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zheng52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方法:给予三磷酸腺苷20mg/次,2次/d,肌注;静脉滴注;辅酶A50~100U/次,1~2次/d,胞二磷胆碱1000mg/次,1次/d,静脉滴注;纳洛酮0.8mg加入至2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以10d为1疗程,视患者病情需要治疗2~3疗程。
  结果:治疗后患者HDS-R及ADL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Hachinski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结论: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纳洛酮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16-0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2.5~2013.5间在我院的32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为62~88岁,均(76.23±6.61)岁;文化水平为初中~大学;复发2次脑梗死后发生痴呆者5例,复发3次后痴呆者13例,复发4次后痴呆者14例;末次脑梗死后15d内痴呆者4例,16d~30d内痴呆者18例,31~90d内痴呆1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种程度的计算功能及近期记忆功能障碍,均出现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抑郁以及对周围人事的漠不关心表现;其中出现言语功能障碍者12例,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者12例,排泄功能障碍者18例,定向能力障碍者14例,强哭强笑者26例,假性球麻痹者28例。头颅CT、MRI显示额叶、顶叶颞叶、基底节区、及丘脑等各部位有3mm~18mm的梗死灶共计3~12个。全部患者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合并糖尿病者5例,高血脂者8例。本次入选患者均经舒血宁、长春西汀等治疗,治疗后疗效均不明显。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给予三磷酸腺苷20mg/次,2次/d,肌注;静脉滴注;辅酶A50~100U/次,1~2次/d,胞二磷胆碱1000mg/次,1次/d,静脉滴注;纳洛酮0.8mg加入至2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以10d为1疗程,视患者病情需要治疗2~3疗程。
  1.2.2 观察指标。采取Hachinski缺血量表评估患者缺血情况,以>7分为血管性痴呆;采取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60分为具有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采取改良长谷川智力量表(HDS-R)评估患者智力精神状态,以≥30分为正常[1]。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比采取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观察,将治疗前评估结果与治疗后评估结果进行对比。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Hachinski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ADL及HDS-R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是由于大血管堵塞引发的大面积脑梗死,主要发生于Willi's环和内环状动脉以及其他主要的大脑动脉,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类型,甚至在早期,人们一度认为血管性痴呆即为多发梗死性痴呆[2]。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临床常合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脑血管疾病,每次发作后都遗留各种精神和神经系统症状,以致多发后患者面临严重的全面的智力衰退和生活能力下降。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血管性病变是血管性痴呆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多发脑梗死性痴呆多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生,起病隐匿,但呈阶梯式发展,病程漫长,且好发于男性患者。多发脑梗死性痴呆发生后引起患者脑低灌注,严重损伤患者脑组织,使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缺血缺氧,该过程产生大量活性肽,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严重抑制神经系统和产生吗啡样抑制作用,进而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甚至痴呆。且多次梗死显著提高痴呆的发生风险,且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第二大病因,故应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改善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缺血状况和生活、智力精神等情况,预防老年期痴呆。
  目前,治疗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等疾病仍无具有充分循证证据的药物,但随着对其病理的深入研究,具有针对性且有效的药物正在不断验证,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较为广泛,但疗效有限。通过上述病理的阐述,可知内源性阿片样活性肽对神经系统抑制严重,甚至产生吗啡样抑制,纳洛酮是一种纯粹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可自由穿过血脑屏障,具备高度的亲和力,选择性结合脑组织受体,对吗啡样物质对脑组织受体的结合产生竞争,从而减少脑组织的损伤[3]。此外,纳洛酮具有非阿片肽受体介导作用,通过对溶酶体膜的巩固和稳定作用,减少释放蛋白水解酶,进而抗氧化,调控钙离子稳定,稳定中枢系统内环境。有报道发现在大鼠脑梗死模型的梗死灶周边可见出现明显的周围细胞改变,表明痴呆的发生与梗死灶的数量密切相关。脑梗死多次复发后发生痴呆的概率显著升高,且痴呆预后也更差。纳洛酮属于阿片类受体的拮抗性药物,是羟二氢吗啡酮的一种衍生物,其可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并与相应受体结合,竞争性地对脑干等相部位的吗啡样物质产生抑制或取代,从而发挥作用。
  4 结论
  本研究选择我院住院的 32 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患者,应用纳洛酮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智力精神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缺血情况,客观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我们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患者 HDS - R 得分及 ADL 得分显著高,Hachinski 得分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智力水平及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本研究表明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延军,李琼.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37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8)
  [2] 李文军.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4)
  [3] 田朝阳.纳洛酮治疗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对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22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开腹手术,根据手术时间与发病时间的距离分为两组,超过48小时的,为A组,低于48小时的,为B组。给予胆囊造瘘术的患者3例,给予剖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9例,其中包括同时给予胆总管切开探查、T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外科治疗的7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7例,切口感染6例,心律失常4例,高血压3例,尿路感染3例,心功能不全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且并存病多;手术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加强并存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在耐多药空洞型肺结核中的临床近期治疗疗效。  方法:本次共选择50例耐多药肺结核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我中心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利用数字表抽取法对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经治疗后的近期疗效。  结果:在治疗3个月以后,观察组中病人的痰菌阴转率、空洞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发生的不良药物反应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我院上报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发生的不良药物反应相关因素包括护理操作技术、住院时间、导管堵塞、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  结论:左氧氟沙星的各种不良反应随着使用的广泛而逐渐增加,临床应重视这些不良反应,尽快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对症治疗,以达到用药
期刊
摘要: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上消化道运动障碍。其典型症状有反酸、胃灼热、胸骨后疼痛及咽部异物感。目前临床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胃动力药物进行治疗。我院泮托拉唑联合吗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泮托拉唑 吗丁啉 慢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09-0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肿块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  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颈部肿块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0例患者均采用肿块切除术或活检术,确诊率100%;病理类型有颈部淋巴结结核107例,颈部淋巴结炎5例,颈部转移癌3例(鼻咽癌颈部转移2例,肺癌颈部转移1例),淋巴瘤1例,腮腺囊肿1例,单纯性囊肿1例,一般细菌性脓肿1例,血肿1例。肿块切除者,伤口均
期刊
摘要:“漂浮肘”损伤(floating elbow)全称浮动肘关节损伤,指同侧肱骨和尺桡骨同时发生骨折,使肘关节与肱骨和尺桡骨的连续性中断,肘关节两端骨的杠杆力线遭破坏,而失去其稳定性处于浮动状态的一种病理改变,等于4~5个“关节”同时在活动(肩、肘、腕及两个骨折断端),尤其是近肘部的骨折肘关节浮动更为明显[1]。现就2002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12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分析。  关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苯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病人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治疗的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病人,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苯那普利,观察组病人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病人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50%,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西沙比利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西沙比利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症状缓解效果和内镜下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和内镜下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
期刊
摘要:目的:对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  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5月份到2013年5月份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标准对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以及择期PCI治疗,其中急诊PCI组有55例,择期PCI组有4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急诊PCT组患者的显效率明显高于择期PC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