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自学习惯,则是指那些科学的、规范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及学生认识规律的自学习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否则,就不能圆满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改革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习惯;培养
自学习惯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自学习惯,则是指那些科学的、规范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及学生认识规律的自学习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否则,就不能圆满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改革任务。根据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我认为,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自学习惯入手。
一、认真阅读的习惯
阅读,一般指看(或者读)作者用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文章,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意义,即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获取作者传递的信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这些都是以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为载体的。因此,阅读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潜心思考,透过符号理解意义。那种有口无心式地阅读是不能达到阅读目的的。
认真阅读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以心到为核心,四者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对文章正确地理解,深入地领会。古人朱熹提到了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温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认真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在这里加入“手到”,是强调学生要有动笔批划的习惯,这对于阅读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质疑问题的习惯
学贵存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容易处于被动,受到压抑,产生一种上课就是答问的定势。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同时,要紧扣教材训练学生“会问”、“善问”。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提”、“乱提”、“提不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限制学生提问。其实,只要紧扣教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训练,学生是能达到“会问”、“善问”,从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能力的。
三、及时复习的习惯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而新知识识记过后,遗忘很快就会发生,为此,及时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复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否則,恢复已经遗忘了的知识,就要花费很大力气。如生字的识记,在每一节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
其次,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运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则会使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激发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还是以生字识记为例,除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等常见方法外,还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辩析)、请你当医生(纠正错别字)、开火车(生字组词接龙)等多种方法,学生往往在玩中生动活泼地复习巩固了知识。
四、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锻炼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式的读书笔记,应该注意:1.要教给写读后感的方法。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和写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读”有“感”,夹叙夹议,以“感”为主,不要过多地抄录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领会实质,抓一两个方面写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练为主。训练初期评点可适当多一些,具体一些,学生掌握方法、适应上路后,可少评不评。
总之,在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方面应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主要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这些话充分阐明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习惯;培养
自学习惯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自学习惯,则是指那些科学的、规范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及学生认识规律的自学习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否则,就不能圆满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改革任务。根据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我认为,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自学习惯入手。
一、认真阅读的习惯
阅读,一般指看(或者读)作者用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文章,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意义,即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获取作者传递的信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这些都是以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为载体的。因此,阅读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潜心思考,透过符号理解意义。那种有口无心式地阅读是不能达到阅读目的的。
认真阅读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以心到为核心,四者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对文章正确地理解,深入地领会。古人朱熹提到了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温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认真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在这里加入“手到”,是强调学生要有动笔批划的习惯,这对于阅读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质疑问题的习惯
学贵存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容易处于被动,受到压抑,产生一种上课就是答问的定势。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同时,要紧扣教材训练学生“会问”、“善问”。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提”、“乱提”、“提不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限制学生提问。其实,只要紧扣教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训练,学生是能达到“会问”、“善问”,从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能力的。
三、及时复习的习惯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而新知识识记过后,遗忘很快就会发生,为此,及时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复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否則,恢复已经遗忘了的知识,就要花费很大力气。如生字的识记,在每一节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
其次,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运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则会使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激发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还是以生字识记为例,除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等常见方法外,还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辩析)、请你当医生(纠正错别字)、开火车(生字组词接龙)等多种方法,学生往往在玩中生动活泼地复习巩固了知识。
四、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锻炼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式的读书笔记,应该注意:1.要教给写读后感的方法。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和写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读”有“感”,夹叙夹议,以“感”为主,不要过多地抄录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领会实质,抓一两个方面写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练为主。训练初期评点可适当多一些,具体一些,学生掌握方法、适应上路后,可少评不评。
总之,在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方面应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主要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这些话充分阐明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