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能”并不是个好回答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guofengd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多么富有,也注定有不能满足孩子的时候,这时候你应该如何对孩子说?
  重视孩子的“想要”,孩子才懂得顺从和自律
  如果我是一个孩子。
  每一个“想要”都是一个意愿甚至渴望。如果我害怕你责骂而不敢要,或者你不当回事,我怎么能感到你的爱?
  每一个限制或拒绝都是痛苦,如果拒绝,请给我一个可以理解的理由。如果不是我愿意而是出于被迫,我会感到压抑,而你却说“你爱我”,我该相信哪个呢?
  并不是我不愿接受你的要求,问题是,我怎么知道你的要求一定是为我好而不是变相地为你自己?
  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的限制和拒绝,问题是,我怎么知道那不过是因为你不愿意麻烦、不愿意努力,或仅仅因为你觉得不重要?
  这是人从孩提时代对于父母开始而慢慢扩展到对所有亲近关系的一些提问。如果要建立和父母乃至他人的亲密的、高质量的关系,都需要能禁得住这些提问。倘若能够禁得起,那么信任就能够建立。
  如果小孩子能够和父母建立这样的信任,他就很有被爱感,从而愿意听从,并由此内化一个可信任的父母声音进入内在,等他长大后,他就能毫无困难地的重视自己并自觉地自律。倘若不能,这个小孩就常常表现出各种程度地漠然和拖延、小事大怒或者偏执任性。
  我观察到的生活中,父母对小孩子的忽视是浩瀚的。父母们习惯于关注自己的给,而不是孩子的需;他们并不能充分地顾及小孩子的需要和自己一样的重要,他们很多时候因为害怕或者想要省心而拒绝孩子的要求,并且因为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习惯的父母对待他们自己的方式),而缺乏觉察,认为理所当然。
  爱和溺爱的差别
  一位妈妈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晚上十点钟,两岁的宝宝要去楼下玩,她说,我们明天早上去,宝宝很大声音说,不!我就要现在去!她想到宝宝的感冒刚好,还有点咳嗽,外面刚下过雨会有点凉,并且又是晚上,就拒绝了。
  和很多妈妈一样,我的来访者非常爱孩子,她之所以不肯满足孩子的这个要求,是因为她有一个担心:这样算不算是溺爱,会不会把孩子宠坏?
  实际上,爱,永远不会溺,而溺从来不是爱。溺是没有界限的,溺是父母内心不敢拒绝,是父母见不得孩子难过即便那个难过是良性的,父母见不得孩子对自己失望,忍受不了孩子对自己疏远,所以就以孩子满意为标准而却无界限地逢迎孩子。爱不是这样的,爱是可以说“不”的,但每一个“不”都是出于爱,都是出于这样更好,每一个“不”都是必要的,而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
  这种满足不会宠坏孩子。相反,能让孩子感到你会重视他的意愿,日积月累,会让他相信,如果你能够做到就一定会满足他。因为有了对你的信任,他会更愿意接受你的限制和拒绝。
  这位妈妈有一个更具体的担心,就是这时候下楼有可能再引发感冒。与之类似的担心是非常多见的。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可能还是一个事实?如果仅仅是因为可能而拒绝,那是不充分的。如果用“可能”来行事,孩子不能一个人上学,不能学习驾车,不能一个人旅游,人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伴随着未知和风险的,世俗中的那句“福向险中求”与此是暗合的,如果你看那些人生发展很充分的人(世俗的形容就是“有成就”的),他们都是在冒险中突破和扩展的。
  退一步讲,如果真的再次感冒又怎样呢?他没下楼可能因为开窗有点凉风他又感冒了,那又怎么样呢?说到底,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吧?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下楼玩可以啊,现在刚下过雨,外面很冷,我们多穿点衣服好不好?这种情况下孩子十有八九会愿意的。我们也可以对他说:可以下楼玩,但你感冒刚好,有可能会再次感冒,如果感冒我不会允许你不吃药不打针,当然也不一定感冒,你愿意冒这个险吗?
  这样的做法,重视孩子的需要,并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又尽到教导(就是提醒他天气)的责任,我觉得这样才是成长性的教养方式。假如孩子因此感冒了,他会从中学习到什么情况才适合外出,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损失(感冒),并增加对父母的信任。重要的是,这是他的选择而不是家长的选择。
  简而言之,我认为父母能够给孩子的爱是这样的:一方面,孩子,你尽可以说出你想要的,如果我能满足,我一定最好地满足,如果我现在不能满足,我会尝试寻找办法来满足,而且大多时候是能想到办法的;另一方面,我会对你说“不”,我会对你要求,而每一个“不”、每一个要求的原因都是“充分而必要”的,而且我会尽可能地让你去选择和尝试。
  不能满足孩子时,也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
  假如你开一辆夏利去幼儿园接孩子,孩子说:爸爸,我想你也像童童的爸爸那样开一辆宝马来接我。你会怎么回应呢?
  你会说:对不起,我不能,而且对我来说开夏利来接你感觉也不错,你愿意接纳我吗?
  我不认为这是惟一的好的回答,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其一,我们注定有不能满足孩子的时候,这时候,我希望能简单明确告诉孩子“对不起,我不能”,“对不起”不是道歉和内疚,而是顾及,父母并没有义务和可能来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其二,我期待但不要求孩子接纳我,接纳不接纳是他的权利和选择,如果他不接纳,我也接纳他的不接纳,重要的是我首先接纳了我自己不能满足孩子。按我的经验判断,这种情况下孩子几乎是百分之百选择接纳的;其三,孩子的这个问话有一点“攀比”和“功利”的色彩,我并不想这个时候给他讲道理,我讨厌给孩子讲道理,我相信孩子会从我的行为、态度中感受和学习,我可以享受夏利水平的物质生活,我爱我自己,不羡慕妒忌别人,我富有兴味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就不害怕孩子被社会上的“虚荣攀比”冲击。
  当我们不能满足孩子时,我们还是可以尊重孩子。我知道,同样是不能满足,不同的回应结果也大相径庭。
  我小时候,爸爸常年不在家,妈妈一个人带着我们兄弟俩过农村的日子,很不容易,更重要的是她的无力感和匮乏感,她不是享受而是承受她的生活。
  有一次,一个要好的同学来找我玩,我跟妈妈说自己想去玩,妈妈说:唉,咱不能和人家比呀,人家家里有人干活,咱不行呀。又一次,我在街上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吃油条好羡慕,回家跟妈妈说,妈妈的回答是:唉,咱不能和人家比呀,人家条件多好呀。
  多年以后,我发现这句“唉,咱不能和人家比呀”给我带来多少的自我贬抑。当一个孩子一次次向母亲提出要求,而母亲用“咱不能和别人比”来答复的时候,孩子出于自我保护会自然吸收母亲的这个态度。因为每一次被拒都是痛的,你越是想要,那个拒绝就越痛,完全可以看做是以头碰壁。孩子怎样来面对这个痛呢,怎样避免这个痛呢?只能是放下期待。但问题是,孩子会因此而觉得“己不如人”,这个代价太大了。我发现自己过往的岁月中,有很多很多的时候都会想“唉,咱跟人家不能比,人家家庭条件好,人家父母有权有钱做事有底气,人家在清华大学长大的起点比自己高??”,屡屡处于那种无力感和低自尊的感受中,无形中就看低了自己,从而忽视了自己的资源,错失自己本有的美好可能。
  我并不认为当时妈妈真买不起几根油条,也不认为妈妈让我出去玩有多么不可能。和我相比,妈妈的自我价值更低,她更加觉得自己不重要,更不懂得珍爱自己,她幼年受到的重视更少。她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权利要求什么,她没有机会觉得自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她几乎一辈子都在听人家的,她没有机会接触到自己的力量,没有机会感受到自己的需要是重要的,也就没有能力向她的小儿子——我——给出重视。我相信妈妈是爱我的,但一个妈妈爱孩子的能力是由她自爱的能力决定的,一个妈妈给予孩子重视的能力是由她看重自己的能力决定的。
  无论我们能不能满足孩子,我们都可以表达对孩子意愿或需要的重视。
  我希望父母无论通过语言还是行为,向孩子传达一个声音:孩子,只要我能满足的我都会满足你,有些即便有点困难,我也愿意费一点力气来满足你,有些不能马上满足你,但慢慢就能。
  即便我们真的不能,无论是客观上不能还是主观上不能,我们也依然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被重视。哪怕是我们并不认同孩子的意愿,那本身也不是问题,我们还是可以坦诚地说自己不能,并尊重孩子有这样的意愿。比如汪峰的父亲是海政歌舞团的长号演员,他看不惯上大学的儿子做摇滚乐,这本身没有问题,他可以对儿子说:对不起儿子,我超越不了自己的观念,不能支持你,但我尊重你。而不是勃然大怒打儿子的耳光,并吼一声:“你要是一意孤行,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
  简而言之,即便我们不能满足孩子具体的需要,但我们还是能够让孩子感到被重视,还是能给出我们的爱。
其他文献
雨天是孩子们的狂欢节,有专门的连身雨裤鼓励孩子撒欢儿。  儿子树苗第一次回国时两岁。带他在商场转悠,专柜大婶进言:“给孩子买双鞋吧,可怜啊,天气都这么冷了!” 其时当时是10月,上海的秋天温度等于挪威的暮夏,树苗还光脚穿凉鞋呢,而身侧的小朋友们莫不毛衣外套地裹着,无怪商场里老阿姨们看着“凄惨”。  “穿得厚”,似乎也是老一辈集体潜意识之一。树苗一岁时,我妈来挪威探亲,6月天,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给树苗
期刊
当孩子叫苦喊累时,是希望家长给自己一点动力和支持。  学习如同爬山,有辛苦是正常  一直爱学习的人,与常人看待学习的眼光和角度不同。一般父母尤其是家里的老人会认为学习很苦,很累,如果费时费力地学,就会累着孩子。而那些一直爱学习的人明白,学习是累不着人的,不学比学还累。真正学起来不只体会到学习中的累,更能体会到努力过后的轻松与踏实感,于是明白有一种努力是累并快乐着。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爬山经历,
期刊
明天,也许就是明天,孩子就再也不需要我们为他默写生字了。珍惜吧你。  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家长给孩子默写生字。  平时,妻子承担这类工作更多。这个周末,因为我生病,不能工作,反而多出许多时间,这事便由我做。  初冬的上午,阳光洒满了房间。儿子坐在字台前,我半倚在床上,手持他的教材,给他默写生字。  我念一个,他写一个;我再念一个,他又写一个??  有时,他会笑话我念了白字,认真地教我正确的念法;有
期刊
娃与娃是有差别的,看看你的娃是啥气质。  1岁多的小侄儿皓然来家里玩,第一次见这么好养活的孩子:不喝奶粉不要牛奶,只认五谷杂粮,也不挑食,啥都吃,饿了就张着嘴要,直到吃饱;前一秒钟还大口吃着饭呢,后一秒钟,头一扭,睡着了,任凭满屋子的人吆三喝四人家照睡不误,一睡就是两个半小时;睡醒了,已经会走路的他,不让人抱,自己到处跑,东瞅瞅西摸摸,好像对啥都充满了好奇;一屋子人正说着话呢,稍不留神,他自己“嗖
期刊
先听听出去过的孩子是如何说的吧——  打好语言基础,出去多和外国人聊天  刚开始准备出国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出国挺好的,可以看看国外是什么样子。可后半句大概咽下去了,很多人觉得出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出国之后,我发现,出国好死了,差异完全不是问题。  差异本身不是痛苦的理由,如何看待这些差异才是。英国人以文明礼貌、实事求是著称,他们也很为自己国家的学术氛围、民主法治以及高效率而自豪。出
期刊
这些孩子的可爱及萌,都是给大人看的,为了讨好大人的。然而内心却可能是冷漠的,因为他们真实的想法得不到大人的回应。  一位学生的来信:  成老师你好,我做了一个非常诡异的梦,梦到我们学校大门口外面的一条商业街上,所有的店铺都只卖一种东西,就是玩偶。这些玩偶全部穿着和服,都是剪着童花头的小女孩形象,每个玩偶都装在同样的金色棺材样的包装盒里,这条街上所有店铺的所有娃娃都是一个模样,一个装束,没有一点不一
期刊
心理承受能力是最重要的,不担事的孩子,自控力差的孩子,以及与父母关系非常不好的,都应该谨慎考虑。  有人说,若想让孩子去天堂,就送TA去留学;若想把孩子送往地狱,也让TA留学去吧!其实,国外留学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全看你的孩子是不是适合去留学。  假设你的家庭不差钱儿,或者你的孩子能拿到全额奖学金,把TA送出去留学,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但如果你们家得节衣缩食,或者砸锅卖铁,孩子又没有奖学金,还是
期刊
别在孩子面前骂单位的领导,别教孩子不相信外人,别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混蛋,特别是——  我们要鼓励孩子做三个假定——  我们要假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其实很多父母会无意识地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包括我们对现实的愤怒,对一些不公平现象的语言,包括我们如果身处不太好的情境里,我们往往会忘掉是不是要保护孩子,要给他对美好空间的一种感受。  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人生》讲述了一个爸爸身处纳粹集中营,却不让
期刊
当孩子顶嘴时,不要再说:“如果你再??,我真给你个好果子吃!”  反抗期的孩子为啥爱顶嘴  真相一:也许他在证明自己的成长  经常说“不”,是孩子希望对周围产生影响。孩子能力的增长,也让他急于向别人表达:我长大了,我能行。于是他常常对爸爸妈妈说“不”,然后按自己的意愿行动。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要让孩子与自己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用商量代替命令与强制。例如,在让孩子吃饭时,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不来吃
期刊
孩子天然的认为是:爸爸妈妈比房子车子更重要。  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我们在美国曾听到过不少这样的故事:一位亲友住在个富人区,房子在我们看来已经相当好了。但是她对我们说,这样的房子,在这个区还是显得寒酸。一次女儿带同学来家玩。同学好奇地问:“你们家的房子怎么这么小?”以后女儿就再不带同学来玩了。另一朋友的孩子,对自己家的小房子是如此惭愧,乃至每次校车来家门口接送时,他都不用前门用后门,绕着走大房子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