫气、鬼气和灵气、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荡起一道道美丽的涟漪。颇具个性特征的广西文坛,拥有一种独特的性格和精神,纯朴、坚韧、执拗,奋发有为,远离中心而不甘寂寞。新桂军在当今中国文坛和影视界的崛起,已经成为不争之事实,而且发展势头正健,人气正旺,后继有人,前景不可限量。凡此种种,蔚为奇观。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预期,二个一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影视史,都将会以一定篇幅的文字记写新桂军在当代中国文坛和影视坛中的优良表现。
其他文献
问题的提出    “看英语大片,学地道英语”已经成了当今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在教师组织学生看完原声电影回答问题时,却经常遇到尴尬的场面。镜头一:在刚看完电影《本能》后,一个男大学生当着全班30多个男女同学问道:影片中出现多次“Fuck you!”,是什么意思?镜头二:在看完电影《教父》后,一个女大学生也当即问道: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Sonny,Connie和Carlo经常说“So
期刊
[摘要] 艺术表达源自于艺术家对生命、生活、文化的体验与感悟,“内在需要决定形式”。整个人类文化传统作为有机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因此珍视各国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重视他们的艺术创造,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补充,保持特色与个性,共同发展。  [关键词]原生态艺术拿来创新    说起《云南印象》,在中国大地上已是路人皆知的话题,虽有许多人还未曾目睹其
期刊
2006年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年份,它是中共成立8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文革开展与结束40-30周年、毛周朱三位伟人逝世30周年纪念年,可谓之为中国的红色年、革命年、英雄年。官方与民间都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去操办各种纪念活动。而恰好在这个时候,某电影杂志(2006年第8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真实”创造的经典》的访问记,对红色经典影片《董存瑞》的主人公进行另类的处理,作者通过一位电影导演的谈话,宣
期刊
[摘要]近两年来肇始于南京的民生新闻成为地方台新闻改革“边缘突破”的有效途径。2005年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正式开播的新闻节目《今日生活》,在扬州地区的收视率一路飙升,红遍扬州大街小巷。本文试图从《今日生活》走红的原因,节目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濒临激烈竞争的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今日生活》原因 特点 新闻  对于地方台来说,异地采访与国际新闻等等相关的政策约制、资源上的贫乏、软硬
期刊
[摘要]底层中国是贾樟柯电影的主要内容,他以县城作为自己电影的想象空间,记录底层民众的沉默与愤怒、梦想与绝望,表现了当下中国急剧阶层化的现实。同时,贾樟柯也是一个电影诗人,留意于平凡人生的残酷诗意,并以此为核心营造自己的电影世界。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底层中国    刚出道的时候,贾樟柯叫自己“电影民工”。个人经验是身份认同的基础,贾樟柯也当如是观,偏僻县城里的成长经历,大众文化的熏陶与
期刊
【摘要】科技文化促使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以至文学创作、文学观念的变化。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受科学精神的感召,译介了大量科学小说,对传统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世纪末,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网络文学的兴起标示着科技文化对文学传统方式的颠覆、分化与重组。在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电信时代,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性与多媒体性将成为文学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审美特性。  【
期刊
电影导演分“代”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当年,一批青年影人以非同凡响的实践,给中国影坛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批电影人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学员为主体,称之为“第五代导演”;由他们一代往前推,依年龄与活动时间划分出一、二、三、四代。第五代是中国导演群中是最具风采的一群,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彻底摆脱政治宣教,走入电影艺术纯正、明净的轨迹。有了这一代的非凡创造,前面几代影人的多少成就都显得暗淡。  那已是二
期刊
[摘要] 虽然《迁徙的鸟》这部纪录片问世已经有5年之久,但是其实践价值和理念价值至今都是理论界和业界研究的焦点。这部纪录片在纪录片史上之所以能取得空前的成功,从某种程序上说主要归功于导演将这部纪录片拍出了故事性,拍得好看。  [关键词] 《迁徙的鸟》 纪录片 故事性  以往纪录片都是给人以刻板、枯燥、毫无生气之感,但是2001年法国导演雅克·贝汉花费4年时间制作完成的数字纪录片《迁徙的乌》对纪录片
期刊
[摘要]影视创作必须注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影视创作不能追求技术层面的好看而忽略健康的内容实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之源,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影视创作应该借鉴好莱坞电影里的正确导向,制作出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 影视创作民族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影视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
期刊
张爱玲1920年降生于上海一个望族世家,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张爱玲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而且是个货真价实的影迷。还在读书的时候,张爱玲就订了一系列的英文影迷刊物,像movie star(《影星》)和screen play(《幕戏》)以资夜读。在20世纪40年代,她几乎看了下列影星主演的所有电影:葛丽泰·嘉宝、贝蒂·戴维斯、加利·库伯、克拉克·盖伯、秀兰·邓波尔和费雯丽,她也同样热爱中国电影和影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