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榜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_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这张榜单上,主角是一群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高校辅导员。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他关心学生的学业就业,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在学生最需要他的时候,总是为学生筑起爱的铜墙铁壁。
  孙立雄,他自办招聘会,多方筹措创建科创基地,陪伴学生在就业的征程中一路前行。
  初世红,她把爱学生当做自己的事业,用一个个创新举措为学生铺平成长之路。
  初青松,他用爱心浇灌每一名学生的心灵,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与学生共同成长。
  郑丹丹,她是“新疆班”学生眼里“春天里的花朵”,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呵护学生的心灵。
  胡志峰,她用质朴的爱诠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见证教学相长的永恒定律。
  姚贵明,岁月无法阻挡他对事业的热爱与执著,无数次他拿出微薄的工资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无数次他用拳拳爱心安抚学生躁动的青春。
  凌惠,工作与生活、网上与网下,学生在哪儿,她的舞台便在哪儿。
  程勇,他始终洋溢着青春领路人的蓬勃朝气,用创新和爱心演绎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风采。
  廖元新,无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良苦用心,还是与学生一起表演话剧的真情流露,他都坚守并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做一辈子辅导员。”
  正是有了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的默默奉献和坚持,才照亮了数以万计原本暗淡的心灵,成就了担当未来中国的年轻一代。
  他们像一座座心灵的灯塔,立方寸之地,放万丈光芒。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用爱和青春谱写辅导员事业的光荣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出生在新疆的一个牧民家庭。1995年从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西安的机会,回到家乡新疆;他放弃了做一名外科医生的梦想,选择到新疆医科大学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6年来,他兢兢业业地用热情和激情、爱心和真心诠释着一名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内涵和意义。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辅导员,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自身政治上日益成熟,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对学生工作的满腔热爱不断促使他默默奉献教育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风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养人才的关键。16年来,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每天坚持深入掌握学风建设第一手资料,研究和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
  虽然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的家离学校仅两个小时的路程,孩子还很小,母亲常年有病卧床,而他腰椎间盘突出经常发作,但是他从没有耽误过工作。晚上为了在宿舍与学生谈心,经常很晚才回家;在工作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个月要重点谈心的学生名单。正是这样,16年里他所带的班级在学校全是标兵班。
  为了学生顺利就业,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每年都要亲自到全疆200多家单位,赶3000多公里的路开展就业单位联系和调研,走遍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的所有公立、私营医院。2008年走访期间,碰巧他的爱人生病住院,孩子刚上小学也没人照顾,但是身上的责任让他一刻也没有停下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学院与很多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供需平台,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连续四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以上,本硕连读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在多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辅导员倾心指引学生走正确方向。他认为一个人的信念比什么都重要,作为辅导员就必须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的一生负责。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团结教育任务很重,他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敏锐度带领学生走正确的方向。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因学生工作的繁重和复杂而退缩,始终勤勤恳恳,默默奉献,把满腔的热诚都投入学生工作中去;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在特殊时期有挺身而出的勇敢和智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愿意把爱传给学生、带给社会,用爱和青春谱写辅导员事业的光荣。
  
  《河南教育》: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与大学生共成长的高校德育工作者。
  《河南教育》:你对现状满意吗?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基本满意,但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河南教育》: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我最大的收获是心灵的富足感。
  《河南教育》: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心得可以与同行分享?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一颗真心,一种教育理念,一份奉献意识。
  《河南教育》:你怎么看“90后”大学生?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90后”大学生总体上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认为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他们也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这需要从家庭和社会上找原因,是家长和社会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成长环境。他们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敢于承担责任但过于自信,人际交往靠电话、短信、QQ,这些都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
  《河南教育》:你认为辅导员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辅导员职业化的问题。根据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90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与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科学化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怎样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问题。
  《河南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中,你更看重哪一个?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我更看重较高的文化修养。辅导员是班级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辅导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班级工作,影响工作的方式方法。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辅导员除了要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体魄等。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与学生有了共同语言,学生才愿意接近你、信任你。辅导员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新知,“学高而后为师”。
  《河南教育》:你的偶像是?你向学生推荐过你的偶像吗?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我的偶像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只有学生接受辅导员,他们才有可能去认可或者至少思考辅导员推荐的偶像。
  《河南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对我影响较大的书有很多,并非是一本书,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河南教育》:你幸福吗?未来几年你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吗?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我很幸福。我决定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继续干下去,因为我喜欢这个岗位。
  责编:赵 东
  
  孙立雄:与学生同住宿舍11年
  
  连续5年,他带领的暑期社会实践队获得“天津市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市级优秀示范队”称号;2003年至今,他所带的学生累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NEC电子杯”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奖项3000余项,200多名学生先后获河北省“三好学生”、河北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河北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孙立雄。多年来,他用扎实的工作和突出的业绩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做一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
  提起孙立雄,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都知道这个朴实憨厚的小伙子,因为算上他上大学的4年,他曾经在学生宿舍住了整整11年。不知多少个夜晚,他是学生宿舍“卧谈会”的一员,他与学生无话不聊。在这样的“亲密接触”中,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甚至每个学生的脾气都了然于胸。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他非常信赖,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不快、学业上遇到的难题甚至感情上有什么困惑,都乐于向他倾诉。
  2007年,孙立雄开始指导学生自办招聘会,至今他已经带领学生骨干举办了3场招聘会,包括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602家单位先后参与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0425个,1500多名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就业。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困难越大,就越需要我们努力。”孙立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首次招聘会筹备过程中,孙立雄带着学生跑遍了天津市各人才市场举办的大小招聘会,收集到大量的工作信息。两个月内,他往天津滨海新区跑了5次,往东丽、塘沽等经济开发区去了12次。经过艰辛的筹备,招聘会终于顺利举行,204家用人单位参会,现场就有300多名毕业生找到了工作。
  面对这些,孙立雄深有感触地说:“要成为受学生爱戴的辅导员,就应该做到‘尽责、尽心、尽力’,我只不过是履行了自己的岗位职责。”
  
  《河南教育》: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
  孙立雄: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名教师,应努力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河南教育》:你对现状满意吗?
  孙立雄:比较满意。能接触到青春活力十足的大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也充实了自己的内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河南教育》: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孙立雄: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在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各自的成绩,这是我感到最高兴的事情。同时通过这些年的辅导员工作,我也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完善了自我。
  《河南教育》: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心得可以与同行分享?
  孙立雄:要想做好一名辅导员,我认为就要维护学生和学校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学校的利益又统一于学生的利益。学生的根本利益是什么?我认为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是学生们的根本利益,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家长们的殷切期望。
  《河南教育》:你怎么看“90后”大学生?
  孙立雄:“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目标明确、意识客观。现在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他们是自信张扬的一代,充满激情,勇于尝试,敢说敢做,敢爱敢恨,但由于没有经历过风浪,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此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上缺乏主动性,“90后”大学生比“80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为冷淡一些。
  《河南教育》:你认为辅导员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孙立雄:辅导员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所以,我们应着力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如何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事业感、成就感,如何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这就是要逐渐破除现行的鼓励辅导员“出路在于转行”,逐步完善激励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发展”“岗位奉献”,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业化。
  《河南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中,你更看重哪一个?
  孙立雄:责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认为这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最重要的前提。在工作中,要对大学生怀有一份真正的热爱,学会宽容、执著进取,坚持以学生为本,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成才愿景,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化解。
  《河南教育》:你的偶像是?你向学生推荐过你的偶像吗?
  孙立雄:我的偶像有很多,比如,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等。我经常和学生在一起谈各自的理想、未来,也包括偶像,学生还是很认可我的偶像的,当然我不会要求学生和我有相同的偶像。
  《河南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孙立雄:《毛泽东传》。我从毛泽东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中看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看到了他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朴实的生活作风,也看出了人民的利益才是天道的规律。
  《河南教育》:你幸福吗?未来几年你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吗?
  孙立雄:我对自己现阶段的工作和生活比较满意,有自己喜欢的事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有那些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学生,我感觉到很幸福。在今后的一个阶段里,我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继续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责编:赵 东
  
  姚贵明:在最伟大的岗位上闪光
  
  姚贵明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辅导员,但就是这个平凡而朴实的共产党员,以他最真最纯的感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责任感证实着一名优秀辅导员的真本质、真内涵,在属于他的岗位上努力实现着艰巨而神圣的使命。从1975年到现在,姚贵明已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6年。36年中,他先后带过本科生及研究生1万余名,其中不少优秀学生已成为政界、经济界、科技界、军界、教育界的骨干力量,仅重庆大学的处级领导干部中就有近20名是他的学生。
  姚贵明认为,辅导员工作除担负起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外,最可贵之处在于将心中的爱转化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用真情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励他们的进取自信,最终使他们健康成长。事实上,姚贵明做到了像父母爱子女那样爱自己的学生,把爱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他曾不顾一切保护学生而被社会闲杂人员打伤了头,至今眼角处还留有一道长长的伤疤;2007年6月的一天,重庆发生特大暴雨,底层学生宿舍进水,姚贵明与学生一起一盆一盆往外排水,确保学生能正常休息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
  经过细致和耐心的思想工作,他挽救了200多名因多种原因而思想颓废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学生,即使他们毕业后还长期保持密切联系,引导着他们成才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积极的贡献。姚贵明用拳拳爱心安抚着他们躁动的青春,用片片真情挽留住漂泊的灵魂。他不停的脚步来自责任的动力,奉献的情怀源于心底的大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十八所党委副书记沈汝源曾是姚贵明的学生。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沈汝源郑重地说:“学生时代我最感谢的一位恩师就是姚贵明老师,是他,在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我决定性的指导。”原来,沈汝源在大学时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学生,姚贵明多次找他谈心,用真诚的态度打动了沈汝源,从此以后他努力学习,并在毕业那年由姚贵明推荐进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姚贵明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金子、一片肥沃的土地,辅导员必须给予他们发光的机会和耐心的培育,鼓励和感化远远胜于教育和批评,这样他们才能在体验中磨炼并健康成长。
  
  《河南教育》: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
  姚贵明:我对自己的定位来源于我对“辅导员”这个称号的理解。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他的工作不应局限于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大学时期是一个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辅导员应该担任“灵魂的构筑者”这样一个角色。辅导员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学生的内心,扫清学生成长路上的障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我对辅导员职业的认识,也是我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
  《河南教育》:你对现状满意吗?
  姚贵明:到今年,我已经在辅导员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6年。在这36年中,我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很多已成为政界、教育界的骨干力量,还有很多则是科技和军事领域的佼佼者,我感到非常欣慰,这一点我是满意的。但是,成绩属于过去,人是要不断向前的。在新的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决不容许有半点马虎。辅导员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环境和学生心理的变化。可以说,对于工作,我是永远没有满足的。
  《河南教育》: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姚贵明:能够为祖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从我内心讲,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他们没有忘记学校的教育、老师的恩情,在任何时候都不忘自己是重庆大学的学生,也始终与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在收获这些荣誉的同时,也获得了更火热的工作激情,为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的人才是我最大的心愿。
  《河南教育》: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心得可以与同行分享?
  姚贵明:我之所以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和培养学生,是因为我热爱这个职业,其实,我更愿意把它称做我的事业。我热爱它,所以我一如既往地践行着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和培养,用真心去感动学生、鼓舞学生、教导学生,这样更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信任,这也是我不断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内在动力。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保持与时俱进,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挖掘学生的迫切需要,发现他们的培养潜质,做到因材施教,不断在学生工作中做出特色,做出成绩。总之,做辅导员要有爱心、有耐心、有魄力。
  《河南教育》:你怎么看“90后”大学生?
  姚贵明:我觉得不必刻意标注学生是“90后”还是“80后”,因为他们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的直接写照,我们应该给年轻一代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河南教育》:你认为辅导员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姚贵明: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辅导员队伍自身的问题。现在辅导员队伍构成越来越年轻化,新加入队伍的教师对于日常工作的处理缺乏相关知识积累和经验,而辅导员由于平时的工作特点,很难从工作中抽出大量的时间参加长期培训。其次是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由于社会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于科研略显不足,使一些年轻老师总觉得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相比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河南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中,你最看重哪一个?
  姚贵明:我认为最核心的是要有爱心。辅导员的工作核心就是育人,没有爱心,怎么育人?我一直努力将爱转化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所以我从不后悔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我的学生身上。我相信,只有深入接触学生,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才有可能和他们成为朋友,才能知道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一腔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是我们的职责之所在,也是我们的工作之基础。
  《河南教育》:你的偶像是?你向学生推荐过你的偶像吗?
  姚贵明:在我看来,偶像应该是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我年轻的时候,人们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每个人都怀着一个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梦想。时至今日,这种信仰依然坚定在我的心中。作为一名辅导员,我实践自己信仰的方式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全身心地热爱我的学生、关心我的学生,把我的学生培养成为有良知、懂感恩、富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这种角度说,我的偶像就是一个合格的党员,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心。而我在实践这种责任的同时也在积极向学生们灌输这种责任感,我的学生为国家各项事业作出的贡献,就是他们接受我的信仰或我的偶像的最好证明。
  《河南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姚贵明: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些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产生很多感悟。但至今记忆最深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对我触动很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与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我愿意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将自己的一生和学生前途、教育事业永远联系在一起。
  《河南教育》:你幸福吗?未来几年你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吗?
  姚贵明:我很幸福。作为一名辅导员,我的幸福是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我的幸福不在于能够直接制造出航天飞机,也不在于能够直接创造出百万的财富,而在于甘于平凡、用朴实的真心和耐心培养一个又一个参与航空航天事业和创造百万财富的学生。这种默默奉献产生的往往是更加巨大的力量,这也是我幸福的源泉。在辅导员的岗位上,我工作了36年,思考了36年,耕耘了36年,守着这份充满回忆和感情的土地36年,谁还舍得离开?如果可以,我宁愿在这个艰巨而幸福的岗位上守一辈子,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责编:赵 东
  
  初青松:提升自我,与学生共成长
  
  初青松从1996年开始担任专职辅导员,现任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的学生工作。他多次获得“东北大学优秀学生工作者”“东北大学消防安全工作先进个人”“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于2009年被评选为“辽宁省高校骨干辅导员”和“2009年辽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初青松热爱学生工作,他用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去浇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十余年来,他发挥专业优势,从细微处入手,经常带领和要求学生干部深入班级、深入宿舍,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不厌其烦地开展思想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在学生生病或是宿舍成员发生矛盾时,不管多晚,他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学生宿舍进行调解。
  尤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初青松给予了悉心的关怀和帮助,尽力帮助解决困难,使他们树立自强的信念。在了解到学院有两个学生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后,他利用寒假,不畏严寒和路途遥远,分别到这两个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下了火车坐汽车,下了汽车还要走几里的土路才能到学生家中。他不仅为贫困生家庭送去了慰问品,也送去了老师的关爱和学校的温暖。初青松把学生工作总结为“八项教育工程”,即理想信念、党员形象、文明修身、助学励志、素质拓展、团队塑造、心理导航、职业规划。“八项教育工程”涵盖了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是对繁杂的学生工作的梳理与提炼,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河南教育》: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
  初青松:我认为辅导员的角色应该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与学生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关心爱护学生,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够践行;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搭建平台,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空间;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河南教育》:你对现状满意吗?
  初青松:当前正是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最好时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为辅导员搭建了良好的成长和发展平台,在待遇和进职晋级、评奖评优上也有单独的评审条件,提升了辅导员的地位,所以我对现状感到满意。
  《河南教育》: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初青松:最大的收获是学生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把你当做知心人。比如,当看到通过努力让即将辍学而父母也无能为力的学生重返校园,这也许是心中最欣慰的。
  《河南教育》: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心得可以与同行分享?
  初青松:其实谈不上什么成绩,只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我想这就是一个合格辅导员的必备条件。
  《河南教育》:你怎么看“90后”大学生?
  初青松:心理普遍比较脆弱,他们没有经历太多事情,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社交能力不强,团队意识较差。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升学压力和就业的竞争,他们需要承担很大压力。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自信张扬,充满激情。
  《河南教育》:你认为辅导员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初青松:真正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还需要政府和高校进一步推进,辅导员的地位、待遇、发展、队伍稳定性等在不同高校还不尽相同,这或许就是制约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河南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中,你更看重哪一个?
  初青松:我更看重辅导员的道德素质,只有具备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把其他的素质潜力挖掘出来,高尚的师德也是辅导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原动力。
  《河南教育》:你的偶像是?你向学生推荐过你的偶像吗?
  初青松:我的偶像是邓小平。和学生座谈时鼓励过学生学习邓小平抗挫折的能力、永不言败的精神和超强的领导能力。
  《河南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初青松:《狼图腾》。这本书描述狼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如何把握和创造机遇,不畏困难,用智慧去获得生存。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一种精神。
  《河南教育》:你幸福吗?未来几年你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吗?
  初青松:我感觉很幸福。我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只要学校需要我继续做这项工作,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责编:赵 东
  
  郑丹丹:学生眼中“春天里的花朵”
  
  自从成为一名辅导员后,郑丹丹每天都要完成一份特殊的“作业”——将中午12:00~13:30和下午16:00~18:00用于与学生谈心。两年多时间里,郑丹丹用了2000多个小时与学生促膝长谈。他们谈理想信仰、谈人生规划、谈入学之初的迷茫、谈考研、谈家里和宿舍的烦心事、谈爱情中的酸甜……江南大学法政学院的学生常常带着幸福的感觉,回味他们美好的“郑老师谈心时间”,而郑丹丹则把这“与学生一同成长”的点点滴滴化作了10万余字的谈心记录,珍藏着每一个学生宝贵的成长心路。
  “巴哈尔古丽”是维吾尔语里“春天里的花朵”的意思,代表温暖与希望。这是郑丹丹所带的“新疆班”学生对她的称呼,“新疆班”二十余名学生来自多个少数民族。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新环境、提高学习成绩,郑丹丹有意让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住在一起,并通过主题为“你了解我吗”“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多次团体辅导活动,成功地使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消除了隔阂,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如今的“新疆班”已经成立了江南大学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成为学校其他民族班的范本。
  郑丹丹是教育心理学硕士,许多人认为,是专业让她更好地胜任了这份工作,但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全情投入让她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丹丹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这个平台,在工作中探索出一系列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辅导员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比如,运用“绘画治疗法”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做好贫困生工作,运用校园心理剧促进班级问题解决,运用“阳性强化法”引导学生提高党性修养,运用“沙盘游戏”与性格孤僻的学生交流,运用“厌恶疗法”戒除学生恶习,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失恋、失眠、抗压能力差等现象在学生中日益凸显,而这些问题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点、死角,许多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而郑丹丹就是一位“心灵天使”,两年多来,她义务辅导学生上百人次,用温情包容他们的沉默、用心田盛装他们的愁苦与泪水,用真诚的语言、温柔的微笑融化一块块坚冰,抚慰一个个受伤的心灵。
  郑丹丹,一个为学生废寝忘食晕倒在岗位上的“大管家”,一个为患眼疾的学生在医院奔忙的“好护工”,一个让参了军的学生把难得的打电话机会留给她的“知心姐姐”,一个为学生大学记忆写满阳光的“心灵天使”……她用倾心尽力和爱心真情叩开了多少少年的心扉,催开了多少灿烂的桃李花。郑丹丹——这个年轻的“80后”辅导员——扬起嘴角,阳光一片。
  
  《河南教育》: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
  郑丹丹: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角色,是党和国家最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在人生关键时期的陪伴者,是青年学生在人生路口的引路人,是学生们成长与进步的阶梯。
  《河南教育》:你对现状满意吗?
  郑丹丹:对自己工作的状态比较满意,但对自己能力和素质提升较慢不太满意。
  《河南教育》: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郑丹丹: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还有与学生在一起点点滴滴的美好记忆。
  《河南教育》: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心得可以与同行分享?
  郑丹丹: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有着无限潜力的青年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工作中需要我们探索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处理不同的问题。我们不要把学生当成一模一样的道具,而是要努力开发其潜能,发掘其特长,鼓励他们走上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全心投入,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河南教育》:你怎么看“90后”大学生?
  郑丹丹:“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激情,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权威,个性鲜明而且善于表现自我。同时,“90后”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关爱较多,所以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抗挫能力较弱,有时候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看问题简单且不考虑后果。
  《河南教育》:你认为辅导员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郑丹丹:最大的问题是学校和学生对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辅导员自我提高和发展的途径却比较少。
  《河南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中,你更看重哪一个?
  郑丹丹:与时俱进的思想和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观念。
  《河南教育》:你的偶像是?你向学生推荐过你的偶像吗?
  郑丹丹:我的偶像是周恩来。我向学生推荐过我的偶像,大多数学生接受,也有些学生更崇拜现实生活中的名人。
  《河南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郑丹丹:没有。
  《河南教育》:你幸福吗?未来几年你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吗?
  郑丹丹:我感觉自己是幸福的。未来几年我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
  责编:赵 东
  
  胡志峰:践行师范真谛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达到培养优秀师资力量、形成尊师重教浓厚氛围的战略目的。胡志峰是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后第一批免费师范生的辅导员,能够作为亲历者参与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过程,能够与未来教育家的成长同呼吸共命运,她深深感到无上光荣,职责无比神圣。
   2007年9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时说:“只有真正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师范教育,才是真正的师范教育。”胡志峰常对学生说,要热爱我们的国家,要对国家为师范生提供的优厚待遇和丰富机会学会感恩,要做总理倡导的“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教师。平日里,她特别注重环境的营造,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宽心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拥抱、一点经济上的帮助,虽然微不足道,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
  胡志峰始终认为,北京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是要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专业知识、出色的教学能力的未来教师,甚至是将来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公布后,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规划和未来的前途感到模糊。胡志峰便利用班会为学生解读政策,并邀请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教育法规领域的专家与师范生座谈,解读国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新举措。
  为了让免费师范生打开心扉,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胡志峰创新地将团队建设、班风建设和教师素质养成建设有机结合,提出了“未来教师自我成长营计划”。结合全班12个宿舍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围绕“教育——走进教育理念,认识教育现状”“心理——了解心理知识,体验心灵世界”“爱心——担当社会责任,奉献温暖爱心”“技能——登台尽展风采,历练表达能力”四个主题,每个学生宿舍都要提策划、设方案、建团队,每人都有一次做主角的机会,在实践中学生加强了认识和了解,增厚了相互之间的情意,体会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和人际沟通。
  学生的不断成长让胡志峰感受到辅导员职业的神圣和光荣。学生身上展现出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乐观、面对人生的热情和进取精神以及对待生活的宽容和感恩,让胡志峰也觉得受益匪浅。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辅导员工作是可以追随一生的事业,是可以仰望一生的事业。”
  
  《河南教育》: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
  胡志峰:努力做大学生成长的“助力器”,鼓励并支持学生发掘潜能、树立目标、达成愿望。
  《河南教育》:你对现状满意吗?
  胡志峰:满意。我拥有自己的目标,为了更多的学生有能力、有步骤地不断追求梦想,我愿意和他们共同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工作研究和心得。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河南教育》: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胡志峰:有一方自己的园地,做有价值的影响人的工作,并且可以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激励他人,影响学生更加勇敢、更加智慧、更加富有活力和担当精神,为着理想进发。
  《河南教育》: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心得可以和同行分享?
  胡志峰:任何一份工作都有精彩之处,正如我们经常鼓励学生时说的那样,投入越多,收获越多。
  《河南教育》:你怎么看“90后”大学生?
  胡志峰:“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比较强,个性比较突出,更愿意吸收新信息、尝试新技术,批判意识比较强,受到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观念和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多元化倾向。
  《河南教育》:你认为辅导员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胡志峰: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化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经有一批辅导员开始规划自身的专业发展。但是,辅导员工作的事务性、琐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瓜分了可以用来专业发展的时间,这对辅导员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河南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中,你更看重哪一个?
  胡志峰:一项事业要做好,主要在于我们对于工作的热心和投入。还有一点特别重要,要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生发点。这样,我们既能够做好助人的工作,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河南教育》:你的偶像是?你向学生推荐过你的偶像吗?
  胡志峰:所有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为他人服务、影响他人的工作中的女性,都值得我尊敬。我也和学生谈起过我的职业价值观,我们不一定认同别人的价值观,但是可以尊重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学生表示认可。
  《河南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胡志峰:有很多书都值得一读,如《遇见未知的自己》《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积极心理学》《沉思录》等。
  《河南教育》:你幸福吗?未来几年你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吗?
  胡志峰:挺幸福的。有自己的理想,有和谐的生活环境,有可以影响年轻人更好、更健康、更全面成长的工作。我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因为在这个领域中蕴涵着无限的发展空间。
  责编:赵 东
  
  凌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旗帜
  
  她是上海交通大学“思政之星”“晨星青年学者——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荣誉获得者;她的博客被学生誉为“精神家园”,访问量接近34万人次。“庆幸能找到这么好的一个网站与博客,更钦佩创建这么优秀的网站与博客的人。”学生在她的博客上留下了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谢。这不禁让人对这样一位年轻的辅导员肃然起敬。而在学生看来,凌惠老师就有如一位真诚和蔼、始终面带微笑、充满阳光气质的大姐姐,工作和生活,网上和网下,都那么温暖、贴心。
  1997年8月,22岁的凌惠留校当了一名辅导员,从那时起,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学生。其时正逢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兴起,凌惠敏锐地把握到了网络技术发展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机遇。在她看来,网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在教育、引导和服务学生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凌惠的尝试始于建设校园红色网站。尽管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网络技术所知甚少,但她没有放弃。夜深人静之时,她独自在办公室钻研,“啃下”一本本难懂的计算机教材;午休、工作中的闲暇,她抓住每一个空闲时间向专业老师求教、与学生交流。终于,团旗飘飘网、邓小平理论研究网……一个个红色网站在她的努力下建立起来,有效地发挥了吸引学生、凝聚学生的作用。
  “网络技术的普及对于推进辅导员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凌惠说。在工作中,她也努力地实践着、探索着。1999年,在实践积累基础上,她多次给学校建言献策,建议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她的建议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上海交通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进社团、进网络”的“新三进”模式。
  凌惠是全国第一批尝试使用辅导员博客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这样一个简练却充满寓意的博客名,却饱含了凌惠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上所倾注的心血。截至2010年1月22日,凌惠的博客总发帖量已超过1200条,总访问量接近34万人次,并建有“高校辅导员的圈”“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5个博客圈。“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博客两次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十佳’思政博客”,并在2009年初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十佳’辅导员博客”。
  开设辅导员博客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凌惠说,“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的定位是思政教育个人实名博客,它既是凌惠从事思政教育的“官方网站”,也是工作以外社交休闲的“私人空间”。正如凌惠所言:“这个博客让我‘8小时外’的这段时间也相当于在一直工作。”她把辅导员博客作为让学生更加理解思政教育、贴近思政教育的窗口。“一些平时上课不大和学生交流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促进相互交流。”这样做的初衷,就是完全将学生当做朋友,并使学生视老师为伙伴。
  除了积极投身于实践,凌惠还时刻在总结和研究开展工作的方法。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方向,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等研究,发表6篇论文,荣获上海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上海市高校学生辅导员论坛优秀论文等,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等2部著述的撰写。
  
  《河南教育》: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
  凌惠: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也要敢于担当、勇挑重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
  《河南教育》:你对现状满意吗?
  凌惠:满意。
  《河南教育》: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凌惠:我来自广西百色,一个教育水平并不太发达的地方,父母都是中学教师,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坚信教师是一个崇高伟大的职业。回望读书岁月,传我道、授我业、解我惑的是我的老师,伴我从雏鹰长成雄鹰的也是我的老师。成为大学辅导员以来,我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日益加深。辅导员是满怀一腔挚爱、与学生距离最近的人。这个工作肯定烦琐,但绝不乏味;这个工作肯定辛苦,但绝对重要;这个工作可能平凡,但绝对伟大。从事辅导员工作十几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大学生把我当成良师益友,一批又一批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成长、进步。
  《河南教育》: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心得可以与同行分享?
  凌惠:一是“天道酬勤”,坚持用心、投入地做好工作;二是“有选择追求卓越”,确定专业化方向和领域;三是“与时俱进”,善于思考和探索解决新问题。
  《河南教育》:你怎么看“90后”大学生?
  凌惠:目前,“90后”大学生已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对象,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将他们的个性需求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统一,与“90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日常辅导员工作以及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实践中,我所接触、了解的“90后”大学生主要体现出“视野开阔,个性鲜明;聪明好学,身手不凡;务实自信,不乏追求”等特点。同时,一些“90后”大学生也存在功利化、知行脱节、心理素质偏低等情况。
  《河南教育》:你认为辅导员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凌惠:主要是辅导员职业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问题。
  《河南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中,你更看重哪一个?
  凌惠:我认为辅导员的“思想品德素质”最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辅导员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
  《河南教育》:你的偶像是?你向学生推荐过你的偶像吗?
  凌惠:我的偶像是居里夫人。她对科学的执著、对名利的淡泊,她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坚贞的爱情等,都是我一生向往的典范。我曾向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谈论、推荐过,学生表示认可。
  《河南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凌惠:《居里夫人传》。
  《河南教育》:你幸福吗?未来几年你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吗?
  凌惠:无论以后我的具体工作岗位在哪里,相信我一定还在教育战线上奋斗。
  责编:赵 东
  
  程勇:做新时期“高附加值”的辅导员
  
  程勇,曾是获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的学生科技骨干,是获国家专利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者,是多次蝉联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青年骨干教师。8年多的工作中,他经历了从专业教师到专职辅导员的角色转变,如今,他是一名在辅导员工作岗位执著探索、不断创新、默默奉献的优秀辅导员。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让程勇收获了学生成长的喜悦,也收获了辅导员工作的幸福,更让程勇坚定了一个目标、一种信念:要努力锻炼成长为一名“高附加值”的复合型辅导员,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路护航。
  大学毕业后,程勇留在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当时他一心想踏踏实实教书,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2003年在抗击“非典”疫情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改变了程勇的人生轨迹。教学工作之外,程勇作为年轻的班主任,主动请缨在学校24小时值班,深入学生宿舍打扫消毒、宣传科学防护知识、稳定学生情绪;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户外运动和校园自助服务活动、排解学生心理压力;主动送生病学生就诊、悉心照料……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使程勇领略了教学科研之外一片更为广阔的学生工作领域的独特魅力。在获得全校“防控‘非典’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同时,程勇也毅然决定走下驾轻就熟的专业教师岗位,成为一名专职辅导员。
  面对辅导员工作琐碎、辅导员角色社会认同度不高、辅导员发展出路不明确的现实状况和自己在教学工作领域取得的成绩与良好发展前景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面对周围同事、亲朋的不解,面对学院党委书记“为什么要做一名专职辅导员”的提问,程勇充满理性、充满信心地回答:“辅导员工作比单纯的教学科研工作更为广阔,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多种需求,我要将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与辅导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合二为一,做一名新时期‘高附加值’的辅导员。”
  
  《河南教育》: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
  程勇:辅导员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人、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权益的保护人、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纽带。辅导员的基本定位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通常要超出这一范围,出现“角色丰富化”的趋势。当前,辅导员角色面临着新的调整,即由事务型转向专业化、职业化。在这个转型期,我对自己的身份与角色有三个方面的定位:一是教育者(教师定位),范围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专业学习教育;二是管理者(干部定位),即学生事务管理者与学生干部管理者;三是服务者(朋友定位),即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
  《河南教育》:你对现状满意吗?
  程勇:我对现状(工作方面)总体满意,但对自己在其中的有些表现还不算满意。
  《河南教育》: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程勇:学生的顺利成长和取得好成绩是我最大的愿望,学生的理解和认可是我最大的收获。
  《河南教育》: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心得可以与同行分享?
  程勇: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明确工作目的,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提高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工作中大胆创新,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法;加强科研工作,精讲一门课程,做“高附加值”的辅导员。
  《河南教育》:你怎么看“90后”大学生?
  程勇: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能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效益观念盛行,做事更加务实,功利性行为增多;自信张扬,情感丰富,观念开放,思想早熟;学习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重视实践,知识面广;消费意识超前,自立意识较强,贫困生自卑感减弱;注重平等,法律意识强,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河南教育》:你认为辅导员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程勇:成长环境是辅导员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辅导员多为年轻教师,他们有热情、有爱心、有能力、有学识。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这一岗位压力大、工作辛苦,但目前的辅导员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却不尽如人意。
  《河南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中,你更看重哪一个?
  程勇: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很多,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但在新时期,我认为辅导员最重要的素质是“智慧”,即辨析判断、发明创新的能力。要切实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就必须摆脱“事务型”管理的束缚,如此才能成为“智慧型”的管理者。
  《河南教育》:你的偶像是?你向学生推荐过你的偶像吗?
  程勇:我的偶像是比尔·盖茨,我向所有的学生都推荐过。当然这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学生还是愿意接受的。其实,学生们心目中的偶像有很多,我也常让学生给我介绍他们的偶像。
  《河南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程勇:对我个人而言,有很多书曾在一段时期内深深地影响我,对我职业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第三次浪潮》和《时间简史》。
  《河南教育》:你幸福吗?未来几年你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吗?
  程勇:仅仅物质生活的丰富,不会使幸福如期而至,幸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我而言,其实幸福就是与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分享学生成长的喜悦,回忆时温暖在心头弥漫。从这个角度说,我是幸福的。虽然由于工作调动,我暂时离开了一线辅导员的岗位(2010年5月起挂职校团委副书记),但从心底里热爱辅导员工作,如果需要,或可以让我选择,我愿意将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
  责编:赵 东
  
  初世红:把爱学生当做事业
  
  她,把爱学生当做自己的事业;她,用仁爱和奉献诠释着真情。丈夫因病去世,她用柔弱之躯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更将爱心的天平偏向了学生;她说,她是幸福的,虽然她失去了一位亲人,但是她收获了许多许多爱她的学生。
  她,总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播撒关爱,奉献真情;她,总会及时出现在面临抉择的学生身边,谆谆的话语里全是她对学生的爱。
  她,就是山东大学护理学院辅导员初世红。在护理学院学生的眼中,初世红扮演着多种角色。工作时,她是严格的老师,考试作弊、上课迟到等现象在她这里是要坚决杜绝的。生活中,她是亲切的妈妈,定期走进每一间宿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性格她都了如指掌。受挫时,她是知心的朋友,对学生的倾诉,她认真倾听;对一些过激执拗的想法,她耐心引导;对学生的询问,她仔细解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她快乐融入。
  “情系学生、凝爱于心”是初世红的工作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在育人模式上有所创新。在初世红所带的班级,有着多种喜闻乐见的班会形式,如“小剧场”“步步为赢”等。正是这种人性化的组织方式,彻底改变了学生们对于传统班会刻板、枯燥的印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班级事务的参与热情。
  “暖暖语吧”是初世红刚刚建立不久的、通过与学生谈心解决心理问题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初世红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减轻压力,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成长中遇到的挫折。跟她短信预约的学生总是络绎不绝,他们乐意把自己生活、感情等方面的问题毫无保留地向她倾诉。
  在工作日志中,初世红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缘于一种责任,我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缘于一种执著,我投入了无限的精力。十多年来,我为选择辅导员岗位而光荣、充实、无悔;十多年来,我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忙碌、欣喜、自豪。如果说与学生的友谊是一种幸福,那么我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河南教育》: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
  初世红: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应围绕这一标准开展工作,教育学生、培育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当学生遇到挫折、产生困惑时,辅导员是值得信赖、耐心细致的朋友,能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困惑、走出阴影。
  《河南教育》:你对现状满意吗?
  初世红:基本满意。做学生工作,天天和学生打交道,我就能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通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我为自己能影响和指导大批的学生成长成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学生的成长也让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如今所获得的荣誉和来自各方面的赞誉,也让我更加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满足感。
  《河南教育》: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初世红:工作中收获最大的是学生的信任、尊重、爱戴和生活的充实。每到节假日,就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的问候,很温暖。看到在校学生一天天成长,看到毕业后的学生已取得成功,感到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其实,我也在和他们一起成长,这体现在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感悟在不断深化,自己的人生境界在不断升华。
  《河南教育》: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心得可以与同行分享?
  初世红:辅导员工作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随的事业,有了高度的责任心、爱心、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我们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河南教育》:你怎么看“90后”大学生?
  初世红:有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思维敏锐,知识渊博,但内心孤独、情感脆弱。 
  《河南教育》:你认为辅导员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初世红:工作定位不明确,职业意向不强烈。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认识不尽相同。一些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内容依然没有进行科学界定,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没有进行系统规划,致使辅导员队伍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辅导员存在认识上的问题,职业意向不强烈,没有真正将自己从事的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来对待,而是将其作为从事其他工作的跳板,一旦有机会便会脱离辅导员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河南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中,你更看重哪一个?
  初世红:责任心。责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一名辅导员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心,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更加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才能不断深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才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河南教育》:你的偶像是?你向学生推荐过你的偶像吗?
  初世红:我的偶像是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也是我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根本方法所在。时代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的思想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方法,让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为大学生服务好,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陪伴并引导他们顺利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培养他们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新生力量。
  没有向学生推荐过。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偶像,而且这个偶像可能是跨越时代的,也可能是特定时代的,因此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偶像。关键是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学习偶像身上的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奋斗精神等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河南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初世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河南教育》:你幸福吗?未来几年你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吗?
  初世红:我认为我的生活基本是幸福的。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幸福来源于对生活和事业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自我的认可。辅导员工作加深了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体会与感悟,也从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从职业生涯看,辅导员可以有专业技术职称,同时还有行政职务,也就是可以“两条腿走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也给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今后只要工作需要,我会一直从事辅导员工作的。
  责编:赵 东
  
  廖元新:离学生最近的人
  
  廖元新,南昌大学法学院辅导员。从担任辅导员工作第一天起,廖元新就要求自己用真情去温暖学生,用真诚去感动学生,绝不允许自己有意或无意中忽视任何一名学生。而用心,并不是坐等机会,而是用自己的双眼去关注,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在廖元新所带的学生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平常,他是一位老师;关键的时候,他就是我们的家长。”他无数次地与遇到困难的学生促膝谈心,帮助他们走出种种困惑;他无数次地主动协助到外地就业的学生办理各种手续,先后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几千元钱为学生办事;每年春节前,他都要请未返家过年的学生吃顿饭,让他们远离家庭也能感受到过年的温馨;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他常常挺身而出,再重的担子也一肩扛下。
  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每一天都兢兢业业、仔仔细细,每一步都以身作则、坦坦荡荡。他把责任、爱心、宽容、细致、热情、真诚展示在学生面前时,“老师”这个词有了太多的含义——它包含着学生深厚的、可以言说的以及无法道明的种种感情。于是便有了以下的场景:一名学生用食指顶着额头苦想5分钟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表达他的心声:“廖老师是我永远的廖老师,是离我们最近的人。”
  
  《河南教育》: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
  廖元新:有人说,辅导员不就是“高级保姆”吗?包括我周围的很多同事对于这份工作都没有底气,感觉与学校其他老师相比自惭形秽,低人一等。但我觉得辅导员工作说大可大,说小可小。我们想要干好它,它比任何工作都大有可为。所以我希望自己尽可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成为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一个可以学习借鉴的对象——这既包括学习我一些优秀的地方,也包括借鉴我的一些教训。
  《河南教育》:你对现状满意吗?
  廖元新:不可否认,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发展前景都在变得越来越好。尤其是各层级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的全面铺开,教育部辅导员专项课题的实施等具体措施,都让一线辅导员备受鼓舞,坚定了工作信心。当然,客观地说,目前不论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小环境还是外界政策的大环境,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希望教育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力度,尽可能对不同省份、不同层次的高校给予同样的关注和支持,尽可能让每一个奋斗在一线的辅导员都能够享受到政策的关怀。
  《河南教育》: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廖元新: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得到学生的肯定。2007年,在我带的2003级学生步入研究生考试考场的前一天,我给所有考生都发了一条祝福短信。当时,有一名学生这样回复:“说实话,我觉得大学能遇到您做我的辅导员很幸运。不管我能否考上,都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栽培和信任。您将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每当想起这些,我觉得这就是属于辅导员的收获,而且是只有辅导员才能得到的收获。
  《河南教育》: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有什么心得可以与同行分享?
  廖元新:首先要“敬畏”学生。人们往往说学生应该“敬畏”老师,实际上,老师也应该“敬畏”学生。在我看来,一位老师,他的成就大小,固然与领导、同事的评价有关,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学生。学生肯定你了,老师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学生否定你了,其他人再肯定你,你也枉做老师。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敬畏”学生,我想工作不敢说干得多好,但也一定不会差。其次还需要用心、用情。用心就是要把握未来社会的需要,用心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就是要用心去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就是要对工作抱有一颗恒心,做任何事都不能虎头蛇尾。用情则是要我们用情去温暖学生,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得到关怀;要做到用情去鼓舞学生,引导学生面对困难与挑战;还要做到用情去凝聚学生,让他们拥有共同的使命感与奋斗目标。
  《河南教育》:你怎么看“90后”大学生?
  廖元新:我觉得“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乃至之前的大学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并不像网络上说的那样“脑残”,那么不堪。他们一方面有着年轻人的叛逆,另一方面也有着年轻人的革旧创新精神;他们一方面有着张扬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深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当然,由于成长的年代毕竟不一样,他们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接触的资讯与之前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要他们和之前的学生一样,有着完全一样的喜好,或者完全一样的行事方式,肯定不现实。但是这些都不是本质上的问题。从本质上说,“90后”大学生都是十分“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像白纸一样,只要我们善加引导,就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河南教育》:你认为辅导员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廖元新: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发展前景不明确。虽然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政策上的规划,但是在不同省份、不同高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高校对辅导员的定位不准确,一些人事部门对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不予认同,这些问题都阻碍着辅导员职业的进一步发展。
  《河南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中,你更看重哪一个?
  廖元新: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但更是一名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如果自身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那么再多的活动、再多的创意,也只能引导学生误入歧途。
  《河南教育》:你的偶像是?你向学生推荐过你的偶像吗?
  廖元新:我没有长时间、固定地欣赏某个人,也就谈不上有偶像。但是因为我平时喜欢看历史书,所以从古至今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我都十分欣赏。这些人中既有司马迁也有王安石,既有戚继光也有钱学森。因此,我没有向学生专门推荐过某一个人,但是我会用这种理念去影响学生,比如说,推荐我正在看的一本书,阐述我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
  《河南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廖元新:要说影响我最大的一本书可能没有,不过有一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这就是《基督山伯爵》,尤其是书中最后的一句话——人类最大的智慧就是希望和等待。我觉得,对辅导员来说,都应该好好地去体会这份工作。确实,现在不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对于辅导员都未必是最理想的,只是说经过自上而下的推动,比以前好了一些。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辅导员更应该耐得住寂寞,只要认定了这份工作,只要觉得适合干这行,就应该坚持下去。浅尝辄止、朝三暮四,这是绝对不行的,干哪行都是干不出成绩的。当然,我说的耐得住寂寞、愿意等待,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充满希望地等待。也就是说,要有所作为,不能碌碌无为,干等着政策、待遇、荣誉来找,这是绝对不行的。要真正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认真来从事这项工作。这样,我想辅导员职业的春天一定指日可待。
  《河南教育》:你幸福吗?未来几年你会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吗?
  廖元新:就从事辅导员工作来说,我是感受到了幸福感的。在今后几年中,我会继续奋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
  责编:赵 东
  
  (注:“2009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榜”全部稿件由本刊记者赵冬冬根据辅导员本人提供的材料整理)
其他文献
创业教育是1989年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由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就开始在大学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一直以来,英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大多由商学院开设,且多数只为商务类专业的毕业班学生开设。这种创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其他专业学生学习创业技能的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近年来英国有很多大学开始尝试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并为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创业课程
期刊
发挥“思想库”作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为河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符合全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潮流,反映了全省人民的期盼和要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  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破解河南高等教育“四难”,推动河南高等教育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建设中原经济
期刊
编者按:60多年前迁到台湾省的河南大学校友有300多人,这些河大校友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宝岛台湾,在推动台湾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河南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为了筹备百年校庆,河南大学日前派出工作组赴台湾收集历史资料。在台湾,河南大学的工作人员接触到许多阔别母校60多年的老校友,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对母校、对中原大地的深厚感情。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台湾回到
期刊
国务院2009年9月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教育、繁荣文化体育事业等八项举措,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河南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和中部重要省份,当前正在大力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因此优先发展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中原崛起,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要全
期刊
现在,人们很容易从价值观意义上去观照大学生的行为,甚至一则关于大学生的小新闻都会引起社会对“这代人能不能担当重任”的热烈讨论。可见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仅是“专业成才”,更是“精神成人”。  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概念是著名学者夏中义教授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其内涵是让大学生在本科期间粗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其实质是大学生通过自由抉择、日常践行和独立担当而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血肉人格(德行)。概念是
期刊
我偶然在网络上读到朱航满的文章,是谈孙犁、邵燕祥的,印象很深。读他的文章,仿佛彼此早已是老朋友,内心有着深深的呼应。在学术与创作间有一个地带,类似旧时的小品笔记,介乎于书话与诗话之间,朱航满的文字属于此类。他的作品都不长,谈论的人物与图书很多,兴趣广泛得很。有趣的是,他喜欢的对象有时在情调上相反,观点亦相差很大,但他都能体贴地描述着,没有隔膜的地方。读了他的这本书稿,第一感觉是文字很有才情,把批评
期刊
话题背景:  科学家钱学森的离去,让我们的伤感如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毕竟,这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他离开了我们,除了给我们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思考和期望。“钱学森之问”成了教育界正在热切探讨的一个话题,这应该是人们对大师的另一种纪念吧。据钱学森的秘书和学术助手涂元季说,人才培养问题是钱学森晚年一直思考和忧虑的。他曾多次说过:我觉得我们国家这些年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发展,成绩也不
期刊
《中国教育报》记者站工作会议的召开,成就了我们飞向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梦想。  2009年7月12日,我们抵达草原第一站——满洲里。这方早年虽破败不堪却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鸡鸣三国”之地,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如今,满洲里成了我国最大的陆路贸易口岸。这座融入了俄罗斯元素的北部边城,到处耸立着哥特式或巴洛克式建筑,五彩斑斓,风情万种。  一路走下去,我们看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碧草、苍松和绿染的山
期刊
2009年10月24日,滚滚长江边两名少年不慎落水。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冒着生命危险参与到抢救落水少年的行动中,6名大学生奋不顾身跳进汹涌的江水中,9名不会游泳的大学生在岸边手拉手结成“人链”,向江中延伸,协助营救。最终,落水少年得救了,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却不幸牺牲。  15名大学生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国人,照亮了人心,温暖了社会。人们说:“90后”大学生用他们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
期刊
辅导员工作的目标之一是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珍视生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    入秋的一天,凌晨两点多,人们正在梦乡之中,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打破了寂静的夜。睡梦中的辅导员陈文从床上一跃而起,顾不上被铃声吵醒的儿子,边穿衣服边接电话,给爱人简单交代了一下,便冲出了家门。  “张建强怎么样了,还清醒吗?”  “啊!流了好多血?”  “别紧张,先找块干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