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积极生成语文课程资源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3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资源生成的过程,是语文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首先,语文教师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特点;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了解本班学生思想、情感、学习、生活情况,仔细观察,细心琢磨;再次,语文教师要大量阅读,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留心师生周边的生活,认真积累;最后,语文教师将教材特点、学生情况、资料信息(含生活情景)三位一体,有机整合,生成有血有肉的语文课程资源。
  笔者在生成语文课程资源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我在进行《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介绍对联的常识,二是对联的鉴赏,三是对联的作法。对联的常识和鉴赏方法和作法都较为简单,只要老师稍作指导,学生能看懂。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述,并不能突出“奇妙的对联”中的“奇妙”,而且教材中所列举的几副对联,不奇也不妙。鉴于以上认识,我认真琢磨起来,要上好《奇妙的对联》,就得在“奇妙”二字上下工夫,以妙联激发学生兴趣,用身边(生活)中的对联,吸引学生眼球。本组的曾老师为我提供了极富生活情趣的三副对联。我把它们作为课堂的引子。这三副对联是:
  ①“马踏木桥脚擂鼓,鸡啄铜盆嘴打锣。”
  ②“山羊上山山撞山羊嘴——咩,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唿。”
  ③“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葛(角)亮;池中挖藕,节节太白,李(理)长(庚)。”
  三副对联属绝对,很有生活情趣,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初步掌握对联的对仗和平仄方面的知识。紧扣教材,学生喜欢,又极富生活气息,实乃常用常新的课程资源。
  县教科所的皮老师又给我支招,把周边生活(地域文化)引进教材,引进课堂。他为我提供了他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两个耿直的来凤人》,我摘取相关的两段文字:
  近日与朋友访竹云寺旧址(位于翰林山庄南1公里半山腰)。1965年破四旧,兴“三线建设”,拆竹云寺的砖石瓦木建青山厂,竹云寺因之不存。星移斗转40年,有好事者出面集资,将原庙前被推倒的小塔(塔名“惜字所”)重新扶正,还搭建一棚屋,供奉几尊菩萨。笔者一行稍凭吊后下山。道旁有一墓,村民指曰和尚坟。坟前正中石碑已失,疑墓已被盗。墓顶三字“涅槃城”,右联“松风传道趣”,左联“竹月照禅心”。村民说僧善印葬在“涅槃城”下不远处,墓已在文革中被掘。
  ……
  抗战时期梁漱溟等人在来凤驿创办私立勉仁中学,勉仁中学教师邓子琴题一对联“三表直通老关口,一桥横跨小璧江”。联中的“一桥”即指梁桥,“三表”指来凤驿往重庆方向大路上的三道牌坊。其中一道牌坊位于来凤驿场口,即为表彰周继盛建桥之功而立,此牌坊同竹云寺一样毁于大破“四旧”的1965年。
  文中涉及两副对联,即“松风传道趣,竹月照禅心。”“三表直通老关口,一桥横跨小璧江。”通过学习这两副对联,一方面可以了解对联的常识,可以学习“两个耿直的来凤人”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美好品德;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来凤的地域文化(来凤凉桥的来历,何氏百岁牌坊),了解母校(来凤中学)的创建历史。我花了半天时间,将来凤凉桥、何氏百岁牌坊、墓联拍成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课堂上,学生有图片可欣赏,有文章可阅读,图文并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两副对联配上两张幻灯片,配上一篇文章——《两个耿直的来凤人》,即生成一种可供语文教师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它(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由教材《奇妙的对联》生发出来,印证了教材文本,使教材文本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它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情特点,学生对干瘪的知识不感兴趣,对图片,对周边生活,对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感兴趣,学生愿意置身其中,鲜活的学生元素融入其中;它以现实的报刊文章、亲眼能见的实物为载体,撞击学生的视线,碰撞学生的心灵。三位一体,相互交融,发挥出奇异的教学效能。
  积极生成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突破口,也是一条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出路。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以记叙文写作为主,尽管经常练习写记叙文,但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只是用语言平铺直叙,如同流水账,不生动不形象不具体,读来平淡无味。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抓住个性特征去描写  养成集中注意力细心观察习惯的重要性。如在授课过程中分析人物描写时,我要求学生即兴描写“擦黑板”这样一个片段。结果写出来的整体不太理想,究其原因:虽然擦黑板大家天天可
期刊
再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被他归心似箭的情绪深深感染。他要回到哪里去?  他要回到山里自己的小屋去。那里小孩绕膝,相互追逐、嬉戏,孩童的笑声,似山间的溪水,那么清澈、纯洁;他要回到山间的屋中,园中小径长满荒草,几棵松树傲然挺立,菊花遍地怒放,香气四溢;他斜倚南窗,斟满美酒,脸颊红润,目光迷离,虽身居斗室,却坐收美景,心拥自然,心旷神怡;他常常拄着拐杖,到林中散步,时而翘望蓝天白云,时而遥望青山白雾
期刊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大家已经讨论得非常多了,而我们从中也确实学到了不少好的方法。但我想,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于是,我决定另辟蹊径,从课前5分钟活动中去寻找亮点,发现学生的才能,从而来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
期刊
语文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从作者的故事导入的,也有由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的。如果要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借助上节课的内容来导入。  借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有两大好处。一是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是照顾了学生的听课思路,能让学生迅速抓住新课的主旨。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所收录的17个教学实录中,有两篇课文的导入很有特色。  一是《孔乙己》。书中收录的这是课堂教
期刊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朴实的文章?通常的看法是思想感情上要求真实自然,不虚假做作;内容上要求充实,形象丰满;语言上要求朴素凝练,不华丽不浮夸。这些都对,但仅此而已吗?我认为其实朴实并不朴,它有着很高的要求。  一、从感情上来说,朴实是激情后的沉静  感情往往是作文的生命,好作文就是一段富有生命激情的充满痛苦和欢娱的心灵体验。朴素的感情不等于平淡的感情。平庸之文要么是没有激昂起伏动人心弦的感情,读者感
期刊
文体是千百年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章样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每一种文体都有独特的要求;而文体意识就是指文体分类及各种文体特点的心理把握程度。文体意识强,才能够根据各种写作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体”,并在写作中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没有文体意识而写出佳作是不能想象的。只有开展相应的作文文体训练,才能指导学生把感受体验心得熔铸成各式文章精品。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文体训练呢?   第一,
期刊
作文的立意至关重要,而记叙文的立意更是重中之重。  立意是解决“文章怎样写”的问题。立意要点主要有四小步:(1)确立你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2)这一主题是否在你审题范围之内。(3)这一主题所能选取的事例你是否熟悉。(4)这一主题别人会用否?别人会用,我是否比他们更胜一筹。  立意时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方向要正确。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的主张,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学”上,这一主张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语文教学空间拓宽了,语文课也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的语文课,课堂上学生自然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也就成了他们学习的舞台,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会像深播沃土的种子,生根、发芽,历经一节节语文课的锻炼,成长一颗颗参天大树。那么语文课应该如何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呢?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是针对教材和课堂
期刊
课堂上,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再精美、再生动逼真,也代替不了学生对文本的精读和品味,毕竟,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有些文本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精读品味,从而感受其中的熏陶和启迪。   一、比较替换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比较对照才能见出优劣,精读文本也需要通过比较才能深入认识文字背后的内涵。例如:在讲小说《荷花淀》时,水生嫂有这么一句话:“怎么了,你?”如果把它换成“你今天怎么了?”或“今天
期刊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一直认为能独立处理教材,教出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教师走向教学成熟的标志。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要有意识的广泛占有教学资料,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海,就看得更远、更全面。下面根据自己的一点做法,谈谈自己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海”的,以期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   一、看宏观之海——积累名教案   一份好教案,应是角度小巧独特,教法新颖别致。各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