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放思想”来一个大解放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ulong3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曾就文化问题进行过专门探讨,这在中共历次全会中尚属首次,意义深远,所作出的决定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全会提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又号召我们“创立新知”。如何理解、领会、实践“文化创新”?我认为,关键是必须深刻理解创新是文化的特性。这里谈几点学习体会。
  1.文化的定义决定文化使命
  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生产,也就是包含经济。狭义的文化虽然不包含经济,但是,专指人类精神现象的狭义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因此,可以认为:文化是经济建设的引领和支撑。过去一度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是有很大片面性的,是对文化的藐视。为什么不是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呢?为什么不可以是经济与文化共同搭台,共同唱戏呢?按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从根本上说,大量的应当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经济是基础,基础就是搭台。
  我们国家是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不过,“高度重视”的“高度”是个可变量。高度没有“顶峰”,高了还可以再高。“四项建设”原来的排序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排序是指导思想的反映。根据文化的定义和内涵,是否可以建议把“文化建设”提到政治建设的前面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较之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一大转折和进步,在今天仍然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不是也可以进入“以社会建设为中心”,“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呢?值得研究。
  2.文化的功能决定了文化创新的迫切性
  物质生产有生产力。有学者著书立说,大胆地提出文化生产也应该有“文化力”。不管这一概念能否成立,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
  文化的凝聚力犹如地心引力。同质文化会使人手拉手,抱成一团。异质文化处理得好,可以互补融合,实现多元一体;处理不当,会导致国家分裂。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分裂,不是经济原因,而是文化不同。中国的民族关系之所以坚如磐石,是因为我们共同沐浴在中华文化之中。56个民族同属于一个中华民族。56个民族都有文化巨匠,每个民族都为中华文化增添光彩。
  文化的辐射力是久远的。文化既会以新的形式出现,也会以原有的形式长久存在。文化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有始无终,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文化功能的特性要求文化“一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3.文化的内部矛盾构成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当今中国文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五种:一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三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四是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五是有神论与无神论的矛盾。
  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为例。没有外来文化的引进,自然不存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可是,不许外来文化进来,可能吗?曾记否?20多年前,某些人力主只能引进技术,不能引进文化。结果呢?外来文化随着历史的车轮进来了。进来了,就必然同本土文化发生矛盾。随着交流而来的既会是交融,也会有交锋。有交锋的交融才不是“拿来主义”。“不打不成交!”矛盾既促使人们对外来文化扬弃,也提醒人们对本土文化一分为二。扬弃的过程,一分为二的过程就是提升,就是合二为一。在交流中丰富,在交锋中提升,在交融中传播,这就是文化活动的规律,这也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
  4.文化创新的前提是要解放“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地说,这30多年的突飞猛进,无不归功思想解放。真理标准讨论是第一次思想解放,也是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了真理标准讨论,才有突破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可能;有了真理标准讨论,才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这是主流。支流是:在有些方面思想还不够解放,严重缺乏“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大无畏精神。也有些人嘴上“说解放”,骨子里“怕解放”。更有甚者,他抽象地赞成“思想解放”,具体地反对思想解放。人家一拿出具体革新措施,他就暴跳如雷,出来扣大帽子。当然,这些人也有进步,那就是只扣帽子,不打棍子,至少是没有用物理的方法往生理上打棍子。但是,他们毕竟是思想解放的桎梏和枷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解放思想”来一个大解放。
  对文化人来讲,要从“急功近利”中解放出来。没有“十年辛苦对青灯”的精神是很难有作为的。
  对文化人来讲,还要从“官学双得”中解放出来。“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老传统。仕者无学是不行的。可是,学者热衷于当官也是很可怕的。因为有学问的未必都能把官当好。有些文化人即使也够当官的料,如果更适合做学问,那也不必去当官,不必看中官员握有的那些资源。
  对文化人来讲,还要从“空中楼阁”中解放出来。我们中国人搞文化创新,无论如何也得以中国这片热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是创新的沃土。实践是不断变化的。
  文化人要解放思想,文化管理层更应该思想大解放。
  对文化管理层来讲,要从“顺我者昌”中解放出来。由于各人的思想修养、社会阅历、艺术感知力以及文学素养不同,对同一作品会有迥然不同的解释。这说明对文化评价是有相对性和差异性的,文化管理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当作绝对真理,就不能总是自以为是,有时也要来一点自以为非。
  对文化管理层来讲,还要从“多数意识”中解放出来。在社会生活中,要求同存异;在文化创新上,要求异存同。因为,创新是超前,是出众,是一改故辙,是另起炉灶,是独辟蹊径,独树一帜。既然是“独”,就不可能是多数。“出众”的就不会是跟着多数“从众”。“超前”的也不可能是多数。
  文化创新的过程是痛苦的,要耐得住寂寞,担得住指责,还要抛得了荣华。文化创新的成果是造福于民族、造福于人类的。
  (作者系原全国政协常委、原民进中央副主席)
其他文献
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持续高增长相比,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经济步入了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  作为一个超大规模国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事关全球经济格局,世界各国无不瞩目。经济增速放缓的中国,还能为世界经济提供持续而强劲的驱动力吗?同
摘 要:文人画题跋兴于元,元人借助画卷传达己思,这是文人雅集方式的另一种形态。题跋中呈现的迥异情绪是元人群像的一道剪影,也使观者得以窥见元代文人心态随时间流逝而迁移的体貌特征。今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龔开《中山出游图》,便是其中一例。宋元鼎革之际,龚开积极抗元,然壮志难酬,故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的钟馗形象,呼唤能人廓清寰宇。面对这一画卷,后世文人纷纷题诗,或着眼钟馗信仰、追索本事,或阐释作者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今雨轩是北京中山公园(中央公园)里的一个茶座。  来今雨轩得名于“旧雨常来今雨不来”,这是杜甫所作的一个诗序中的一句。它建于民国四年(1915),“来今雨轩”四字为徐世昌所题。它初建时的样子在《中央公园二十五周年纪念册》中有这样的记载:  (民国四年)建来今雨轩,坛外东南隅建大厅五楹,环厅四出廊。厅后置太湖石山景,为广东刘君所叠,前置石座湖石一,原拟为俱乐部,嗣改为餐馆,有徐大
摘 要:本文從陈子善的具体学术工作、研究方法及其特色、文学史观三个方面切入,尝试理解并阐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领域的贡献。在40余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陈子善的研究对象“从鲁迅到张爱玲”,旨趣始终集中于对现代文学版本与史实的考证、作家集外文的辑佚与阐释等方面,以扎实的文献史料工作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评”与“另写”。同时,他倾向于带有掌故、笔记色彩的私史传统,认为文学史不妨“另写”而无所谓
【摘要】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具有自身的偏好,许多政府提供的大量服务并非基于公共需求,这同服务型政府要求公共供给的需求导向原则相违背。公共需求导向的服务型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让公众通过参与表达民意,并让民意进入政府公共决策的议程。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 公共需求    自温家宝总理2005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以来
摘 要:每个时代的诗歌都有属于自己的新原质。诗歌新原质是凝聚了时代精神并在诗化后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诗歌意象。梅、窗和书a是宋诗新原质的典型代表。它们在宋代文化背景中产生,同时又在与文化的不断对话中开掘出广阔的意蕴,以鲜明的人文品格成为宋诗内在特质的形象写照。  关键词:宋诗;诗歌新原质;梅;窗;书  “诗歌新原质”是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每个时代的人们,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
摘要:对于卞之琳1940年代写作的长篇小说《山山水水》,之前研究多侧重于讨论社会环境与政治话语对该作品及作者文体转变所造成的外部影响;本文则选择回到文本内部,通过分析小说中意象的重复,考察“抒情诗”这一形式如何融摄了卞之琳“螺旋进步”的人生理想、“无所为而为”的文艺主张、“诗化历史”的写作困境、乃至这一困境内在具有的“桃园梦”的历史意义。同时,本文关注卞之琳该时期的文艺主张与其师、友的联系,重点沟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这些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色和优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定位和责任指明了方向。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源自于多
摘 要:本文考察1936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间林庚主编的以周作人为核心撰稿人的《世界日报·明珠》副刊。它是以周作人为核心的部分北平文人的重要发表阵地。在外敌压境,全国文化界掀起抗日救亡高潮的历史语境中,《明珠》作者群反对激进的救亡方式,提倡坚忍精神,继续国民性批判;反对“国防文学”,品味文章作法,沉浸小品尺牍。这影响了部分文学青年,但在当时北平文化界却相对孤立。  关键词:周作人;《世界日报
喻旭初,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任第九届民进南京市委会副主委,现任南京市金陵中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理事。  出生在渔船上的文学少年  1941年12月,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喻旭初出生在江苏溧阳的一条渔船上。他的父亲只读了4年小学,母亲则是文盲。1959年,喻旭初考入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成了家中唯一的大学生。学生时代起,他就养成了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