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文史学家朱葆瑨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at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美籍山西人朱葆瑨,英文名Paochin Chu ,是国际知名的文史学家,研究中国史的权威。
  1928年8月5日,朱葆瑨出生于山西太原。其父朱增荫系山西法政专科学校毕业生,精通蒙文,时任职于平津卫戍司令部交际处。朱葆瑨在1岁时曾随父母赴北京居住。阎锡山、冯玉祥“倒蒋”失败后,朱葆瑨举家返回太原,其父服务于山西高等法院。6岁时,朱葆瑨就读于太原国民师范附属小学。“七七事变”前,其父调任屯留县审判官,朱葆瑨随父母前往屯留县生活。
  由于战乱,朱葆瑨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二战难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大举进犯晋东南,朱葆瑨一家避难于晋南稷山县小阳村,他只好在当地就读于设在古庙之中的私塾。随后,其父就职稷山县审判官,驻吕梁山区清水峪乡的马家沟,朱葆瑨又随家人居于距马家沟5里外的马跑泉。山区教育本来就比较落后,加上日伪军又经常搜山,他和家人终日颠沛流离,惶恐不安,根本谈不上读书学习。
  于是,经父母安排,朱葆瑨与二姐朱宜祥于1939年赴陕西宜川乡下,加入“民族革命大学儿童团”。该团学员多为二战区失学难童,采取军事化管理,边学习边军训,实行公费。这段经历,给他一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对于自己的身份,他自称为“陕北难童”。
  1942年,朱葆瑨从“民族革命大学儿童团”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由赵宗复任校长的山西进山中学。当时正值抗战,条件艰苦,学校驻晋西隰县城外2里地的天宁寺,全部公费,亦是实行军事化管理。
  3年后,日本投降,朱葆瑨随学校迁回太原,继续学习。太原的一切,给他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以至于在多年以后,他仍能说满口的太原话,对于太原的风物、习俗能够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孜孜学子
  1948年6月,朱葆瑨中学毕业,由亲戚资助赴北京报考大学,被私立辅仁大学录取。但他因经济窘迫,无法上私立大学,遂南下就读联勤兵工学校应用化学系。1948年冬,随学校迁至台湾花莲港。1950年,他从该校退学,考入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因入学成绩在前10名,曾获书卷奖金。在台大学习期间,他生活依然艰苦,白天念书,夜间教补习班以解决学习费用,1954年完成台大学业。
  1957年8月,求学心切、渴望发展的朱葆瑨参加台湾“教育部”主办的自费留学考试,获得赴美留学机会。他变卖一切,并向同学借款凑足旅费,远赴美国。
  到纽约以后,朱葆瑨到处打工,攒下一点学费,便赴费城入宾州大学文理研究院,攻读国际关系,多选外交史及远东国际关系课程。课余依然坚持打工补贴学费。
  1962年,朱葆瑨获硕士学位,1966年通过博士资格考试,1970年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法文考试,获宾州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美国教授
  此前,朱葆瑨已由论文指导教授康诺介绍,到圣迭戈州立大学就任历史系助教。获博士学位次年,即晋升为副教授,并获永久常任资格。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1年晋升为正教授。系亚洲研究协会、美国历史协会理事。对于昔日的二战难童来说,朱葆瑨完成了人生最大的一次嬗变。
  朱葆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展文史方面的研究,获得许多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在该领域是开创性的,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在国际关系方面,他于1981年推出英文力作《顾维钧传》,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多年研究“顾维钧与中国外交”的心血结晶。
  顾维钧(1888-1985)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原籍江苏嘉定,早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顾问、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担任过驻美、英、法、墨西哥、古巴等国大使,曾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国际联盟代表大会、联合国成立大会,并曾出任海牙国际法庭副庭长、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在国际舞台上,他争国权,雪国耻,均有杰出表现。但由于他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期间争取美援,1948年12月被列为“战犯”。朱葆瑨摈弃“成王败寇”的世俗观念,从民族大义出发,对顾维钧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作了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和评价。在1965年至1966年攻读博士学位时,他研究的题目就是“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他乘担任海牙国际法庭副庭长的顾维钧每年夏天回纽约度假的机会,以一个年轻留学生的身份,对顾维钧进行当面采访,竟得到顾氏的热情接待,两人晤谈多次。朱葆瑨聆听顾氏的讲述,忠实记录,此后二人保持联系达10余年之久,终于出版了《顾维钧传》。
  此外,朱葆瑨还出版了《中日战争史(1937-1945)评论》、《从巴黎和会到满州里事件》、《1957-1982美国对中国的观点:一位中国出生的中国专家的个人经历》、《中国外交和民族主义外交政策的研究》、《李鸿章和清末的外交政策》、《同盟国时期的中国外交》等一系列著作和论文,均有独到见解与精辟论述。
  在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方面,朱葆瑨曾发表了《内战的影响:蒋家王朝的灭亡》、《“五四运动”的先驱──傅斯年》、《日军占领时期的大汉奸──周佛海》、《蒋介石军统局的头目:戴笠》、《上海黑社会的头目杜月笙》、《中国末代皇帝傅仪》、《天主教将军冯玉祥》、《少帅张学良》、《中共早期的法国支部》等作品。
  在文学领域,朱葆瑨也有不俗的研究成果,他曾发表《京剧名角──张君秋》等作品。他喜欢京剧,在加州倡导成立圣迭戈京剧社,亲任社长。1996年5月底,他率领京剧社7名成员,不远万里到北京拜师学艺,并集体加入中国戏迷协会。
  朱葆瑨还是个促进中美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的热心人。1988年,他与大学同仁组建圣迭戈大学中国研究所,亲任首任所长,得到联邦政府教育部的资助,聘请许多中国专家学者和文艺界名家到美国讲学、交流。2009年3月,圣迭戈州立大学与中国厦门大学合作成立孔子学院。
  只要有利于中华文化在海外弘扬,有助于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朱葆瑨都努力去做,义无反顾,万难不辞。他认为,民间文化交流可带动两国官方交流,中美两国友好有利于两国人民福祉和世界和平。
  思乡游子
  朱葆瑨一家定居在美国西海岸的圣迭戈市(亦翻译成圣地亚哥)。这是美国加州第二大城市,气候温暖,海滩连片,碧水蓝天,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文化发达。他生活舒适,家庭和美,但在他内心深处,有着无尽的眷念和牵挂。特别使他难以忘怀的是他的生长之地——太原,尤其是教育和培养他成长的母校——太原进山中学。进山中学的师生说:“朱教授是身处异地他乡,心系中华家园。”朱葆瑨经常拨冗回中国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应聘担任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等院校的访问教授和客座教授。他每次回国,总要回到太原,到母校进山中学走一走,探望亲朋好友、老师同学,或召开座谈会,或做学术报告。改革开放初期,朱葆瑨第一次回国探访母校,就赠送给母校一台彩色电视机和一套先进的电教设备。进山中学率先实现电气化教学。之后,他还为校友奖学金基金会捐献8000美元;将《交流时报》发表作品所得的稿费全部捐献给校友奖学金基金会;把自己所有著作捐赠母校,陈列在进山中学校史展览室。这些对于进山中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和巩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朱葆瑨曾将在国内出版的中文著作《从陕北难童到美国教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专门委托亲属寄给笔者。书中,他情真意切地讲述了自己坚忍不拔与命运抗争的历程。读罢,令人感慨万千,获益良多。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挫折甚至不幸,关键是如何对待:是逃避,还是正视,是畏缩,还是抗争。朱葆瑨选择的是正视、抗争。他的奋斗之路虽然坎坷、曲折,但结果却很灿烂辉煌。通过这本书,我们学习到一种奋斗精神,也学习到一个海外华人的民族气节。
其他文献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学好数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乃至终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学生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学好计算,计算是数
期刊
2015年9月3日,张震将军逝世,共和国最后一名开国中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175位将领被授予中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
化纤生产的刀具既是关键零件又是易耗件。随着被加工材料的升级,对制作刀具材料提出更高的性能要求。为适应全球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节约W、Mo等贵重合金元素,通过对低合金HT
摘 要:学生自步入三年级,阅读理解的学习呈现出了“急转直下”的局面:教材文本发生了变化——由重音转为重义;书写工具发生了变化——由铅笔变成钢笔;阅读要求发生了变化——不仅关注课内,更关注课外延伸。面对这些情况,学生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关键词:学生;阅读理解;思考  一、借助课外阅读,启发学生边读边思  课外阅读素材蕴含着大量的人文思想和深层价值取向,使用好这类文本,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痛的最常见原因,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们从1997年4月~1998年6月,在导师指导下,采用卧床休息、腰背肌锻练、腰椎牵引、手法推拿、中药内服外敷
6月11日下午,江苏省统计局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和统计改革发展签约仪式在宁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亲临现场并讲话;省统计
The antimony segregation at grain boundary was observed and the temper embrittlement in titanium-doped nickel-chromium steel was analyzed.It is concluded that t
本刊讯3月27日,台湾通讯产业发展推动暨两岸通讯搭桥计划工作小组副主任吕懿慧一行到成都考察两岸无线城市产业合作试点推进情况,并与四川移动成都分公司就双方在智能交通、
16日于北京举行的“2012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论坛上,吴晓灵在回应“未来经济增长动力”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后发的优势,有巨大的制度红利。中国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农业化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转变粗放的增长方式,就能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吴晓灵表示,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市场,如果能够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把经济结构从投资拉动转向投资、对外贸易和国内消费三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部分都是“灌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