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书(组章)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zy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逝的钟摆
  谁/又能隐身到足以/看见你们?——保罗·策兰
  一本翻不完的书。一页页,反复折叠、展开,像一个个失宠的隐喻,被诗人撇下又拾起。一个漏掉的证据,多年后得到证实。直到时间退到一颗钉子上;直到掌纹里渗出它的锈迹与血渍。
  一种平衡。一种力度。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时间的痕迹没有谁可以擦洗得干干净净。在低处徘徊、积聚,惯性的高度,从释放里抵达。所谓破坏,就是让骨子里的胆怯变得傲慢,让天空的阴影碎在地上。
  火焰是燃烧的血液。我交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躯体。一堆烟灰。蛰伏的时间,像一把斧头劈下来。被复制的咳嗽。无法停止的喘息。疾病迫使骨骼里的钙质流失。遗留于平原的秉性,就像指间的风声,怀里的深渊。
  大海的涛声熄灭在贝壳的听觉里。消失的形状和时间一起扼守。尘埃折断光线。落日葬送悬崖。废墟掩埋的墙。无形被有形洞悉,远方被道路隐匿,黑暗被黑暗磨出锋刃。风把天空推开,生与死不停地交换信物。
  手提湖水的人,那只鱼鹰蹲在谁的船舷,那些水波会否把远方遗弃。一根竹篙是我们的前世今生。天门。九真。杨西咀。消逝的钟摆,无法带走这些挂件。我遵嘱转交给你的,是一把溺水的钥匙。
  栅栏敞开。那道光滑的斜坡,无疑将冬天加速。黑暗中的早晨,被你踩醒又还给黑暗。一只鹰在一次次起落里平静下来,它把影子依然留在天空。一棵小草,在反复的荣枯中获得尊严。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时间与耐心。
  一朵浪花,会把水咬伤;一颗消失的水珠,仍与大海相互印证。留下一生的脚印,也带不走一粒尘土。只有风留下了审美的尺度。时间的秩序里,冬天总能找到一只火炉取暖。雪地是被迫交出的一个答案。
  遗忘与方向,被反复的切线击中。被动的手指,落入时间的陷阱。摸黑的钟摆,需要多少声音的累积,才能抽身。时间裸在原野,在等下一颗种子相遇。所有的庇护都不堪一击。我内心的经卷,已经藏好。
  散佚的卜辞。笔画里的刻痕仿佛先人遗下的暗疾。一个下午的黄金被我收储。贝壳的记忆与龟甲的密码,已被时间破解。现实,被一潭湖水一再模仿;摆渡的波纹又在晚风里失踪。用一个影子就可以把你交到彼岸。
  极尽天涯,镜子里找不到真相。进化、聚集再丧失,存在的意义被虚妄的价值沦陷。力度随生命一起完成。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握有自己的钟摆。来自内心的手臂释放的能量,可以推动时间和另一条河流。
  暗处的花朵
  秘密是暗处的花朵。
  到了暗处,你再无处可藏。就像你隐秘的内心,一下失去了天敌。卸下黑暗,你的体内仍被阴影盘踞。时光的深渊里,我们永远渺小如蚁。
  放弃热爱,也就没有悲伤;风中的落英,平静得没有丁点惊慌。漏掉圆满,我只取一个细节。一袭光亮,可以洗干净满天的星宿。
  把自己开在暗处,别以为都是肮脏和可耻。潜伏,我们需要耐心,需要一抷土和一点湿。没有翅膀,就把天空空在那里。
  没有必要与无知交换寂寞。砸痛心坎的不一定都是苦难和憎恨。孤独庞大得没有了重量,就可以容纳一个深渊。
  一棵草可以藏起所有的阳光;一滴水珠也可以滑落出一种殷红。秋天是火焰让出的一个高度。
  散去的经卷,又被时光一一装订。一个谦卑的灵魂,总在纯净的内心和孤单辩解。一个词语被迫消耗了一个午后的时间,结果还被记忆丧失。
  灵魂就是隐秘在你身体里的光芒和火焰,有时像画出来的一样黑暗和寒冷。
  洄游的鱼
  二月扬起的灰尘,被一面镜子擦去。平静的水面下,鱼儿梭子一样,占用了水里的空隙和流速。遥远和浩瀚,从二月提前起身。
  它们沿途打听自己的踪迹。它们要回去,回到五月的溪边。回到生命的起点。然后消失。
  在一条短暂的弧线上,一个链条获得长度与重心。“死亡将取走你的眼睛”把生命还给生命——那些溪流的温度,会孵出它们的光亮。
  棕熊醒来。它闻到了时间的气味,它们也在二月动身,带着幼熊,来到记忆中的瀑布和水洼,等洄游的鱼。
  逆流中,一尾鱼居然可以像鸟儿一样起飞,飞越瀑布。从太平洋起身,游到溪流的瀑布跟前,时间和距离,已让它们精疲力竭。它们纵身赴死。
  闪电跃出水面,身影迅速消失。悬崖和棕熊嘴里的鲜血,也没有降低溪流的速度。朔流而上,洄游的鱼没有回头。
  二月,生命的全部意义是在画一个圆。为这些赴死的鱼。为时间上的圆心,也为灰狐、鸟类,还有森林。
  就像你对我的注释,不在于它有多远。起点和终点叠在一起,这个陷阱,仿佛生已被死再次迷失。
  族谱里的祖宗
  一块砖头就可以砸出一个姓氏。
  祖宗们就躺在这本厚硬的族谱里,像一个没有领土的帝王。
  血管里弯曲着一个个妄想——把天空变成后人心里的一个伤疤;再让羽毛都从姓氏里长出飞翔的翅膀……
  史书里那些耀眼的名字我们都还给了书本。黄帝,挥公们看不出与我们的姓氏有什么关系。
  我只是在族谱里找到了一页薄纸——那里蜷曲着我和抚摸过我的亲人。
  像是书籍里硬塞进去的一个插页,已与前后失去联系,孤单地挤在那里。
  那些相干或不相干的名字,都围着一个共同的姓氏,一起在族谱里散步、进出,一起呼吸阳光和空气。好像都是老相识。
  我怀疑曾祖就是拾到了一个姓氏。他之前的家族史为什么没人记住?就像一棵大树被遮蔽了的一个枝桠,在含混不清地伸展、蔓延……
  族谱里的祖宗与我们仍然来历不明。
  家族病史
  其实,先人没有带走什么。而先人带来的一切你都无法拒绝,包括死亡和疾病。
  曾祖的死祖母一直耿耿于怀——后晌去剃头,说笑间身子一沉便咽了气。没有半点弃世的征兆。才48岁。
  父亲一直相信自己能活过祖父的。可最终没有。
  祖父那种打雷不下雨的干咳,闪电一样让我们触目惊心。祖父不吃药打针也不信鬼神,居然固执地活到了70岁。
  可怜的父亲,还来不及变老就心衰了。病榻前,我和父亲探讨过他的病因——根子肯定在先人那里。
  现在,我的头上长出了父亲一样的白发;我的血压在随祖父的咳嗽升高;我的心率或许就踩着曾祖的节拍……我们的身体成了先人的病历。
  一个家族病史,成了我们缅怀先人的理由。
  第一人称
  冬天,那么多人,用完了第一人称 ,被土盖上。
  在坟头下引,第一次送亲人上山,我看见父亲簇拥在一个盒子中心。一阵踉跄。被一蔸稻茬绊倒。我看见他弄丢了祖父的一截指骨。
  ——很快,那根草要子就扎在了我的腰上。
  可父亲剥夺了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权利。我、二弟、三弟——就是你二叔、三叔,白痴一样,被他一一安排、摆设。甚至,我们为母亲无法停止的泪水。
  最后一次,他踉跄、缓慢地,用第一人称,主持完上坟和除夕。那时我们隐隐感到自己要长大了。
  我们真正接过第一人称的时候,我被迫放弃了,仪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远离故土,无法凡事如父触手可及。
  十年后,我在冬天的某个时刻,用第一人称给您发了个信息,希望您能够收到——父亲!
  (儿子,当“我”独立于世的时候,我仍无法直起身子,我只能压低声音向你转述这些,希望你使用好“第一人称”。)
  两只乌鸦
  斜阳下。一只老乌鸦,在寂静中翻晒黑马甲。
  被你用旧了,我收拢翅膀已经归巢。火车总是晚点,我知道你羽翼稀松、脆弱。还无法带动你的旅途。
  反反复复的,天空走在路上。山的东边又西边,你仍无暇顾及——你是我遗落在天空的一根羽毛,一段注释。
  出发,还是回家。大雪被天空策反,寒冷有时会成为另一种抚摸。
  黄昏临近。我在瓦屋顶上,守着瓦片大小的天空,望着生活浮上来的缕缕炊烟,直到被夜色撞见。
其他文献
【北京野狐禅】  网眼看书坛(三十三)  中国书法馆与中国国家美术馆将在一起正式开建  网站:www.ddsfw.cn   帖主:值班编辑  发帖时间:2011年9月16日  当代书法网北京讯(记者 张晓龙 湫河人),2011年9月6日,记者在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尽快落实建立中国书法馆”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获悉,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把中国书法馆与中国国家美术馆合在一起立项建设。   当天
期刊
美丽的检查员  暴躁的阳光烘烤着大地,草儿佝偻着发蔫的身躯;一丝炽热的微风飞进工作间,拂理着她秀美鬓发下的细密汗滴。漏到检测件上的斑斑阳光,像一枚枚闪光的胸针,别在她青春的襟上。一双勤劳的手,用轻轻触摸零件的沙沙聲,和钳工一起将调试的模具叫醒。  精确地测量数据,她把众多的等待变成了速度,奔驰着融入模具品质提升的节奏;伴随着检测点辐射散开,青春便走进了车间,走进了调试现场,走进了整装待发的模具里。
期刊
董玮,号师鼎堂、钝庐。1974年生于河南郸城。2005年就读于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艺术中国》《尚艺书法》杂志副主编、“五号线”书法社团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艺术硕士。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获奖、入展,并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书法》、《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书法报》曾做专题介绍。出版有《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
期刊
赵薇《致青春》大火,也点燃了年轻人或者不再年轻的人怀旧的热情,感慨热议纷纷,仿佛所有人都已经变老。怀旧在某种程度上说,反映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所以连《人民日报》也出来撰文,批评青年暮气沉沉,精神早衰。但从另一方面说,集体怀旧产生的基础是集体记忆。那些集体记忆,是引起我们情感共鸣的无形纽带,是我们明白自己所以是谁的精神证据。对于我们在这个公司大集体里的人来说,这个纽带就是那个感触复杂意味深长让人欲说还
期刊
一  泊客。旅者。被你内心  瘫痪掉的旅程呢。起点和终点  漏掉多少咫尺与蜿蜒  一缕月光,将它夹进书册  然后被自己的影子折叠、涂改  天空静止在一棵树上  连一朵偷窥的云也没有飘过  只有升上来的时间  在把午后多余部分倒出。它把光线  从头顶一步步推倒、盘算  直至被晚风擦黑  这个中秋夜却什么也没看见  伸出去的手,碰到了自己  今晚的月亮  降低了它的弧度,围坐在油灯下  仿佛那些老邻居
期刊
偶尔与当今的80、90后们谈及现时社会的一些时髦趣事,勾起我对当年一些时尚旧事的回忆,摘记如下。  军装、军帽、军书包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人是全民的偶像,当年姑娘择偶的首选必是军人。爱屋及乌,军人的用品亦成了社会上的时髦品。满大街的流行色便是军装。绿色军装固然招人喜爱,那种洗得泛白色的军装更衬出青少年的俊美来。而军装毕竟有限,于是军帽亦成为人们的“抢手货”。一顶正宗的军帽戴在头上,顿时令人刮
期刊
想不到,多年以后,我居然见到了王仁元,在这个人流如注的省会城市。  在接到他的电话的那一瞬间,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酸菜汤,然后,慢慢才是他的名字。  王仁元约我在市中心的一家酒楼聚聚。我当然立即应下。我离开家乡县城多年了,老友的邀请,我没有理由拒绝。  王仁元显然是发福了,举止上也显得有些夸张。他见到我的兴奋,早已压过了我见到他的惊奇。  席间,我故意问他,要不,我们也点一盆酸菜汤?  他一阵大笑,
期刊
蛇年的春节日渐临近,转眼已是立春。立春之后,冬季冷厉的西北风,就将渐渐转化为和煦的东风。  我忽然想到一个词语“东风西渐”。这个词语的本意是古老的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渐渐传入西方,如风水、中医,五行学说等等,就被称为“东风西渐”。与之相对应的一个词语是“西风东渐”。其本意是19世纪末期,欧洲侵略者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价值观、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相区别称为西学,清末大量的西学影响着一代中国人
期刊
刚子坐在店里,目光伸到窗外,雨下得飘飘洒洒。吸引刚子目光的不是这场雨,而是不远处的那棵柳树。柳树下曾经有他美好的回忆。如今,孤零零的柳树像一个等待亲人回家的老者。雨似乎懂得刚子的心思,飘落中满含了伤感。  今天的柳树下还有一个年轻人,样子有些古怪。虽然拿了一把伞,却夹在了腋下,任凭雨水打湿他的衣衫。他每隔段时间擦一下脸上的雨水,然后便以一个固定的姿势伫立在那里。看他眉清目秀的不像是精神有问题的人。
期刊
那年分队分得砖渣不剩。  腰窝镇八队小青年刁满恒两口儿去串亲戚回来,队就只剩个名称,实质性的东西没了。队里所有财产已分完。  刁满恒吃着烟在街上转悠。分队,人不全就分吗?能漏掉一户吗?没地吃啥?队里弟兄四个的,要了台手扶拖拉机。弟兄三个的,要台195柴油机。弟兄俩的要头牛,弟兄一人的要头驴,一个七十多的老太婆要只羊哩。  谁胳膊粗谁是老大!若是弟兄五个要啥,队里又没汽车,要大队书记当儿子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