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在认真分析民办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教育部2014年提出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方案,提出适合于民办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践渠道的“优课”工程建设项目,通过教师对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等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期对民办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能力;优课;民办院校
一、 引言
民办高校合格评估后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建设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内容能够落实到课程、课堂和学生学习中。大多数民办高校采取广泛培训和专家听课反馈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到自身课堂教学之间缺少有效的实践环节,并最终影响了教师培训目标的实现,这种实践过程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尤为重要。
二、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1. 主观认识上重科研、轻教学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把科研项目及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而民办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职称晋升的压力导致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科学研究,撰写论文、申报获奖等科研项目上,真正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相对偏少。
2. 教师培训效果不明显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常设机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也就成了该部门的主营业务工作,在每个学期末开展专题性质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被大多数高校形成惯例,但这种集中式培训虽传递出了很多很好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但是对于大多数教师产生的触动很小,大部分教师的思维完全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及时的实践过程,达不到教师培训预想的效果。
3. 课堂教学经验明显不足
教学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提升,再总结、如此往复循环,通过以学期为单位的优化,实现学年标准的积累,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实现了教学能力的提升。在这种规律下,民办院校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方面明显不足,教学能力提升难度较大。
4. 开展信息化教学积极性不高
在“互联网 ”时代,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翻转课堂、微课教学、MO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强大冲击,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危机,但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主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是关键因素,多数教师缺乏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勇气,甚至对信息化教学不认可甚至抵触。
三、 依托“一师一优课”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西京学院提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师一优课”项目建设,以每位教师做好一门基于信息化手段和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资源,以课程资源的“建、用、讲”的实践过程锻炼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方法手段运用能力,并最终实现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1. 明确“一师一优课”建设目标,提升教师改革创新意识
学院所提出的“一师一优课”建设是为了通过课程建设与改革,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通过“一师一优课”建设,在开展教师培训的基础上,有助于新进教师尽快适应教师岗位,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更是实现老教师“传帮带”作用重要抓手。
2. 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运用能力
“一师一优课”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视频、电子版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练习题、试题库等内容。另外,教师应结合所建课程特点建设符合“一师一优课”标准的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一方面促进教师从多个角度梳理课程教学内容,锻炼了教师的课程认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辅助视频、微课的录制、教学课件的制作等教学准备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3. 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与调控能力
信息化教学时代,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师一优课”课程建设需要建课教师根据所建课程特点,积极探索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积极组织开展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应用的教学过程,同时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模式教学,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调控能力的提升。
4. 完善“一师一优课”评课机制,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可持续提升
通过相关评审指标体系確定评审标准,通过专家听课、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多维度反馈机制评估课程教学效果,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大幅地促进教师对“一师一优课”建课、用课、讲课的教学总结与反思,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与改进,不断完善优化,配合周期性“一师一优课”课程评审制度,实现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良性循环管理机制。
四、 结语
“一师一优课”建设,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资源,重视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对已建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实现“教师建课——教师讲课——学生用课”的三个环节的有效结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占元.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为实现“十三五”教育信息化良好开局做出贡献.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国家级培训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6(6):1-6.
[2]任华,刘辉.新建本科院校民办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4):48-48.
[3]穆晓央,梅巧萍.浅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145转157.
[4]王宏.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J].高教论坛,2015(9):76-77.
[5]郑庆华,张健,鲍崇高等.抓好基础课程质量建设促进基础课程教师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7-91.
作者简介:杨彦柱,陕西省西安市,西京学院教务处。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能力;优课;民办院校
一、 引言
民办高校合格评估后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建设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内容能够落实到课程、课堂和学生学习中。大多数民办高校采取广泛培训和专家听课反馈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到自身课堂教学之间缺少有效的实践环节,并最终影响了教师培训目标的实现,这种实践过程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尤为重要。
二、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1. 主观认识上重科研、轻教学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把科研项目及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而民办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职称晋升的压力导致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科学研究,撰写论文、申报获奖等科研项目上,真正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相对偏少。
2. 教师培训效果不明显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常设机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也就成了该部门的主营业务工作,在每个学期末开展专题性质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被大多数高校形成惯例,但这种集中式培训虽传递出了很多很好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但是对于大多数教师产生的触动很小,大部分教师的思维完全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及时的实践过程,达不到教师培训预想的效果。
3. 课堂教学经验明显不足
教学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提升,再总结、如此往复循环,通过以学期为单位的优化,实现学年标准的积累,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实现了教学能力的提升。在这种规律下,民办院校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方面明显不足,教学能力提升难度较大。
4. 开展信息化教学积极性不高
在“互联网 ”时代,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翻转课堂、微课教学、MO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强大冲击,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危机,但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主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是关键因素,多数教师缺乏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勇气,甚至对信息化教学不认可甚至抵触。
三、 依托“一师一优课”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西京学院提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师一优课”项目建设,以每位教师做好一门基于信息化手段和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资源,以课程资源的“建、用、讲”的实践过程锻炼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方法手段运用能力,并最终实现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1. 明确“一师一优课”建设目标,提升教师改革创新意识
学院所提出的“一师一优课”建设是为了通过课程建设与改革,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通过“一师一优课”建设,在开展教师培训的基础上,有助于新进教师尽快适应教师岗位,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更是实现老教师“传帮带”作用重要抓手。
2. 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运用能力
“一师一优课”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视频、电子版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练习题、试题库等内容。另外,教师应结合所建课程特点建设符合“一师一优课”标准的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一方面促进教师从多个角度梳理课程教学内容,锻炼了教师的课程认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辅助视频、微课的录制、教学课件的制作等教学准备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3. 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与调控能力
信息化教学时代,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师一优课”课程建设需要建课教师根据所建课程特点,积极探索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积极组织开展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应用的教学过程,同时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模式教学,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调控能力的提升。
4. 完善“一师一优课”评课机制,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可持续提升
通过相关评审指标体系確定评审标准,通过专家听课、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多维度反馈机制评估课程教学效果,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大幅地促进教师对“一师一优课”建课、用课、讲课的教学总结与反思,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与改进,不断完善优化,配合周期性“一师一优课”课程评审制度,实现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良性循环管理机制。
四、 结语
“一师一优课”建设,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资源,重视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对已建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实现“教师建课——教师讲课——学生用课”的三个环节的有效结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占元.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为实现“十三五”教育信息化良好开局做出贡献.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国家级培训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6(6):1-6.
[2]任华,刘辉.新建本科院校民办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4):48-48.
[3]穆晓央,梅巧萍.浅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145转157.
[4]王宏.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J].高教论坛,2015(9):76-77.
[5]郑庆华,张健,鲍崇高等.抓好基础课程质量建设促进基础课程教师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7-91.
作者简介:杨彦柱,陕西省西安市,西京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