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然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谈环境的创设者,深入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而如何使背景材料更加与众不同?如何让低段的练习为课堂增添一份灵动?如何去除学生对题海战术的畏惧心理?对此,我认为练习应在对比、拓展、运用中,深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一、由浅入深,丰富表达范畴
将练习设计得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更多生活层面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数学化思考,参与数学资源的生成,并在朴素的自然语言基础上,结合数学学习经验,由浅入深,丰富表达范畴,创生出更自我、更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
在教学《加减法练习课》时,可以创设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先是由直观的动态演示:左手拿着3支铅笔,又拿来2支铅笔,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演示过程。接着去掉直观动作,观察静态图片,依然用三句话来描述图片的内容:
“有3只小鸡吃米粒,后来又有2只小鸡跑过来,现在一共有5只小鸡吃米粒。”在肯定学生给出的答案后,继续抛出问题:“除了用加法解决,有谁能够尝试着把它变成一个用减法来解决的问题呢?”顿时,鸦雀无声,看到一脸疑惑的他们,于是我现场请了5个学生来扮演,先是5只小鸡都聚在门口,接着5只小鸡一起跑向桌子,最后画面定格在3只小鸡跑到桌子周围,围着桌子吃米,还有2只小鸡跑到半路保持奔跑状态静止。这时,突然有小手举起来了,说:“我知道了!一共5只小鸡来吃米,3只很快跑到米粒那里吃了起来,还有2只小鸡没有跑到。”话音刚落,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学生们的掌声中足以看出不少同学已被这个答案所震惊,原来数学练习这么有趣,不同的角度竟然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打破思维定势,倾听学生的语言,让他们在不同情境中感知数学练习多变的语言魅力,丰富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创编题目,“停车场上原来有10辆车,开走3辆,还剩7辆。”“有8根棒棒糖,吃掉了8根,还剩0根。”“周末,小红一家外出郊游,妈妈准备了100个苹果,吃了4个,还剩多少个?”……五花八门的答案铺面而来,打开了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述数学知识,能有效点燃学生的数学热情;引导学生在创编题目的同时,也应考虑实际问题的合理性。不仅只是追求算理算法的准确表达,更要有应用生活情境合理性的思维。如郊游时准备100个苹果是否偏多,不切实际;再如棒棒糖吃多了会蛀牙,教育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二、对比辨析,感悟数学本质
当练习逐步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常式”走向“变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时,学生懂得在对比辨析中,感悟数学本质,自然会产生悠然心会、怦然心动的思维共振。
综合,开放,创新,这些是我们对于练习的共有期待。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诱其深思,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感悟数学本质,做理性回归?在教学《第几》练习课时,以学生在练习中出现较多错误的题目为例,如下图所示:
我设计了以下练习:①从左往右数,给第3只小动物涂上颜色。②把左边3只动物圈起来。③从左往右数,小猫排第幾?④小兔排第几?题①和题②是基于学生对基数和序数易混淆的基础上而设计的,为帮助学生厘清两者区别,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破基数与序数的本质区别,并在解决问题中化解知识难点。题③和题④则是突出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同时提醒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深入思考,跳出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题意。接着,我开始改编习题:“森林之王老虎听到我们这儿这么热闹,它也飞奔而来,如下图所示,现在你能说说小兔排在第几吗?”
“小兔可能是排第2也可能是第3。”“不,又来了一只小老虎,现在一共有5只小动物,小兔可能是排第3。”“不是可能,是一定排第3,因为不管从左往右数还是从右往左数它都排在第3!”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在一次次地对比辨析中,因为练习的巧创设计让曾经枯燥乏味的课堂瞬间有了活力,学生“叽叽喳喳”的言语中,不乏理性的深入思考。
三、学以致用,提升思维品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年龄高低、阅历深浅,每个人的思维和想法都是与众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这些各式各样的想法释放出来,在交流碰撞中绽放异彩,学以致用,方能帮助学生看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与创造力。
将练习设计的创作权交给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带来不同水平的练习,“自给自足”的方式让他们耳目一新,拥有更为强烈的探索求知欲。在复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结合当时的时事提供了这么一则素材:某事故造成19人遇难,172人住院治疗。现场救援共投入挖掘机等大型设备30多台,出动各类救援车辆151辆,救援人员2662人。请你结合材料,用数学的眼光去找寻近阶段所学的知识。话题一出,小手纷纷举了起来,霎那间,每个人都有了话语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关数的读写、数的组成及数的大小比较等基本知识瞬间涌现,如“172<2662,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字大,172是三位数,而2662是四位数所以172<2662。”“172>151,先看位数,位数相同看最高位,最高位上都是一个百,接着看下一位,十位上的7大于5,所以172>151”;“172接近整十数170”;“172接近整百数200”;“我能在线段100~200之间找到172和151的大概位置,先找到100和200的中间位置150,151在150的右边一些些,172在151的右边”“172大约在151和200中间的位置”……接着,我又告诉学生“瞧,刚刚你们说出各种各样不同角度的答案,不就是我们平时在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吗,现在的你们都能担任小老师出题啦,真了不起!老师希望你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时事,了解社会,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结合新闻自编题目,获得优胜的同学所提供题目将有机会出现在周末练习里!”学生一听,兴奋不已,小脑瓜里面已经在开始策划他的“蓝图”了。
去除学生对练习的畏惧心理,交还学生在学习中的话语权,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才是真正的学数学。借助有效练习,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然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谈环境的创设者,深入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而如何使背景材料更加与众不同?如何让低段的练习为课堂增添一份灵动?如何去除学生对题海战术的畏惧心理?对此,我认为练习应在对比、拓展、运用中,深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一、由浅入深,丰富表达范畴
将练习设计得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更多生活层面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数学化思考,参与数学资源的生成,并在朴素的自然语言基础上,结合数学学习经验,由浅入深,丰富表达范畴,创生出更自我、更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
在教学《加减法练习课》时,可以创设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先是由直观的动态演示:左手拿着3支铅笔,又拿来2支铅笔,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演示过程。接着去掉直观动作,观察静态图片,依然用三句话来描述图片的内容:
“有3只小鸡吃米粒,后来又有2只小鸡跑过来,现在一共有5只小鸡吃米粒。”在肯定学生给出的答案后,继续抛出问题:“除了用加法解决,有谁能够尝试着把它变成一个用减法来解决的问题呢?”顿时,鸦雀无声,看到一脸疑惑的他们,于是我现场请了5个学生来扮演,先是5只小鸡都聚在门口,接着5只小鸡一起跑向桌子,最后画面定格在3只小鸡跑到桌子周围,围着桌子吃米,还有2只小鸡跑到半路保持奔跑状态静止。这时,突然有小手举起来了,说:“我知道了!一共5只小鸡来吃米,3只很快跑到米粒那里吃了起来,还有2只小鸡没有跑到。”话音刚落,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学生们的掌声中足以看出不少同学已被这个答案所震惊,原来数学练习这么有趣,不同的角度竟然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打破思维定势,倾听学生的语言,让他们在不同情境中感知数学练习多变的语言魅力,丰富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创编题目,“停车场上原来有10辆车,开走3辆,还剩7辆。”“有8根棒棒糖,吃掉了8根,还剩0根。”“周末,小红一家外出郊游,妈妈准备了100个苹果,吃了4个,还剩多少个?”……五花八门的答案铺面而来,打开了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述数学知识,能有效点燃学生的数学热情;引导学生在创编题目的同时,也应考虑实际问题的合理性。不仅只是追求算理算法的准确表达,更要有应用生活情境合理性的思维。如郊游时准备100个苹果是否偏多,不切实际;再如棒棒糖吃多了会蛀牙,教育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二、对比辨析,感悟数学本质
当练习逐步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常式”走向“变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时,学生懂得在对比辨析中,感悟数学本质,自然会产生悠然心会、怦然心动的思维共振。
综合,开放,创新,这些是我们对于练习的共有期待。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诱其深思,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感悟数学本质,做理性回归?在教学《第几》练习课时,以学生在练习中出现较多错误的题目为例,如下图所示:
我设计了以下练习:①从左往右数,给第3只小动物涂上颜色。②把左边3只动物圈起来。③从左往右数,小猫排第幾?④小兔排第几?题①和题②是基于学生对基数和序数易混淆的基础上而设计的,为帮助学生厘清两者区别,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破基数与序数的本质区别,并在解决问题中化解知识难点。题③和题④则是突出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同时提醒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深入思考,跳出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题意。接着,我开始改编习题:“森林之王老虎听到我们这儿这么热闹,它也飞奔而来,如下图所示,现在你能说说小兔排在第几吗?”
“小兔可能是排第2也可能是第3。”“不,又来了一只小老虎,现在一共有5只小动物,小兔可能是排第3。”“不是可能,是一定排第3,因为不管从左往右数还是从右往左数它都排在第3!”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在一次次地对比辨析中,因为练习的巧创设计让曾经枯燥乏味的课堂瞬间有了活力,学生“叽叽喳喳”的言语中,不乏理性的深入思考。
三、学以致用,提升思维品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年龄高低、阅历深浅,每个人的思维和想法都是与众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这些各式各样的想法释放出来,在交流碰撞中绽放异彩,学以致用,方能帮助学生看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与创造力。
将练习设计的创作权交给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带来不同水平的练习,“自给自足”的方式让他们耳目一新,拥有更为强烈的探索求知欲。在复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结合当时的时事提供了这么一则素材:某事故造成19人遇难,172人住院治疗。现场救援共投入挖掘机等大型设备30多台,出动各类救援车辆151辆,救援人员2662人。请你结合材料,用数学的眼光去找寻近阶段所学的知识。话题一出,小手纷纷举了起来,霎那间,每个人都有了话语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关数的读写、数的组成及数的大小比较等基本知识瞬间涌现,如“172<2662,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字大,172是三位数,而2662是四位数所以172<2662。”“172>151,先看位数,位数相同看最高位,最高位上都是一个百,接着看下一位,十位上的7大于5,所以172>151”;“172接近整十数170”;“172接近整百数200”;“我能在线段100~200之间找到172和151的大概位置,先找到100和200的中间位置150,151在150的右边一些些,172在151的右边”“172大约在151和200中间的位置”……接着,我又告诉学生“瞧,刚刚你们说出各种各样不同角度的答案,不就是我们平时在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吗,现在的你们都能担任小老师出题啦,真了不起!老师希望你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时事,了解社会,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结合新闻自编题目,获得优胜的同学所提供题目将有机会出现在周末练习里!”学生一听,兴奋不已,小脑瓜里面已经在开始策划他的“蓝图”了。
去除学生对练习的畏惧心理,交还学生在学习中的话语权,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才是真正的学数学。借助有效练习,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