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顿北渐董其昌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ch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南顿北渐人们总会想起禅宗的慧能与神秀。尤其是慧能的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更可说是妇孺皆知。其实山水画也有南顿北渐之说,只是知道的人并不多,提出这个理论的人就是董其昌。
  董其昌不但精通诗文、书画,也深研佛理禅宗。他不仅仅是画家、书法家,更是一位理论家。他提出的南顿北渐正是参详禅宗的原理来划分山水的宗派。他不仅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还提出了“文人画”这个概念。他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这是第一次士夫画被称作文人画,自从以后一直被延用至今。
  晚明的松江府华亭,一户没落的人家出生一位男婴。这名男婴就是字玄宰,号思白的董其昌。虽然董家也曾是世宦人家,但他的父亲则是一位屡试不第的秀才,家中也只有“二十亩瘠田”勉强维持生计而已。所以他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希望能通过科举仕途来重振门庭。
  隆庆五年(1571年),年仅17岁的董其昌参加了松江府会考,并高中第二名。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名次,但是董其昌却并不满意,因为第一名是和他同去应考的堂侄传绪,他自知文采定胜于堂侄,所以在拜见主考官时,还是忍不住委婉的进行了询问。但得知是因为自己的书法太差才被黜为第二名时,心高气傲的董其昌深感愧羞,自从以后发奋临池,苦习书法。
  在未中进士之前,董其昌的生活一直很困顿,曾在嘉兴平湖一姓冯的人家做私塾先生。因为家里贫穷穿着白布单袍,由于他练字成痴,常常把纸写完之后,犹未尽兴,就在衣服上接着写,时间长了,他的衣服、屏帷、床帐之上,都是淋漓的墨迹。可以想见当时的董其昌必定是下了狠功夫来练字。而习字久了之后,也由当初的为雪落笔不工的耻辱,而转化为对书法艺术的痴迷和喜爱。
  书画同源,董其昌是因书而画,他开始绘画是在22岁。这和他的交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书墨缘他和嘉兴的书法家项德纯结为至友,进而认识了项德纯的父亲,嘉兴的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卞。因为项氏父子都对董其昌的看重和赏识,所以他才得以在项元卞的天籁阁里出入自由,观摩历代名画。而这一段经历也对他日后的书画成就和理论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
  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终于实现了父亲对自己的殷勤期望,一举成名天下知,光耀了董家的门楣。这一年他以第二甲第一名考中进士,从后,开始了他沉浮起落数十年的仕途生涯。
  董其昌的书画及理论不仅载誉当朝,后世的康熙、乾隆也极推崇他的书画,并认可他山水南北宗的理论。娄东画派的创始人,当时的“画坛领袖”王时敏,少年时曾跟随董其昌由摹古入手学画。他的孙子王原祁更是了得,不但把摹古发展到了极致,而且还受到康熙的爱屋及乌的厚爱,赠诗褒扬。但是王时敏和王原祁理论境界都不如董其昌高妙,而偏执于摹古。因为娄东画派和四王的影响,导致清山水画一味摹古,不求创新。
  时光轮转了近三百年之后,不止是江山轮换,连人们的思想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初徐悲鸿就严厉地说:“吾尤恨董(南北宗论说)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罪大恶极。”美术史家俞剑华也严责:“(南北宗论)是伪造历史,是非科学的。”徐悲鸿这样说也确有其切肤之痛。当时的北平画坛依然以摹古为能事,不思变革更新。而南北宗论无疑还不够成熟,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一论说也更加剧了国人门派的观念,有消极闭锁的不良影响。
  师古人得其法后要进而师造化。意思很简单,相信大家也都能看明白。个人也认为要入规矩就要师古人,而要出自由当师造化,看似矛盾,实为一体,只是相辅相成才能得到绘画的真髓。观董其昌的一生可知他是由书入画,再从画悟书。两者相互渗化,将书法的飞白与绘画的泼墨相结合,达到“以白当黑”的传神与生动。由此可见董其昌本人也并非一味摹古,而不思创新。
  初冬静好的时光,阳光明媚的如淡墨水彩,被老天一笔笔涂来抹去都是明艳艳的澄净。我心绪安详地写着这位饱受争议的书画家,几乎没有去写他的作品。我想观画看帖最重要是艺术本身,要看是否能引起内心的共鸣,至于那些是是非非,就留待众人评说判断吧。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一张神秘的财神年画在山东日照一户农民家中被发现,与传统年画不同,这幅年画上画的不是招财进宝的财神爷,而是三个被称为活财神的人,年画上的沈万三、阮子兰都是明清时期的巨富,沈万三更是富可敌国,被称为明朝第一富豪,只有康百万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显得十分陌生,那这位康百万究竟是谁?他又为什么会被当做活财神来供奉呢?康百万家族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期,连富12代,是什么让时间如此眷顾这个
期刊
我们在康百万庄园的最后一站是去康氏祠堂。祠堂位于主宅区以北约七八百米处,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式院落。康氏祠堂建于明代,现存殿堂房舍9座35间,砖、石筑雕三门牌楼一座,祠堂区的镂空石雕、砖雕及油漆彩绘木雕是康百万庄园三雕艺术精品,也是中原地区雕刻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世事的变迁曾使祠堂一度荒芜,近几年才得以修缮。  现在守在祠堂的是康家第十九代康崇欣。康健博先生对这个爷爷十分尊敬,我们从他那里了解到,
期刊
初见康健博,大气稳健,学识渊博是他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在《醒狮国学》杂志参访康百万庄园的几天时间里,康健博全程陪同,几日的相处,才发现他是如此注重情义,他说:“人生活的就是情义”,他对孝道的践行,对父母细致的关爱,都让我们肃然起敬。  他在庄园内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财富观,以及他对家族的解读,也似乎让我们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  他是河洛康家三门第二十一代直系传人,有着诸多让人尊敬的头衔,开办书院从事
期刊
李侠,名字听来就铿锵有力,相见,果然几分女中豪杰的风范,两日拜访相处中,更感其侠骨柔肠的一面,笑容明媚,不倾城,不倾国,只倾其所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2006年,李侠还在地市工作时,到郑州培训学习,第一次到河洛康家游览,虽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却总能时常想起这里,真正接触康家文化是来到心泉书院工作以后,凭借此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研究,深深的被这个传承了四百五十余年的大家族所折服,在李侠看来,“河洛
期刊
与康振山老先生的倾谈中,更加让我明白了这个家族之所以长久、精进的原因,作为康百万家族第二十世传人,已年过六旬的康老依旧不敢忘祖辈的恩德与训诫,已然把勤俭、孝恭、谦逊、仁厚活成了一种习惯,对先人最好的怀念就是让自己成长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并延续开来,时间为证。  孝悌:对家庭要尽全部力量  深秋的郑州,一场雨过,依然有一丝湿润的暖意,四十公里外的巩义曾是康家世代生活的地方,康百万庄园就坐落在那里,而今
期刊
文化自信,国学回归,这是我们当今的时代命题,《礼记》有言:“春夏教以礼乐,秋冬教以诗书。”早在两千多年前,当时享有教育特权的王公贵族子弟,就是按照诗书礼乐的学习途径,走上国家栋梁之路的。这种育人方法,又经过了至圣先师孔子的实际教学验证,《史记》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诗,是谈吐的训练;书,是文笔的锤炼;礼,是举止的修炼;乐,是性情的冶炼。诗书礼乐,修养内
期刊
大中十年(856),唐宣宗任命翰林学士韦澳担任京兆尹。京兆尹是首都长安的市长,这个官历来不好当,因为天子脚下皇亲国戚、豪强士族有背景的人太多,这些人为非作歹、有恃无恐,管理的难度极大。韦澳为人正直,听说他上任后,豪强们都有所收敛,不过也有不信邪的,这个人就是郑光庄园的一个庄吏,租税拖欠了几年,拒绝缴纳,态度极为嚣张。庄吏敢这么做自然有底气,他的主人郑光正是当朝皇帝的亲舅舅。  不肯看皇帝的眼色行事
期刊
1938年8月4日,胡适在伦敦写了《寄给北平的一个朋友》一诗:“藏晖先生昨夜作一个梦,梦见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大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胡适的意思很明白:希望周作人“识得重与轻”,立即离开北平,不要做汉奸。许多史书后面都只淡淡地写了一句:周作人以家累太重予以谢绝,却没有详写周作人当年到底是如何拒绝的。近日
期刊
黄河缓缓流过兰州之后,河床突然见陡。流速骤急,汹涌澎湃,舟楫忌往,唯有羊皮筏敢过。据曾乘筏路过此地者称,每到此时,筏前倾,几近陡立,令人魂飞魄散。稍倾,流速减缓,不觉已置身十里之外。这才方知虚惊一场,感觉如同坐了空中飞车。在惊恐中须牢记保持镇静,稳坐筏中,人筏时刻不可分离,才可确保平安。  就在这处急流的河心,有块一间房大小的礁石,后因一起事故而得名。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金发碧眼的洋人,行抵兰州,
期刊
青城派第36代掌门人刘绥滨提示大家:每日坚持练习青城太极动功六式,30天,帮助女人远离手脚冰冷,气血不和,改善多种女人顽疾,越练越健康。  青城太极养生功动功六式,通过科学对称的肢体开合回环运动,放松身心、集中意念、调整呼吸,调养身体内部和四肢骨骼、韧带等各部分技能,从而改善和修复各大系统组织的供血、供氧能力,达到养生作用。  青城太极动功六式主要由“起式”“关公揽须”“护云肘”“黄莺展翅”“青龙
期刊