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上学还是买衣服?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4266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针对“上学贵”的问题回应说,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他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
  看起来,我们每个中学生都是教育的“消费者”。现在,对于教育部发言人的说法,我们有请“消费者”发言——
  
  读书昂贵,家长有责
  武汉陈辉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打肿脸充胖子挤进重点高中实际上是一件蛮痛苦的事。
  但家长们并不这么想。众多家长往往忽视我们的实际能力,认为只有名气大的学校里才有好老师、好学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于是想尽一切办法盲目地让孩子进他们眼中的“好学校”。事实上,如今重点学校里凭实力考取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是靠交“赞助费”、“择校费”获取入学资格的。家长们争着掏腰包的情景被学校看在眼里,更加助长了他们“高收费”、“乱收费”的嚣张气焰。供不应求就会价格上涨,这个道理现在谁还不明白?
  其实我们也很难,本来面对着如林的高手就抬不起头来,而如果成绩不好又更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血汗钱。
  此外,父母们都希望我们能够全面发展,琴棋书画样样要学,还有外语、奥数……于是各种培训班、补习班遍地开花,这无形中也加重了家庭教育消费的负担。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少部分家长盲目送孩子进重点学校、上补习班主要是为了面子问题,正是家长的这种虚荣心,导致互相攀比,你追我赶,把重点学校的门框都挤破了。
  我非常同意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观点。现在都提倡理性消费,如果父母们在做选择时能够多考虑考虑我们的兴趣、能力和家庭的经济实力,其实是可以省不少的。
  
  没得选择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金永毅
  
  在我家乡,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去年高考失利,只考了“三本”。横在他面前的是1.5万元/年的学费通知单。面对学费,他只能放弃,在当年的征兵中,他选择去西藏当兵。
  有人问他,为什么到这么苦的地方去。他回答说:“因为有10万元的补偿。有了这笔钱,将来复读就有学费了。”
  听到教育部发言人的“高论”,又想起这个真实的故事,我真是欲哭无泪。王先生在告诉我们,要“理性选择”,可你知道吗?其实我们根本没得选择!
  实际上,在今天这个社会,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有很大的差异,而你有没有受过优质的教育,在求职、待遇乃至未来的发展方面都会有天壤之别。在这个现实面前,我们可以说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是一种非理性要求吗?
  退一步说,就算是“非理性”吧,但我也看到一些“理性”地在普通大学里读书的人,他们每每回来,也是大为抱怨学校收费高、生活消费高。即使按照市场原则,也应该按质论价,像我家乡的那个同学那样考了“三本”还要交天价学费的现象又怎么说呢?我们是想“理性”选择啊,可是抬眼望去,又有几所学校能让那些囊中羞涩的家庭可以从容选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中学卓艳美
  
  来个通俗一点的解释,王发言人的意思就是:你老子有钱所以你就可以砸开上“重点”的门去接受“高等教育”,你小子没钱所以就只有认命在“普通”里去接受“低等教育”。所以,穷人上了“重点”交不起学费那也是你咎由自取埋怨不得学校,谁让你厚着脸皮上重点来着?
  我不禁要问:难道让穷人家的孩子上普通学校、让有钱人家的孩子上重点学校就是“理性”?高考是个令人厌恶的东西,但至少我们还能看到它的公平所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对于许多穷人家庭来说,读书、高考、上大学是一条看得见的摆脱困境的出路,他们对此满怀希望。临到头来,他们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也只能接受“低等教育”,今后继续做“低等人”,继续挣扎在“低等阶层”。
  前不久看过一则新闻,辽宁的一位农民失去了土地,又贫病交加,在儿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两天后,身上只剩52元的他服毒自杀。在给儿子的遗书中他写道:“只因为我没有能力让你上学,没有脸对你,只能用我的死来向你谢罪。”读到这里我已经是泪流满面——而教育部发言人的侃侃之谈则让我已经气愤难当了!
  古人曾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好我已听说已经有人大代表为了“上学贵”的问题拍桌子了,我们还有希望。
  
  从应试教育到“应市教育”
  浙江省嘉兴五中白心
  
  假如教育只是衣服,那么我们还考什么?有谁见过买件衣服穿还要经过语、数、外、综合考试吗?有钱我买件清华北大来穿穿,因为我有钱!钱少的就买件普通点的院校来穿穿,毕竟也是衣服啊!实在没钱就老老实实地在家里面呆着!教育应市啦,困扰我们多年的“应试教育”问题迎刃而解!
  既然教育应市了,那么价格自然要随行就市。那些供不应求的学校也不用担心门被挤破了,公开拍卖,最近不是很流行么?起拍价——学士多少元,硕士多少元,出国留学的机会多少元……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说我不公道!至于那些没人想去的学校,可以降价促销,三折五折,买多少送多少,再不行还能还还价……一片繁荣景象,顺便又解决了一个老大难问题——教育乱收费!
  市场经济可不兴地方保护,全国统一大市场,不管你是哪儿的人,只要咱有钱,想买哪儿的教育就买哪儿的,再精明点的学学人家“炒房团”、“炒矿团”,也不失为一种商机。各省教育厅也再不用为“高考移民”什么的头痛不已了!
  于是天下无贼,一片太平!
  你说什么?公平?咱这买卖不是做得挺公平吗!你担心什么?有些地方的学校要倒闭?有些人家的孩子要失学?不是早有人说了嘛,咱买卖人不是慈善家!
  
  根据“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是什么意思?恐怕某些人眼里只有“经济实力”,没有“智力实力”吧!有多少穷人家的孩子,就算成绩再好,也只能望“大学”兴叹。难道说,以前的俗语变成“自古‘大学 ’朝南开,有‘才 ’无
  钱莫进来”了?(江苏省东台一中王艺翔)
  
  受教育和买衣服根本就是两码事。买衣服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而上学却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我们的学校,包括那些“非义务阶段教育”的学校大部分都是公立的,也就是纳税人出钱办的。公民履行了纳税的义务,其子女就有权利接受应该得到的教育。每一个公民及其子女,他们的受教育权是平等的,任何人无权给其中的一部分人优待,而对另一部分人歧视。(江苏省东台富腾中学束云)
  
  一方面,有些重点学校不惜贷款盖大楼、买设备、修操场,越来越奢侈,完全超出了实际的需要,最后羊毛只能出在羊身上。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的教学设施简陋,更谈不上好的师资和教学质量了,怎么能怪家长们“不理性”地把孩子往好学校里送。如果不能节俭办教育、公平办教育,“上学贵”就会是我们心头永远的痛。(福建省尤溪一中郑荣飞)
  
  编者的话:
  不管是理性地数落家长的不是,或是无奈地感叹“没得选择”,或是气愤难当地拍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是对“应市教育”王朔式的调侃,我们透过每一字、每一句,看到的是同学们对“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的希冀和渴望。愿中国的教育早日走出寒冬,走向春天!
  
其他文献
不要千方百计绕开套路了,那都是千百万人用心血智慧总结出来的人生大道。  少年的叛逆来得或迟或早。  他从小乖巧,一路顺当地上了大学。大一才开学,辅导员就在大会小会上说:你們要规划一生的行程了,想出国的,赶紧背2万个单词刷托福,英语应该是你们的最强项,绝不可以是后腿;想考研的,现在就要看学校、看专业,不要到大三大四慌了手脚;想考公务员的,想考司法证的,全得定一个时间表;实在不知道干什么,那就把驾照、
关于记忆,我曾经也有过种种“不靠谱”的幻想。  除了“记忆面包”,我还幻想过让武林高手打通我后背的经络,把老师掌握的所有知识传八九分功力给我。我甚至还想过,拥有一台仪器,只要对着书本扫一下,然后再对着人的脑袋扫一下,知识就能马上完整地传输到脑袋中去……  现在想来,这一切的幻想,都是因为当时的我太在意、太紧张了,正如现在总为考试而焦虑的你们。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即便现实世界中真的有“记忆面包”,我
谁不喜欢这样的秋天呢?  ——躺在厚厚的落叶堆里,不硬也不软。  微风中桂花的味道,不浓也不淡。  晒明亮又温柔的阳光,不冷也不热。    可是,好像所有恰到好处的东西总是不长久,  比如这入口即化的棉花糖,  比如这夹在台风和寒流中间,  稍纵即逝的秋天……
Q:《中华好诗词》节目是如何诞生的?  A:我们节目组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让高雅的诗词变得好玩。经过一步步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以文化为核,以娱乐为壳”的节目制作理念。我们请了一些守关明星,有一期嘉宾是偶像歌手宁桓宇,他的粉丝就发起一个活动,叫“跟着宁桓宇学诗词”,这是我原先没想到的。孩子们在“追星”的同时“追文化”,效果出奇地好。我儿子也是一名中学生,有一天他回家告诉我:“爸爸,我看《中华好诗词
学校的主席台一尺五高,我在冬天凛冽的北风里等在台下,终于等到台上主持升旗仪式的老师说:“下面有请高二(2)班进行国旗下的讲话。”  主席台距离站得最近的学生只有3米远,那个同学是高二(3)班的,应该是代替体育委员管理队伍,才站到最前面的。  握着话筒的左手冻得有些僵硬,右手拿着的演讲稿被风吹得不太服帖,不远处的喇叭回荡着我的声音,还有纸张哗啦哗啦的声音。终于念完那篇鼓励大家认真期末考的稿子,我像只
你有过在教室过夜的经历吗?你有过顶着炎炎烈日徒步走上两三个小时的经历吗?你有过凌晨3点被叫起来走夜路的经历吗?……新加坡的高中生们正是通过这样的考验,让自己迅速融入了学生会这一光荣的团体中——  在轰轰烈烈的学生会竞选结束后,竞选成功的新成员们都要参加一个为他们量身定做的野营。年年如此,这已成了校学生会的经典节目之一。在一个平常的周五傍晚,包括我在内的52个准学生会成员拎着大包小包来到学校操场集合
一个人跨年总归有些冷清。现在,小编准备了10份“惊喜”在锐角网等你一起倒数跨年。至于“惊喜”是什么,要怎么得到呢?12月31日24:00,我们不见不散!
“妈,期末考我又考砸了。”  “没考好不要紧,你还小……”妈妈温柔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和你爸也还年轻,我们还可以再要一个孩子。”#大号废了,还可以练小号#  同桌一直说要减肥,却迟迟没有行动。我让她去操场跑步,她说:“我这么胖,被人嘲笑怎么办?”我说:“那你怎么敢去食堂呢?”#你胖是有原因的#  “别人都在为没钱发愁,我却在为怎么花钱发愁。”他扬了扬手里的20元钞票,“谁能教教我如何把20元生活
“这段还有三个错别字和一个标点错误,你再好好看看。”“行,不过那篇小说我觉得不太符合主题,我先去问问其他人的意见,如果稿子不够再想办法。”   每过一两个月,我的QQ里就充满了这样的消息。我拿着手机坐在电脑前,一边参与讨论一边看着社员们交上来的稿子,同时还在催问未交稿的社员。这就是制作校刊时,文学社干部们周末的日常:收稿、分发稿子、审稿、校对、整理分类……   我们的文学社名为“晋樟”,取自学
头发花白,爱喝二锅头,乍看有点像缩小版的史泰龙。他是沃尔夫冈· 顾彬(Wolfgang Kubin),著名的德国汉学家、翻译家、作家。  柏杨在《中国史纲》里这样评价顾彬:“他有清醒的怀疑精神,自觉的批评意识,直言无忌的率真个性,德国式认真不苟的做事态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对那些人人皆知但并无几人敢说的问题,他也敢言无禁忌、一语道破。”  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德国老头,热爱着中国文化,默默耕耘在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