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与居住空间的再组合

来源 :家居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sk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下为ELLEDECO(E)与 SUPERIMPOSE創始人之一博乐文Ruben Bergambagt(RB)的对话:
  ELLE DECO:Y-Loft City住宅项目是如何开启的?你们同业主之间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RB:我们在机缘巧合中接到了来自山西长治的轴承厂片区的翻新委托,计划将其一部分重建为全新的住宅公寓,一部分活化老建筑为文创园区 。发展商、客户及当地政府都抱着开放的态度支持这个创意。 我们建立了共识,想做一些不同的东西,而不是当乘坐高铁穿越不同市镇时看到的千篇一律的快速城市化的样板。
  ELLE DECO:这个项目在设计上的挑战和突破是什么?
  RB:Y-Loft City 住宅区由三座塔楼组成,打破了在中国普遍的长方形住宅小区的模式。它采取不同的高度与朝向上的旋转,确保每个房间都能最大化地获得阳光照射。不同尺寸的阳台、高层高空间,使得住户可以自由灵活地根据预算和需求选择空间和布局,例如夹层空间、半挑高布局等。这个设计会在追求多样化的年轻人中受到欢迎,也是我们项目得名的原因。
  ELLE DECO: 你们如何定义当代中国城市理想的住宅模型与栖居方式?在你们看来,未来的住宅空间会如何应对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RB:住宅建筑不仅在于美观,更重要的是针对社区与聚居方式的设计。我们想建立一个人群自由流动与聚集的开放社区,所以Y-Loft City并无封闭式小区的围墙和大门。开放不仅局限于地面,我们通过不同的塔楼朝向、多尺寸开放式阳台、错落的建筑布局,试图创造互动与对话。人们在此可以放松、娱乐、个性化地使用空间。从白色塔楼公寓中的阳台可以看见旧的工业建筑改造的园区,正如我们这个项目同时关照过去并展望未来。
  ELLE DECO:你们在面对不同的建筑项目与建造过程中遵循的设计原则与理念是?为什么?
  RB:我们会先约定好几条理念,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贯彻一开始设立的概念,并反复检视项目实施未曾偏离初衷。在本项目中,我们的出发点是不想做一个中国普遍的同质化的住宅小区。另一方面,我们想把城市中生活区和工业的两部分建立对角线式的联结。
  ELLE DECO: 作为一个城市居民,有哪些住宅建筑项目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RB:在中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当代MOMA。整个项目非常激进,高低起伏的多个塔楼被空中连廊联结在一起,涵盖居住、商业、文化多种空间,变成了一个丰富的社区。
  ELLE DECO:最后,你认为对于居住社区的演变,建筑师在其中还有什么其他可以做的吗?
  RB:伟大的项目需要所有相关方的价值共识上的齐心协力。建筑师需要非常强大,并有自己的坚持。同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使自己的理念能得到认同和实现。
  Y-Loft City项目保留了城市原有的文化记忆,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城市住宅空间与公共社区,打破了现代化扩张中的模板式居住格局,并融入了后现代的设计美学理念,为城市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了更灵活多样、更具个性的居住空间与社区生活方式,一起构建城市发展的新未来。
其他文献
DESIGNER  设计师Paul Hsu,来自中国台湾,上海MHPD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喜欢用双手探索材质的可能性,因设计的实验性而闻名,主攻室内设计,也为不同项目提供艺术装置的创作。Paul的创作往往结合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以及日积月累的实验结果。面对“竹子”这一创作主题, 构思的过程并未花费很多时间,更多地是通过不断上手实验,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作品“竹节”座椅的草图, 以GUCCIDI
期刊
01喬治·伯恩(George Byrne)“城市幻象Ubran Mirage”中国首次摄影展  地址:Fibre画廊,上海市胶州路273弄60号现所内  时间:8月28日-10月17日02共代谢Co-Metabolism,2021  地址:Mao space,上海市安义路61号  时间:7月30日-10月15日03雷电所:不准停电|Do Not Black Out  地址:明当代美术馆  上海市永
期刊
标题标题绿色脉动  植物占据地球85%的生物量,人类的生存与幸福与之息息相关。近些年来,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的人们越来越感到大自然的吸引力。2021米兰设计周期间,艺术家和设计师们试图将生物学与美学、农学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对话,让人们聆听到“绿色的心跳”。Studiopepe的Arianna Lelli Mami和Chiara Di Pinto与Mohd Design合作,呈现
期刊
前台也兼具吧台、品酒台的作用,打磨的钢质墙板可以推拉成为隔断,墙后就是清酒陈列柜。来到二楼,迎面就是一长排钢架结构制作的展示架,上下光源可以很好地陈列清酒。靠墙一排是隐藏在钢板包裹后的冰柜,用于存放各色酒类。左侧油画来自艺术家林菁,展示柜上静置一樽清乾隆年间花瓶,两者皆来自空间主人的私人收藏。  根据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复合型空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无法再用单一的办公、展示、私人会所
期刊
建筑如何改变社会?建筑可以为地球做什么?我们能为未来留下什么?关于这些宏大的命題,我们特别采访了4 位建筑师,对于传统与未来,对于人类与自然,对于可持续性发展,以及通往未来的教育,他们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做出了回答。  海南科技馆整体创造了“原始雨林与未来科技相遇”的情境。主展馆形如祥云,与天地自然对话。
期刊
马岩松,1975年出生在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4年回到中国并成立了北京MAD建筑事务所,曾于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  在马岩松还不太了解建筑的时候,他对电影十分着迷,
期刊
位于美国纽约的Little Island,设计师将混凝土支柱设计成高低错落的形式,打造了一个富有起伏变化的公园。  Thomas Heatherwick,1970年生于英国。从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和RCA毕业后,于1994年在伦敦创办了个人工作室。此后,主要从事建筑、空间设计,并承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一些有助于改善环境、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项目。1.Maggie’s Leeds是一家用绿色治愈
期刊
Bjark Ingels,1974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少年时代曾梦想成为一名漫画家。为了画好背景画,在父亲建议下攻读建筑专业。曾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学习,后在荷兰OMA建筑事务所工作, 2005 年创立了BIG(Bjarke IngelsGroup)。他将建筑定义为确保城市和建筑符合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的艺术和科学。1.Copenhill是丹麦哥本哈根的发电厂项目,将约90米
期刊
Michele de Lucchi,1951年生于意大利费拉拉,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在激进试验建筑年代,曾是Cavart、Alchimia和Memphis等运动的主角之一。建筑工作室AMDL CIRCLE创始人。曾为意大利及欧洲知名企业设计灯具和装饰元素,包括Artemide、Olivetti、Alias、Unifor、Hermès、Alessi……2000年获得意大利共和国荣誉骑士团将领
期刊
林化所位于锁金村,毗邻南京林业大学,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住宅多作为职工宿舍使用,到今天,仍有不少退休教师与职工在此居住。也许是专长林业的缘故,这一片居民区树木茂盛,绿荫锦簇。40年里,人来人往,居民渐渐老龄化,而这些植被树木卻愈发有生命力。吴状与付仕玉选中的“16号住宅”,与林业大学一墙之隔。由于当年分配的职工宿舍楼不够用,于是就利用小区和林业大学围墙的夹角又造了一栋三层高的小楼。这栋特殊的建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