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部分的要求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以学生为主体,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现代研究也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和深入探究的过程,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气氛,让学生敢于发问
教育首先是一种师生关系。
踏上三尺讲台起初几年,我曾经多次对着镜子练习威严的表情,凌厉的眼神,曾经在脑海中回味课堂里镇住学生的最权威话语,设想下一回合如何截断学生的“异想天开”,因为要赶上教学进度,要完成教学目标,要彰显师道尊严……
十多年后的今天,即使心中有懊丧、有不满、有失望,我也尽量带上微笑走进教室,用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带给他们一个好心情;尽量用风趣幽默、亲切随和的话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自己;尽量不直接批评而是用鼓励引导的方法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在同学面前的形象;尽量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其他方面,在生活上、思想上多关爱他们,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我对此深信不疑,所以,我以“微笑”、“宽容”、“关爱”营造气氛,由此开始,引领学生进入敢于质疑发问的语文课堂。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宁鸿彬认为:文章要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去概括掌握。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可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必须在方法上引领学生。除了归纳一般性的提问“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之外,还要从细处提供给学生一些角度,例如:
1、引导学生从题目生疑
课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和作者思想情感流露的窗口,切口小,口子深,可以挖掘的很多。引导学生关注研究课题,往往可以收到一线串珠,纲举目张之效。比如学习《幽径悲剧》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标题:“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就会提出:怎样的悲剧?何时何地发生?凶手是谁?凶手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悲剧?作者通过这个悲剧想告诉我们什么?作为一个大师为什么会关注这样的悲剧?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也可以参与提问:这样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悲剧吗?这样的悲剧可以避免吗?理由是什么?……师生从不同角度提问,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每一个问题都在学生原本平静的心灵中漾起阵阵涟漪,有的学生的问题甚至会引来其他人的阵阵掌声,他自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别人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情绪,激起了阅读课文的兴趣,同时明确了阅读的目标,读书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看到课题便会主动地问个为什么,然后带着问题思考,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质量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2、引导学生从关键词生疑
词语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课文中尤其是诗歌和古文,有些关键词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的词语在文中反复出现,有的词语甚至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复出现,构成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引导学生发现并质疑这些关键词,便可深入领会文章的意旨,发现其最微妙最深沉最玄妙的东西。
如在给《醉翁亭记》作小结时,先让学生找出关键词“乐”,然后要求学生就这个字提问,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文中写了哪些乐?这些乐与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遭到贬谪还会有这么多乐?他真的很快乐吗?还有哪些作品中写到乐的?他的乐与陶渊明《桃花源记》、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乐内涵一样吗?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们的乐?他们写乐的方式一样吗?……思维的触角再次展开延伸,课堂因提问而有了深度、广度、温度,少了一份学习文言文的沉闷与枯燥。
3、引导学生从重点句中生疑
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作用,教学时可经常引导学生对重点句的含义、情感、作用、表达特色等生疑。笔者刚执教《鼎湖山听泉》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找出文章的重点句,许多学生都会找出“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就本句的“含义、情感、结构作用、表达特色”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问,学生提出了 :灵魂是何意?为什么说泉水是灵魂?这句话与文中哪些内容有联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灵魂可否用其他词语代替?效果如何?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全文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使得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在提升,阅读的效率有了提高。
4、引导学生从细节处生疑
俗话有曰:“细微之处见端倪。”说的就是很多事情都可以从细节中看出个究竟,找出个所以然。文章中的有些细节,学生阅读时往往一晃而过,没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自己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与学生共同研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来一个反向思维:你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理解了文章的重点难点要点,那么那些没有引起你关注的细节,比如一个虚词,一个标点,一处矛盾,一处“闲笔”,一个平凡的开头和结尾……它有没有作用呢?茅盾的评论《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就为我们提供了阅读关注细节的范例——小说中的那些闲笔,恰恰能够完美地表现人物的风貌,形象地表现主题。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将这种阅读方法运用于实践:上完《囚绿记》后,我要求学生寻找那些原本“不起眼”的被忽略的细节,以提问的方式来研究它们的作用。学生提出了:开头为什么要特意交代“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可否与第二节合并为“去年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为什么要花整整三节大约四百字来写“公寓”的环境?为什么最后不仅怀念“绿友”,还说 “怀念圆窗”?最后一句“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其中的“得”能去掉吗?真是想不到学生还能提出这么多的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陆蠡的心时刻与祖国的命运血肉相连,那颗向往光明与自由的心从未改变,那份相信中华民族永远不可征服的信念的依然执着。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的细节,于无疑处生疑,将质疑的目光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这样往往会有不同凡响的发现和创见。
质疑的角度和方法是永远求之不尽的,学生只要尝到了质疑的乐趣,用这种方法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他们一定会不断创新,不断收获,不断成长。
三.积极评价,让学生乐于提问
质疑法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质疑不等于你要推翻别人,通过质疑,我们常常最终是认同了别人。但这种认同已不是“盲从”,它已成为了经过我们思维的自己的东西。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乐于提问。而要让学生经常乐于提问,不断提高提问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积极评价。
我们应当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对任何一个哪怕是低级幼稚的问题也要表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学中还可开展提问比赛,看哪个小组或个人提的问题多且质量高,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提问记录本,由学生记录下每节课自己所提的问题与提问次数,小组长和课代表共同负责监督和考核,根据提问的次数和提问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计入该生平时成绩。对于课堂提问次数多、质量高的同学,给予特别奖励。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当我们坚持每节课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自主阅读,自由提问,坚持每节课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坚持每堂课都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坚持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坚持从一问开始做学问,就一定能够为语文教学打开又一扇财富之门。
沈娟,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一.营造气氛,让学生敢于发问
教育首先是一种师生关系。
踏上三尺讲台起初几年,我曾经多次对着镜子练习威严的表情,凌厉的眼神,曾经在脑海中回味课堂里镇住学生的最权威话语,设想下一回合如何截断学生的“异想天开”,因为要赶上教学进度,要完成教学目标,要彰显师道尊严……
十多年后的今天,即使心中有懊丧、有不满、有失望,我也尽量带上微笑走进教室,用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带给他们一个好心情;尽量用风趣幽默、亲切随和的话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自己;尽量不直接批评而是用鼓励引导的方法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在同学面前的形象;尽量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其他方面,在生活上、思想上多关爱他们,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我对此深信不疑,所以,我以“微笑”、“宽容”、“关爱”营造气氛,由此开始,引领学生进入敢于质疑发问的语文课堂。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宁鸿彬认为:文章要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去概括掌握。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可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必须在方法上引领学生。除了归纳一般性的提问“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之外,还要从细处提供给学生一些角度,例如:
1、引导学生从题目生疑
课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和作者思想情感流露的窗口,切口小,口子深,可以挖掘的很多。引导学生关注研究课题,往往可以收到一线串珠,纲举目张之效。比如学习《幽径悲剧》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标题:“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就会提出:怎样的悲剧?何时何地发生?凶手是谁?凶手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悲剧?作者通过这个悲剧想告诉我们什么?作为一个大师为什么会关注这样的悲剧?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也可以参与提问:这样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悲剧吗?这样的悲剧可以避免吗?理由是什么?……师生从不同角度提问,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每一个问题都在学生原本平静的心灵中漾起阵阵涟漪,有的学生的问题甚至会引来其他人的阵阵掌声,他自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别人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情绪,激起了阅读课文的兴趣,同时明确了阅读的目标,读书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看到课题便会主动地问个为什么,然后带着问题思考,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质量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2、引导学生从关键词生疑
词语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课文中尤其是诗歌和古文,有些关键词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的词语在文中反复出现,有的词语甚至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复出现,构成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引导学生发现并质疑这些关键词,便可深入领会文章的意旨,发现其最微妙最深沉最玄妙的东西。
如在给《醉翁亭记》作小结时,先让学生找出关键词“乐”,然后要求学生就这个字提问,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文中写了哪些乐?这些乐与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遭到贬谪还会有这么多乐?他真的很快乐吗?还有哪些作品中写到乐的?他的乐与陶渊明《桃花源记》、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乐内涵一样吗?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们的乐?他们写乐的方式一样吗?……思维的触角再次展开延伸,课堂因提问而有了深度、广度、温度,少了一份学习文言文的沉闷与枯燥。
3、引导学生从重点句中生疑
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作用,教学时可经常引导学生对重点句的含义、情感、作用、表达特色等生疑。笔者刚执教《鼎湖山听泉》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找出文章的重点句,许多学生都会找出“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就本句的“含义、情感、结构作用、表达特色”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问,学生提出了 :灵魂是何意?为什么说泉水是灵魂?这句话与文中哪些内容有联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灵魂可否用其他词语代替?效果如何?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全文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使得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在提升,阅读的效率有了提高。
4、引导学生从细节处生疑
俗话有曰:“细微之处见端倪。”说的就是很多事情都可以从细节中看出个究竟,找出个所以然。文章中的有些细节,学生阅读时往往一晃而过,没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自己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与学生共同研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来一个反向思维:你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理解了文章的重点难点要点,那么那些没有引起你关注的细节,比如一个虚词,一个标点,一处矛盾,一处“闲笔”,一个平凡的开头和结尾……它有没有作用呢?茅盾的评论《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就为我们提供了阅读关注细节的范例——小说中的那些闲笔,恰恰能够完美地表现人物的风貌,形象地表现主题。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将这种阅读方法运用于实践:上完《囚绿记》后,我要求学生寻找那些原本“不起眼”的被忽略的细节,以提问的方式来研究它们的作用。学生提出了:开头为什么要特意交代“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可否与第二节合并为“去年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为什么要花整整三节大约四百字来写“公寓”的环境?为什么最后不仅怀念“绿友”,还说 “怀念圆窗”?最后一句“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其中的“得”能去掉吗?真是想不到学生还能提出这么多的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陆蠡的心时刻与祖国的命运血肉相连,那颗向往光明与自由的心从未改变,那份相信中华民族永远不可征服的信念的依然执着。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的细节,于无疑处生疑,将质疑的目光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这样往往会有不同凡响的发现和创见。
质疑的角度和方法是永远求之不尽的,学生只要尝到了质疑的乐趣,用这种方法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他们一定会不断创新,不断收获,不断成长。
三.积极评价,让学生乐于提问
质疑法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质疑不等于你要推翻别人,通过质疑,我们常常最终是认同了别人。但这种认同已不是“盲从”,它已成为了经过我们思维的自己的东西。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乐于提问。而要让学生经常乐于提问,不断提高提问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积极评价。
我们应当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对任何一个哪怕是低级幼稚的问题也要表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学中还可开展提问比赛,看哪个小组或个人提的问题多且质量高,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提问记录本,由学生记录下每节课自己所提的问题与提问次数,小组长和课代表共同负责监督和考核,根据提问的次数和提问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计入该生平时成绩。对于课堂提问次数多、质量高的同学,给予特别奖励。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当我们坚持每节课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自主阅读,自由提问,坚持每节课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坚持每堂课都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坚持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坚持从一问开始做学问,就一定能够为语文教学打开又一扇财富之门。
沈娟,教师,现居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