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拒的召唤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ng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5岁那年,我在北京一家图书公司做发行,也就是销售。当时公司里有个带我跑业务的师父特别爱喝茶,下了班以后常带着我去茶城,这家店喝两杯,聊几句,那家店喝两杯,聊几句。有时候他试喝之后会买二两茶叶,有时候什么都不买,白喝。我挺喜欢这种气氛的,不功利,很放松,很喜欢在茶城里待着。有一次我问他:“那些老板会不高兴吗?”师父笑了笑说:“这叫以茶会友,每家茶叶店手里都捏着好几个大客户呢!我们这种小散客就是来给人解闷的。”
  我总觉得一个人这辈子要干哪行,冥冥之中是有安排的。我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在湖南老家的时候练过武术和书法,在北京又遇到这样一位师父,这让我相信我和茶有缘。
  我买了一些茶文化的书,越学越喜欢。茶文化里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泡茶之前先把杯子烫一下,这叫温杯;用手拿起品茗杯,得用食指和大拇指捏着杯肚,再用中指托着杯底,这叫“三龙护鼎”……什么都有讲究。泡茶的仪式感很强,每次泡茶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在认真地对待生活。
  我经常跟着师父参加茶会,认识了好多茶圈里的朋友,有的是大学老师,有的是普通白领,有的是退休职工,有的还在上学,大家学历、收入不一样,但都热爱传统文化,除了聊茶,我们还聊瓷器、中医、工笔画……只要和传统文化沾边儿的,大家都能聊很久。以前觉得自己和老婆孤零零地漂在北京,进入茶圈之后我终于找到了归属感。
  当时我工作不怎么顺,部门领导经常为难大家。某个五一前夕,我好不容易买到了回湖南的火车票,他非说已经安排了会议,部门每个人都必须参加。无奈之下,有的同事只好把票退了,我不想退,和他吵了起来,最后一气之下就辞职了。
  茶圈里有个专家,我们称她为章老师。出版社找章老师写一本关于茶文化的书,她太忙了,出版社就找到了我,我爽快地答应了。我觉得写书是个梳理知识的过程,我习茶3年,但相关知识和技能零零碎碎、不成体系,如果能借这个机会整理一遍,那对提高水平就太有利了!从现实的层面讲,这也是一笔收入。
  我老婆听说我辞职,差一点儿气疯,问我她怎么办,女儿怎么办。她不上班,在家带女儿,我不工作,家里就没有收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向她解释,我对图书发行这份工作原本就说不上多喜欢,来北京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才干发行的,所以说辞也就辞了。


  现在想想,我挺自私的,写书一来钱太少,我写10万字才挣5000元;二来这不是个稳定的工作,干完之后我家可不得断炊了?但是,舒婷说:“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当时,我心中有个声音在召唤我走上这条路,我别无选择。
  第一本书写完后,我又接了别的活儿,一年内共写了3本书,都挺畅销的。可别的畅销书作者赚得盆满钵满,我还是一本书挣5000元。
  转眼就到了春节,我手头儿紧,但总不能空着手回家;我和我老婆各有一串侄子、外甥,压岁钱也不是个小数目。我想留在北京过年,但岳母身体不好,我老婆想回去探望,我不放心娘儿俩独自坐长途火车,就给她们买了硬卧,我自己买了张硬座票。
  车厢里乱糟糟的全是人,我憋着没上厕所。那一夜我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是不是错了,否则日子为什么这么苦?我快30岁了,却连卧铺票都买不起,如果喜欢的事情不能带来收益,那是否说明我不适合干这行?原来的发行工作我是真不想干了,开茶叶店本钱不够,让我从服务员、售货员做起,我又放不下身段。茶这个行业涉及的工种很多,我却一时之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回家后我爸的脸色不太好看,以前回家我总给他买条好烟,再塞个红包给他,这次就给了他一盒茶叶,也不是什么好茶,难怪他不高兴。你说父母爱孩子完全不求回报吗?我觉得不尽然,他们有他们的虚荣心,老头儿老太太们在一起,不就爱攀比谁的子女混得好吗?我这是让他丢脸了。
  我老婆在她一干兄弟姐妹中过得最拮据,岳母训了我半天,希望我找个稳定的工作,有了经济基础再去实现理想。但训完我后,又说她身体不好,缺人照顾,想让女儿和外孙女回娘家住。我心里满是感激,知道她这是找借口帮我养老婆孩子呢。


  我独自回北京之后,没有了收入来源,当时你们咖啡馆找我开茶课,我就答应了。你们是真抠门,就给那么点儿讲课费,但也打开了我的思路—我可以通过举办茶会、开培训班来赚钱。我以前常参加别人的茶会,就没想到自己也可以成为组织者。
  我联系了开茶馆和茶叶店的朋友,让茶馆提供场地,让茶叶店赞助样品,又在一些社交网站上发布活动帖子,赚了钱就和茶馆一起分。最初来的人很少,有一次甚至只来了一个人,我就对着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茶文化知识。那人后来成了我忠实的茶友,经常拉朋友和同事来听课。她说她挺被我感动的,即使只有她一个听众,我也讲得特别认真。
  那年夏天我老婆回到了北京。她在娘家过得并不好,兄弟姐妹的闲言碎语没少听,她心里不舒服,就把女儿留在老家,自己跑回来了。
  我们开始频繁地吵架,我怪她不上班、不理财,她怪我自私自利、不顾家人。
  第二天晚上,我写了封信给她,放在枕头上。我谈了我的理想,谈了我对她和女儿的歉意,我说我坚信眼前的一切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全家会过上好日子的。等我回家的时候,我看到我的书桌上有一堆碎纸,她把我的信撕碎了。
  我的心都凉了,一刹那悲伤涌上心头,我甚至怀疑心中那个“不可抗拒的召唤”是一种错觉。
  转机是突然到来的。有一家普洱茶公司注意到我,他们领导来听了几次课之后,请我去做“内容经理”,定期开茶会宣传他们的普洱茶,每个月给我8000元工资,还给交社保。我老婆高兴极了,我第一次发工资,我老婆立刻買票回乡下把女儿接回来,总算是扬眉吐气一回。   在这家公司工作期间,我对普洱茶有了系统的认识。我从公司在云南的茶叶基地进了不少优质茶饼,再转手卖给我的学员们,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但我这人可能不适合给人打工,以前和部门经理合不来,现在感觉大老板不太喜欢我。我把工作上的烦心事跟老婆说,她担心我一不高兴又辞职,打破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总劝我凑合着干,说女儿上小学了,开销也挺大的。但我还是想自己干。
  那段时间我天天算账,算我在银行的存款,算手头的学员资源,算每个月卖普洱茶赚的钱,算店面房租……心里惴惴不安,如果自己开店,8000元固定工资没了,还要支付房租,生活多了很多不确定性,如果赔了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上,到时我年纪更大,工作更不好找,你说还会有哪家茶叶公司会为我增设“内容经理”这种奇怪的职位?
  我一直也下不了决心,直到有个朋友想把他的茶叶店以5万元的价格转让出去,我心里开始盘算起来。当年进入茶行业,是因为心中不可抗拒的召唤,此时我好像又听到召唤了。


  我又一次先斬后奏地辞了职,事后向老婆坦白时,我说我的钱可以支撑这家店一年半,只要在一年半内培养起固定的客源,我们肯定比以前赚得更多。她问我:“一年半还做不起来,怎么办?”我说:“那我们就回湖南去,老家的生活成本低,再不行回乡下种地。”她这次没有骂我,她应该早就有心理准备吧?
  等我创业了才理解你当年为什么那么抠门。打开店门,钱还没见着,成本先出去一大拨儿,每次交房租的时候我都感觉跟剜肉一样疼。日子过得跟坐过山车似的,生意好就打心眼儿里高兴,生意不好晚上都睡不着。老家不可能有这么多热爱茶的人,我不想回去,更不想去种地。
  不知不觉,开店至今已经3年了,每年来学茶艺的学员少说也有100多位,来参加茶会的朋友那就更多了。别的茶叶店老板和顾客之间建立的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我通过组织茶艺培训、开茶会这样的形式和学员之间建立的是情感联系,即使我的茶叶、茶具稍微贵一点儿,他们也愿意买,因为他们相信我这种对茶有执念的人不会卖假货。
  我没有请员工,我老婆一直在店里帮忙,从前她很排斥这个行业,现在她也懂得品茶了。没有客人的时候,我们俩泡一壶好茶,聊聊女儿,聊聊那些最苦的岁月,聊聊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陪伴在对方身边,真好。我常常觉得我俩本来是两种植物,后来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就长在一起了,再也割不开、砍不断了。我曾怪她不理解我,但换个角度想想,在我最穷、最难的时候,她没有离开我,而是选择了和我一起面对生活,她是个好女人。
  当初,我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茶文化的专家,选择这一行,只是因为听从了心中那不可抗拒的召唤。能坚持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是一种幸福。
其他文献
2019年3月,为了赚钱养活自己,我找了一个做书店店员的兼职,现在看来算是“被骗”。  招聘广告上写的工作内容是:书店管理员,看管小孩,维护秩序,防止吵闹。我心想,这还不简单,不就是让小孩安静,有什么难的。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刚起步、悄悄营业的晚托班,就在一家小学附近的小区里。每天需要负责10来个孩子的课后作业和晚饭,有时还要进行课外辅导。  我抱着打工赚钱的心态开始了这份兼职,发现现在的孩子
期刊
一  我的理发师是个韩国人,英语不大好,但手艺好、价格便宜。  第一次去时,一进理发店,里面坐了好几个韩国大妈一起叽叽喳喳,我立刻觉得来对了地方—作为一个在韩国超市买了10多年菜的人,在我心目中,韩国大妈应该是最会过日子的一群人了,常年化着最精致的妆,抢着最划算的菜。  所以,韩国大妈看中的理发师,肯定不会差。  坐下之后,我掏出手机,指着里面的图片:“这样的。”理发师对着照片认真看了看,又看了看
期刊
一  几个月前,德国“室友”的父母整理旧物的时候清理出一本不知哪个年代的中国菜谱。书里象征性地讲了几个地区的家常菜,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很强。  不久前我取消了回国的机票。那时候颇为难过,盼了好几个月的胡吃海喝的愿望一下子落了空,回家遥遥无期。有一天晚上和“室友”一起看烹饪视频,看完一道又一道,不禁悲伤起来。“室友”不忍看我太低落,把那本落了灰的菜谱拿过来,说想吃哪个菜尽管点,他明天给我做。  我随
期刊
《秋园》的作者杨本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之前从来没有写作经验的她,却在60岁的某一天突然萌生了要把母亲的一生写下来的念头。于是,在自家不足4平方米的厨房里,用两只高低不同的凳子当桌椅,在洗菜炖肉的间隙,杨本芬断断续续写了20年。杨本芬写母亲梁秋园的故事,写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她说:“书写的
期刊
吃穿用度、理发修容、精神滋养……這些我们生活中的必要元素,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周边的小店。它们构成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承载了我们的很多故事和情感。  这其中,有旅美作者赵奋斗常去的理发店、铁板烧店、韩国夫妇开的干洗店,还有难吃到不想再吃第二次的三明治店。店中人与她的交流,是她日常生活图谱的一部分,回想那些人、那些店,尤显珍贵。  有Lyndon的木雕屋。一位并不成功的雕塑家,做着自己
期刊
一  彼时,我正在阿绿的注视下与一碗黑得不能再黑的凉茶做斗争。看着她那坚定且不容置疑的表情,我心一横,双眼一闭,一碗凉茶就此下肚。整个口腔被又苦又涩的浓郁药味儿包围的感觉真的不太好,我有些怀念家乡外婆煮的甜甜的栀子花糖水了。  每次脸上多了几个痘痘,或是感冒发烧,阿绿都会带我来这里喝凉茶。和所有的广州本地人一样,凉茶在她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哎,都来广州三年多了,喝个凉茶还是这么不情愿。”
期刊
提起人类文化遗产,第一时间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不是失落在时间长河中的城墙、深埋于地下的青铜器,就是传承百年的独门手艺—总之绝不会与“工业”沾边。“工业”二字,似乎总是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铁锈味,带着钢铁和汽油的冰冷触感。我们在机床轰鸣的声音里,被裹挟着向未来奔去。  我们的城市已然建立在工业之上,我们的生活已然建立在工业之上—不再用石头堆砌城墙、不再把黄金玉器埋进墓地里的现代人,留给未来的遗产又是什么
期刊
一  与亦莹成为同桌时,我刚经历了两次沉重的人生打击。  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竟然离职了。她给我的第一篇作文打了满分,在我的每一篇周记后写下长长的评语,夸赞我颇有创作天分。我虽整体成绩不优,却因这份认可,始终开朗自信。  也许她会诧异为何唯独我没有出现在送别她的队伍里。那天风有点儿凉,我高坐在操场栏杆上,吸着鼻涕打着牙颤,远望她被簇拥着离去。  另一个打击来自我的死党阿希。我带她去看校内散文比赛获奖
期刊
一  住在美国中西部那个叫Sycamore的小镇时,大多数时间我是孤单的。  那是一个满是玉米地的小镇。秋天玉米成熟的时候,玉米火红而有些焦灼的穗子就在微风中摇摇晃晃,直到与农场里轰隆作响的收割机交织在一起,那摇晃着穗子的玉米秆才波澜壮阔地倒在一望无垠的土地上。  于是,小镇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玉米节。小镇的居民携家带口,簇拥着这黄灿灿、香喷喷的日子。  那天,老式的蒸汽机烹煮着成千上万根玉米,流水线
期刊
昨天收到一个采访提纲,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疫情影响下,你对自由职业者有什么建议?  其实疫情对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并非天翻地覆,只是出门次数更少了。我每天仍旧是早起吃早饭,去花园看看,坐在书房看书、发呆、写一些自己怎么都不满意的内容,很沮丧。  本来有一些计划,比如等春天重新设计一下花园,可那时工人们不上班,新买的家具也不发货,只好在家种一些小植物。我们全家都爱上了在花园里劳作。我妈穿着雨靴,上面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