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反思 内敛叙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左右》是王小帅在题材选取和表达方式运用上均有所突破的影片。该片隐含着由浅至深的三个层次的思考:隐私呈现与伦理困境、特殊境遇下的人性纠结、人如何面对命运的抉择。其在形式技巧方面的突出特色是内向化叙事策略和动静结合的心理表现技巧。
  关键词 《左右》 王小帅 伦理困境 内敛叙事
  
  从《冬春的日子》到《十七岁的单车》《青红》,王小帅的电影虽然在题材选取和手法运用上有明显变化,但其中鲜明的个人化印记总是挥之不去。这一创作理路在成就王小帅的同时也限制了他对电影创作空间的拓展。王小帅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试图通过去标签化淡化个人情感观念在其影片中的印记,于是有了《左右》这部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均有明显突破的影片。
  任何一部严肃的电影都有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这思考及其结果就是影片的核心价值或灵魂维系所在。在有些影片中,这些思考潜隐在剧情中,需要观众调动创造性思维。填补其中耐人寻味的空白,挖掘影像背后的深意,而在有些影片中,这些思考则得到了显性呈现。观众可以获得当下的理解,但影片也因此缺乏值得深入挖掘的话语空间。如果说艺术片多属于第一种类型,剧情片多属于第二种类型,那么我们要分析的《左右》则介乎二者之间,兼具二者之特点。因为,它既有显明直切的表层叙事又有耐人寻味的深层寓意。该片在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收获的最佳编剧银熊奖就是对它匠心独运的剧情设置与主题呈示方式的充分肯定。
  该片在并不复杂的剧情中融入了由浅至深的三个层次的思考隐私呈现与伦理困境、特殊境遇下的人性纠结、人如何面对命运的抉择。这三个层次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一左右为难的抉择,而这也是影片取名《左右》的用意所在。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他们在爱与恨、情与理之间的踌躇挣扎。但影片在叙事上尽可能做得不动声色,没有过多地将矛盾;中突外化,人物的言谈举止整体上也显得冷静理性,他们将内心的苦痛与困惑收束起来。这就在影片内部形成了巨大的审美张力,进而达到某种预期的催眠效果。对此,导演兼编剧王小帅解释说:“我就是想把任何外部的东西全部去除,让观众去体验人物的内心。”其实,这也是第六代导演的一个其同特色,也就是刻意将强烈情感隐藏起来,通过客观平静的内敛叙事达到引人深思的审美效果。
  下面具体来看影片隐含的三个层次的思考
  
  第一个层次——隐私呈现与伦理困境
  
  《左右》的选材直接触及到个人隐私领域,这在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中并不多见。因而可算是一次大胆的越界。不仅如此,由于影片直接将镜头对准个人隐私领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绕过了纷乱的现实生活场景,专注于特殊的个体生存情境,因此可以将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突显出来,以“隐私化”实现“去特征化”。这是用减法达到了用加法达不到的效果。与之相应,因为枚竹的选择使四个主人公陷入难以自拔的伦理困境。这个伦理困境看起来是难以逾越的,在中国它的约束力就更显强大。但枚竹勇敢地作出了抉择,而老谢、肖路和董帆最终也以极大的理解与宽容接受了她的抉择。支撑这一抉择得以实现的心理基础是对宝贵生命的尊重,也正是它帮助主人公逾越了看似强大的伦理屏障。在这一层面上,影片张扬了生命的高贵和母爱的伟大。但剧中人所面对的伦理困境并朱从根本上消失。还是现实地存在着,而这必然导致他们生活前景的尴尬未知。从影片开放式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问题只是被悬置了,并未被解决。当然,这可给观众提供更广阔的审美想象和反思空间。
  
  第二个层次——特殊境遇下的人性纠结
  
  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在王小帅的影片中一直延续着,在《左右》中这一思考更自觉且深入了。《左右》着力表现的是个体生命在无常命运面前的脆弱与无奈。枚竹虽然勇敢地做出了抉择。选择与强大的命运抗争,但她的人生前景并未因此而明朗。因而,当观众看完影片后并不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心情反而会愈加沉重。当然,生命因了不幸而丰盈,人性也因了复杂而多彩。影片在为观众呈现主人公们的人性纠结的同时。也在考量着观众的伦理承受力,冲击着观众的内心。如此看来,影片为我们呈现的就不仅是命运的无常、人生的艰辛,更是人性的隐秘与深邃,它以此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诚如著名导演、电影理论家郑洞天所说:“这个电影有许多地方让观众不满足。但是至少它满足了我在很多中国电影里都不满足的东西,就是我终于看到‘人’了。”影片着力彰显的是人性中美好、真淳的一面:枚竹的坚强与执着:老谢的隐忍与宽容……剧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立而完整的生活,但在遭遇禾禾的生死难题时都担负起各自的伦理和道义责任。从人物结构可以看出,禾禾是连接两方成人世界的纽带,也是促使人性觉醒的催化剂。
  同时也应看到,片中并未因有意“去特征化”而完全消失的现实景观很好地充当了人性呈现的背景。影片中穿插出现的林立的高楼、疾驰的列车、喧嚣的工地、沸腾的酒吧等场景在简约地再现现实世界的同时,也成为与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比照的外部世界。这一比照隐含的潜台词似乎是:在城市的喧哗与骚动中美好的人性还能褒有多少呢?
  不过,对于影片设置的伦理困境及其伦理价值诉求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有评论者就认为:“《左右》里所宣扬的‘伟大的母爱’,如果脱离了理性的伦理和道德,一旦侵害了其他生命的利益,就只能变成一种出于人的自私本能的、非理性的爱”,‘《左右》所宣扬的‘大爱’、所谓的‘牺牲’是一种无原则的、放弃伦理底线和生命尊严的牺牲。对此,我的看法是:有些时候。人们面对的抉择是左右为难的,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这时,人只有两个备选项,而不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意味着牺牲。对于枚竹来说就是要么选择救女儿,要么放弃。从母亲的角度讲,她选择救女儿是再自然不过的。这个选择当然会伤害到其他人,是自私的,体现的不是大爱,但不能说是非理性的。这种选择所体现的母爱仍然是伟大的,枚竹牺牲的比其他人都要多,但不是那种惠及众生的大爱。有时爱也带来伤害,这也是人的局限之一。站在局外自然可以指责这种爱的自私和非理性,但无私与理性的爱就是面对生命的消逝而无动于衷吗?到底生命重要些,还是伦理规范和个人尊严重要些?要知道,这里有一个前提不应被忽视:枚竹的选择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女儿,为另一个生命。也许有人会说为自己的孩子那样做也不应该。那么,如果是为一个没有血缘、亲缘关系的人呢?或许会有更多人理解甚至赞美这种牺牲。如此看来,问题的实质就不是是否会伤害他人。是否放弃伦理底线,而是是否关乎自身。但要知道,生命是同等重要的,不分亲疏远近。当然,我并不认为在爱的名义下可以为所欲为,只是要申明:这里的爱是无罪的,张扬这种爱也不是虚伪的。柏拉图说“爱是难的”,这也 是《左右》告诉我们的。
  
  第三个层次——人如何面对命运的抉择
  
  这个层次是由第一、第二层暗示着的,是隐而不彰的,具有形而上的意味,近于波兰现
  象学美学家英伽登所说的形而上质层。英伽登在分析了审美文本所具有的四个基本层次后特别提出一个“形而上质层”,认为这是只有伟大作品才具有的。只不过,英伽登所说的“形而上质层”是指崇高、悲悯等美感形态,而我们所讲的是作品的深层寓意。比如,《老人与海》以老人捕鱼故事为象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罗生门》以凶案故事喻示的人性幽微与真相难寻等。而《左右》也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家庭伦理故事传达出关于命运抉择问题的深沉思考。片中人物所面临的抉择无疑是具体实在的。但它深层指涉的则是面对人生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命运抉择时如何应对的普遍性问题。要之,影片由具体的伦理抉择暗示出普遍的命运抉择。同时。影片还通过四个主要人物的抉择传达出这样的愿望用爱去化解矛盾、沟通心灵。
  在形式技巧方面,该片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内敛叙事,即内向化的叙事策略。这一叙事策略的运用自然是基于影片的特定内容。而从其实际效果看也确乎是成功的,尤其是在对人物心理的表现方面。比如,老谢是四个主要人物中戏份最少的一个,但在冲突格局中又是不可或缺的,因而简省的内敛叙事在其身上能否成功运用就尤显重要。我们看到,在片中人物本已十分精简的对白中,老谢的言说更加精简,甚至出现多次重复:当肖路得悉女儿病情来到枚竹家时,老谢借口“没烟了,我出去买包烟”有意躲了出去:当枚竹告诉他要与前夫再生一个孩子时,他仍只是平淡地说了句“我去买包烟”。在这简省的言语背后蕴蓄着丰富的心理活动,但观众只有自己去揣摩。这样,影片巧妙地运用内敛叙事将观众引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
  此外,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影片还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技巧。这在影片中主要呈现为两种形态:(一)动静切换,以动衬静。如,枚竹和老谢得知禾禾病情后回到家中。二人静坐无语。其后紧接的就是嘈杂纷乱的工地。在这动静的巧妙衔接中,人物痛苦无助的心理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二)静中含动,以动显静。在影片结尾,两对夫妻各自吃着饭,令人压抑的沉默弥漫开去,只有被有意放大的咀嚼声撕扯着人物和观众的内心。这样,影片通过动静结合技巧的巧妙运用成功地返归内心。与此相应。影片也较多地采用长镜头以强化内向化色彩。
  当然,该片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枚竹与肖路的离婚原因没有交代,这使后来二人共同实施生命拯救行动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撑。老谢这一形象也显得单薄。他的少言寡欲固然便于表现其隐忍、宽容的一面,但作为矛盾冲突的四个支点之一显然份量不够。尽管如此,王小帅还是以娴熟的电影技巧完成了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左右》在思想上是有深度的。在艺术上是有独到之处的。
其他文献
[摘要] 摄影在数字时代中所运用的器材与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DR摄影是数码摄影利用其便捷的数字化处理手段与技术出现的新新摄影手法。数字化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摄影本身的表现能力不断加强。HDR摄影也必将会更加多地运用于平面作品中、甚至可能运用于视频作品中,使得艺术家的创作手法越来越丰富,更加完美地呈现出惊艳的作品。  [关键词] 摄影 数码摄影 HDR图像 HDR摄影  [DOI]10.
[摘要]《功夫熊猫》是继《花木兰》之后又一部原料产自中国的美国动画大片。早在十年前,美国制造的《花木兰》就席卷了三亿四百万美元的票房。如今,同是美国制作的《功夫熊猫》似乎更胜一筹,截止2008年8月5日,全球票房已经达到三亿六千四百多万美元。然而,在《功夫熊猫》大获成功的同时,这种“中国材料,美国制造”的现象也悄然达到高峰,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文化侵略和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创作等问题。  [关键词]《
[摘要]今世界是一个物化的世界。这个物化的世界在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巴黎拜金女》中有着淋漓尽致的呈现。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影片进行分析,从而反思当今社会中人们被物质/时尚大潮所挟裹的无奈。  [关键词]物化世界 拜物 价值观    一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是一个物化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离物质很近,离精神越来越远。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讲究品位,迪奥、古奇、L
[摘要]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探险悬疑小说显然在作品的深度、厚重与永恒的价值性等方面还不及前者,但其开创了一种特有的类型小说的先河,建立一种典型的叙事结构。不同于国外的探险题材作品,它更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它知识结构宽广,贴近大众,有庞大的读者群,它的传播与阅读方式更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与特点。新的形式、新的模式、新的视角必然带来新的改变,也唯如此网络探险小说才可以继续发展,长盛不衰。  [关键词
【摘要】中国都市电影在表现人与都市的关系时,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都市电影重在表现的是都市人的艰难生存,而八、九十年代之后的都市电影重在表现的就是人与都市的矛盾,比如物质与精神的断裂、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这在都市电影对家庭的表现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人与都市既有矛盾冲突,又彼此不可或缺,都市充分尊重个人的隐私与个体的价值,其包容性超越了乡村的单一与苍白,是更适合于现代人生存
[摘要]《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其中小说人物郭靖得到广大阅读者的喜爱,学界对其研究不少,其中的争议也颇多。在这两部小说中,金庸没有像其他武侠小说家那样宣扬尚武精神,而是从人性、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考察人物的人格理想、精神在人生遭际中的嬗变和完善。细读文本,会发现在人物郭靖身上有很深的“孝”与“义”的传统伦理胎记,且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孝与义在人物内心也有纠结和嬗变。  [关键词
【摘要】从“狼来了”到“狼真的来了”,当代中国电影业自20纪90年代以来始终生存在一种焦虑与困惑之中。时下,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大片”早已经进入了国人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形,中国电影人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到逐渐了解、有所作为的过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也开始创作自己的大片,开始以自身民族电影的鸿篇巨制为有力武器,展开与好莱坞电影这匹“狼”的斗争,“与狼共舞”的局面于是便得以形成。
[摘要] 电影和小说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钟爱,电影通过场景画面的转换,配合音乐、语言等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而小说则是通过对文字的组织来实现内容的传递和转换,两者都是从文艺的角度带着读者和观众对文学的理解和对影像的认知。  [关键词] 电影 小说 语言 相似性 区别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31  电影的发展史与小说相比
[摘要]《画皮》是《聊斋志异》中最得影视创作者垂青的篇章,多次被搬上银幕,其中1966年、1979年、2007年的三个电影版本影响广泛,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改编策略——画皮,画骨,换骨。形成三种不同的影像风格和审美意蕴,是古代经典与当下语境结合的三种途径。  [关键词]古典名著 《画皮》 改编 二度创作    《画皮》应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最得影视创作者垂青的篇章,数百字的短章,反复被改编成电影
[摘要]本文从《雨巷》这首诗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形式的音乐美和新颖的象征美入手,来解析这首诗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雨巷 四美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这首诗之所以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在于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四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形式的音乐美和新颖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