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寻找“切点”引起的反思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一位学生当着我的面直言:如果上网不给我们QQ和聊天,那就干脆不上的好!——理直气壮!这或许还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但究竟在拨通了网络连接之后,学生们更喜欢做什么事?在“喜欢做”与“应该做”之间,我们的学生找到了“切点”了么?
  为了让学生们一同来关注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寻找“切点”,变消极的“聊”为有意义的“讨论”,我在本校网站上组织了一次题为“冲浪、游戏、聊天与获取信息”的调查。参加这次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1277人,其中针对上网“喜欢做”和“应该做”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应该做”对“喜欢做”
  抛开调查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就学生回答的结果来分析一下:“随便逛逛”的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8.89%,这证明学生们清楚上网浏览“目的性”的重要性;“QICQ”、“聊天”的下降幅度分别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下降了22.71%和16.13%,但这是喜人的状况吗?难道“QICQ”、“聊天”、“论坛”等虚拟社区形式就一定要从我们的课堂上消失吗?……这一组数据应该引发我们教师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特别是对网络的认识问题、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问题、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反思。
  反思一:“网络”与“洪水猛兽”
  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果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还要过分地依赖“游戏”,那么“网络”就真的逃脱不了被一部分人排斥的命运。
  毋庸置疑,与任何事物一样,“网络”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目前所能做到的是正视它、用好它。以往学生是在“两个世界”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 “OICQ”、“聊天室”和“论坛”等正是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社区,属于“第三个世界”的,我们不是要“取缔”,而是要“拿来”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这样才是积极的做法。
  反思二: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 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因而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是否进行了角色的转换?
  反思三:“微軟培训班”与信息技术课程
  有人戏说:中国的信息化教育是办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微软培训班。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几次改版,但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的确,微软软件以其友好的界面、完善的功能占据了世界上绝大部分计算机,对其软件应用的学习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课程,在知识、技术、能力和伦理道德方面都应有所涉及,它有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必须包含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方法。因而没有理解(或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只停留在讲讲某个应用软件的操作、讲讲浏览器、讲讲某一杀毒软件的操作、……,用教技术的方法来教技能将造成“穿新鞋走老路”——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因为教材的编写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组织的过程,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重要的方式,“伙伴关系的校企合作”作为校企合作的延伸合作形式,是以企业(即医疗机构)需求为主导,学校与企业具体实施为主体,校企双方建立共同组织来协调的高层次合作方式,形成的合作内容全方位、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机制长效性的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与之相适应的应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下面结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谈谈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关心每一位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不关心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也教不好学生。”这句话精妙的点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那就是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其实做为一名教师喜欢一个学生
期刊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面对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有的学生厌烦数学,进而畏惧数学,同时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而学生“死气沉沉,昏昏欲睡”的现状,我们的课堂需要改革了,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谓“自主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想象、梦境所得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一句话,写作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学生既然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自因以学生为本位,学生的写作活动应是自主自由性写作。《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
期刊
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政治教学的时代脉搏,探索良性的教学方法。圆满完成全年的教学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是我作为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政治课改革的一点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
期刊
现如今,电视作为主要媒介之一,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国内媒体更是掀起了一股娱乐化浪潮,电视节目中出现了“泛娱乐化”的趋势,有人甚至把当前电视发展趋势说成是“泛娱乐化时代”。  一、电视娱乐化倾向的现状及其成因  时下打开电视,观众好像跌入了“欢乐海洋”,湖南卫视一直大打“快乐牌”,从《快乐大本营》到《天天向上》;江苏卫视从《非诚勿扰》到《一
期刊
“传道,授业,解惑”,“人类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由此可见,“教师”二字包含了多少崇高而尊贵的内涵,“好教师”的概念,因人而异,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认为“好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对学生的教育应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值得我们去思考。在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发生过这样的小事:  学生王友在用泥块砸同学时,被陶校长当场发现,喝止并让
期刊
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少课文都是知识教育、道德培养、情操陶冶的经典佳作。它使得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让学生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的人格呢?  一、发挥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完善自我  我们知道: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些对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感觉到语文教学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思想,怎样教育他们学会“感动、感恩、感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荣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把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及相对应
期刊
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成为人们的原动力。然而,有些需要的满足可能只会带来眼前一时的快乐,符合了当前的利益,却不能符合未来或长远利益,甚至会对将来造成重大损失。从长远讲,只会有害而无益。对这种需要,就是我们所说的诱惑。  在成功的驾驭自我、控制自我中,能否抵御不良诱惑,怎样抵御不良诱惑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精力旺盛,好奇心强,面对现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纷繁复杂的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