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双心健康”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l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在现代汉语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体内推动血液运行的器官,即心脏;二是指思想、情感、情绪等精神心理因素。这两个“心”,过去在医学上都是分开来看的,心脏的问题,交给心血管专科,精神心理问题交给精神科。
  但人们渐渐发现,心理因素与心脏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些“心脏病”,是精神心理因素直接引起的;
  有些“心脏病”,实际上并无心脏器质性病变,而是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出现的“心脏病”症状。
  所有心脏疾病,都应重视精神心理干预,以促进康复。
  现在,“双心健康”的新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所关注。
  
  “双心”健康,即是指心脏健康与心理健康。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专家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密不可分。其中,又以心脏疾病尤为突出。
  科学家逐渐揭示,心脏可能并不只是独立的循环器官,它还与精神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害怕、焦虑,这些感觉本是情绪上的反应,然而,当人们有这方面的感觉的时候,往往会有心悸(注:心悸指自觉心跳、心慌及心跳停顿的不适感)、心跳加速等心脏功能上的改变。在解剖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心脏是司掌思维、情绪等精神心理因素的器官。现代研究证实,惊恐、紧张、焦虑,这些因素不仅仅是我们“内心”的感觉,它们可能实实在在影响着心脏的健康。包括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其发生、临床表现、预后等各方面都与精神心理因素息息相关。
  华佗的《青囊秘录》就曾指出“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现在,“双心”的概念已经被医学界所接受,它预示着今后“生物-心理-社会”的崭新医学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医学专家呼吁,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问题可以互为因果、共病存在,临床医生需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双心”健康需要医生、患者、家属、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胡大一诊疗实录——
  是“心病”,不是“心脏病”
  
  在我的门诊,经常有这样的“心脏病”患者来就诊,他们有无法用“心脏病”解释的顽固、反复发作的胸痛、胸闷症状,伴有头晕、失眠、心悸气短、乏力、呼吸困难甚至濒死感。他们在别处反复就诊,看了很多医生,均没有发现心脏病的证据。医生排除了心脏病,但患者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因为还有症状,认为不是自己没有病,而是医生没查出来,所以反复到不同的医院看病,医生换了一个又一个,药吃了一把又一把,钱也花了不少,结果病不但没好,反而症状越来越重,甚至达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胡教授门诊日记
  一位老年女性患者,老伴去世1年,自己一个人生活,孩子很孝顺,用老人的话说自己没有什么操心的事情,心情挺好。可是来我门诊时,老人却愁眉苦脸,说自己近1年来总有胸闷、憋气,有时有胸痛,每次都好几个小时才好转,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还是不见好,反而犯病越来越频,发作时间越来越长。老人认为自己的心脏病一定很重,恐怕治不好了。
  细问患者症状的发作与活动无关系,多在休息时或者情绪激动后发生,活动时反而觉得挺舒服,胸痛没有固定的位置。晚上睡眠很差,多梦,早醒,不愿和人说话,不愿出去活动,不愿吃饭,体重减轻,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觉得自己给孩子添麻烦了,不如早死算了。
  我根据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监护、运动试验,可以肯定患者没有“冠心病”,再根据患者精神状态、失眠、进食少、不愿与人交流、对什么都失去兴趣等症状,认为老人存在“抑郁状态”,也有对疾病的恐惧。经过耐心向老人解释她没有“冠心病”的依据,鼓励老人多活动,多与人交流,并请心理科医生给予其专业指导和药物治疗,1个月后患者复诊说自己症状发作次数减少,感觉好多了。
  
  “心脏病”应该重视,但不是所有“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都是“心脏病”。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焦虑和惊恐发作,有很多症状就像心脏病的症状一样,有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头晕等表现。
  “焦虑状态”,尤其“急性焦虑发作”,与“心脏病”症状很相似,中年人特别常见。在我的门诊,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患者。这种症状的特点是:没有原因或情绪激动后发生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头晕、心悸、四肢麻、口唇发麻、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常有濒死感。很多患者说发病时甚至想交代后事,一般在10分钟后逐渐缓解,缓解后觉乏力,对发作有恐惧感,害怕再次发作。症状很像“冠心病”发作。
  有这样一位患者,中年男性,自己经营一个公司,事业很成功。1年前突然出现上述症状,认定自己有“心脏病”,每次犯病到医院,医生对他进行详细检查后,认为他没有“很严重的冠心病”,但是又不能解释为什么每次发作都有很重的症状,每次都只给吸氧对症治疗,很快缓解。但是这种症状反复发作,患者很痛苦,医生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无奈之下,患者来到我的门诊。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并阅读患者所做的各种客观检查结果后,我肯定患者没有“冠心病”,而是“惊恐发作”。经耐心仔细的解释,使患者对疾病有了正确的了解,同时对症给予调节神经递质分泌的药物,嘱其坚持服用半年。2个星期后患者反馈信息,觉得已经好多了,再没有因为上述症状去医院。
  还有很多患者本身确实有很重的冠状动脉狭窄,经过药物治疗、支架或搭桥,客观检查显示没有心肌缺血,或者患者的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管仅有轻度狭窄,达不到冠心病诊断标准,应该是没有临床症状,但是患者胸痛、胸闷、活动耐力下降,这时要想到有“心理疾病”的可能。
  很多患者到心脏科医生处就诊,对医生诊断自己心脏没有问题或诊断为“神经功能紊乱、抑郁、焦虑或惊恐发作”都不相信,不以为然,或辗转别处就医,收效甚微。实际上,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病,同样需要认真治疗。目前在心内科问诊的调查发现,到心内科就诊的患者44%存在心理障碍。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心脏病”,是一种能治愈的疾病。治疗主要让患者对自己的症状有正确的认识,学会自己调整心态,学会放松心情,同时服用一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分泌的药物半年到一年。在我的门诊,这样的患者经过治疗90%都得到完全缓解。
  所以我在此提醒广大读者,不仅要重视“心脏病”,也不能忽视“心病”。在详细检查排除“心脏病”的情况下,如果仍然有不能用药物控制的症状,就要想到“心理疾病”的可能,及时治疗。以免耽误病情,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大的痛苦。
  
  患者出现以下心脏不适症状,可能是由心理因素主导的“心脏神经症”,而不是真正的器质性心脏病:
  1.性格特点,如内向、敏感、急躁、情绪不稳定、追求完美、好胜心强、暗示性重、胆小、依赖性强等。
  2.发病前往往有不愉快的社会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对环境变迁的适应不良、感情生活的挫折、对疾病产生恐惧、重大生活事件的打击等。
  3.患者除心血管系统症状外,常可表现出睡眠障碍、头痛、头晕、咽部异物感、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不适、紧张性多尿、夜尿增多、慢性躯体疼痛和不适等多系统症状。
  
  没有好心情,就没有好心脏
  
  近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强悍心脏和精神因素有关》的文章,其中提出:心理因素和心脏健康有密切关系。
  人们都知道,心脏病的发生,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另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家族病史也是心脏病的高危因素。人们容易忽视的是,不良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心脏病发生或诱发心脏病的重要原因。美国杜克大学苏亚雷斯教授认为,精神因素对心脏的影响,和吸烟、高血压、肥胖等高危因素同样重要。
  
  压力、紧张——心脏的“毒药”
  苏亚雷斯教授发现,大灾难过后,总会有不少人在短时间内因突发心脏病而死亡。1994年1月,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强烈地震。在震后数小时到数天之内,当地出现了第二波死亡高峰,这些人多是死于心脏病发作。研究人员对当地两家医院的死亡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通常情况下,平均每天因心血管病而死亡的为15.6人,而地震当天平均死亡51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对此的解释是,精神紧张促使一些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脏病发作。
  近年来,医学界对灾难与心脏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鉴于精神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如今医学界还出现了一个新的专业名词:精神心脏病学。
  除了灾难性事件会给人带来精神创伤外,长期的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过大,同样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美国肯塔基大学护理学教授莫泽做过一项研究,调查了536名有心脏病发作史的患者。结果发现,焦虑程度比较高的人出现二次心脏病复发的几率,是焦虑程度较低者的4倍。因此,莫泽提出,医生和护士对心脏病患者的常规检查不应局限于量血压和听心跳,还要做心理检查。
  
  高血压也是“紧张病”
  精神心理因素何以与心脏病关系密切?研究认为,首先,精神压力大的人可能会表现为生活方式不佳,如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不爱锻炼,吸烟等。
  第二,精神因素也会对心脏病产生直接影响。人在受到精神压力的同时,会释放一些抵抗压力的激素,如皮质醇、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导致血压和血糖水平上升。承受精神压力的时间长了,血管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高血压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焦虑、紧张、恐惧、仇恨、愤怒或抑郁等情绪均可导致血压升高。从流行病学调查看,高血压的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患病率高,可见心理因素和情绪反应在高血压中起重要作用。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弗雷诺克斯认为,抑郁症患者心脏病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倍。内心充满敌意也是心脏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内心有敌意的人出现致死性心脏病的比例,要比其他人高29%。
  心脏是如此敏感而脆弱,它不但会受到吸烟、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侵害,也承受不起愤怒、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心理因素的重压。因此,您要像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拥有好心情,促进心脏健康。
  
  “心病”还要心药医
  
  既然不良心理因素会导致心脏病,那么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是否就可以预防心脏病?专家的回答是肯定的。预防心血管疾病,不但要关注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和腰围,而且要重视自身的精神心理健康。这就像那句老话,“心病还需心药医”。而“心病”的药方就6个字:放宽心,莫不平。
  
  放宽心
  心宽一寸,病就退一尺。孔子说:仁者寿。淡泊明志,就能宁静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像林则徐最喜欢的对联那样:读书静坐,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在达观宁静的心境下,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代偿力、康复力得到最佳组合,各项机能平衡协调,和谐运行,精、气、神、形达到最佳境界,心境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的明澈。心灵平静了,心理就平衡,生理就稳定,疾病就不易发生。
  医学研究也证明,心境平和,充满笑容,心胸开朗,积极面对生活的人,体内会分泌较多的内啡肽,可以使各种生理功能变得更加协调。而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使人体具有调节体温、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功能。让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免疫系统功能得以强化,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有益于患者的健康。
  
  莫不平
  每个人几乎都是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不断地与周围人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一旦自己在比较中处于劣势,心理就会产生不平衡感,压力也就陡然而生。于是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达成一个又一个欲望。当然,这种追求上进的精神值得提倡,但要有个度。人活在世上,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人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愿望,这时就要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进而摆脱失望后的心理不平衡,避免压力对身心产生各种各样的损害。
  心理平衡、心态好的作用可能超过其它一切保健作用的总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各个系统才会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而“正气内充,邪不可干”,人的抗病能力强了,就可防患于未然,疾病自然远离自己。但心理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宽宏、远见和睿智的结晶。
  
  >>链接
  给愤怒“分级”
  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心理因素可以分成7个等级:
  一级,出现不高兴;
  二级,出现烦躁;
  三级,发生轻度争吵;
  四级,中度争吵,音量提高;
  五级,大声争吵,紧握拳头;
  六级,轻度愤怒,拍桌子,有些失控;
  七级,狂怒,完全失控,乱扔东西,伤害他人或自伤。
  凡是达到大于、等于三级就构成对人体伤害的心理应激,大于、等于五级就可能引起致命的心脏病。严重的心理应激可引起交感神经的压力骤增,可促发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促发冠脉内的斑块破裂,可引起严重的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在高度紧张、恐惧和愤怒时,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将增加4~6倍。
其他文献
感冒、喉咙痛、咳嗽怎么办?  不少人的第一选择是自行购买抗菌素(专门对付细菌)服用,如阿莫西林。尤其在去年国家对阿莫西林限价后,大家的追捧热情进一步高涨,家里也不时备上几盒,每次感冒就会拿出来和感冒药一起服用。不过,这种用法并不科学。感冒大多是病毒引起,吃抗菌素并没有效果,只有在感冒继续发展并发细菌感染之后,才可以使用抗菌素。  尽管治感冒未必拿手,但阿莫西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而提到阿
医学上通常将最权威的诊断标准称为“金标准”。对于冠心病而言,诊断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准确率高,便于治疗准确开展。不过,这种检查法花费较多、对人体也有一定伤害,并不是对冠心病的每次诊断都需要劳它大驾。当然,不少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已经非常明显,这时完全可以选择对身体没有危害的检查方法。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以下简称平板试验),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无创性辅助诊断手段,许多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可以
国学讲究中庸,过犹不及。对于身体胖瘦来言,其实也是如此。太胖,严重危害健康的心脏血管病可能会缠上你;太瘦,你又会面对其他疾病的挑战,同样不利于健康。  虽然一个人是胖是瘦一目了然,但也有相应的定义,一般来说,人体内肌肉、脂肪含量过低,体重指数(BMI)小于18.5即为消瘦。消瘦者不仅容易疲倦、体力差,而且抵抗力低、免疫力差、耐寒抗病能力弱,易患多种疾病:消瘦的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消瘦的青年人,
法消灭手脱皮    我的老伴手脱皮有两个多月,用中药、西药都不管用。后来有位老同学告诉我一个治手脱皮的方法,选用肤轻松、米糠油、凡士林、蒜泥、维生素B片(碾碎)适量,混合在一起。每天早晚各涂抹手部一次。在涂抹药膏时,双手可相互按摩或麻花转揉搓。10分钟后用硫磺皂将手洗干净即可。老伴使用后,不到一个星期,手就没有再脱皮了,慢慢地直至完全好转。  河南洛阳 刘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
近年来,2型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成为民众健康的极大隐患。  目前,中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与之伴随的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心血管风险逐步上升。比如,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患病率为非糖尿病者的2~4倍,糖尿病足伴坏疽患病率为15倍,心肌梗死患病率高10倍。而且与非糖尿病患者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率高、发病年龄小、病情进展快,且多器官同时受累,危害更大。  据不
“癌症可以被治愈,最棘手的癌症也可以被治愈”;“不需手术和放化疗”;“121招教您活过121岁”;“该药可以治愈50多种恶性肿瘤”……近日,一个通过新浪网认证、名为“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中国代表处”的机构,在微博发表上述言辞引发了网友关注。  尽管有刘太医、张悟本等伪神医的教训在前,但由于这次信息的发布者顶着“美国研究机构”的光环,仍旧有很多癌症患者及家属关注并准备尝试到这家机构进行治疗。然而,科
常食全脂奶,少患糖尿病  人们往往认为全脂奶制品不利于健康。但美国一项最新调查却发现,经常进食全脂奶制品,其中富含的一种脂肪酸会帮助人们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这种脂肪酸叫做反式棕榈油酸。奶制品中脂肪含量越高,反式棕榈油酸的水平也越高。研究人员对3700多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与进食全脂奶制品最少的人相比,进食全脂奶制品最多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低62%。  但研究人员
你是否发现身边的朋友接二连三地咳嗽、发烧、声音嘶哑?而你还自恃“国防身体”不以为意时,不经意间,你也开始打喷嚏、流鼻涕——很可能,你被流感病毒盯上了。  流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几乎每年深秋、冬季和春季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流感流行。流感经呼吸道传播。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将流感病毒释放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含有病毒的空气而感染。有人担心,既然流感经呼吸道传播,岂不是谁都无法避免感染?其实不尽然。随着人们对流
阳 痿   阳痿是指男性生殖器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不能完成正常房事的一种病症。本病多由情志不遂、肝胆湿热、肾气亏虚等,致使宗筋弛纵所引起,是男科常见病之一。  命门火衰阳痿的同时主要表现为精薄清冷、头晕耳呜、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  黄芪20克,肉苁蓉15克,淫羊藿、巴戟天各10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韭菜籽、淫羊藿、鹿角胶各100克,蜈蚣15条。上药共研细末
本刊约了不少专家撰写稿件,从多方面谈糖尿病的防治。今天这篇文章,却是来自读者、一位普通的糖尿病友。他通过自己的经历,介绍了几位糖尿病友的故事,相信对众多“糖友”都有一定的启示。    糖尿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也许您不知道,同样是患糖尿病,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最后得到的结果竟有天壤之别!  不久前,我因糖尿病住院,结识了几位糖尿病病友,他们虽都是因糖尿病住院,却各有各的病情,各有各的故事,可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