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迁徙,美丽的“迁徙”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5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虽然《迁徙的鸟》这部纪录片问世已经有5年之久,但是其实践价值和理念价值至今都是理论界和业界研究的焦点。这部纪录片在纪录片史上之所以能取得空前的成功,从某种程序上说主要归功于导演将这部纪录片拍出了故事性,拍得好看。
  [关键词] 《迁徙的鸟》 纪录片 故事性
  以往纪录片都是给人以刻板、枯燥、毫无生气之感,但是2001年法国导演雅克·贝汉花费4年时间制作完成的数字纪录片《迁徙的乌》对纪录片给世人留下的印象进行了划时代的颠覆。而且在2003年时,雅克·贝汉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中国,在12个城市的54家数字电影院公映,并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雅克·贝汉用事实告诉全世界的人,纪录片也可以拍得好看,拍得脍炙人口。
  《迁徙的鸟》之所以为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接受,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可能有方方面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他拍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其表现为:
  其一,影片故事的完整性。片子的开头便是一只候鸟从湖中一跃而起,飞往更加温暖的地方过冬。一个小男孩追逐着鸟儿的背影,目送它消失在蔚蓝的天空中。这些候鸟在迁徙的途中遇到雪崩、风暴、人类的杀戮等等危险,终于在在影片的结尾,即第二年天气转暖的时候又回到当初出发的地方。影片开头出现的那个小男孩正站在湖边静静地等待着鸟儿的归来。这样一来,故事就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前后呼应只是这部长达几小时的纪录片中的一个情节。而且这个故事性不是解说赋予的,而是画面和结构赋予的。其实,这部纪录片在当时公映时并没有解说词。片子中的故事情节是观众通过画面、结构和音效自己读出来的。这也是这部作品的高明之处。相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动物世界》从开始播出到结尾都有解说次。观众能看到它片子的故事性,但大部分不是画面直接赋予的,而是解说者表现的。
  其二,影片中含有很多“兴奋点”。《迁徙的鸟》这部纪录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还体现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不少“兴奋点”即“矛盾”。在一般的商业影片中导演或者编剧会在影片的故事中添加“矛盾”这类元素,目的就是然影片更好看,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迁徙的鸟》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兴奋点”。有了这些“兴奋点”这部纪录片即时没有解说词也可以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比如:片子中一只鸟儿受伤掉队了,落在了一片海边。这只受伤的鸟儿能否生存下来本来就是一个问题,又碰上了一群饥饿难耐的螃蟹。看来这只鸟儿是厄运难逃了。这时观众的心大都提到了嗓子眼,为这只可怜的小鸟接下来的命运捏一把汗。另外,片子中这边一对对丹顶鹤刚刚还在翩翩起舞,享受湖边的快乐生活。那边另一群候鸟已经站在雪崩的危险中了。候乌们刚刚飞过荒无人烟的沙漠,又飞进了人类的居住区,城市的污染、人类的杀戮时时都威胁着鸟儿们的生命。观众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心也随着鸟儿们的命运上下波动,为它们担忧。这些“兴奋点”也为影片的故事性增添了不少色彩。
  其三,影片表现故事的手法精妙、独到。归根到底就是影片中包含了完美的音响效果和拍摄技巧。可能有人认为用“完美”这个词可能有点言过其实。其实只要我们稍加论证,这个结果就会一目了然。片子的开头运用了法国作曲家空灵、奇幻的音乐作品,使观众在没有进入影片之前就感受到鸟儿们在空中自由翱翔地畅快之感。片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候鸟在迁徙过程中振动翅膀的声音和急促的喘息声,并且在展现这些音效的过程中没有加入其他任何音效。这种表现手法就好像文学写作中常常使用的“白描”,使观众不仅真实、生动地感受到候鸟在迁徙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磨难。还能逐渐触及到候鸟灵魂的最深处,看到候乌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从拍摄手法来说,《迁徙的鸟》不仅纪录了鸟儿迁徙的过程,而且也纪录了摄制组“迁徙”的过程。在拍摄纪录片时在陆地上对拍摄对象进行跟拍比较容易,可以运用轨道、汽车等工具进行处理。但是鸟儿在迁徙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空中运动。摄影师们不得不采用热气球、小型飞机等工具,对鸟儿进行跟拍。这些候鸟基本上都是野生的鸟类,对人类的感情不会和家鸟一样。所以摄影师在拍摄这些鸟儿时只能尽量迁就鸟儿的生活习惯。这样一来,这部片子一共花了四年的时间拍摄,其中的艰辛可见一斑。
  上面的叙述只是这部经典作品《迁徙的鸟》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位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用不争的事实告诉世人,纪录片也可以拍得好看,拍得有故事性。无疑,传统的纪录片的概念中的核心要素就是客观记录。这种客观记录是不考虑影片是否好看,是否被观众所接受。客观真实的表现就是其追求的目标。但是雅克·贝汉的作品不仅没有否定纪录片真实性这一特征,最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和要表达的意图用故事的方式告诉了观众,艺术的再现了鸟儿的迁徙生活。这样一来,纪录片不仅为广大受众所喜爱,导演本身的意图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都得到了兼顾。《迁徙的鸟》为我们拍摄纪录片时使用故事性这一特性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作用,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的确,鸟的迁徙是一次美丽的“迁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哈姆雷特不仅是一个行动者也是一个思想家,在抗争中他直面死亡的思考,使本来丰富的形象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将悲剧之美化为个性之美,使本已毁灭了的人物能“以生的形态继续存在”。仿佛是树立在人类面前的一面镜子,了解哈姆雷特有助于人类在精神领域里加深对自身的了解——人并非万能,人类靠自身无法走出生存困境,但是人应该从生的不屈中获得死的不朽,超越生命的有限获得精神的永存。  【关键词】哈姆雷特 死亡
期刊
【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历来是学者门比较少讨论的话题。在所能见到的国内外的论文中,也较少有专门讨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主体的论文,在涉及其著作权主体时,都是一带而过。本文将详细地论述谁应该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主体,以及对现在流行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家主体说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主体  确定著作权主体,是实施著作权保护的前提。在讨论立法保护民
期刊
纵观70多年的苏联电影史,大师级人物众多,经典作品层出不穷。然而,能在拍出第一部影片后就引起强烈关注,成为风云人物的导演可谓屈指可数,塔尔科夫斯基便是这其中之一。可以说,他是俄苏电影艺术殿堂中一朵秀丽的奇葩。  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于1932年出生在伊万诺夫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家庭文化气氛浓厚,具备良好的文学与艺术素养。父亲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是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并且神秘
期刊
问题的提出    “看英语大片,学地道英语”已经成了当今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在教师组织学生看完原声电影回答问题时,却经常遇到尴尬的场面。镜头一:在刚看完电影《本能》后,一个男大学生当着全班30多个男女同学问道:影片中出现多次“Fuck you!”,是什么意思?镜头二:在看完电影《教父》后,一个女大学生也当即问道: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Sonny,Connie和Carlo经常说“So
期刊
[摘要] 艺术表达源自于艺术家对生命、生活、文化的体验与感悟,“内在需要决定形式”。整个人类文化传统作为有机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因此珍视各国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重视他们的艺术创造,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补充,保持特色与个性,共同发展。  [关键词]原生态艺术拿来创新    说起《云南印象》,在中国大地上已是路人皆知的话题,虽有许多人还未曾目睹其
期刊
2006年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年份,它是中共成立8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文革开展与结束40-30周年、毛周朱三位伟人逝世30周年纪念年,可谓之为中国的红色年、革命年、英雄年。官方与民间都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去操办各种纪念活动。而恰好在这个时候,某电影杂志(2006年第8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真实”创造的经典》的访问记,对红色经典影片《董存瑞》的主人公进行另类的处理,作者通过一位电影导演的谈话,宣
期刊
[摘要]近两年来肇始于南京的民生新闻成为地方台新闻改革“边缘突破”的有效途径。2005年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正式开播的新闻节目《今日生活》,在扬州地区的收视率一路飙升,红遍扬州大街小巷。本文试图从《今日生活》走红的原因,节目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濒临激烈竞争的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今日生活》原因 特点 新闻  对于地方台来说,异地采访与国际新闻等等相关的政策约制、资源上的贫乏、软硬
期刊
[摘要]底层中国是贾樟柯电影的主要内容,他以县城作为自己电影的想象空间,记录底层民众的沉默与愤怒、梦想与绝望,表现了当下中国急剧阶层化的现实。同时,贾樟柯也是一个电影诗人,留意于平凡人生的残酷诗意,并以此为核心营造自己的电影世界。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底层中国    刚出道的时候,贾樟柯叫自己“电影民工”。个人经验是身份认同的基础,贾樟柯也当如是观,偏僻县城里的成长经历,大众文化的熏陶与
期刊
【摘要】科技文化促使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以至文学创作、文学观念的变化。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受科学精神的感召,译介了大量科学小说,对传统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世纪末,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网络文学的兴起标示着科技文化对文学传统方式的颠覆、分化与重组。在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电信时代,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性与多媒体性将成为文学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审美特性。  【
期刊
电影导演分“代”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当年,一批青年影人以非同凡响的实践,给中国影坛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批电影人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学员为主体,称之为“第五代导演”;由他们一代往前推,依年龄与活动时间划分出一、二、三、四代。第五代是中国导演群中是最具风采的一群,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彻底摆脱政治宣教,走入电影艺术纯正、明净的轨迹。有了这一代的非凡创造,前面几代影人的多少成就都显得暗淡。  那已是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