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寺景,我由衷感叹:德操与行止不检点之人自古有之。然而,佛门广阔、涵容无限,史载悠长、就事论事。没因为李白诗酒狂放、严嵩百代骂名而因人废字。没忽略历史人物的多面性。无论是潇洒笔触还是浑厚墨迹,都留下了让后人客观评介古人德与艺的理由。
——行者悟语
冬夜,风雪突袭独乐寺,其实无碍拜谒。正因如此,古刹银装素裹,琼楼玉宇,更显清丽。破晓,当拜寺人的踏雪声由渔阳古街由远而近;当朦胧殿阁间缕缕香烟开始缭绕,这座保持最初结构、色调,神态淡定、静如止水,气韵超脱的寺院轮廓渐次清晰。千年至今,或纷繁或冷落的是山门外的街市,恒久不变的是古松的苍劲和彩塑的庄严。
我见过很多名刹,其建筑风格、历史背景连同所表现的教派各有不同。然而,古往今来,水火未能使其梁架毁损、地震未能使其主体倾斜、刀兵未能使其殿阁残缺、风雨未能使其碑刻漫漶……时至今日,始建年代以及名称解释依然被专家学者争辩不已的千年名刹,或许惟有天津蓟县的独乐寺。
未进山门,古寺缘起连同寺名之谜便从导游口中屡屡说起。建筑专家梁思成认为:“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固持己见:“此寺建于唐天宝十一年(752)”,考古专家韩嘉谷分析:“独乐寺始建于隋文帝时期”。至于寺名的初始创意,在史料中更是莫衷一是,一说殿阁中观音塑像的支架,材料是一棵大杜梨树,取其谐音为寺名。这种解释总让人觉得有点儿牵强;一说安禄山在此起兵誓师,声称自己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将寺名改为独乐寺。此依据与白居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诗句相关。史学家评议,白居易此句有误,因为,当年安禄山起兵之地在范阳而非渔阳。另有一说,似乎与事实较为贴近:“佛家独以普渡众生为乐,故为宝刹取名为独乐寺。”
那天清晨,风雪弥漫,早早赶到独乐寺的我。自然感受不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明灿。这倒不打紧。天地苍茫、红梅傲立之时探访古城名刹,既有神情气爽、耳目一新之感,也能体味到“风雪少人迹,古刹松戴银”的静穆感。我未进古刹,先在山门前久久徘徊。
通常所见,千年名刹的题匾人或是当朝天子、辅政大臣,或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而悬于独乐寺山门上方的匾额,竟为明代奸相严嵩所题,令我疑惑不解,总感到残害忠良、聚财敛物、心存歹毒、误国害民的人本应离佛家净土很远。直到积雪渐渐盖住脚面,直到席卷而来的雪花让我须眉皆白,我方才有所醒悟:专国政长达20年之久,势如山、财如海的严相,有时也会作出虔诚向善的样子,想通过题写名刹匾额求平安或长生,其实也是一种贪求之举!这种贪求丝毫不能培育善果,丝毫不能改变其身败名裂命运!仰叹佛门广阔、胸怀博大,没有因严嵩终落百代骂名而因人废字。感叹有才但缺德的人物自古有之,历史老人没有忽略人的多面性。像严嵩,德行虽不堪入目,却留下几笔结构严谨、遒劲挺拔的墨迹,留下了让后人客观评介古人德与艺的理由。
过山门,便见到巍峨耸立的观音阁。仰视高出山门一倍多的殿阁,除了欣赏李白题写的匾额以及彩塑佛像、壁画艺术之外,在我心中萦绕最多的是宝阁抵御天灾人祸的历史。不难想象,通体木构架属的殿阁,千余年来,主体结构除了承受风霜雪雨、蝙蝠粪便的侵蚀,还经历过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多达37次,竟然仍能保持原貌,是何等难能可贵!《蓟州志》字里行间中,一幕幕动人心魄的震灾被古人描述的十分真切:“清康熙十八年(1679)地大震,有声遍于空中,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当时,正值不惑之年的文学名流王士祯目睹了此情此景,在他的《易居录》中描述时笔锋微颤,激动不已:“乙未地震,官廨民舍无一存,独阁不圮。”1976年,距观音阁数百里的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蓟县内外的建筑成为一片废墟,而独乐寺的观音阁、尽管晃动剧烈,但风貌依旧……
寺院一位年长的管理者谈及此,表情极为丰富,说当时听到观音阁梁架斗拱嘎嘎作响,阁顶部的摆幅达二米之多,直到震后才恢复原状。此次地震,独乐寺院墙倒塌,而观音阁构架竟未见丝毫歪斜!
针对强抗震现象,已故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曾有8种解释,最后一项解释似乎接近现实:“榫与卯结合既严实又紧而不固。”我细细端详、思量这不同寻常的古建筑,那勾连吻合看似严丝合缝的榫与卯,遭遇巨大震动时,适时呈现弹性状态,生发出许多活动自如的“活节点”,把强烈的震撼一一化解,实现“动而不损,摇而不坠”的自保状态。而今,这座与强震“互动”岿然独存的观音阁,已被列为全国抗震性能最好的建筑之一。
我在感佩古人智慧的同时,思绪万千,从奇特的建筑想到做人、做事……
漫游古寺间,我看到当地进香人神态凝重,礼拜规范。与之攀谈方知,独乐寺在他们心中是无上圣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座古寺除了历经数10次大地震,还历经无数次天灾,饱受过多次人祸的侵袭,可谓久经风雨。明清之交,蓟城惨遭清兵“三屠”,当地乡民自发地集中于名刹之内,拼死护寺,致使“故城虽遭屠,而寺无恙。”寺护人、人保寺的历史,让世世代代蓟县人倍加珍爱古寺的一砖一木。 让国人刻骨铭心的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数千人闯进独乐寺,掠取殿阁中的陈设。侵华日军、军阀孙殿英部,也先后入寺,将寺内文物洗劫一空……
走出寺门,风雪远去,乘车回望,慨叹连连。历经无数次劫难的古刹,旧貌依然,表情依然,风采依然,人气依然。我认定,那“独乐”之中,有许许多多值得人们去反思的地方。
——行者悟语
冬夜,风雪突袭独乐寺,其实无碍拜谒。正因如此,古刹银装素裹,琼楼玉宇,更显清丽。破晓,当拜寺人的踏雪声由渔阳古街由远而近;当朦胧殿阁间缕缕香烟开始缭绕,这座保持最初结构、色调,神态淡定、静如止水,气韵超脱的寺院轮廓渐次清晰。千年至今,或纷繁或冷落的是山门外的街市,恒久不变的是古松的苍劲和彩塑的庄严。
我见过很多名刹,其建筑风格、历史背景连同所表现的教派各有不同。然而,古往今来,水火未能使其梁架毁损、地震未能使其主体倾斜、刀兵未能使其殿阁残缺、风雨未能使其碑刻漫漶……时至今日,始建年代以及名称解释依然被专家学者争辩不已的千年名刹,或许惟有天津蓟县的独乐寺。
未进山门,古寺缘起连同寺名之谜便从导游口中屡屡说起。建筑专家梁思成认为:“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固持己见:“此寺建于唐天宝十一年(752)”,考古专家韩嘉谷分析:“独乐寺始建于隋文帝时期”。至于寺名的初始创意,在史料中更是莫衷一是,一说殿阁中观音塑像的支架,材料是一棵大杜梨树,取其谐音为寺名。这种解释总让人觉得有点儿牵强;一说安禄山在此起兵誓师,声称自己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将寺名改为独乐寺。此依据与白居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诗句相关。史学家评议,白居易此句有误,因为,当年安禄山起兵之地在范阳而非渔阳。另有一说,似乎与事实较为贴近:“佛家独以普渡众生为乐,故为宝刹取名为独乐寺。”
那天清晨,风雪弥漫,早早赶到独乐寺的我。自然感受不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明灿。这倒不打紧。天地苍茫、红梅傲立之时探访古城名刹,既有神情气爽、耳目一新之感,也能体味到“风雪少人迹,古刹松戴银”的静穆感。我未进古刹,先在山门前久久徘徊。
通常所见,千年名刹的题匾人或是当朝天子、辅政大臣,或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而悬于独乐寺山门上方的匾额,竟为明代奸相严嵩所题,令我疑惑不解,总感到残害忠良、聚财敛物、心存歹毒、误国害民的人本应离佛家净土很远。直到积雪渐渐盖住脚面,直到席卷而来的雪花让我须眉皆白,我方才有所醒悟:专国政长达20年之久,势如山、财如海的严相,有时也会作出虔诚向善的样子,想通过题写名刹匾额求平安或长生,其实也是一种贪求之举!这种贪求丝毫不能培育善果,丝毫不能改变其身败名裂命运!仰叹佛门广阔、胸怀博大,没有因严嵩终落百代骂名而因人废字。感叹有才但缺德的人物自古有之,历史老人没有忽略人的多面性。像严嵩,德行虽不堪入目,却留下几笔结构严谨、遒劲挺拔的墨迹,留下了让后人客观评介古人德与艺的理由。
过山门,便见到巍峨耸立的观音阁。仰视高出山门一倍多的殿阁,除了欣赏李白题写的匾额以及彩塑佛像、壁画艺术之外,在我心中萦绕最多的是宝阁抵御天灾人祸的历史。不难想象,通体木构架属的殿阁,千余年来,主体结构除了承受风霜雪雨、蝙蝠粪便的侵蚀,还经历过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多达37次,竟然仍能保持原貌,是何等难能可贵!《蓟州志》字里行间中,一幕幕动人心魄的震灾被古人描述的十分真切:“清康熙十八年(1679)地大震,有声遍于空中,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当时,正值不惑之年的文学名流王士祯目睹了此情此景,在他的《易居录》中描述时笔锋微颤,激动不已:“乙未地震,官廨民舍无一存,独阁不圮。”1976年,距观音阁数百里的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蓟县内外的建筑成为一片废墟,而独乐寺的观音阁、尽管晃动剧烈,但风貌依旧……
寺院一位年长的管理者谈及此,表情极为丰富,说当时听到观音阁梁架斗拱嘎嘎作响,阁顶部的摆幅达二米之多,直到震后才恢复原状。此次地震,独乐寺院墙倒塌,而观音阁构架竟未见丝毫歪斜!
针对强抗震现象,已故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曾有8种解释,最后一项解释似乎接近现实:“榫与卯结合既严实又紧而不固。”我细细端详、思量这不同寻常的古建筑,那勾连吻合看似严丝合缝的榫与卯,遭遇巨大震动时,适时呈现弹性状态,生发出许多活动自如的“活节点”,把强烈的震撼一一化解,实现“动而不损,摇而不坠”的自保状态。而今,这座与强震“互动”岿然独存的观音阁,已被列为全国抗震性能最好的建筑之一。
我在感佩古人智慧的同时,思绪万千,从奇特的建筑想到做人、做事……
漫游古寺间,我看到当地进香人神态凝重,礼拜规范。与之攀谈方知,独乐寺在他们心中是无上圣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座古寺除了历经数10次大地震,还历经无数次天灾,饱受过多次人祸的侵袭,可谓久经风雨。明清之交,蓟城惨遭清兵“三屠”,当地乡民自发地集中于名刹之内,拼死护寺,致使“故城虽遭屠,而寺无恙。”寺护人、人保寺的历史,让世世代代蓟县人倍加珍爱古寺的一砖一木。 让国人刻骨铭心的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数千人闯进独乐寺,掠取殿阁中的陈设。侵华日军、军阀孙殿英部,也先后入寺,将寺内文物洗劫一空……
走出寺门,风雪远去,乘车回望,慨叹连连。历经无数次劫难的古刹,旧貌依然,表情依然,风采依然,人气依然。我认定,那“独乐”之中,有许许多多值得人们去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