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路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圣隽秀的大凉山是我的故乡,我在那里生活了13年。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那里有茂盛的森林,清澈的湖泊,散落的村庄,奔跑的牛羊,甘甜的空气,画一样的风景。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一望无际绵绵的大山和山里一条条崎岖颠簸的道路。
  刚上小学时,每当放假,妈妈总要带我去看望在大凉山深处美姑县工作的爸爸。现在想来,当时最令我害怕的还是那一百多公里,要走接近一天的山路。天刚亮,妈妈便把我叫醒,草草吃点东西,就坐车上路。当时的路正在改造重修,在绵延的大山里蜿蜒盘旋,到处坑洼不平,一遇下雨,有的地方的积水很深,里面还有鸭子在游泳。一路上,车总是在泥泞中颠簸,我的身体在车里乱搏,有时候头撞到车顶一阵阵剧痛。后来爸爸因为工作需要,调到条件同为艰苦的昭觉县工作,里程上虽然距西昌近了几十公里,但是一去那儿,还是得颠簸半天。现在想来,“险极山通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应该是对大凉山当时的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去爸爸工作的地方,最难忘的一次就是和他一起去下乡。妈妈把从家里带来的衣服、文具和一些糖果放在车上,跟随爸爸去乡下看望那些彝族小朋友。我们和乡里工作的叔叔们一起,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走,那里的老乡都是皮肤黝黑黝黑的,叼着长长的烟袋坐在门前。每到一村庄,爸爸总要走进一些农户家去,耐心地询问“家里有几个娃,超生没有,上学没有?”“有几亩地,种的是什么,够不够吃?”等等。在了解完情况后,爸爸还会不厌其烦地向大家讲不要坐在地上,那样不卫生,容易生病;不要去吸毒,更不能贩毒,那些都是违法的事。妈妈则是把带来的东西一家一家地送给小朋友,看着脏脏的小朋友,妈妈总是要用肥皂帮他们把手和脸洗干净。有时候我会好奇地与一些小朋友打招呼,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懂汉语还是其他原因,他们都不大理我,要么跑了,要么呆呆地望着我。
  几年前,妈妈工作调动,我跟随妈妈来到成都上学,由于太远,兼之学习忙,去爸爸那儿的时间几乎没有了,对大凉山的情况,都是在和一个月两个月有时甚至几个月才回家一次的爸爸交谈中知道一些。只要一回到家中,再疲惫的爸爸都要给我们讲大凉山的变化。爸爸说,从西昌市到大凉山深处的东五县的省道升为国道,现在全线通车,去昭觉县城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了。每个乡都通了水泥硬化路,大部分村子也通了土石路,下乡再也没有那么艰险了。爸爸还说,现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彝区发展的力度非常大,很多长年居住在山上的贫困户都搬到山下,由扶贫资金帮助建住房、建学校、建医院。那里人们都可以在很近的地方看到病,孩子们都能够在家门口上学,彝区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2018年春节前约三个月,还在县上的爸爸打电话说,近期工作太忙,可能就要等一段时间才回家。我知道这事后,也没有太在乎,因为他老是因为工作忙长时间不回成都。春节前的一个晚上,我们全家突然在电视里看到了总书记习近平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爸爸工作的昭觉县,和那里的老百姓一起过春节。电视里的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亲切熟悉,三岔河乡三合村的标志性大凉山土墙房依稀记得,彝族小朋友吉好有果带着彝腔的《国旗国旗真美丽》显得那么动听。解放乡火普村是我和妈妈去过的地方,一栋栋新建的民居错落有致,完全改变了过去的模样。
  电视里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让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居”,“发展适合当地的种植养殖业”,“教育必须跟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习爷爷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在看到电视里彝区的乡亲们流着热泪为习总书记唱起动人的《留客歌》,我也莫名地感动,止不住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春节时,爸爸回到了家中。他講起了党中央和习爷爷对大凉山的关怀以及那里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听说不久的将来便有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穿过大凉山,其中一条乐山至西昌的高速公路已正式开工,2023年就将通车。另一条西昌至云南昭通的高速公路也将于近年动工。宜宾到西昌的铁路正在紧张准备,县里也在全力争取建成高铁。还听说国家将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彝区的老百姓将通过国家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都能够尽快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我听后十分激动,看着爸爸黑黑的脸庞和开心的笑容,我坚信故乡大凉山,在党中央和习爷爷的坚强领导下,在爸爸他们这一代基层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战胜贫困,走上小康之路,大凉山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大凉山过去的路,艰险崎岖,记录下太多历史的辛酸。
  大凉山现在的路,筑基夯础,承载着彝区脱贫的动力。
  大凉山未来的路,宽阔无际,推动着民族复兴的梦想。
  (责任编辑:沙秀丽)
其他文献
引言:从盐源本土的“三位诗人”说开去  人类可以没有诗人,但是人类不能没有诗歌。  盐源活跃着“三位诗人”:邱志忠、黑惹子喊、沙辉。凭借对当地文化气脉和人文“基因”的传承和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以及自身的努力,在州内诗歌界表现活跃,并且实力强劲,甚至在省内和全国诗歌界也是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更属于全国彝族诗歌界的活跃分子。他们在《民族文学》、《星星》、《散文诗》《四川文学》、《凉山文学》《作品》、《
期刊
大地上怒放的云朵  步入群山之巅,你注定会看见不一样的云朵。  有人说,云朵是天空的羊群。  在大凉山,在我的家乡,躺在盛夏的山坡上枕臂而望,就是别样的发呆。高天上的清风有如一把剪刀,云朵的羊群或静或动,或奔或止,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自由生长……  这样的仰望,会让人产生无边的遐想:好想把蓝天作为大地,成为云朵的牧人,行走于宽广无垠的地方,自在自由。  也许,这就是“约纱茨”的来历。  不用说,“
期刊
山路十八弯的抑扬顿挫  勾勒跌宕起伏的情节  那年,那月,那个静静的黄昏  你回眸的地方  便開着一株野百合  抹不去山路的痕迹和音容  山丘摇曳苍翠的参差和争宠  炊烟,潜入心脾和骨子  牧笛,吞吐故乡的云彩和呼吸  我确认  你仍在那个山坳  山坳下的那条小溪  唱着一个人的千千情歌  谁莽撞了你音符的情绪  戛然而止的休止符  连云朵也停下了赶集的节奏  半分钟的闭目仰望  是祈祷,还是在默
期刊
我出生在一个很幸福的彝族家庭。父亲是一名正直、严谨的彝族作家、诗人。母亲是一名勤劳的驾驶员。父母成了我最好的启蒙老师。从小,爸爸最常讲的故事就是党员们的红色故事。听了十一个春秋,如今都已经建党九十多年了。  九十多年来,有一群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让民族解放,让国家富强,让人民幸福,用自己的鲜血染红旗帜,他们就是共產党员,是永远的英雄!  我所在的
期刊
(上接《凉山文学》2019年第6期)  七章:开闸  资金很快批了下来,县政府表态,限时保质完成,资金不够可以追加。  因为山高路陡,钢管又十分沉重,稍有不慎,即可发生意外。出于安全的考虑,根据县里的要求,这次铺设管道就不用本村村民出力了,全部外包给有从业经驗的野外管道铺设公司。  一车接一车的钢管运到了村里,每根钢管重达四百斤,需要四五个管道工人才能抬动,他们就这样几个人一组,用双肩托着钢管,喊
期刊
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为核心的彝族阿都地区,尽管伦理道德十分保守,尤其是家族内部中男女绝不能产生恋爱行为,但和其家族之外的尚未婚配青年,就有寻找“朋友”自由的传统习俗,男青年还以“朋友”上百为荣。  寻找“朋友”彝语称“它”,“嘎它”是阿都(小裤脚)地区的“它”方式,即白天在路上约好,夜间来相会。“嘎它”一般是男人主动追女人,女方要寻找自己“不愿意”的各种理由,提出各种难题,设置种种障碍,男方要用彝
期刊
“把爱撒落人间,为爱插上翅膀;我们正在路上,让爱放飞梦想;别怕!别怕!亲爱的人,听见爱在呼唤,梦不再遥远,我们在何方,梦就在何方,让我们的心,随风飞扬……”在优美抒情的歌声里,这部由本土导演阿于木牛,制片人甘建荣、彭文,执行制片人白龙,编剧甲拉曲比、黄安娜,由本土村民本色主演的反映凉山彝族脱贫攻坚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西河故事》,2018年5月在凉山电视台播出,取得良好的反响。犹记得,该剧从2017年
期刊
作为凉山人,之前你看到过完全启用本土编剧、导演、演员的电视剧吗?答案是,“没有。”但现在,你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凉山也有自己纯本土的电视剧作品了,这部剧的名字叫《西河故事》。  2018年5月24日,凉山首部电视迷你剧《彝寨新风之西河故事》作品研讨会在凉山举行,其实早在5月1日,这部剧就已经在凉山电视台公共火把频道完成了首轮播出,受到了凉山电视观众的热捧。  在由凉山广播电视台、凉山州影视戏剧家协会
期刊
凉山州戏剧家协会是凉山影视戏剧家自愿结合组成的影视戏剧专业性的群众团体,于1985年成立;协会每5年举行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委托书记处或秘书长处理协会的日常工作。  凉山影视戏剧家目前会员有300余人,他们来自全州17县市的涉及影视、戏剧单位、机构和社会组织,均为凉山州乃至全省影视戏剧活动中有一定成就的影视专业人员、剧作家、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等。影视戏剧家协会每5年举行一
期刊
由凉山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的电视剧《彝寨新风之西河故事》,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它将正在凉山推进的脱贫攻坚作为叙事主题线索,巧妙地通过8个小故事贯穿呈现,聚焦于波澜壮阔宏大场面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以生动风趣的轻喜剧手法,为观众展示了彝族群众在经济富裕起来之后,对旧有思想观念的革除,即传统陈旧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文明新风尚的交织碰撞,发生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以及土地上坚忍不拔摆脱贫困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